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扶綏縣壯族民歌傳承探析

2020-06-22 13:00梁棟黃麗名
大觀 2020年4期
關鍵詞:傳承發展

梁棟 黃麗名

摘 要:扶綏壯族民歌是桂西南左江流域壯鄉人民的智慧精華,中國民間藝術的瑰寶。民歌的傳承與發展既要體現少數民族地區的特色,又要充分使其成為地方文化繁榮、文化產業發展的有益補充。遵循民歌自身客觀的發展規律并適應當代社會發展是最為有效、務實的傳承方式。

關鍵詞:廣西扶綏縣;壯族民歌;傳承發展

注:本文系左江流域民族文化研究中心2019年度科研課題“廣西扶綏縣壯族民歌傳承研究”(2019ZJYB009)研究成果。

一、扶綏壯族民歌的依存環境

扶綏縣位于廣西西南部,縣治距中越邊境200公里,地處東經107°31′-108°06′,北緯22°17′-22°57′之間。南北最大縱距78公里,東西最大橫距55公里,總面積2836平方公里。東接南寧市邕寧區,西鄰崇左市,南連上思縣,北靠隆安縣,西南與寧明縣交界??h境處北回歸線以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陽光充足,光、熱、水同季,全年夏長冬短。截至2017年,扶綏縣轄8個鎮3個鄉,另轄1個鄉級單位農場,縣政府駐新寧鎮。截至2017年,扶綏縣總人口40.18萬人,居住著壯、漢、瑤、苗等多個民族。扶綏諧音“福隨”,寓意幸福相隨。

二、扶綏壯族民歌的歷史

壯族人民愛唱歌,自幼就受到民歌的熏陶,從遠古以來就在集體生活和集體勞動中形成了集體歌唱的傳統。在中國文化高度發展的唐代,壯族歌仙劉三姐曾被歷代史書所樂道,如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九十八《三妹山》。清代嶺南方志《潯州府志》云:“三妹貌如天仙,聰慧而善歌,通蠻語,爰是數百里之能歌者,莫不聞風而來者,迭為唱和?!睆V西之所以以“歌?!倍劽?,都是因為三姐親傳。關于劉三姐的傳說在宜州、貴港、扶綏縣等地區廣為流傳,可見以劉三姐為代表的壯族勞動人民,是壯族民歌和廣西歌海的真正締造者。

三、扶綏壯族民歌的特點

扶綏民歌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在音樂形象、表情達意、音樂體裁、表現手段上,都有其自身的特點。扶綏壯族民歌以山歌而聞名。其題材主要有革命歷史、勞動生活、風俗習慣、歌唱愛情、天文地理、歷史人物故事等。旋律悠揚,親切,優美,高亢,純樸。音樂形象千變萬化,風格多樣。歌唱形式為獨唱、齊唱、對唱、二重唱、三重唱。歌唱結構有五言四句、七言四句、七三七句、七五七句等。調式為五聲音階中的宮調式、徵調式、羽調式三種。

四、扶綏壯族民歌的社會功能

首先,娛人功能。扶綏壯族民歌作為桂西南左江流域的民間藝術,娛人是最為廣泛的功能。扶綏壯族民歌源于勞動生活并傳唱于山水之間,是當地壯族人民的生活寫照。壯族人民在農耕勞作時以及茶余飯后通過歌唱民歌來抒發情感,從而達到娛人娛己的效果。其次,教育功能。民歌讓語言內容藝術化,以音樂為載體讓壯族人民能夠更加直觀地表達思想感情。扶綏壯族民歌中的唱詞豐富多樣,在娛人的同時其內容能夠潛移默化地培養人們的審美價值、道德情操、高尚品格,進而促進人的身心健康、創造能力、平和心態的發展。最后,交際功能。扶綏壯族民歌在創作和傳播中具有很強的文化傳播力,通過最素樸的語言與最直觀的音樂表現力相結合,從而促進民族團結,弘揚民族精神。

五、扶綏壯族民歌良性的傳承現狀

隨著時代的變遷、壯族文明的進步,壯族民間藝術的影響正在逐年淡化。工業的發展取代效率低下的手工藝術制作,現代大眾文化的浪潮無時無刻不在沖擊著傳統少數民族文化。作為壯族的瑰寶,民歌正在面臨著消歇的局面。然而,在桂西南左江流域的扶綏縣仍然能夠聽到悠然的壯族民歌,民歌的傳唱依然呈現出生機盎然的傳承景象。

一是自發歌唱。自發歌唱是壯族民歌盛行的重要因素。扶綏縣當地壯族人民每日晚飯后會來到縣人民廣場以歌會友。廣場是人民社會勞動閑暇之余的娛樂健身場所。廣場的占地面積寬廣,靠左江沿畔,江邊設有風雨涼亭。公共設施的穩定性為民歌的傳承發展提供了空間位置的基礎。

二是節日歌圩。歌圩是壯族傳統的節日,在桂西南左江地區尤為盛行。扶綏縣咘沙村的歌圩文化于清代乾隆時期已形成,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四月初三、四月十三、四月二十三都會舉辦歌圩活動。歌圩當日,扶綏縣各鄉鎮的山歌愛好者、歌友、鄰里大眾匯集一起,熱鬧非凡。

三是生活儀式。民歌現存于當地壯族人民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在壯族重要日子里民歌的身影仍然活躍著。時至今日,壯族人民的人生禮儀、算命、占卜、嫁娶等都有相應的民歌活動。此時儀式以民歌為載體,搭建了人與神語言交流的橋梁。壯族傳統文化習俗的沿承為民歌的傳承發展提供了依附的承載對象。

四是官方組織歌詠活動。自改革開放以來,民歌藝術得到了大力的發展,民間自發組織與固定民俗節日日漸增多。在市場經濟的體制下,大量勞動人口涌向城市,民歌生存環境困境重重。政府部門組織山歌比賽使得瀕臨危機的民歌又充滿了生機。

六、民歌可持續傳承發展的措施

(一)音樂對象主體文化認同

民歌之所以長盛不衰離不開音樂對象主體對自身民族的強烈認同感。扶綏縣壯族人民在特定的生存環境實踐過程中形成“共識”,這種“共識”是當地音樂對象主體對民歌的選擇與肯定。強烈的認同與堅持使得左江流域壯族民歌文化代代相傳。

(二)政府對民歌的作用

民歌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與幫扶。政府職能部門作為社會生活的引導者,應明確職責,為壯族民歌提供良性的生存環境與生存空間。

(三)靜態傳承措施

靜態保護即通過圖片、語言文字、影像和聲音等方式對民歌進行分類、整理、歸納、記錄、保存歸檔等舉措。具體措施為全面普查各個鄉鎮民歌分布情況,建立數字博物館,收集樂譜唱詞及其他書面材料、音樂文物或其他與民歌有關的事物并保存刻錄光碟進行存檔。

(四)活態傳承措施

活態傳承即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發展的環境中進行保護和傳承,在人們群眾生產生活過程中進行傳承與發展的方式。政府以組織官方的民歌比賽的活態方式給當地民歌注入了活力,使得民歌永葆生機。政府對扶綏壯族民歌的良性傳承措施是多方面的,具體措施如下:

官方組織的民歌比賽充分發揮了政府職能部門的引領作用。通過官方的形式讓人民群眾感受到,民族藝術的傳承發展一直以來作為主流意識受到政府的支持與認同。結合電視媒體對官方組織的民歌比賽進行場直播報道。錄制民歌活動實況在地方電視臺播放,例如2017年由扶綏縣政府文體部門選送的《蔗林戀歌》參加由廣西電視臺直播的中國(廣西)首屆壯語春晚,以新聞媒體的力量將扶綏壯族人民真實生活呈現于電視熒屏上。這極大地提高了扶綏壯族人民的滿足感,并深深地激發了扶綏壯族人民內心的民族自豪感及對當地民歌文化的認同感。深化構建民歌比賽的競賽機制與獎金制度。這能調動民歌手和民歌愛好者的積極性,也鼓勵了潛在的傳承主體,特別是一些年輕人加入到民歌傳承的隊伍中來。通過民歌來宣傳政策,建構官方機構與扶綏壯族民歌傳承良性的互動。政府部門通過民歌比賽主題來宣傳主流意識,歌曲內容由民歌手來填詞演唱。民歌是語言藝術,具有口耳相傳的特征,以此宣揚政策方針不僅提高了人民群眾對當下時政的洞悉,還進一步提高了民歌的影響力,開拓了人民創作民歌的創造力,從而達到傳承發展的目的。開拓多渠道培養壯族民歌的傳承人??诙鄠魇钱斍皦炎迕窀枳钪饕膫鞒蟹绞?,通過組建民歌傳習班,成立壯族民歌研究中心可吸引更多的民歌愛好者。民歌進校園活動能激發學生對民歌的興趣,增強學生對家鄉故土熱愛的情懷,使得民歌真正達到傳承發展的作用。

縱觀民歌傳承這一活態傳遞的過程,時代的變遷無不牽動著民歌生存和發展的神經。在當今民歌普遍落沒的背景下,扶綏壯族民歌依舊流傳于桂西南左江沿畔,這主要歸結于扶綏壯族人民對自身民族強烈的認同。傳統民歌與現代文化相碰撞時呈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得益于群眾基礎與政府職能部門的良性傳承措施??梢哉f民歌是現代社會的一種民族團結粘合劑,值得我們去保存與傳承。

參考文獻:

[1]李林原.歌脈綿延:東蘭民歌良性傳承動力探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5.

[2]甘芳明.廣西扶綏縣咘沙歌圩文化及其傳承與保護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6.

[3]呂挺中.左江流域壯族山歌傳承與發展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7(3).

[4]凌觀鳳.民歌進校園與中職學校社團發展[J].文學教育,2019(21).

作者單位:

梁棟,廣西民族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黃麗名,廣西民族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

猜你喜歡
傳承發展
養生角度下傳統武術傳承與發展探討
中國共產黨傳承發展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的思想和實踐述論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野下苗族鼓舞的傳承及發展探討
淺論民間舞蹈的傳承與發展
民族聲樂創新教學與賀州瑤族民歌傳承初探
淺談湖南民歌的傳承與發展
淺析甘肅清水縣軒轅鼓舞的風格特征
元白詩派詩歌中的“風雅”傳承
傳播學視閾下淮海戲傳承發展路徑探析
少兒花鼓燈舞蹈的傳承與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