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學者關于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形成進程研究綜述

2020-07-06 11:27李嘉欣
青年生活 2020年16期
關鍵詞:民本唯物史觀

李嘉欣

摘要:近年來,面對國內外發展局勢的新變化,結合中國具體國情,國內學者就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形成進程展開深入研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研究成果。對已有的研究成果加以梳理,借鑒其中有益部分,對進一步學習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形成進程;唯物史觀;民本

對于“人民”一詞,從最開始在古羅馬產生到20世紀傳入中國到中國馬克思主義者逐步接受直至成為國家發展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經歷了漫長而艱難的成長過程,“人民”一詞也由概念逐漸成為科學系統的體系—人民觀。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形成進程是近年來國內學者的研究熱點之一,并發表了很多與之相關的著作。研究結果表明,大多數學者認為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形成進程主要從理論邏輯、歷史邏輯、思想邏輯、實踐邏輯四方面進行研究。

一、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繼承和發展

首先,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理論基礎。歐健、邱婷從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角度出發,指出“唯物史觀認為歷史是由人的實踐活動創造的,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最基本的理論支撐?!盵1]陳媛媛從群眾史觀的角度出發,認為“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的思想理論的新發展”,[2]葛民建、李春梅等學者亦認同此觀點。因此,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是研究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理論邏輯形成的關鍵。其次,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亦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形成的思想源泉。徐榮指出“承認人民群眾在歷史中的主體地位,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應有之義,可以說‘人民主體的思想貫穿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盵3]楊延圣、楊詩云、胡思佳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和社會歷史的推動力量,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等馬克思主義人本觀的觀點皆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理論來源。[4]辛寶海、李新宇亦認同此觀點。

由此可以看出以人民為中心思想不僅建立在科學掌握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理論基礎之上,而且還最終來源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

二、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是對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集體人民觀的繼承和發展

大多數學者認為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和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集體人民觀是一脈相承的,是對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集體人民觀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學者們將本部分分為四個階段:

首先,繼承發展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和群眾路線為內容的人民觀。付喜鳳指出堅持群眾路線是人民觀的重要組成部分。[5]徐榮指出人民群眾不僅是歷史和社會的主體還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的觀點是人民觀的重要觀點之一。[6]結合以上兩位學者的觀點指出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為進一步執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堅持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其次,吸收了以共同富裕為中心的人民觀。大部分學者指出關于實現共同富裕的思想充分體現了以民為本的思想,體現了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再次,繼承借鑒了以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中心的人民觀并賦予它以新的時代內涵。最后,繼承發揚了以以人為本思想為中心的人民觀。

三、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是對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揚棄與提升

有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生成的文化底蘊。歐健、邱婷以時間為序,他們認為中國傳統民本思想萌發于周代以前、確立于春秋、完善于秦漢。[7]由此可知隨著社會的進步,民生思想的地位不斷提升。馮峰、韓朝以“民本”思想的具體內容為切入點,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貴民、利民、重民”的民本思想對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有著深刻的影響。[8]總結以上學者對“民本”思想的認識,由此可得出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豐富的民本思想長久地居于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核心地位,并在維系中國政治系統穩定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但由于歷史的局限性和人本身的局限性仍然存在制度上的缺陷,并未完全將這一思想付諸于實踐當中。

四、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是對新時代以來各種實踐問題的應對與發展

大多數學者將這一部分主要分為三個方面,即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新時代中國力量而產生的;是在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實踐中形成的;是在改善黨與人民的關系、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實踐中形成的。羅會德認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在凝聚中國力量、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在改善黨與人民的關系、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中,在著眼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的歷史性實踐中生成的,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所在?!盵9]曹秀偉亦認同此觀點。

結語

通過梳理近幾年學術界研究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學術成果,可以看出學者們的研究成果都是經過仔細的研究得出來的。從研究視角來看,學者們一般從理論邏輯、思想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四個方面進行分析,闡述了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繼承前人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并結合實踐不斷創新,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從研究方法來看,學者們一般采用文獻研究法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這些研究成果一方面為我們今后學習提供了寶貴的借鑒資料,另一方面“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者們的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為我們提供了值得借鑒的學習方法,對今后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歐健,邱婷.習近平人民中心觀的形成邏輯與基本內涵[J].社會主義研究,2019(01):20-27.

[2] 陳媛媛.習近平新時代人民觀的試解讀[J].文教資料,2019(05):91-93.

[3] 徐榮.習近平人民主體思想探析——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J].學術論壇,2015,38(03):6-10.

[4] 楊延圣,楊詩云,胡思佳.論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科學體系[J].觀察與思考,2019(07):41-46.

[5] 付喜鳳.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形成的邏輯進路[J].決策與信息,2019(08):10-18.

[6] 徐榮.習近平人民主體思想探析——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J].學術論壇,2015,38(03):6-10.

[7] 歐健,邱婷.習近平人民中心觀的形成邏輯與基本內涵[J].社會主義研究,2019(01):20-27.

[8] 馮峰,韓朝.芻論習近平人民群眾觀的多重維度[J].理論導刊,2019(02):59-64.

[9] 羅會德.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形成邏輯[J].東南學術,2019(01):9-15.

猜你喜歡
民本唯物史觀
“分配正義”概念的歷史追溯與唯物主義重構
先秦“民本”思想的源起與嬗變分析
兜底治疫
唯物史觀下史料實證素養培養實踐研究的思考
小論民本與民主融合之可能性
淺談民主與民本思想
政治合法性的三種來源及其內在關系
論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形成
站在唯物史觀的高度解析歷史虛無主義
毛澤東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觀底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