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制皮膚拉鉤的研制與在輔助建立腹腔鏡手術第一穿刺中的應用

2020-07-09 22:18周佩玲黎麗杭李若琳寧安
昆明醫科大學報 2020年2期
關鍵詞:腹腔鏡手術研制應用

周佩玲 黎麗杭 李若琳 寧安

摘要:目的:探討自制皮膚拉鉤的研制與在輔助建立腹腔鏡手術第一穿刺中的臨床應用。方法:采用直徑為2.5mm的骨科克氏針一體彎折成皮膚拉鉤。在桿體的外側連續螺旋纏繞一層緊密貼合的氣管插管金屬導芯,由此構成一個三角形的握把。結果:使用皮膚拉鉤輔助建立腹腔鏡手術第一穿刺操作,作用力穩定,不會發生滑脫現象,可有效提高第一穿刺的成功率,而且彎鉤刺入處位于切口內,不會損傷切口以外的其他皮膚組織,不會留下額外的瘢痕。

關鍵詞:皮膚拉鉤;腹腔鏡手術;研制;應用;第一穿刺

【中圖分類號】R24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20)02-332-02

隨著手術方式及手術技巧的不斷改進,我們可以在同樣手術目的的前提下,把切口越做越小[1]。腹腔鏡不但縮小了手術切口,減輕了手術創傷,而且可以利用鏡頭近距離觀察病灶,拉近了手術醫生與疾病之間的“距離”[1]。隨著微創手術的開展,腹腔鏡手術已廣泛應用于婦科各類手術。第一穿刺孔方法的選擇直接影響著手術的成敗[2]。經大量查閱文獻,進行腹腔鏡手術第一穿刺孔操作的方法有多種。有劉彥[3]報道1971年Hasson發明了開放式腹腔鏡第一穿刺方法。鄒民[2]等在劉彥[3]的方法基礎上研究出改良式腹腔鏡手術第一穿刺法。有雙線縫合法[4]、布巾鉗提腹壁法[5]、布巾鉗及紗布墊提腹壁法[6]等。在腹腔鏡的各種并發癥統計中,有40%-50%是在置入第一個套管時發生的[7]。劉志洪[8]等報道腹腔鏡穿刺發生的并發癥中,血管損傷發生率為0.1%一O.6%。胃腸道損傷是一種嚴重的并發癥,發生率僅次于血管損傷,約為0.06%一O.4%,由其所導致的死亡率約為5%等等。其腹腔鏡手術第一穿刺操作經常發生的并發癥中還有一種并發癥,即皮膚損傷。為避免操作中皮膚損傷這一并發癥的發生,我們研制了一種用于輔助建立腹腔鏡手術第一穿刺的皮膚拉鉤?,F將本實用新型的研制及操作的具體方法報道如下:

1.皮膚拉鉤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輔助建立腹腔鏡手術第一穿刺的皮膚拉鉤,以解決目前在建立腹腔鏡手術第一穿刺時,使用常規器械對患者腹部皮膚進行牽拉上提操作,器械使用不便、容易滑脫影響第一穿刺成功率以及術后會留有額外的疤痕等問題。

2.研制方法:

2.1材料準備:一枚2.5#骨科克氏針,一根氣管導管導芯。

2.2 制作方法: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如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皮膚拉鉤的鉤體1采用直徑為2.5mm的骨科克氏針一體彎折形成,鉤體1包括V形桿1.1、豎桿1.2和彎鉤1.3三個部分。V形桿1.1為一個由上斜桿和下斜桿組成且開口朝右的V字形桿體,V形桿1.1的下斜桿末端為開放端,V形桿1.1的上斜桿末端向下彎折形成豎桿1.2,V形桿1.1的上斜桿和下斜桿與豎桿1.2的中上部圍成一個下角帶有缺口的三角形,V形桿的上斜桿和下斜桿的夾角為50-60°,上斜桿與豎桿1.2的夾角為60-70°。豎桿1.2的底端向右彎折形成一個上翹的U形彎鉤1.3,彎鉤1.3的鉤尖方向向右上方傾斜,彎鉤1.3的鉤尖與水平線的夾角為30-60°。在V形桿1.1全部桿體和豎桿1.2上部桿體的外側還連續螺旋纏繞著一層緊密貼合的氣管插管金屬導芯,由此構成一個三角形的握把2,所述氣管插管金屬導芯的直徑為4mm。所述鉤體1的V形桿1.1上斜桿的長度為80-90mm,下斜桿的長度為60-70mm,豎桿1.2的長度為70-80mm。

3.操作方法:

所有患者取平臥位,并予以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在使用皮膚拉鉤進行腹腔鏡手術第一穿刺操作時,由手術醫生和一助在患者的兩側分別將兩個皮膚拉鉤鉤體1的彎鉤1.3置于患者腹部切口兩側的皮下組織,保持鉤體1的豎桿1.2向外傾斜,使彎鉤1.3的鉤尖基本處于水平位置,如圖2所示,將彎鉤1.3的鉤尖完全刺入切口內的皮下組織中,進而兩人用單手緊握著握把2同時向側上方拉以向上提起腹壁,然后再由手術醫生用另一只手進行第一穿刺,置入穿刺器,完成第一穿刺操作。

4.皮膚拉鉤的優點

在使用皮膚拉鉤進行腹腔鏡手術時,由于彎鉤1.3的鉤尖刺入的角度合適且完全作用于皮下組織,作用力穩定,不會發生滑脫現象,可有效提高手術醫生第一穿刺的成功率,另外由于彎鉤1.3刺入處位于切口內,不會損傷切口以外的其他皮膚組織,不會留下額外的疤痕。

在醫生在握抓握把2時,可以將手指穿過三角形內部環握著握把2的上斜桿部分,也可以將手掌張開,直接抓握在握把2上斜桿

和下斜桿的外側部分,由于下斜桿末端為開放端,因此整個三角形的握把2具有一定的彈性,非常適合抓握。

5.結論

在這種微創觀念的倡導和普及下,以腹腔鏡手術為代表的微創手術的臨床應用越來越廣泛,同時,如何降低腹腔鏡手術并發癥也日益受到廣大臨床醫生的重視[9-10]。進入腹腔的第一穿刺點即臍孔穿刺點是腹腔鏡手術醫師首要面臨的問題,因為第一穿刺失敗可導致嚴重的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1]。第一穿刺的成功與否會對手術醫師產生重大的心理壓力,尤其對初學者來講更為明顯[12]。本皮膚拉鉤在輔助進行腹腔鏡手術第一穿刺操作時,具有方便操作、損傷小、穿刺成功率高,材料易得,制作簡單,消毒滅菌方便等優點,該方法值得廣大基層醫院推廣和普及。

參考文獻

[1] ?關小明,張意茗,范曉東. 單孔腹腔鏡技術的發展及展望[J].山東大學醫學報(醫學版)2019,57(12):7-9.

[2] 鄒民,丁思萍. 改良式腹腔鏡手術第一穿刺法的臨床應用腹腔鏡第一穿刺點穿刺方法的探討[J]. 使用醫學雜志2012,28(21):3656.

[3]劉彥.一種改良的開放式腹腔鏡手術第一穿刺方法[M].中國婦產科臨床.2001.

[4] 高全聰.腹腔鏡手術第一穿刺方法的思考與實踐[J]. 中國醫藥指南.2013.11(32):383-385.

[5]鄧文忠,陶桂娥,范紅云,張月,祁莉.腹腔鏡手術第一穿刺方法探討[J]. 論著.2006.3(27):20-21.

[6]任玉環.免氣腹針 Trocar 直入法造氣腹腹腔鏡手術220 例應用體會[J]. 2008,14(3).

[7] 黃沁松,馬浩南. 腹腔鏡第一穿刺點穿刺方法的探討[J]. 河北醫藥.2005,27(8).

[8]劉志洪.石鋼. 腹部解剖與穿刺相關并發癥的防治[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0,26(5):321-323.

[9] 劉彥腹.腔鏡手術第一穿刺方法的思考與實踐[J]. 中國婦產科臨床.2001.2(5):263-264.

[10] 郎景和.新世紀的婦科腹腔鏡手術[J]. 中華婦產科雜志.2004.39(5):289-291.

[11]宋華,周麗,國曉梅,張傳英.腹腔鏡手術套管鞘開放式第一穿刺方法分析[J].2010.10.(4):379-380.

[12]高全聰.腹腔鏡手術第一穿刺方法的思考與實踐[J]. 中國醫藥指南.2013.11(32):383-385.

課題研究:廣西壯族自治區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自籌經費科研課題申請書(Z20170123)

猜你喜歡
腹腔鏡手術研制應用
千分尺軸向竄動和徑向擺動檢定裝置的研制
簡易光學顯微鏡的設計與研制
腹腔鏡治療老年胃十二指腸穿孔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觀察
對比微創手術與傳統宮外孕開腹手術治療宮外孕的臨床效果
GM(1,1)白化微分優化方程預測模型建模過程應用分析
煤礦井下坑道鉆機人機工程學應用分析
氣體分離提純應用變壓吸附技術的分析
會計與統計的比較研究
哈爾濱機場雷暴分析預報系統的研制及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