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級轉運模式在急診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中實施的效果

2020-06-10 05:33尤銀剛魯志才
甘肅科技縱橫 2020年12期
關鍵詞:危重癥患者急診

尤銀剛 魯志才

摘要:目的:分析分級轉運模式在急診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中的實施效果。方法:選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于我院急診搶救室轉運的500例危重癥患者作為對照組,采用常規方法轉運;選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于我院急診搶救室轉運的500例危重癥患者作為觀察組,采用分級轉運模式。比較觀察組與對照組不良事件發生率以及院內轉運時間。結果:經比較觀察組院內轉運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數據優于對照組數據,數據對比均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分級轉運模式在急診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中的應用效果顯著,明顯降低了在院內轉運過程中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縮短了轉運時間;可有效提高危重癥患者轉運效率,保證患者的轉運安全。

關鍵詞:分級轉運模式;院內轉運;危重癥患者;急診

中圖分類號:R472.2 文獻標志碼:A

在急診科常常存在危重癥患者需要進行院內轉運的情況,因診斷或者需要進一步進行治療,患者必須實施有效率的院內轉運。院內運轉是將患者置于移動、變化的環境中,對于病情復雜、嚴重的危重患者來說,很有可能導致病情再次發生重大變化。研究表明,危重癥患者在進行院內轉運的過程中,危重癥患者受運轉人員、藥品、儀器設備、病情等因素影響,在運轉過程中不良事件發生概率高達70%,是嚴重威脅危重癥患者病情變化主要因素,所以如何保證患者在院內轉運過程中的安全性以及如何在轉運過程中維持治療與監測水平引起了醫學界內的廣泛關注?,F階段,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分級運轉模式在臨床急診轉運中已經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為了探究分級轉運模式在急診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的臨床應用效果,本研究選取了2017年3月-2019年4月于我院急診搶救室轉運的共計1000例危重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經研究發現,在對危重癥患者進行轉運時分級轉運效果顯著,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于我院急診搶救室轉運的500例采用常規轉運模式的危重癥患者,作為對照組;與2018年4月-2019年4月于我院急診搶救室轉運的500例采用分級轉運模式的危重癥患者,作為觀察組。對照組男362例,女138例,年齡分布22-69歲,平均年齡(45.62±8.73)歲;發病至入院1-5.5h,平均(3.34±0.56)h;其中顱腦外傷/急性腦梗死/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呼吸衰竭/心肌梗死/重癥肺炎/重癥胰腺炎,63/126,52,46/121/47,45。觀察組男363例,女137例,年齡分布23-70歲,平均年齡(46.73±9.21)歲;發病至人院1.5-5.8h,平均(3.68±0.67)h;其中顱腦外傷/急性腦梗死,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呼吸衰竭/心肌梗死,重癥肺炎,重癥胰腺炎,62/127,53,45/123,46/44。所有患者或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其中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運轉模式,主治醫師確診轉運后,由患者家屬陪同,責任護士和主治醫師攜帶呼吸支持、搶救用物、心電監護儀等設施進行轉運。

觀察組進行分級轉運模式,其具體為:(1)開展運轉培訓:對急診科全體護理人員及醫生進行分級運轉知識和技能培訓后,實施分級運轉模式,對轉運注意事項、轉運預案、對患者風險分級評估要著重培訓,為轉運效率以及患者安全性的提示提供可行基礎。(2)與家屬進行溝通:醫生應當向患者家屬說明轉運的目的以及明確告知患者家屬在實施轉運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風險,并簽署知情同意書。(3)對患者病情進行分級評估:以五個方面進行病情分級,分別為患者意識狀態、臨床癥狀、循環支持情況、呼吸支持情況、患者生命體征;并根據風險分級評估確定轉運人員。(4)人員及設備配置:根據患者病情分級準備轉運所需藥品、設備和儀器。(5)檢查并核實上述工作:再次對患者進行評估,確認患者是否適合轉運,評估結束后通知目的地相關負責人員及電梯工作人員做好準備,明確詳細到達時間后進行轉運。若發現患者不適合轉運,應繼續進行救治,待患者病情穩定后再進行轉運。(6)密切監測生命體征以及病情變化:轉運過程中主治醫師與責任護士應當全程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以及病情變化,及時檢查并記錄期間的監測與護理,做好應急處理準備,為患者提供有效的生命支持;為確保危重癥患者生命體征穩定,應在全面評估病情、妥善固定管道后再搬動患者。

1.3效果評價

從藥品、人員、儀器、病情四個方面,對比兩組患者在轉運過程中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兩組院內轉運時間,包括重癥監護室事件、介入室時間、普通病房時間、手術室時間、檢查時間,即轉運醫囑下達開始到轉運的整個過程。

1.4統計學方法

將研究數據錄入到Excel內,采用新版SPSS23.0對收集的數據加以分析,計量資料以(x±s)的形式表達,計數資料以[n,(%)]的形式表達,檢驗工具為x2;當檢驗工具顯示P<0.05時,提示數據間的對比存在意義。

2結果

2.1兩組危重癥患者轉運時間比較

兩組危重癥患者轉運到普通病室的所需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觀察組轉運到CT室、手術室、介入室、重癥監護室的所需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所列。

2.2兩組危重癥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

經比較,觀察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所列。

3討論

危重癥患者轉運是為了進行進一步的診療以及救治,是滿足急診危重癥患者治療需求的一項重要措施。危重癥患者的轉運不可避免,然而危重癥患者在轉運的過程中受到病情、儀器設備、藥品以及轉運人員的影響,并且在變化、移動的過程中,患者病情容易再次發生重大變化,進而加重病情,存在著嚴重的并發癥發生率與病死率風險。如何提高轉運危重癥患者的安全已成為國內外醫學界的研究熱點,縝密的轉運計劃和過程、性能良好的轉運設備、訓練有素的專業隊伍,是保證危重癥患者轉運安全,降低不良反應發生風險的關鍵所在,可為患者爭取到更多的治療時間。通過患者轉運風險評估的結果,分級轉運模式可以顯著提高轉運效率,有效縮短危重癥患者的轉運時間并降低在轉運過程中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合理優化急診資源配置,從而提高患者存活率,是急診醫學的一次大膽創新。

與以往的轉運模式不同,分級轉運模式其創新之處在于:通過應用“分級轉運”建立院內急診患者安全高效的院內轉運體系;引進消化吸收美國心臟病協會(AHA)基礎生命支持(BLs)與高級生命支持(AcLs)中患者病情評估體系,易簡單判斷,具有可操作性和適用性;將“導診”變為“分診”,由被動變為主動;分級診療與分級轉運一體化模式。當患者進入醫院那一刻,便進入院內分級診療,將其按照不同的模式轉運入搶救室、急診室、重癥室、普通診室等。院內住院患者更是如此,不同級別配備相應的轉運模式,以達到醫療資源應用最大化與安全保障化。

在急診中危重癥患者在院內進行轉運是無法避免的,而在轉過過程中不良事件的發生率也居高不下,存在著增加嚴重并發癥與病死率的風險。通過對患者轉運風險進行有效的評估分級,并根據實際情況作出相應準備,可合理分配醫療資源,進一步提高轉運的安全性,從而使危重癥患者得到更好的救治。分級轉運模式在臨床中具有獨特的價值,可以有效提高轉運的安全性及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確保各級患者在轉運過程中生命體征均可得到有效維護。

猜你喜歡
危重癥患者急診
老年危重癥患者心衰發病特征及相關危險因素分析
護理風險管理在呼吸科危重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ICU危重癥患者為防止腸內營養制劑錯位輸入靜脈的防范措施及護理
護理風險管理在呼吸科危重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觀察
腹內壓監測對開放危重癥患者胃腸內營養的影響
急診ERCP治療老年人急性化膿性膽管炎的療效觀察
急性左心衰的急診護理措施
急診應用胺碘酮治療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臨床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