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明清時期我國戲曲音樂的發展脈絡

2020-07-06 13:52段蓉
青年生活 2020年16期
關鍵詞:發展脈絡戲曲音樂昆曲

段蓉

摘要:中國的戲曲藝術從宋元“雜劇”與“南戲”至元末明初“四大聲腔的出現,到“昆曲”在明代中葉至清初獨領風騷兩百余年,再到清初“亂彈”興起,直至20世紀上半葉形成三百多個劇種及數以萬計的古今劇目。這樣一條“文化裂變”道路是在九百余年之間完成的,充分顯示了民間音樂形態作為社會生活的主流在音樂文化發展中的多姿多彩與突飛猛見構成近古音樂最為輝煌的面貌。本文便是對其在這一時期具體的發展脈絡進行梳理。

關鍵詞:戲曲音樂;昆曲;亂彈;發展脈絡

戲曲音樂中,“聲腔”和“劇種”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以演唱腔調命名,謂之“戲曲聲腔”,后者以不同地域或民族特色之戲曲形式稱呼,叫做“戲曲劇種”。如果昆曲只用“昆山腔”一種聲腔,川劇則用“川昆”、“高腔”、“皮黃腔”、“梆子腔”和“燈戲”五種聲腔。何種戲曲劇種運用何種聲腔是研究戲曲音樂的基本坐標與出發點。

元末,南戲取代了日趨衰落的北雜戲,發展成為風靡南北的戲曲劇種,在此基礎上促成多種聲腔形成。海鹽腔(浙)、余姚腔(浙)、弋陽腔(贛)、昆山腔(蘇)便是流行于江南各地的南曲聲腔,號稱“四大聲腔”。其中“惟昆山脈止于吳中,流麗悠遠,出手三腔之上?!?/p>

昆山腔又叫“昆曲”,是起源于元代末年昆山地區的戲曲聲腔和劇種。元末,顧堅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帶的南曲原有腔調加以整理和改進,稱之為“昆山腔”,為昆曲之雛形。其在明嘉靖以前流傳并不廣泛,明嘉靖年間,魏良輔等人吸取了海鹽腔和弋陽腔等南曲的長處,同時也吸收了北曲結構嚴謹的特點,運用北曲的演唱方法,對昆山腔的聲律和唱法進行了改革與創新。改進后的新昆山腔發展了南戲字少聲多與清柔婉轉的特點,在慢板常加“贈板”,使節奏放慢一倍,在遠腔上注意音調的抑揚頓挫與表情的細膩,形成一種“囀音若絲”的唱腔風格。改革后的昆腔,以笛、簫、笙和琵琶作為伴奏樂器。造就了一種細膩的優雅,集南北曲優點于一體的“水磨調”,通稱“昆曲”。后梁辰魚在繼承魏良輔成就的基礎上,對昆腔做了進一步的研究和改革,他編寫了第一部昆腔傳奇《浣紗記》。改革后的昆曲,已脫離原所謂“南戲”的意義而成為一個集南北曲大成的戲曲劇種了。萬歷末,昆腔傳入北京,成為全國性劇種。

昆曲音樂屬于曲牌體,其所使用的曲牌據不完全統計約有一千種以上,昆曲的伴奏樂器以曲笛為主,輔以笙、簫、嗩吶、三弦和琵琶等。在后來的發展過程中,昆曲分兩大類,即北曲和南曲。且有著鮮明的特點:其一,北曲字多腔少,字密而少拖腔,曲腔高亢昂揚,慷慨樸實;南曲則相反,字少腔多,字位疏散,旋律流利,曲調抒情柔和,善于表達深切細微的內心情感;其二,兩者運用的音階并不相同,北曲是七聲音階,南曲是五聲音階;其三,北曲沒有入聲字,南曲有入聲字。

從明嘉靖至清初,出現了一個以昆腔為代表的傳奇劇最興盛時期,產生眾多優秀作家和作品。其中最為著名的為湯顯祖的《牡丹亭》、清代洪昇的《長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等。乾?。?736年-1795年)中葉則過渡到昆曲折子戲盛行的階段。但昆曲因其音樂過分纏綿悱惻和唱詞文雅難懂,故在清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逐漸衰落,到光緒時(1875年-1908年)則一蹶不振,而由新的戲曲形式——亂彈劇所取代。2001年5月18日,我國昆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項目,昆曲這一優秀藝術傳統將作為人類共同享有的文化遺產加以繼承發展。

自清代康熙末年到道光末年的一百多年間,各種民間地方戲曲興起,人們稱之為“亂彈時期”?!皝y彈”泛指當時各類新興地方聲腔劇種。不僅品種繁多,而且流行地區廣泛。昆曲逐漸趨向衰落,“亂彈”諸腔稱盛一時。嘉慶年間(1796年-1820年),北京有“南昆、北弋、東柳、西梆”之說。(即蘇州的昆曲、河北的高腔、魯的柳子戲、晉陜一帶的梆子戲。)成為這一時期四大聲腔的代表劇種。到了嘉慶、道光年間,又形成了以西皮、二黃為主體的聲腔系統。這五大聲腔中,以梆子、皮黃最為發達,成為“亂彈”諸腔的主要代表劇種。

梆子腔又名“秦腔”,也叫“亂彈”。最早因為棗木梆子擊節伴奏而得名,淵源于明代陜西、甘肅一帶的民歌與說唱,位于山西和陜西交界處的同州梆子和蒲州梆子而形成較早的梆子腔劇種。梆子腔在乾隆年間流傳已非常廣泛,后來向東發展與當地語言、民間曲調相結合,逐步演變為各地的梆子腔劇種,如山西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和山東梆子等?;騽t在同一地區內又產生不同的流派,或則演變出新的聲腔系統,繁衍多變,千姿百態。這一聲腔系統以一個基本曲調(一般是對稱的上下句唱腔)為基礎,作各種節奏、速度的板式變化。如散板、流水板、一板三眼和一板一眼等,以表現不同角色的性格和戲曲中的矛盾沖突,首創戲曲音樂中“板腔體”之先河。還運用曲調中不同的特性音來形成不同腔調的感情色彩對比、變化分花音和芳音兩大類。梆子腔音調高亢激越,節奏強烈急促。能夠很好的體現北方地區戲曲音樂粗獷激昂的音樂風格。

皮黃腔是西皮與二黃兩種聲腔相結合的產物。西皮起源于秦腔,清初經湖北襄陽傳到武漢一帶,并與當地民間曲調結合演變而成。二黃產生于江西、安徽一帶,是在弋陽腔影響下逐漸形成的。清初是西皮是漢調的主要腔調,二黃是徽調的主要腔調,在長期流傳演變中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聲腔系統,即皮黃腔。就音樂風格而言,西皮高亢跳躍、輕快活潑,二黃低回緩慢、端莊凝重,二重構成情調、色彩的對比。1790年,乾隆八十壽辰。詔令四大徽班(安徽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個戲班進京,使得皮黃腔風靡京城,成為京劇“形成期”之起端。民國以后“皮黃”被正式稱之為“京劇”,開始進入京劇的“成熟期”。京劇也成為了我國影響最大且最具代表性的戲曲劇種。

綜上所述,明清時期是我國戲曲音樂“古老聲腔劇種”和“新興聲腔劇種”之分水嶺?!袄デ敝?,音樂結構方式均以“曲牌連綴”,稱之為“曲牌體”?!鞍鹱忧弧焙汀捌S腔”等新興劇種則開辟了“板腔體”的嶄新道路。無論南北,各種地方戲曲蓬勃興起,俞趨俞繁,新奇迭出。我國戲曲藝術的發展進入了一個盛況空前的歷史階段。

參考文獻:

[1]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湖南卷[M].中國ISBN中心出版社.1994.10

[2]耿生廉.淺議民歌中的襯詞和襯腔(油印本)[M].中央音樂學院內部資料,1980.1.

[3]劉再生.中國音樂史簡明教程(上)[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5(1).

[4]劉再生.中國音樂史簡明教程(下)[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5(1).

[5]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上)[M].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

猜你喜歡
發展脈絡戲曲音樂昆曲
領略昆曲之美
“百戲之祖”:昆曲里的古典傳承
問天
大運河畔響起昆曲聲
晉劇行當音色特征及音色調節
舞龍舞獅競賽規則的發展脈絡與現實啟示
教育技術學歷史研究方法與學科發展的多視角分析
建國初期電影歌曲發展脈絡及特征
明治時期的浪漫主義文學思潮
高職院校音樂教育中的戲曲音樂欣賞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