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城縣袁店回族鄉明唐王陵考

2020-06-22 13:00朱世欣
大觀 2020年4期
關鍵詞:考證古跡

摘 要:在方城縣袁店回族鄉,北側羅漢山和東側豐山,西側和南側袁店河包圍之中,疑似明代唐王爺的陵墓所在地。當地至今有地面文物石馬兩頭,漢白玉石柱多個,曾有石龍、石羊等文物遺失。當地的地理環境有人造的跡象,地名和傳說也與唐王陵相呼應,祭祀等風俗也和附近有王爺陵墓吻合。

關鍵詞:明唐王陵;唐王墓;古跡;考證

一、文物資料佐證

在袁店回族鄉山莊村和新莊村,有多處文物,有待考證。

新莊村,有石馬一只,今日仍在村邊矗立,高約1.2米,長約1米,有明顯的明代文物特征。

在山莊村南側,有石馬、石羊等文物,40歲以上的村民都見過有石龍,與石馬相當大小的方形石,上面雕刻有二龍戲珠。20世紀90年代石羊、石馬、石龍被盜,如今只剩下石馬一只,比辛莊村石馬大?,F在村南依然有三個疑似門柱,橫梁有凹槽,與兩個豎柱的凸出照應。石柱是漢白玉材質,在日光下晶晶閃亮,以鐵器鑿之,有紅色滲出。在山莊村東側的豐山上,有半塊石碑,是光緒年間重修豐山而刻。根據記載,原來豐山之上有南海觀音殿、千佛殿等,香火興盛。山莊村南,疑冢附近,有大的古院落,2018年院落最后一個房屋被拆掉。

二、地理環境、村名的佐證

從地理環境而言,這里形成了典型的三面環山、三面環水的格局。

袁店鄉境內有羅漢山,東西方向蜿蜒開去,山頂是平的,如同馬鞍,山東頭如古代美女發髻,向南延伸有高嶺,高嶺南端是豐山,狀如官印。羅漢山向西南,跨過一條袁店河,依然是幾個山頭連成的山脈,其中高處是寶山寺,和豐山相對而峙。整個山脈,自南向北望,如同圈椅,兩側各有扶手。

袁店河自北向南流,在圈椅內山莊村西南角向東轉了90度彎,向東而行。豐山腳下有條溪流(俗稱東小河),由羅漢山季節性流水加上豐山腳下泉水形成,自北向南在山莊村東南角交匯,一起向南流入唐河。

這些地理環境有人為的跡象。自羅漢山而下,有兩條溝,自北向南貫穿多個村子,自山莊村分別匯入袁店河和東小河。這些溝,在夏季起到了很好的排洪效果,使這里旱澇保收,尤其是保護了幾個石馬、石羊遺址不受水災。而且,西溝在新莊和山莊之間,從山莊西側流入袁店河。

東小河是地下泉水冒出,其源頭村落名竹園。地下泉水加上羅漢山流來的季節河流,徑流細細蜿蜒。在山莊村東側,均勻分布有五個大水潭,形如一串葫蘆。這些葫蘆狀水潭,起到了很好的旱澇調節作用。據村民回憶,南邊三個水潭名稱分別是小廟坑、馬匹潭(音)、老鱉頭。小廟坑旁邊,正對著山上寺廟,有傳統的戲臺。高高的戲臺前,有一圓形大塊廣場,正好供村民看戲。這些地理環境,有很明顯的人為設計元素,疑似當年有人在這里進行整體設計。

而圈椅內的村名,也很有特色。山莊、新莊疑似山冢、新冢的音傳。以山莊、新莊中間地帶為中心,等距離三角的東北,有個靳莊,疑似建冢的音傳,因為該村并無靳姓人家。在靳莊北側,緊挨著一個滹沱村,在佛教中,這是哭臺的意思。在這幾個村的北側,與山莊村垂直有二郎廟、禮臺、郭莊、陳茨園、小秦莊等村,緊密挨在一起,疑似好幾個村名以山莊為中心命名。在這幾個村東側,有四里營村,王姓人在此聚居,疑似原來守墓的兵營轉變而來。

三、民俗、民間傳說的佐證

在當地,整個圈椅所見范圍內,雖然其他山頭都高過豐山,但只有豐山上有古寺廟,而且周圍居民過節燒香都來此山。豐山下的山莊村每到清明節都會舞龍舞獅和起戲,方圓二十里內只有這個村子有這一傳統。戲臺就在村子東南,戲臺地高兩米左右,是一塊高地,前有平整的一大塊低地,供看戲人就坐,疑似人工設計。與豐山上廟宇相對,僅隔一條東小河。村里有傳說,東小河是人工挖掘。

春節期間,山莊村有舞龍舞獅的習俗,周圍村莊沒有。山莊村還有習武傳統,周圍村莊沒有。山莊村大姓為姬姓,從方城西側解莊搬遷而來。解莊有習武傳統,而且山莊姬姓習武從解莊傳承而來,疑似解莊為古代兵營,負責分配守墓人員至山莊村。

四里營村,王姓聚居,但是此地王姓有不與朱姓通婚的習俗。在當地民間有傳說,山莊的古墓是唐家墳,唐家號稱唐半城,家在城里(方城或南陽)。而且,傳說唐家還有一個墓地,一個真一個假,那個在城邊。這與朱元璋分封兒子,分到南陽府的唐王有很大關聯,南陽之地多為唐王地?!赌详柛拘Wⅰ吩谀详柨h條下加注:“明唐府莊田在南陽為多?!睹鲗嶄洝烦苫荒暾?,以南陽府閑地一百四十頃,賜唐王芝址,從王請也。唐王聿鍵奏言:臣有莊田數百頃?!队赫ㄖ尽纺详柍旮厝倨呤曈?,諸王莊租重尤苦于莊頭,見《明史。食貨志》?!雹倜鞔详柼仆跄乖谧仙?,而且紫山旁也有豐山。這些與史料相符,疑似到了清代,隱朱姓為唐。

據《裕州志》記載,明代在方城的有順陽王朱有烜,謚號懷莊,墓地在上蔡縣重陽街道金井吳村。②堵陽王朱同鉣,周懿王子埅庶六子,謚安僖。唐憲王朱瓊炬之子,舞陽王芝址,后被封唐莊王。方城王朱諟靡,伊安王朱勉堡之子,謚懷僖。③

在新莊村,相傳這里是唐家唐可大的墳??梢傻氖?,這個唐可大,清代董學禮編纂的《裕州志》中有記載,明末清初人,是孤兒,但是博覽群書,不曾做官,只是興辦義學。更可疑的是其女兒,嫁給了方城籍將軍吳阿衡的孫子。此事在吳阿衡墓碑上有記載,“孫男一、惟良,尚幼,聘選貢唐可大女。孫女一、未字”④。

吳阿衡,是明故己未科進士、兵部右侍郎、加服俸一級、并督察院右副督御使,是明末清初抗清知名將軍。這樣一個孤兒,能夠受到良好教育,而且與將軍聯姻,疑似是唐王后代,清初改名,祖墳地隱居。此外,在方城縣城吳阿衡墓周圍,有一個朱家村,說明吳家和朱家有著相對緊密的聯系。

四、縣志等相關文字佐證

方城縣縣志記載,關于《方城八景》古已有之。在南宋、金時期,北方金政權南陽令元好問(1190-1257)寫的《方城八景》中,第七首描述的是這個地方的風景。⑤

在明嘉靖刻本《裕州志》中,對羅漢山的秀麗風光贊不絕口,以杭州來媲美此地。羅漢山,在州西三十里,舊名羅蠻山。知州許綸有詩:為尋民瘼得來逰陟。盡蠻山最上頭,四面煙巒從地拱,一團清氣在空浮,招提境界無多地,羅漢傳來有幾秋,極目天南隔云樹,五湖盡處是杭州。⑥

《裕州志》共六卷,明嘉靖刻本,第243頁古跡志中,有對羅漢山上云居寺的重修描述。從這里可以看出,“羅漢知誰為立名”,羅漢山名字已有,但是并無宗教印跡。從元代,此地開始有佛教設廟,明代洪武十九年又重修云居寺。

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清代知州董學禮修成《裕州志》,在對羅漢山的描述中記載:羅漢山,在州西三十里,因杜羅漢坐化于此,夜間常放光明,遂以羅漢名山,山巔建塔,刻羅漢像于內,迄今奉祀不絕,祈雨轍應。⑦后面有《裕州八景》,第八首依然是描寫羅漢山。⑧

羅漢睛嵐(清·董學禮)⑨

因杜羅漢示寂于此,故以名山。山形如馬,鞍上有浮圖三級,高標插漢,山光黛色,遠望如畫。當雨霽新晴,嵐氣欲飛,如可掬也。

韞玉含輝豈偶然,馬鞍山色倍多妍。

黛光不惜春初草,嵐氣?;\霽后天。

嫣潤那思摩詰畫,丹青何必米家船。

應知自有鐘靈處,不在金光舍利圓。

這里,杜羅漢、浮圖、摩詰、金光舍利等描述,已經帶有明顯的佛教色彩,說明佛教在此地已經蔚然成風,成為一景。

從兩首詩看來,羅漢山古名一直未改,但是此地佛教在元明時期興盛,清代蔚然成風。

綜上所述,方城縣袁店回族鄉極有可能是明代某一唐王陵墓,以明初唐王或明末唐裕王朱器墭(追封)和唐王朱聿鍵(隆武帝)可能性更大。此地文物和相關資料亟待考察保護。

注釋:

①馬懷云:《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評述,《河南圖書館學刊》1993年第3期,第72頁。

②辛革:《明代順陽王墓所見金簪》,載《中原文物》2009年第4期,第90-94頁。

③董學禮、宋名立:《裕州志》,王凌云、杜緒贊修,張嘉謀纂,第277-278頁。

④見今方城縣吳阿衡墓碑。

⑤明《裕州志》,明嘉靖刻本。

⑥(嘉靖)裕州志6卷,明嘉靖刻本,第27-28頁。

⑦(乾?。┰V葜?卷,裕州志卷之一,清康熙修乾隆補刊本,第49頁。

⑧董學禮、宋名立:《裕州志》,王凌云、杜緒贊修,張嘉謀纂。

⑨(乾?。┰V葜?卷,裕州志卷之六,清康熙修乾隆補刊本,第558頁。

作者簡介:

朱世欣,河南大學中原發展研究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政策和區域發展。

猜你喜歡
考證古跡
古跡遺址探險手冊
京都古跡
香港紅樓被緊急列為暫定古跡
《紅樓夢》與《聊齋志異》聯系初考
高職院校技能競賽保障體系
蕪湖《商務日報》檔案之發現及初步研究
基于考證與實操并舉的會計專業改革與實踐研究
基于考證與實操并舉的會計專業改革與實踐研究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開發研究
中國主要的歷史名跡China’s Top Historical Sities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