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江統《徙戎論》的夷夏觀

2020-07-06 09:51崔苗苗
青年生活 2020年16期

崔苗苗

摘要:西晉年間,大量少數民族內遷到中原地區,與和中原漢民族關系緊張,江統作為一位西晉官員為了國家的穩定提出將內遷的夷人重新遷回他們的故土。文章中所體現出的夷夏觀是江統在中原政權長期以來對夷人的政策和當時的社會現狀而來,是研究古代中國民族關系的重要依據。

關鍵詞:江統;夷夏觀;夷人

江統,西晉人,其出任江陰縣令后,逢關中隴西屢次被氐、羌侵擾,戰事頻繁,關中地區承受了巨大損失。此次“外族”侵擾引起了江統的思慮,他對于這種情況寫出了一篇奏章,即《徙戎論》。文章中他提出應把這些居住于中原的“四夷”遷回其故地,以達到防微杜漸的目的。其文章反應當時人對氐羌等族的看法,本文則欲對其文章中反映出的夷夏觀進行分析。

一、江統的夷夏觀

西晉初年,少數民族各個部落紛紛內遷,在《晉書·武帝紀》以及同書中《四夷·北狄·匈奴傳》等文獻中都記載了當時匈奴以及匈奴別部、鮮卑、蠻夷、東夷等少數民族的大規模內遷活動,這些夷人進入中原地區與漢人雜居?!爸赁娛?,則坐生其心,以貪悍之性,挾憤怒之情,候隙乘便,輒為橫逆”,意即由于他們對漢人有仇恨心理,當他們強盛后就會對漢人進行報復。因此江統認為夷人應回到他們的故土,既能保證他們的穩定,又能保證中原地區、中央王朝統治的穩定。這就是江統的夷漢有別、“天子有道,守在四方”以及對于夷人“各附本種,返其舊土”的夷夏觀。

二.江統的夷夏觀形成分析

江統的這種夷夏觀并不是憑空出現,這種思想是他結合當時的社會認識,歷史傳統,政治情況等各種因素,通過綜合分析而形成的。

(一)歷史依據

“夫夷蠻戎狄,謂之四夷,九服之制,地在要荒,《春秋》之義,內諸夏而外夷狄”。即根據史書文獻記載,這些夷人本就是九服之外的,他們所居住的地方本來就是在中原地區的遠方。由于夷人“弱則畏服,強則侵叛”,因此想要完全打敗收服夷人是幾乎不可能的。對于這些夷人,有道的君主“牧夷狄也,惟以待之有道,御之有?!?,“為寇賊強暴,而兵甲不加遠征,期令境內獲安,疆場不侵而已”。這表明明君對于夷人的政策是其穩定時也長期對其保持警戒,在其作亂時也不遠征,保護中原的穩定即可。朝廷運用這種政策時即使中央朝廷比較衰弱也可使夷人臣服,對比當時西晉狀況,內部統治力量紛爭不斷,中央統治力量漸弱,如果西晉統治者也采取這這種政策,不再時常對夷人采取征伐,但是要對夷人保持警戒,對于現在居于中原地區的夷人進行遷徙,不給他們對朝廷作亂的機會。

(二)政治依據

在漢末時期,由于戰亂頻繁,關中地區荒涼,戎族不斷入內侵犯。至魏武帝時期才對叛亂的氐族進行征討,后又將武都的戎族遷到了關中地區,本來是打算用這種將夷人從故土遷徙,讓其失去本來依仗的物質基礎,將其力量打散。但當時關中地區100多萬人口中夷人約有一半。夷人耗費了大量的關中糧產,夷人本就不擅長進行農業活動,他們被遷入中國所需要的口糧都是由關中地區人民供給,這不但給關中的農業造成了壓力,也給政府財政帶來了壓力。當他們的口糧需求不能被保證,且在關中地區受到欺壓,他們就會因被遷入之事而對中原朝廷產生怨恨,從而導致關中出現緊張局勢。一旦將他們遷徙離開關中地區,關中人民便能得到另一半的谷物,這樣既能緩解關中緊張局勢,同時也能消滅了未來產生戰禍的根源。

(三)現實依據

對于中原地區來說,夷人的長期居住不但給中原地區帶來了經濟負擔,而且導致了安全隱患。夷人在遷徙到內地之后,官府派給一定的官員和物質提供幫助,但是這種幫助很少是長期性的,眾多夷人遷徙到內地后難以適應這種農業生活,就導致被漢人地主欺壓,生活仍是難以為繼,便對漢人產生了怨憤之心。一旦這種怨憤之情累積到一定地步,就會出現難以控制的局面。根據當時的現實情況,夷人已經出現多次叛亂,但尚未組織成大規模的對于中原的征伐,若是當時就對夷人采取合適的政策,對于未來會發生的禍患有一定的防患作用。

三.江統的夷夏觀分析

江統的夷夏觀、是符合當時社會需求,若能成行,對于未來的禍患能達到一定的減緩作用,但是其之所以沒有被統治者也是有其社會依據的。

首先,在西晉之前,整個中原地區經歷了相當長時間的戰亂,人數減少,生產凋敝,而關中地區在其中損失更甚。夷人內遷充實了關中地區的戶口,成為了西晉王朝的編戶齊民,使西晉朝廷的賦稅徭役有了征收對象,夷人逐漸占了關中地區約一半人口,為整個關中地區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再者,隨著長時間生活,較早遷入的夷人多已習慣了當地的生活方式,且中原地區土地肥沃,夷人多已滿足于這種生活,不愿再回到貧寒的草原地區。朝廷的遷戎政策是迫使她們放棄現有的先進的生產資料和良好的生存環境,這很容易引起他們的反感,這就有可能導致未來會發生的戰禍提前到來。最后,中國古代統治者都有很強烈的天下一統的思想,而將邊疆夷人納入中原統治之下,實現對九州大地各部族的統治,在統治者看來正是天下一統的體現。西晉時期大量的夷人內遷,正是滿足了西晉統治者這種成為統一了整個中國,各民族臣服,成為一代明君霸主的欲望。

綜江統《徙戎論》,他站在中原漢人統治者的立場上,結合前人鄧艾、郭欽等人徙戎思想,提出對于夷人應采取“各附本種,返其舊土”的徙戎思想,他雖對其利害闡述甚清,說明了徙戎的必要性,但是由于考慮到多種因素,這項政策仍未被當時統治者所采用。而從現在看來,江統的徙戎思想是為了防止未來出現夷人對西晉進行大規模反叛行為,認為若能遷徙夷人回到故土,西晉統治便能長久維持。江統認識到了夷人在中原地區的存在是西晉統治的隱患,但是他只看到夷人存在便會成為西晉統治的威脅,并未看到夷人亂華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夷人在中原地區,而是在夷人內遷后,中原地區的官僚地主階級對這些內遷民族進行的殘酷壓迫,正是這種壓迫和欺壓導致了夷人對西晉的反叛心理。西晉統治者沒有對內遷民族采取恰當的政策,妥善安置,使他們深入融入到中原地區漢人之中,這就導致他們對于西晉統治無歸屬感,之后五胡亂華便是西晉民族政策不合理之體現。對于中國的民族問題,由于少數民族數量較大,且歷史上少數民族在中國的政治生活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民族問題一直是我國重要問題,西晉的夷漢關系之狀況正可為如今民族政策借鑒。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2008.

[2]班固.漢書·匈奴傳[M].北京:中華書局,1990.

[3]房玄齡.晉書·江統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

[4]陰慧文.以徙戎論為例試探魏晉夷夏觀[J].學理論,2015.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