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落的孤島

2020-07-06 13:52李婉瀅
青年生活 2020年16期
關鍵詞:塞林格

李婉瀅

摘要:杰羅姆·大衛·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在《九故事》中向我們塑造了九個生活在當時充滿創傷感社會中的主人公,在經歷了戰爭噩夢后的他們又陷入消費主義社會所帶來的精神危機當中,于是他們不約而同地表現出一種疏離的狀態,面對令人失落又無法改變的社會現狀,這些疏離者們仿佛身處一方孤島,陷入一個不得融入也不得離去的絕望之境。

關鍵詞:塞林格;《九故事》;疏離感;疏離者

當代美國作家杰羅姆·大衛·塞林格于1951年發表的著名小說《麥田里的守望者》位列二十世紀美國文學的經典作品之一,而他唯一短篇小說集《九故事》收錄了他從1948年開始發表在美國知名雜志《紐約客》上的九篇短篇故事。但無論是在國外還是國內的學術界,學者們對塞林格進行研究時總是將目光集中在《麥田里的守望者》這部作品上,或許是因為塞林格創作后期的低調態度,使我們對他隨后的一些作品的關注度不高。但作為他唯一的短篇集小說,《九故事》有著不可忽視的亮眼之處?!毒殴适隆吠ㄟ^描寫主人公們生活在當時的戰后與金錢至上的社會中的種種疏離狀態,影射了混亂、不公正和腐敗的社會現實,表現一種對社會的不滿和諷刺。本文從“疏離”的角度來探討《九故事》中帶有“疏離色彩”的人物并對這些“疏離者”加以理性概括。

一、疏離者表現

“疏離”來自于拉丁文中的“alienatio”和“alienare”,譯為外化、脫離、轉讓、分離。英文中的“alienation”除上述意思外,還包含精神錯亂的意思。在哲學與心理學的領域,疏離的概念較為抽象,但簡單的概括來說,“疏離”實際上就是一種既不能離開又不能融入的狀況。而疏離感就是人們將“疏離”狀況轉化為一種心理現象,來表明個人對社會、社交以及自我的一種防范?!靶睦韺W上一般將疏離感界定為對原來熟悉的事物覺得陌生,或對原來很自然的事物覺得別扭,并且認為它是人格解體癥狀群的一種表現?!辈煌嵌鹊难芯繉κ桦x感的維度劃分不盡相同。Seeman(1959)、Dean.Mau(1992)宮下一博和小林利宣等人從無力感、勞動疏離感、社會孤立感、價值疏離感、自我疏離感、文化疏離感、無規范感、無意義感、自我無力感、社會疏離感、人際疏離感等不同維度對疏離感進行了劃分。

《九故事》向我們呈現了九個帶有不同疏離色彩的主人公,他們經歷了戰爭,又身處于金錢至上物欲橫流的社會大環境下,卻被否定、被壓抑、被忽略、不被關懷,他們在他們所生活的環境中感到陌生,無法融入又無法離去,于是表現出一種疏離的狀態。本文將從“人際疏離者”“環境疏離者”“社會疏離者”以及在“自我疏離者”的層次來對這些人物加以分析。

二、疏離者特征

(一)人際疏離者

人際疏離通常指個體在社交關系中產生隔閡與疏離情緒,包括親人、伴侶、朋友等。通常來說,在人在生活中,親人和朋友通常都扮演著一個避風港的角色,但人際疏離者卻不能與自己的親人朋友建立正常的親密關系,他們將自己隔離在社交關系之外,任由誤會,隔閡,無法互相理解這樣的情況頻頻發生。

《威格利大叔在康涅狄格州》一篇中,埃羅依斯已經成為一個精神敏感、依賴酒精的潦倒主婦,她情感冷漠,對于認識的朋友得絕癥去世表現的無比冷淡,大肆向瑪麗講述她的無愛婚姻論,嘲笑自己的丈夫愚蠢膚淺,任由自閉癥的女兒和幻想中的朋友相處。她活在自己的糟糕生活中無法掙脫,而這一切都是因為她曾經深愛的戀人沃爾特因為戰爭期間的一次意外死去了,從那之后,她不在 擁有建立親密關系的能力,只能每天一遍遍去回憶之前的種種美好來麻痹自己,尋求片刻喘息。埃羅依斯從戀人死后一蹶不振,她仿佛與周圍的喧囂為伴,又仿佛活在另一個世界。而《在和愛斯基摩人開戰前》就表現出一段在被金錢利益的社會中的疏離的友誼關系。故事中朋友因為金錢而關系破裂,愛情在金錢面前成為可以出賣的的東西,金錢和利益已經腐蝕了人們的情感,成為令人相互疏離的罪魁禍首。

在以上兩個例子中,我們不難從人際疏離的表象中看出戰爭給人的生活帶來的苦難,以及當時美國社會中盛行的金錢至上主義早已麻木了人對情感和社交的感知??嚯y使人害怕觸碰情感無法與自己和解,“消費主義”使人們在追逐金錢與利益時拋棄了情感,正是在這樣悲劇的現實下,人與人一再相互疏離,失去了親密與信任的可能。

(二)社會疏離者

社會疏離感是指個體在社會中得不到接納與關懷,無法從中尋找到生存的價值和意義,從而對社會價值、文化等因素產生疏離情緒。社會疏離者往往為弱勢群體,他們因為不被主流文化與價值所認同的,往往被歧視被排擠,由此,對主流社會產生抵觸。

《九故事》中對弱勢族群的社會疏離感更有著深刻地體現,最為典型的是猶太人?!断碌叫〈ァ吠ㄟ^自閉癥的四歲猶太男孩兒萊昂內爾的遭遇,體現出猶太人經歷了種族幾乎被滅絕的痛苦之后,社會并沒有張開溫暖的懷抱接納他們的真相。他們沒有安全感和歸屬感,就好像生活在這個社會的另一類物種。而《笑面人》的故事則是將一個外貌丑陋的人不能融入社會的悲劇貫穿到底。笑面人因為在幼年時被土匪綁架、毀容,于是成為了一個面目丑陋猙獰的“笑面人”只能終日戴著面紗示人,即使笑面人從土匪那里學到了高強的本領,在江湖上劫富濟貧,幫助弱小,但他依舊無法鼓起勇氣揭下面紗,以自己真正面目示人。后來,他被杜法日父女暗算并被子彈打傷,并且得知忠實的朋友黑翼死去的消息時,痛苦的笑面人拒絕了治療,憤怒的扯下面罩然后死去。在笑面人的認知中,那張丑陋的臉是不被接受的,一旦被人看到就會引來別人的厭惡,他一直希望可以和世界和平相處,即使他不能毫無顧忌的活著。但社會回報他的是數幾十年以來的冷眼,他不禁開始懷疑往日他所容忍的一切是否都擁有意義。于是,在死亡之前,他掀開自己的面罩的那一刻,也宣告著他與那個從不善待他的世界終于互相拋棄了。

二戰對猶太人造成了深重的災難,從此,猶太人舉目無家只能四處漂泊,而在美國,尤其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開始,對于猶太人的歧視屢屢發生。追根溯源,社會對于異類和弱勢群體總是十分殘忍的,仿佛這些人自然而然的就要成為被孤立嘲笑和欺辱的一方,而面對社會的不接納,無論是少數族群還是“主流社會”中的“異類”不得不選擇疏離社會來遠離傷害。

(三)自我疏離者

自我疏離意味著人在不知覺中疏遠和偏離了自己的本性和靈魂。自我疏離者往往感到對人生很迷茫、找不到生存意義,從而選擇自我封閉,甚至拋棄自我。

《逮香蕉魚的最佳日子》 講述了一個經歷戰爭歸來的青年西摩與妻子穆里爾去海邊度假,最后開槍自殺的故事。在西摩的妻子穆里爾和她的母親的通話中,除了描繪出穆里爾虛榮空虛的生活作風,也從側面交代了西摩精神狀態令人擔憂。但他當西摩和小女孩西比爾在海灘上玩耍時,我們似乎很難將這個說話溫柔、有耐心的男人和電話里別人說的那個孤僻暴躁的形象聯系起來。而直到西摩和西比爾告別之后回到酒店,他在電梯里對同乘的女人的莫名的惡意才使我們真正看到他精神狀況不佳的一面,最后結尾伴隨著他開槍自殺而落幕。西摩的死亡看似是突如其來的,但回顧西摩給西比爾講到“小黑人薩姆特”和“香蕉魚”的故事,我們似乎就找到了將他推向死亡的“魔爪”。無論是搶奪新衣服互相追逐最后化為一灘黃油的老虎們還是因為貪吃擠進香蕉洞無法出來的香蕉魚,實際上影射出共同的關鍵詞——“欲望”。而欲望是毀滅人的萬惡之源。西摩經歷了九死一生的戰爭,終于回家的他發現妻子早已不再對他關懷備至,原來平靜安逸的生活也已相去甚遠,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使人早已像香蕉魚一樣無法擺脫金錢帶來的享樂。西摩發現自己無法和身邊的人達成價值觀上的一致,于是他感到格外孤獨。他原以為孩子純潔的心靈可以逃離世俗庸俗的荼毒,但西比爾所表現出來的嫉妒,以及謊稱看到香蕉魚的虛偽瓦解了西摩的最后一絲理智。這種沒有歸宿的孤獨感使他想逃出這樣令人窒息的環境,于是,他以死亡的形式對自己像是異類的身份做出了了結。而和西摩不同的是,具有先知能力的孩子特迪因為擁有前世的記憶,早早的將自己與外部的世界中隔離,他信仰前世和靈魂的升華,提出人們應該摒棄邏輯與理性。特迪所信仰的吠檀多哲學是印度六派哲學中的主流,它的“解脫論”是梵我合一,生前的解脫是有身解脫,死后由天道進入梵界是無身解脫。對特迪來說,身體只是靈魂的一個容器,他將自己的生命看作一個輪回的過程,去追求梵我合一。特迪不僅疏離了所生存的世界,甚至疏離了活在這個世界的自己。

機械化大生產提高了美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經濟水平突飛猛進使人們的生活得到極大的改善,由此,人們開始瘋狂追逐金錢帶來的物質滿足,消費主義在社會上盛行,利己主義隨之伴生,金錢至上的觀念使人們遭遇了巨大的精神危機。人們信仰失落,情感淡漠,沉溺于物質享樂。而還沒有沉淪于此的少數清醒者對于這樣冷漠而麻木的社會感到失望,卻又無法適從更無力去改變現狀,最后在痛苦的折磨中只能疏離自我,毀滅自我。

三、疏離者成因

二戰后的美國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速成為世界超級大國,生產效率的極大提高給人們帶來了物質享樂的資本,人們開始瘋狂的追逐金錢所帶來的物質滿足,消費主義席卷了整個社會。同時,人們早已陷入這種享樂所帶來的陷阱——精神危機中。一些美國青年面對這樣的現代化社會感到迷茫、失落,他們毫無歸屬感整日生活在莫名的惶恐和焦慮之中,對與個人與國家的前路一片迷茫,卻又無法找到消解這些情緒的辦法,從而只能選擇一種消極的自身作為——疏離。他們選擇以麻木的神經、消極的行為、旁觀者的角色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從而來遠離令他們絕望的現實。

毫無疑問,塞林格自身也帶有一種疏離性,這才使得他筆下的這些人物染上如此的疏離色彩。塞林格于1953 年初就實現了像霍爾頓一樣的隱居愿望,這樣的行為被一些人推測是因為《麥田里的守望者》的問世獲得的成功使他不堪承受大眾的期待和壓力才選擇遠離人群和喧囂,也有人說他是為了避免和人打交道專心寫作。但無論原因為何,我們不難看出,對于社會和社交,塞林格都是呈現出一種疏離態度,他將自己禁錮在自己的小屋中,默默寫作,享受著自己開拓的一方樂土,直到2010年1月27日,91歲的塞林格在家中長眠。而這種疏離態度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他自己的參戰經歷。在他的作品中總是出現很多“戰后創傷”的主題。作品中人物對戰爭的懼怕和痛苦來源于塞林格自己對戰爭的真實感受?!耙痪潘乃哪炅铝?,塞林格參與諾曼底登陸,他在后來的文字中反復提到諾曼底登陸,卻又對其中細節三緘其口。在斯拉文斯基的研究中,他與三十名戰士擠進一艘登陸艇,經過了一生中‘最漫長的一天而死里逃生?!眱H在十一個月后,他又經歷了最殘酷、死傷無數的赫特根森林戰役。這樣的經歷噩夢一般扎根在塞林格余生的回憶里,透過過X中士的痛苦和西蒙的迷茫,我們便仿佛看見在故事背后將自己同樣的痛苦傾注在筆端的塞林格。而來自父親的一半猶太血統,便是造成他疏離性的又一原因?!断碌叫〈铩分v述了當時猶太人的艱難處境,而作為半猶太人的塞林格更是不屬于猶太人和純種美國人的任何一方。個性敏感的塞林格從小就受到來自學校和周圍環境的排擠,于是,在他后來的生活中,以往的經歷使他對和別人的交際始終存在著一層無法穿透的隔閡,造成他不熱衷交際的性格。塞林格后期的作品中出現了很多關于東方哲學和禪宗的元素,他似乎在其中找到了一直以來在尋找的在各種沖擊和痛苦中生存下去的方式。在《九故事》中《特迪》以后他還塑造了很多表現禪宗思想的人物,都可以看出塞林格在對親友、社會、世界甚至自我產生疏離情緒時,想要在東方宗教的神秘主義中找到靈魂的平靜。

結語

塞林格《九故事》中的那些在當時社會中的形形色色的疏離者們,他們在忙碌與奔波、排擠與忽視、痛苦與迷茫中對周圍的一切產生了隔閡,感情淡漠,以麻木與迷茫自處,甚至最終走向毀滅。他們像一座座失落的孤島,處于一個得已或不得已“置身于外”的空間,無法融入也無法離去,于是只能冷漠的生存著,背負著無盡的焦慮與痛苦?!毒殴适隆繁憩F出一種金錢至上的社會,追求物質享樂、忽略精神追求的人群,在戰后創傷中痛苦煎熬的受害者。在那個絕望的環境中,人除了得到生存的困惑與迷茫,根本無力改變現實分毫。在《九故事》中,塞林格提出通過修行禪宗來使自身獲得清凈,靈魂獲得自由?;蛟S這也是像他這樣的疏離者能做出的最好選擇。

參考文獻:

[1]楊東,吳曉蓉.疏離感研究的進展及理論構建[J].2002(1).

[2]孫燁.青少年精神信仰、疏離感、安全感與存在焦慮的關系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8.

[3]朱智賢.心理學大詞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624.

[4]J.D.塞林格.九故事[M].李文俊,何上峰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5]寇旭華.從個體與異化社會的二元對立到超越對立.[D]吉林大學,2012:125.

[6]麥小麥.塞林格為什么隱居五十年[J].書城,2019(9).

猜你喜歡
塞林格
塞林格:麥田里的隱士
百年塞林格被“爭奪”的文學偶像
不拒絕善于用心的人
塞林格的關門聲
小說《塞林格的信》出版
拒絕總統邀請的人
塞林格拒絕總統邀請
不赴“總統宴”的塞林格
不赴“總統宴”的塞林格
尺素憶事:塞林格與海明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