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新時代邊境地區鄉村振興的三重邏輯

2020-06-01 07:55浦永
桂海論叢 2020年1期
關鍵詞:守邊治理鄉村振興

浦永

摘要:邊境地區是國家政權的末梢和地緣政治的緩沖區域,其戰略地位隨著國家崛起進程的加快而得到前所未有的凸顯。邊境鄉村振興的特殊理論與實踐源于邊境地區鄉村衰退問題,邊境地區特殊的“邊情”決定了該地域空間實施鄉村振興獨特的價值邏輯和實踐邏輯。邊境地區鄉村振興對于守邊固防、鄉村價值重構、跨境民族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塑造、國家認同強化和國家形象塑造等具有獨特價值。邊境鄉村衰退以及基于其邏輯基點而實施的鄉村振興的實效性與獨特價值的實現需要通過整合邊境內外治理資源、強化邊境基層治理主體的治理能力、新型城鎮化建設、人口增長動力機制、國民意識教育機制等多重路徑來實現。

關鍵詞:邊境鄉村;衰退;鄉村振興;守邊;治理

中圖分類號:D6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494(2020)01-0095-06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家對邊疆治理、邊境安全、區域發展等提出一系列新理論、新觀點、新理念、新舉措。國家在新時代針對邊疆與邊境區域發展提出的新理念,更加凸顯邊境安全在邊疆發展與鞏固、國家崛起中的重要地位。邊境安全的維護需要邊境地區內外諸多因素的良性有序互動。然而,隨著邊境地區外部性威脅與內生性風險的聚合、疊加甚至裂變,使邊境地區聚集著威脅邊境安全、邊疆發展與鞏固、國家總體安全的諸多因素。其中,邊境地區鄉村衰退問題及其衍生出的問題鏈就是威脅邊境安全甚至國家領土主權安全的重要因素。本文以邊境鄉村衰退的生成邏輯為起點,分析在邊境多重屬性于一體的地域空間中實施鄉村振興的獨特價值以及這些價值實現的特殊路徑。

一、新時代邊境地區鄉村振興的邏輯基點

現實問題孕育偉大理論。黨的十九大針對包括邊境地區現實存在的鄉村衰退問題,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作為頂層設計的鄉村振興戰略,其觀照的是諸多問題的邏輯體系,內含整體與部分、普遍與特殊的基本原則。邊境地區鄉村衰退是特定地理空間中鄉村社會的一種樣態,實施鄉村振興必然要基于邊境特定地理空間以及該空間中導致鄉村衰退的特殊性進行全面考察。

(一)邊境地區鄉村衰退問題的生成

1.邊境鄉村衰退的內在邏輯

從邊境地區鄉村衰退的內在邏輯看,邊境鄉村衰退的產生有其特殊的內在邏輯,邊民外流、產業發展滯后、基礎設施落后、邊境內部資源增量不足與優勢轉化能力較弱等是導致鄉村衰退的重要內因。第一,邊民外流。邊民外流是導致邊境地區鄉村衰退的第一因素,其原因主要包括經濟利益、情感紐帶、子女教育、安全與穩定等,其中,邊境內部難以滿足邊民經濟利益需要是導致邊民外流的根本因素,是推動邊民外流的根本性力量。第二,邊境內部資源增量不足與優勢轉化能力較弱。邊境地區擁有極其豐富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礦產資源、農業資源等,但往往因為復雜的地形地勢、薄弱的“交通”①基礎設施、落后的文化教育和保守的發展意識等嚴重制約內部資源的開發及其優勢轉化能力。第三,產業發展滯后。邊境地區的產業主要是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傳統農業、畜牧業,這種傳統型農業、畜牧業的市場化、現代化轉型極易受到中青年勞動力外流和薄弱的“交通”基礎設施的雙重影響。與此同時,“邊民外流·產業發展滯后”與“產業發展滯后·邊民外流”之間長期處于惡性循環的狀態,這種狀態進一步導致邊境地區鄉村衰退。

2.邊境鄉村衰退的外在邏輯

國家對邊境治理資源的外部性投入、“四化”即全球化、現代化、都市化、信息化力量對邊民外流的拉動和鄰國多重因素的影響等是導致邊境地區鄉村衰退的重要外因。第一,從國家層面看,在改革開放以來始終堅持的差別化區域治理理念的指導下,國家更多地把資源投入到中東部地區,導致邊疆治理資源嚴重不足,并且在邊疆治理理論與實踐中,長期把邊境納入到邊疆治理的框架或過度強調邊境管理而忽視邊境治理,最終導致邊境治理資源供給嚴重不足。第二,“四化”的拉動。根據推—拉理論,邊民之所以外流必然有外在力量進行有效的拉動。邊民參與城市現代化建設與發展能夠帶來邊境地區難以匹配的“綜合機會”和現代性塑造,“四化”城市能夠盡可能滿足邊民在鄉村衰退的邊境空間中難以實現的生存性、發展性、享受性需求,利益的驅動最終迫使邊民開始從其傳統的生存空間、血緣族緣、社會關系中疏離。第三,鄰國多重因素的影響。一是鄰國跨境勞務沖擊著我國邊民就地就業市場。隨著我國勞務成本的提高,邊境產業難以承受本國本地較高的勞動力成本,邊民難以就地就業。而鄰國跨境勞務相比較于我國邊民而言,具有廉價優勢,這使得我國邊民自身的就業空間遭到跨境廉價勞務的擠壓。二是鄰國教育、醫療等優惠政策和較低的生活成本對我國邊民產生極大的吸引力。盡管鄰國綜合國力要弱于我國,但其邊境政策尤其是移民實邊的鼓勵性政策不僅有效實現其穩邊固防的目的,還極大地吸引我國邊民遷入鄰國經商等。三是鄰國相對寬松的出口政策尤其是低廉的原材料以及初級加工產品等對我國邊境產業發展帶來巨大沖擊。

(二)邊境地區鄉村衰退帶來的影響

邊境治理資源困境導致邊民外流,邊民外流導致鄉村衰退,鄉村衰退反過來又會加劇邊民外流的速度和規模,這種惡性循環必然會對邊境安全、邊疆發展與鞏固、國家安全造成巨大影響。

1.加劇邊境虛空化的態勢

邊境虛空化是當前我國邊境地區尤其是沿邊地帶人口外流導致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為產業空心化、人口空心化、村落稀疏化、土地荒蕪化等,其實質是邊境人口因多種原因外流而導致無人守邊固防,進而威脅國家領土主權安全。第一,鄉村衰退加劇邊民外流,進而導致無人守邊固防,群防群控力量難以融合。邊境是國防的前哨,是國家安全的前沿陣地。邊境安全不僅需要國家常規力量的維護,更需要聚群眾之力進行協同治理。邊民外流導致無人守邊固防,使邊境處于虛空化態勢,最終使國家領土主權安全、邊境安全面臨來自諸如日益充實的鄰國邊境等所潛藏的外部性威脅和內生性風險的雙重挑戰。第二,鄉村衰退還弱化了邊境地區家戶的邊境安全防護功能?!疤煜轮驹趪?,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盵1]家戶是構成社會和國家的細胞,是國家安全、穩定與發展的基礎,其具有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治理功能?!斑吘场碧厥獾牡鼐壄h境賦予了該地理空間范圍內的家家戶戶具有邊境安全防護功能。鄉村衰退會加劇中青年群體的外流,解構傳統家庭結構,削弱家戶本應擔負起的邊境安全防護功能。并且,隨著中青年婚齡女性的流失,單身漢問題、人口增長問題、跨境婚姻問題隨之而起,以及以這些問題為基點而衍生出的新問題又進一步弱化邊境家戶的安全防護功能,加劇邊境虛空化態勢和人口安全隱患,尤其是跨境婚姻問題所帶來的安全隱患更應該得到高度重視。

2.給邊境地區糧食安全帶來隱患

從產業類型看,邊境地區主要以農業、畜牧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對勞動力具有極強的依賴性。隨著邊境地區鄉村衰退與人口外流惡性循環的加劇,以農業為主導的邊境產業結構長期面臨青壯年勞動力嚴重不足的威脅。在此基礎上,基礎設施薄弱、氣候生態惡劣、地形地勢復雜、經濟發展水平落后與勞動力資源嚴重不足等問題的疊加和裂變使邊境地區傳統的多樣化農業難以向專業化、規?;纳唐沸同F代農業轉型,這不僅直接導致邊境地區糧食生產的自給能力弱化,甚至還會嚴重影響國家常規邊防力量基本生活的補給和其他區域糧食需求的補充。

3.給邊境地區文化安全帶來威脅

邊境地區鄉村衰退所帶來的文化安全主要包括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和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第一,鄉村衰退直接導致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載體與空間的壓縮甚至喪失。文化是人們在特定地理空間長期生產生活中所形成的物質抽象和精神活動。文化傳承與發展需要“人”“物”、地理空間等載體。鄉村衰退導致邊境少數民族人口外流,進而出現形成民族文化的特定地理空間空心化、稀疏化,而這些本應擔負起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少數民族外流人口走進多元、多層文化交織、交融、碰撞、激蕩的現代化、都市化、市場化、信息化的城市,使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空間被其他文化沖擊、擠壓,民族語言面臨“沒有交流的語言環境”“失傳”等問題。第二,對國家意識形態安全造成威脅。邊境地區鄉村衰退對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的威脅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受眾群體主要以老人、婦女、兒童為主,其對國家意識形態的認知能力直接影響其認同度;二是有知識、有文化的中青年群體的大量外流為境外意識形態滲透提供時間與空間。國家意識形態屬于文化范疇,其實效性源于受眾群體的認知與認同。中青年群體外流甚至舉家外遷現象的大量出現直接影響意識形態受眾群體的“量”與“質”,也為敵對勢力的意識形態滲透留下可乘之機,對國家意識形態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4.導致鄉村治理主體結構的失衡

在以國家、市場、社會組織以及邊民為主體的多元治理結構中,在邊境鄉村衰退的影響之下,各主體的治理能力及其之間的融合度出現嚴重失衡。第一,隨著邊境鄉村衰退的加劇,邊境治理中的人、財、物等資源整合能力和再生能力不足的問題都會成為影響邊境安全、穩定與發展的掣肘。而邊境鄉村衰退對邊境安全、國家領土主權安全的威脅客觀上決定了在邊境治理資源陷入困境所引發的社會組織、市場以及邊民這三大治理主體力量弱化的背景下,“國家”這一治理主體的特殊地位被徹底突顯出來。第二,隨著鄉村衰退和中青年群體外流的加劇,留守老人、婦女、兒童的自治與共治模式得以形成,并在邊境鄉村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然而,也正因為鄉村治理中中青年治理主體的疏離反過來強化了留守群體與國家的粘合度,這既凸顯了治理主體結構的失衡,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邊民國民性的塑造。

5.導致邊境鄉村社會關系的解構與重構

人口外流直接連接著鄉村社會關系網絡的兩端即社會關系網絡的解構與重構。第一,邊民外流直接導致傳統的建基于血緣、地緣之上的具有集體化性質的鄉村社會關系網絡的解構。人口外流是現代化、城市化的直接結果,也是其根本動力。邊境鄉村的現代化建設導致其經濟結構、人口結構、文化結構的急劇變遷,邊境居民在現代化、城市化進程中不斷強化的開放意識、市場經濟意識、自我發展意識以及多元文化融合意識對傳統村落文化的認同基礎以及以此為根基的社會關系造成巨大沖擊,并把這些現代性意識置于傳統的鄉村社會關系之中。內外部文化的碰撞、激蕩、融合與族群間“邊界”的建構也在加快建立于文化本身的社會關系的解構與重構。第二,鄰國跨境勞工在對我國邊境地區勞動力流失問題形成有效補充的同時也與常住邊民建立新的社會關系。第三,跨境婚姻對社會關系網絡的解構與重構。邊境地區婚齡女性的流失在對家庭關系和社會關系解構的同時,鄰國女性跨境婚嫁也形成了對社會關系的重構,并建構了以跨國婚姻家庭為紐帶的新的親緣關系和社會關系。

6.導致農村社會秩序組織功能的弱化

隨著鄉村人口外流、傳統價值觀的松動、資源整合能力的弱化,建立在血緣、地緣基礎上的村落共同體得以存續的根基被動搖。村落共同體根基的動搖直接影響其對農村社會秩序組織功能的發揮,并且隨著現代性觀念的席卷和沖擊,傳統村落共同體的功能被進一步弱化,轉而越來越依賴國家自上而下的正式制度的功能發揮。

二、新時代邊境地區鄉村振興的價值邏輯

邊境地區鄉村振興的實施因“邊境”屬性以及鄉村衰退邏輯基點的特殊性而彰顯其價值的獨特性。

(一)有助于穩邊固防

守邊固防是維護國家總體安全,實現國家崛起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障,其不僅需要國家常規力量,更需要調動人民群眾穩邊固防、興邊富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匯聚起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安全、和諧穩定的磅礴力量。首先,鄉村振興戰略具有把邊境地區人口回流、抵邊居住等民生工程作為國家政治工程的內涵。對于邊境地區而言,邊民外流和產業發展滯后問題始終是邊境安全、穩定與發展的掣肘。鄉村振興戰略能夠以“產業興邊”、政策傾斜和金融扶持等方式引導邊民回流,并在把邊民抵邊居住等民生問題作為國家政治工程的基礎上逐步建構由國家、市場、社會和個人(包括邊民)等為主體的多元治理格局。其次,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邊境地區鄉村本土資源由“碎片化”走向重組,國家資源配置由農村支持城市、邊疆支撐腹地向城市反哺農村、腹地援建邊疆的“反向配置”模式,并使邊境鄉村人口結構由“啞鈴”狀逐步向“橢圓”狀轉變。再次,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是農業農村的現代化,我國邊境農業農村的現代化既能增強邊境地區的糧食安全保障、降低對周邊國家糧食的依賴性,又能遏制邊境糧食及其他食品走私所帶來的非傳統安全問題,更能為穩邊固防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二)有助于國家形象的塑造

邊境是國家與國家間的緩沖區,其面向和樣態直接反應一個國家的治理能力、國家形象及其國際示范效應。鄉村振興戰略以農業農村的現代化為總目標,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總要求,這個總目標和總要求也符合南亞、東南亞、中亞等國家的發展方向。相比較于周邊國家,我國強大的經濟和科技實力、農業基礎、人口規模以及邊疆治理、區域治理的理論供給與實踐經驗占有絕對優勢,這種優勢為邊境地區鄉村振興的總目標和總要求的實現提供重要保障,這不僅增強了邊民對國家的認同和中國共產黨的認同,還對周邊國家的鄉村治理尤其是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起到國際示范效應,助推我國國家形象尤其是中國共產黨政黨形象在周邊國家的塑造。

(三)有助于鑄牢跨境民族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現居住于邊境地區的少數民族,在國家邊界未確立之前,其與鄰國諸多民族分屬于一個個歷史文化共同體之中,后因國家邊界的建構而使歷史文化共同體的原生民族分屬于不同的政治和領土共同體之中。因國家邊界分屬于我國政治和領土共同體之下的跨境民族,除了具有原生民族身份之外,還逐步被建構起另一重身份即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一員。但因為歷史和現實的原因,跨境民族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塑造始終是國家關切的重點問題?;谶吘赤l村衰退以及跨境民族問題的特殊性,國家通過鄉村振興戰略,使跨境民族生活的邊境地區最終能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目偰繕?,為其生產生活、發展提供政治基礎、經濟基礎、文化基礎、社會基礎和生態基礎,不斷增強跨境民族成員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使其真正感受到生活在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中的溫暖,這對增強、筑牢跨境民族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四)有助于邊境鄉村價值的重構

對于傳統鄉村而言,其價值主要指向于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生育以及源源不斷地為城市化建設提供各種資源支撐。這種對鄉村價值的傳統認識,極易導致鄉村資源流動的單向性和鄉村治理的碎片化,更容易導致鄉村經濟價值、文化價值、生態價值和生活價值的“封存”。新時代邊境地區鄉村振興的實施,既是對邊境地區鄉村價值由洼地向高地的攀升,更是對傳統鄉村價值向現代價值的轉型與重構。通過鄉村振興戰略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邊境地區的農業樣態、村落風貌、民族文化、自然景觀所蘊含的多元價值能夠被激活,邊境由“邊緣”走向“中心”,其政治價值、經濟價值、文化價值、生態價值、生活價值等價值體系被重構。

三、新時代邊境地區鄉村振興的實踐邏輯

特定地理空間下的鄉村衰退決定了鄉村振興必須堅持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原則?!斑吘赤l村”這一特定地理空間決定了邊境地區鄉村振興實施路徑中因地制宜的特性。

(一)整合邊境內外資源,突出邊境區位主體性

邊境治理資源主要來源于外部資源的投入和內部資源的激活與重組。第一,從外部資源供給看,國家、市場、社會是邊境治理資源的主要供給方,其中,國家處于主導地位。隨著國家對邊疆治理、邊境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民生工程建設所需資源的大量投入,邊境區域內部以及內外之間“交通”的可達性、資源要素的雙向流動能力、社會資本的增量能力得到不斷強化,區位主體性越發突顯,為邊境沿線產業集聚、跨境經濟合作區、口岸建設等提供區位保障,更為邊境鄉村振興所需要的回流人口提供穩定的就地就業環境。第二,從內部資源看,各個邊境地區獨特的氣候生態、地理風貌、產業特色、民族文化都是邊境內部的資源優勢。

邊境鄉村振興目標的實現必須在充分借助外部資源供給的基礎上激活、重組、整合邊境內部資源,使資源優勢轉化為功能優勢、價值優勢。首先,必須加強邊境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基礎教育、國家通用語言教育、現代通訊技術培訓,這是內部資源“走出去”、外部資源“走進來”雙向聯動的前提。其次,充分利用邊境地區內部自然風貌、民族文化等的獨特性與差異性,挖掘鄉村價值,塑造守邊功能、生產功能、生態功能、文化功能等多功能型鄉村。再次,邊境鄉村振興中,要堅持因地制宜導向。

(二)強化邊境鄉村基層治理主體的治理能力

黨的十九大指出:“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盵2]基層黨員、鄉村干部和鄉賢在邊境鄉村基層治理與鄉村振興實施中具有價值引領和重建鄉村治理秩序的重要作用,是鄉村多元治理主體結構中與基層群眾聯系最為密切的治理主體。

1.強化鄉村黨支部建設

鄉村黨支部是鄉村振興的領導核心,具有極強的政治功能與服務功能。邊境鄉村黨支部建設應該突破黨員老齡化、支部建設保障不足、支部領導能力弱化等問題,以強化黨支部在鄉村振興中的領導力與村落共同體凝聚力中的紐帶作用。一方面,建構職業化和脫產化的鄉村干部權益保障機制。隨著農業稅的取消,國家與農民之間的關系日漸疏遠,鄉村干部成為國家對農村直接治理的最基層體制內主體或成為連接國家與農村的紐帶,并催生了鄉村干部尤其是村主任、村支書、婦女主任職業化、脫產化。在邊境鄉村振興中,村主任、村支書、婦女主任在邊境“三農”發展與穩定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另一方面,鄉賢回歸及其功能重構。在傳統向現代急劇轉型的邊境鄉村社會中進行鄉村振興的謀劃,更加凸顯新鄉賢回歸及其特殊功能的重要性,其不僅具有價值引領、鄉村社會秩序重構和鄉村資源整合的功能,還基于以上功能而衍生出愛國守邊功能和“國家—邊民”與“邊民—國家”雙向傳導功能?;趪遗c邊境雙重地理空間賦予了邊境新鄉賢的特殊功能,不僅需要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隊伍,更需要建構新鄉賢的權益保障機制。

2.強化邊民自治與共治共建的能力

邊境鄉村振興要實現治理有效,必須強化邊民自治與共治共建的能力。一是強化邊民的自治能力。孫中山先生在《中華民國建設之基》中指出:“地方自治者,國之礎石也,礎不堅,則國不固?!盵3]鄉村振興的治理有效是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相契合的,既強調符合現代化背景之下鄉村自治模式的建構,又強調傳統與現代融合中的超越。對于邊境鄉村常住人口的自治能力提升,需要激活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發展、自我服務的自主性和內生能力,不能過度依賴由國家到鄉村自上而下的單向治理模式。二是強化邊民共治共建共享的能力。鄉村作為特殊的公共空間,其公共性特征決定并要求公共空間的主體必須具有公共意識。鄉村振興以治理有效為核心,不僅需要培育邊民的現代性意識和公共精神,強化邊民對鄉村公共空間的認同感和參與意識,更需要建構以邊民為重點的共治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三是增強留守女性的治理能力。從當前邊境常住人口總量與人口結構看,三十五歲以上的同齡男女相比,女性常住人口占比較高。而在日常的鄉村社會治理中,女性的治理功能遠遠超越常年在外的男性。與此同時,在邊境常住女性人口中,必須在重視鄰國跨境婚嫁女性在我國邊境鄉村社會治理中重要作用的同時,也要防范跨境婚姻的安全隱患。

3.強化邊境地區社會組織的治理能力

當前,邊境地區社會組織主要有內生型和介入型兩種,其中以介入型為主。從邊境社會組織的結構及其運行實踐的效果看,介入型社會組織的功能并未達到特定效果。反之,邊民自發性生成的社會組織具有極強的生命力,但這些內生型社會組織更多地是發揮經濟功能,其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社會功能等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參與邊境鄉村振興的社會組織與內地不同,其不僅要積極參與邊境鄉村振興建設,更要具有國家意識、邊界意識和邊境安全防范意識。

(三)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同構

新型城鎮化具有與以往的“三農”資源向城市單向流動所不同的動態特征,其強調的是資源優化配置的過程。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同構,徹底沖破重城輕鄉或重鄉輕城的非均衡性發展理念,強調的是資源的空間均衡性理念。我國的“邊境”特性決定了鄉村振興的實施必須遵循因地制宜與資源的空間均衡性原則。

1.強化邊境鄉村與城鎮的資源對口融合度

鄉村振興中的城鄉融合追求的是城市發展極與鄉村穩定極的聯結與互補。黨的十九大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盵2]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城鎮資源與邊境鄉村資源具有極強的互補性,而這種互補性或城鄉的資源對口融合首先要解決城鄉之間的“交通”問題,并以此為基礎而提升邊境鄉村與城鎮的互補能力與融合能力。

2.強化邊境城鎮建設與鄉村振興實施中資源整合的空間均衡性

邊境區域內部的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的實施都需要邊境治理資源的持續性供給與空間均衡性配置,這種由國家到地方主導的空間均衡性資源配置是由邊境特定地理空間對于邊境安全、邊疆發展與鞏固和國家總體安全的重要性決定的,其均衡性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空間的均衡性即長達2.2萬公里的綿長邊境線,不能把資源傾斜于邊境的某一段或某一區域;二是時間的持續性即不能把資源傾斜于某一事或某一時;第三,城鎮建設與鄉村振興并舉并重。鄉村振興必須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藩籬,不能走傳統的重城輕鄉的老路,反過來也不能為了加速推進鄉村振興而忽視城鎮化建設。

(四)建構邊境人口增長的動力機制

邊民是邊境鄉村社會重要的治理主體,邊民的數量與質量直接決定著邊境鄉村振興治理效度的狀況。通過對邊境地區經濟社會、基礎設施以及常住人口、外流人口的調研分析,國家和地方政府針對邊境全面發展的機制建構迫在眉睫,其中邊民權益保障機制、產業興邊與城鄉對口融合機制、邊民回流機制、移民實邊激勵機制、邊民醫療健康保障機制等是安民居邊、移民實邊的根本保障。另外,要著重解決邊境地區中青年婚齡女性流失與單身漢數量劇增、跨境婚姻安全隱患突出的矛盾,建構針對邊境人口增長和留守女性居邊守邊的激勵機制,不僅為鄉村振興提供穩定的勞動力支持,更為邊境守土固防提供堅實的群眾力量。

(五)建構國民意識教育機制

邊境地區鄉村振興戰略的“邊境”特性需要建構邊境地區常住邊民、回流邊民和抵邊移民的國家意識、主權意識、邊界意識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機制。邊界兩側居民多屬于跨境民族,其多重身份屬性容易導致“國家”“主權”“邊界”等意識的模糊甚至喪失。邊界的開放性和封閉性以及國家崛起、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雙重背景越發凸顯在邊境地區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建構針對邊民的國民性塑造等教育機制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

結語

邊境地區差異化的自然環境、地理風貌、民族文化、資源稟賦、氣候生態等“邊情”決定了在該場域實施鄉村振興的獨特價值和特殊的實踐路徑。邊境鄉村衰退是人口與資源惡性循環的結果,邊境治理資源困境是導致“產業滯后·人口外流·鄉村衰退”與“鄉村衰退·人口外流的加劇·產業空心化”惡性循環的根本原因。邊境地區的鄉村振興,不僅關涉邊境與邊疆的安全、發展與鞏固,更要從國家政治工程的高度給予重視和特殊支持。人口外流、村落空心化、少數民族傳統價值的流失等問題雖然發生于遠離國家腹地的邊境地區,但邊境的多重屬性及其功能定位決定了鄉村振興對于國家安全利益的極端重要性。

注釋:

①這里的“交通”既指公路、鐵路、航空、水運等交通,也指通訊網絡和人心相通。

參考文獻:

[1]萬麗華,藍旭譯注.孟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7:150.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1).

[3]孫中山.中華民國建設之基礎[M]//孫中山.孫中山集外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32-35.

責任編輯李建良

猜你喜歡
守邊治理鄉村振興
西藏青少年愛國守邊意識培育的教育策略研究*
西藏愛國守邊精神的基本內涵、生成邏輯及重要意義
當好守邊人·布茹瑪汗
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破題尋路
民建貴州省委攜手中天金融集團推進“鄉村振興”貴州赫章縣結構鄉“扶志扶心扶智”項目開工
魏德友:半世紀的堅守
治理背景下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發展
淺析網絡輿情治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