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對傳統文化認識的新進展

2020-05-29 01:36于波李波
中共石家莊市黨委黨校學報 2020年6期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定位中國共產黨

于波 李波

[摘要]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肩負起推動傳統文化向現代轉型的歷史使命。十八大以來,黨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全面深化,強調優秀傳統文化既是古老文明的重要“歷史遺產”,更是中華民族基本的“文化基因”;其所引導的傳統文化轉型途徑,也由重視對傳統文化“外在批判”的舊階段,步入了關注文化“內在創新”的新階段;并且還深刻體認到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是防止出現文化傳承斷裂危機,促進文化成功轉型的根本因素。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中國傳統文化;定位;途徑;獨特優勢

[中圖分類號]D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69(2020)06-0036-05

在中國五千年的文明長河中,傳統文化曾為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同時中華民族在長期地實踐奮斗中積累了無數智慧結晶。進入新時代,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進程中,傳統文化發揮著重要的影響促進作用。中國共產黨作為中華優秀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秉持科學客觀的態度,辯證地看待傳統文化,緊緊把握傳統文化的時代定位,充分挖掘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有力地促進了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

一、科學定位:從“歷史遺產”到“文化基因”

近代以來,隨著國力衰微,向來令國人引以為傲的古老的傳統文化思想也逐漸走下神壇,國人在對傳統文化的反省與批判中逐漸形成了各種不同的思想,諸如“洋務運動”“文化大革命”“全盤西化”等,這些思想使得傳統文化危機愈演愈烈,以此為指導的社會變革活動最后也以失敗而告終。

對待傳統文化,中國共產黨人立足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堅持辯證理性的態度。毛澤東指出,“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繼承這一份珍貴的遺產”[1]534,“中國的長期封建社會中,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袊F時的新政治新經濟是從古代的舊政治舊經濟發展而來的,中國現時的新文化也是從古代的舊文化發展而來,因此,我們必須尊重自己的歷史,絕不能割斷歷史”[1]708。他非常重視傳統文化這份“珍貴的遺產”,強調新文化與舊文化是它們在各自所處的政治經濟條件下觀念形態上的反映,“新”是在“舊”中發展而來,并且依據唯物史觀給“文化”下了個經典性的定義,“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1]663。毛澤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定位在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是科學的,以“觀念形態”來理解文化的本質無疑在文化反省中具有批判性,在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具有進步意義,體現了新民主主義文化的科學性。毛澤東提出,新民主主義文化是大眾的,它“應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農勞苦民眾服務,并逐漸成為他們的文化”[1]709。在新民主主義文化的建立過程中,中國傳統文化作為它的生發源泉,是其重要的載體。新民主主義文化是標志著“中華民族的尊嚴和獨立的”文化并且“帶有我們民族的特征”[1]706,體現了新民主主義文化的民族性。在對傳統文化的文化反省中,毛澤東從唯物史觀出發,揭示了新民主主義文化和傳統文化之間的矛盾運動規律,新民主主義文化作為新事物成為中國的主導文化,而新民主主義文化與封建主義文化之間的關系是“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它們之間的斗爭是生死斗爭”[1]699。在文化領域中兩者的斗爭性,使得傳統文化走向了自身的對立面,使得傳統文化表現為“他者”。但一個民族的文化不能脫離歷史與現實而形成發展,因而,傳統文化作為歷史遺產,要通過批判地繼承來發展“新文化”。毛澤東曾提出經濟建設的發展必將為文化的發展創造條件,并迎來文化建設的高潮。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逐步深化,傳統文化作為歷史遺產,在文化建設中的作用也愈加顯現出來。歷史證明,優秀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進入新時代,面臨新形勢,站在新方位,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傳統文化產生新認知、進入新境界,強調傳統文化既是古老文明的“歷史遺產”,更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2]“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3]。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創造的,反過來又塑造了中華民族,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是拋不下、丟不掉和割不斷的。中華傳統文化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國人民勝利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5]14。傳統文化是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生發源泉,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辯證統一于五千多年中華民族孕育和發展的中華文化之中。習近平總書記依據新時代所處的歷史方位對中國傳統文化做出了新的科學定位,“文化基因”不同于“歷史遺產”,它是對中華民族在歷史中創造的文化的自我認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居于主導地位,它是在新民主主義文化以及改革開放前社會主義文化基礎上的繼承和發展,不同于建立新民主主義文化時所處的革命時期,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的時代主題,在文化領域內,同一性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與傳統文化之間矛盾運動的主要方面,展現出和諧狀態。儒家思想愈加遠離了它極力維護的政治現實,其意識形態性質愈弱,自身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東西便愈加凸顯,舊中國的滅亡將儒家思想從封建制度下解放出來,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資源。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失去了它得以產生并制約其發展的“舊政治”,中國傳統文化中先進性的部分得以展現出來。從“舊政治”中解放出來的中國傳統文化被每一個成員所接受和學習,這種文化的繼承成為每個成員以及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內在于每一社會成員的活動之中,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引導,推動著傳統文化不斷轉化和發展。德國學者雅斯貝爾斯認為,人類的精神根基和框架尚未超越在“軸心時期”所奠定的基礎,這些精神根基正自覺地發展成為現代社會的主要文化精神。習近平總書記運用雅斯貝爾斯的“軸心時期”的觀點,深刻闡述了古代中國塑造的傳統文化是一直影響著中華民族、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的文化根基?!爸腥A民族每一分子都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者,都是民族精神的體現者”[6]?!拔幕颉边@一科學定位,充分展示了在當今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以往的傳統文化正在自發地、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其內容、形式和要素等更加具有現代性,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在時代中被自覺地賦予了新的內涵。

黨在文化反省中對傳統文化從強調“歷史遺產”到強調“文化基因”定位的轉變,更加符合新時代所處的歷史方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好比人之骨骼,在中華文化中起支撐作用,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就如人之血肉,塑造全面發展、健康的人體,傳統文化就是人體每個細胞中的基因,它內在的精神追求、精神標識表達在骨骼和血肉之中,中華民族復興偉大實踐則是三者統一的存在形式,在中華民族復興偉大實踐進程之中,三者相互依存,共同塑造、完善和發展中華文化。

二、轉型途徑:從“外在批判”到“內在創新”

中國正在經歷著有史以來最為劇烈的文化轉型時期,即中國傳統文化從傳統走向現代的過程,這種文化轉型同它自身的文化危機相伴相生。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化危機在明末開始萌芽,直至西方以武力打開中國國門,內源性文化危機和外源性文化危機交織在一起,使得國人在傳統文化的危機下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反省或文化批判理論,這些文化批判理論的爭論貫穿了整個二十世紀。毛澤東等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的關系,使中國傳統文化從此走上了一條科學的轉型之路。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一文中指出,“一切新東西都是從艱苦斗爭中鍛煉出來的”,“當作國民文化的方針來說,居于指導地位的是共產主義的思想,并且我們應當努力在工人階級中宣傳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并適當地有步驟地用社會主義教育農民及其他群眾?!敝袊鴤鹘y文化曾經在歷史上是一種先進的文化,但是長期被封建統治階級把控,成為統治農民和手工業工人的工具,直至馬克思主義誕生并傳入中國后,“農民的革命戰爭”才有了新變化,中國文化才有了新出路,有了屬于無產階級及廣大人民群眾的理論和學說,即馬克思主義。在廣大人民群眾之中宣傳和教育馬克思主義,并非是要拋棄中國傳統文化,更不是用中國傳統文化拒斥馬克思主義,而是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8]1471,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轉型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只有被每個社會成員接受和學習,才能形成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的良好氛圍,“新文化”才能在與“舊文化”的斗爭中孕育并且走向成熟。毛澤東闡述了“新文化”與“舊文化”之間矛盾的斗爭性,但也在兩者矛盾中深刻論述了兩者的統一性,“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1]706,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意味著在滿足新文化發展的需要、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同時,傳統文化也將在這種批判性繼承中實現自我的文化革命,突破“舊政治”“舊經濟”的藩籬。兩種不同性質的文化危機使得傳統文化產生了兩種不同的轉型方式,一是內在的創造性轉化,二是外在的批判性重建。歷史實踐證明,農民和手工業工人雖然是創造文化的階級,但也有他們自身的局限性,在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內在的創造性轉化已經不能使傳統文化走出危局。正是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主義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全面深刻批判,方使得傳統文化走上轉型之路。這種轉型途徑是典型的外在的批判性重建,由外來的新文化精神同本民族被批判和改造過的文化要素的整合,構成一種新的文化。

迄今為止,中國傳統文化轉型的過程,依照黨領導的文化建設道路軌跡,大致分為“文化革命”“文化滿足”“文化強國”三個時期。但從文化轉型途徑的角度出發,又可以分為“外在批判”和“內在創新”兩大階段。外在批判階段包括中國傳統文化在革命年代完成“文化革命”,以及后來的國家建設年代滿足自身文化需要的時期。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革命實踐活動中,最活躍的文化要素起著對傳統文化的批判作用,并且主導著傳統文化的轉型,“從思想到形式(文字等),無不起了極大的革命”[1]697-698。新中國成立后至改革開放前,在新的制度條件下,重新審視傳統文化,對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批判和繼承之間找到合理的結合點是不容易的,往往會經過擺來擺去甚至完全歪到一面才最終從自己的錯誤中醒悟過來”[9]。直至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完成了在文化領域內的“撥亂反正”,對傳統文化堅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批判繼承立場,注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資源??傊?,在這個階段,傳統文化依賴于馬克思主義的外在批判,形成自我轉型所需的適當的張力。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進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創新階段。傳統文化的內在創新階段是在外在批判階段基礎上的繼承和開拓,沒有外在批判階段,就無法形成內在創新階段所需的文化發展的內在張力。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盵7]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完全依賴于外在的批判性重建已經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而更應激發中華文化的內在創造力,不斷以新的文化創造去超越原有的文化束縛。傳統文化的轉型途徑的轉變,亦是傳統文化全面的質的飛躍過程。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過程,同時也是被中華民族的每個成員所接受和學習的過程,使得馬克思主義成為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自覺的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成為每個社會成員的新的自覺的文化,自覺地創新和創造傳統文化不能適應社會歷史條件的部分,傳統文化轉型進入更深層次。這種轉型是文化通過內在的自覺的文化要素同自在的文化要素之間的沖突而導致的自我更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和現實都證明,中華民族有著強大的文化創造力。每到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5]7。這句話包含著三層含義。首先,在歷史上,中華民族的文化創造力是毋庸置疑的,即使在近代以后,中國傳統文化也表現出內在的強大創造力。其次,在現時社會中,中華民族面對文化領域內各種沖突、危機,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創新和創造著自身的文化。再次,就思想文化領域內而言,馬克思主義不僅起指導作用,而且作為一種理論被中華民族所認同,成為中華民族自身的自覺的文化因素,實現了由外來文化因素到自身文化因素的轉變,這同時也在側面論證了中國傳統文化在轉型過程中內在的創造力。新時代以來,面對文化領域的新狀況,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適時地提出對待傳統文化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轉型從依賴于外在文化的批判性重建走上了自我的內在創新之路。

三、獨特優勢: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改革和建設的成功實踐,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這片土壤上扎根、成長并煥發出勃勃生機?!榜R克思主義進入中國,既引發了中華文明深刻變革,也走過了一個逐步中國化的過程”[5]74。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也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互融合的過程,同時又是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推動中國傳統文化向現代轉型的過程。一般而言,文化轉型過程中會面臨諸多困難,其中尤為困難的是,可能導致文化“逐漸失去其自身的一致,而陷入斷裂的危機”[10]。而中國作為有五千多年文明的大國,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這是我國的獨特優勢”[5]83。正是依據著中國人數千年來所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性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優勢有機結合起來,使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有效防止了文化傳承的斷裂危機,保持了自身發展的連續性。這主要表現在:

(一)知識智慧與馬克思主義之間的契合性

在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就強調,要吸收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華,“建設我們的新文化,必須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文化土壤中,珍惜民族文化的新穎形式與獨特風格,契合中華民族的思想意蘊與審美情趣并在此基礎上推陳出新創造出無愧于時代的新文化”[11]。在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較多地運用了代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精華的語句,這是在概念層面借言賦意、思維層面耦合再造、價值層面溯本開新[12]。有的學者講:“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的學說中包含有不可克服的矛盾。儒家倫理中的理想與封建社會的現時是分裂的?!盵13]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將傳統文化從枷鎖中解放出來,自身所具有的普遍價值得以展現。不同時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科學定位,使得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華更加具有時代價值,促進了自身的轉型和發展。

(二)理性思辨與馬克思主義的共通性

理性思辨是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優勢特征。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哲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通變”思想是中國傳統哲學的重要思維方式,早在《易經》中就已經建立起的這種思維風格,傳衍至今,依然影響深遠。田辰山認為,中國這種特有的“通變”思維,“提供了‘辯證哲學發生的基礎,融入馬克思主義的dialectics(辯證法),發展成為一種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特定形式”。并且他認為,正是這一特定形式使得中國馬克思主義在發展中克服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一些哲學難點[14]37?!巴ㄗ儭彼枷氡举|上是辯證的,與唯物辯證法具有內在的相關性。在毛澤東看來,孔子思想中有辯證法的很多因素,墨子是“古代辯證唯物論大家”“至于‘兩點論,毛澤東自己說是從《易經》上來的”[14]138?!巴ㄗ儭彼枷胪R克思主義均反對形而上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習和運用唯物辯證法,就要反對形而上學的思想方法。我們的先人早就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很多典故都是批評和諷刺形而上學的”[15]。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思維形式的共通性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扎根,引導中國傳統文化向現代化轉型的重要優勢。

綜上所述,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全面深化,給予傳統文化科學的新定位,指出了傳統文化現代化轉型的新道路,充分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是促進文化轉型的獨特優勢,使黨的傳統文化觀更加切合新的歷史方位。展望未來,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我國的現代化進程,中國傳統文化必將由傳統走向現代,實現中華文化的高層次復歸。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56.

[3]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15-10-15(2).

[4]習近平.牢記歷史經驗歷史教訓歷史警示 為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鑒[EB/OL].[2014-10-14].http://cpc.people.com.cn/n/2014/1014/c64094-25827156.html.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6]顏炳罡.中國文化特征及其“轉化創新”的方式[J].社會科學戰線,2017,(8):10-17.

[7]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1).

[8]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9]陳先達.靜園論叢[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10]胡海波,郭鳳志.馬克思恩格斯文化觀研究[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2:188.

[11]鄭黔玉.毛澤東關于文化民族性的思想及現實意義[J].貴州民族研究,2004,(1):1-6.

[12]王秀美.近年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研究述評[J].理論視野,2014,(4):27-31.

[13]陳先達.哲學與文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437.

[14][美]田辰山.中國辯證法:從《易經》到馬克思主義[M].蕭延中,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15]習近平.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J].實踐(思想理論版),2019,(2):5-7.

責任編輯:鄧小龍

[基金項目]本文為山東省社科規劃干部政德教育研究專項“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傳統文化觀研究”(19CZDJ0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于波(1994-),男,山東泰安人,山東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李波(1978-),男,山東泰安人,山東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猜你喜歡
中國傳統文化定位中國共產黨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書法作品選
中國共產黨100歲啦
熱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四中全會在京勝利閉幕
難與易
巧用“余數定位”,突破周期函數的計算問題
從《百鳥朝鳳》看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
河南民歌的藝術特征分析
理想的定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