?

“理論與實踐”

2020-05-20 15:06劉璐
卷宗 2020年7期
關鍵詞:理論與實踐民俗學活態

摘 要:在各個領域都飛速發展當今社會,文化建設和保護正處于重要歷史階段,隨著對本民族文化的不斷深入及挖掘開發,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等觀念開始被更多的被提出和重視。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像是人類文化發展的獨特腳印,承載著不同時期獨特的印記,慢慢的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類學學者及民俗學者的關注。正因為它的獨特性及文化研究價值,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與保護是刻不容緩的。人類學的四個特性對“非遺”的研究與保護無疑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和方法論的指導,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實踐”無疑是民俗學對其研究與保護的關鍵詞。當然人類學與民俗學作為交叉學科,并不是只單單具有理論或者實踐實撐。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才是人類學與民俗學對待“非遺”研究及保護的重要武器。

關鍵詞:非遺;人類學;民俗學;研究及保護

1 人類學理論對“非遺”的研究和保護

1.1 普同性與相對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眾多文化種類中往往是較為稀少的,它沉淀著歷史文化發展的軌跡和人類文化不同時期的顯著特性。既然要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首先我們就需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去研究與保護。而在人類學研究中,普同性就是一把利劍。文化研究保護過程中任何表現形式都是在同一階級層面上的,不存在先進或落后的差異。我們在研究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過程中,無論是“活”文化表現形式,亦或者“死”的文化表現形式。都是絕對不可以帶著“有色眼鏡”進行主觀意義上的評判的。只有保持這種態度去研究與保護,才不會在“非遺”保護和研究的路上迷失方向。

橫看中外,縱觀古今,在歷史的長河中,任何一種文化的產生和發展,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發展軌跡和必然性。任何文化都不能以另一種文化作為衡量的標準和尺度,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獨特之處和豐富的內在價值等待我們去研究和保護。人們總習慣用自己的價值標準去衡量其他的事物,這樣難免狹隘或武斷。在文化保護研究過程中要做到不以自己的標準去衡量文化,不以一種文化去衡量另一種文化。這就是人類學者強調的,文化相對性。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和保護過程中,我們會遇到一種行為在其特有的文化中是合適的,而對其他文化來說可能就是不合適的,所以相對性也并非放棄批評或者一直贊揚他們擁有的文化,而是將他放入特定的文化環境中進行評估,這對于非物質文化遺傳的研究和保護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1.2 整體性與整合型

整體性與整合型又稱“全貌論”,是人類學看問題的一種視野觀。研究問題中試圖描繪問題所涉及范圍的框架和藍圖,帶著這種整體性的視野去研究問題。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就不會有研究片面和狹隘的問題的現象出現。在劉魁立老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及保護的整體性原則》一文中,提出“非遺”研究與保護整體性原則提出以下觀點:

1)既要保護非物質文化事象本身,也要保護它的生命之源。

2)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性原則,不僅是就空間向度而言,也表現在時間向度上。

3)既要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觀,由不能忽視其背景和環境。

4)在操作過程中要整合和協調各方面的利益訴求。

5)處理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者、擁有者和保護者之間的利害關系。

6)尊重文化共享者的價值認同和文化認同。

哲學中說事物之間是存在普遍聯系的,世界中萬事萬物中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關聯。這亦是人類學整合論的觀點之一。整體論與整合論對于研究問題的出發點有著類似的看法,都強調“廣”而“闊”。但是也有區別,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來說。整體論更加強調全貌的概念,其強調時間,空間,社會環境等整個全貌,對于整合論來說,它更注重相互之間的聯系,比如:某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當地社會環境的聯系;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承人之間的聯系。在研究和保護過程中既要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貌,又要拿準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社會、自然環境、人文等方面的聯系,以便于更好的進行研究與保護。

2 實踐是民俗學對“非遺”研究和保護的關鍵詞

2.1 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屬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屬性包括自身文化屬性和活態屬性,自身文化屬性突顯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的特征特點,是區別于其他文化的重要標志,也是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因素。而活態屬性就是“非物質”能夠生存發展的基本前提。

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所以被稱之為“非物質”就因為其本質是活態屬性,是一種活態文化。而這種活態文化之所以被稱為“非遺”,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乃至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根本就在于自身文化屬性。針對非物質文化研究和保護,實踐將是我們不可缺少的過程和手段?!段鞑棵袼住分刑岬?,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中國民俗學者而言,不僅是研究的對象或僅作為文化客體存在,他本質上是彰顯文化自覺的重要社會實踐,是通過保護文化的持有者(傳承人)從而踐行權利的主張、價值評估與社會命名。從這個角度及觀點出發,實踐的作用就可以看出是至關重要的,其地位和價值也被突顯了出來。民俗學者通過參與“非遺”,了解“非遺”,并通過在當地對非物質遺產文化遺產進行研究和保護的過程中,為當地人民將非物質文化更加具象化,并建立了當地特有的文化意識,提供了更多的文化保護和發展的方式方法。實現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以及更高層次的民族自信。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的研究保護與傳承發展。

2.2 實踐在研究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作用

在2003年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公約》之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將不是付諸于紙面或者理論上的行動,更多的田野工作者甚至于當地人民用自己的實踐和行動去研究保護著這種珍貴且特殊的傳統文化。

以我近期對水族“搶花燈”民俗文化進行實際調查為例?!皳尰簟北涣袨榉俏镔|文化遺產以來,當地對這項民俗文化變得更加重視。經常通過去各地展演,來宣傳和展示該項文化活動。在我提出就“搶花燈”這一題材編創舞蹈時,此民俗活動的挖掘人表示很支持,并提供了大量動作和音樂上的幫助。在我調查看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成為這個村人民的價值感的重要來源。政府也會下撥資金舉行非遺活動的展示,規定傳承人。這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實踐得到了更好的保護和傳承,不僅僅成為承載優秀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這也成為新的價值認同紐帶,通過文化傳承來實現社會共治與制度更新。

3 理論與實踐結合是文化發展的重要保障

任何一種學科都不是只單單具有理論或者實踐實撐。本文對于人類學的理論論述和民俗學的實踐論述只是研究的部分之一,當然更不能說人類學或民俗學科無實踐甚至無理論,而對于非物質文化來說,紙上談兵與埋頭苦干都不是最好的研究與保護的方式。人類學與民俗學作為交叉學科,拋去相互之間學科資源的爭奪,無論從理論甚至實踐方向都有類似或者相同的觀念和理解。兩個學科對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才是人類學與民俗學對待“非遺”研究及保護的重要武器。在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與保護重新激活了中華文化中的重要核心符號,每個學科的理論與實踐都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的研究與保護,站在全球化的舞臺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與保護對增強本民族文化信和民族榮譽感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作者簡介

劉璐(1994-),女,漢,山東滕州人,在讀碩士,廣西藝術學院。

猜你喜歡
理論與實踐民俗學活態
活態中醫藥傳統知識數據庫的構建與應用意義
在“活態傳承”中延續歷史文脈
總括*
《六十種曲》中元宵習俗的民俗學、戲曲學意義
文化差異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影響
試論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民俗學意識
活態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
民俗學研究的多元維度——“中國民俗學會第八屆代表大會暨2014年年會”會議綜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