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踐行“兩山”理論 科學治水興水 營造一流營商環境研究

2020-07-14 10:48李巖
神州·下旬刊 2020年6期
關鍵詞:營商環境理論

李巖

摘要:濟南市章丘區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全力推動生態提升,服務“山水河湖城”五大片區建設,通過推動“五水共享、四水共治”,著力建設綠水青山園林城市;多措并舉,因水而興,水生態提升實現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因地制宜,科學統籌,奠定良好營商環境的生態基礎,為縣域走出一條特色治水之路,營造一流的營商環境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兩山”理論;“五水共享、四水共治”;營商環境

2019年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打造彰顯魅力的自然生態,抓好統籌治水,落實河長制、湖長制、灣長制,推動天上水、地表水、特殊水、外來水、地下水“五水共享”,實現治污水、防洪水、抓節水、保供水“四水共治”,加快構建具有山東特點的治水大格局,在新時期提出了新的治水方略。

章丘2016年底撤市劃區,定位為濟南市“衛星城”,城市規劃、產業結構等發生重大變化。章丘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全力推動生態提升,服務“山水河湖城”五大片區建設,通過推動“五水共享”“四水共治”,走出一條特色的治水之路,為營造一流的生態營商環境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依水而生,“五水”齊全,章丘水資源獨具特色

濟南市章丘區位于山東省中部,地處泰沂山北麓,95%面積屬小清河流域,地勢南高北低,由南向北依次是山區、丘陵、沖積平原和黃泛平原,有小清河、繡江河、杏花河、巨野河等河流,垛莊、大站、杜張、杏林等4座中型水庫(總庫容6423萬m3),31座小型水庫,405座塘壩,白云湖、芽莊湖2處滯洪區,南水北調調蓄水庫—東湖水庫1座(總庫容5377萬m3),引黃平原水庫1座(總庫容1641萬m3)。章丘區水源種類多樣,全區多年平均降雨量639mm,水資源總量5.11億m3,現狀可利用總量為4.51億m3。其中,可利用地表水1.1億m3,地下水2.73億m3,客水資源黃河水0.51億m3,長江水0.17億m3。章丘素有“小泉城”之稱,以百脈泉泉群為代表的泉水資源聞名中外。有著名泉點25處,百脈泉泉群為濟南十大泉群之一。

二、“五水共享、四水共治”,著力建設綠水青山園林城市

章丘區通過供水、節水、防災、水生態修復、泉水保護和水管理改革六大體系的任務,實現“五水共享”、“四水共治”。共完成項目87個。2018—2020 年5月完成投資61.23億元,涉及52個項目。

(一)實施“五水共享”城鄉供水工程,建設城鄉一體化供水系統

一是水源工程建設。充分發揮胡家岸引黃泵站作用,增加引黃指標,建設白云水庫。白云水庫規模為中型,總庫容1641萬m3,占地面積4103畝,2018年開工,2020年建成投用。建成后向城區和中北部鎮區供水,替代圣井地下水源地和鎮村集中供水水廠。二是實施水系連通建設。在已建成胡家岸引黃泵站—白云湖—白云泵站——杜張水庫—大站水庫——城區補源供水工程的基礎上,增加引水流量,實施“引黃引江入城”復線工程,將黃河水、長江水大流量調入城區,包括白云泵站至杜張水庫連通復線工程、杜張水庫至大站水庫連通復線工程。大站水庫至城區公園連通復線工程。實施繡江河—杏花河連通工程,實現水源互調互補。開展南水北調二期工程章丘配套工程,實現輸水主管道與大站、垛莊水庫連通,增加章丘區水資源量。三是實施城鄉供水工程。新建白云水廠,依托新建的白云水庫,把引黃客水作為城鄉供水水源,覆蓋城區和中北部的寧家埠鎮、繡惠街道等10個鎮街道,設計總供水能力20萬m3/d。

(二)加快節水型社會建設步伐,多措并舉節約用水

一是狠抓農業節水工程。持續實施高效節水灌溉提升工程,大力發展末級渠系襯砌、管道輸水、噴灌、滴灌等田間節水灌溉工程,提高用水效率。二是加強工業節水。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為核心,以企業為主體,實施重點領域能效提升計劃、“工業綠動力”計劃、循環發展引領計劃,全面提升工業節約用水能力和水平,加快建設節水型工業。三是注重城鎮節水。持續對城區供水管網分批更新,減小管網漏失量。2020年前完成改造管網16km。四是充分利用非常規水源。通過海綿城市建設,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新建海綿型公園和綠地4處,通過建設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人工濕地等措施,增強公園和綠地系統的城市海綿體功能,消納自身雨水,并為蓄滯周邊區域雨水提供空間。

(三)抓好防洪減災體系建設,防止洪澇災害發生

一是實施河庫防洪工程建設。依托河長制相關規劃,實施繡江河-西巴漏河、漯河-東巴漏河、巨野河章丘段全線及主要支流防洪治理,全面達到防洪標準,同時兼顧生態、景觀需求。二是加強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及非工程措施。對各防洪工程建立完善的監控體系,架構集網絡、數據庫、地理信息技術于一體的監測預警平臺。三是提高城市防洪除澇能力。實施黃旗山一號路、唐王山路東延新建雨水管網工程,持續實施城市防洪河道、排水管網、排澇泵站、雨水管線改造、積水點改造等。四是加快黃河灘區遷建。投資1.2億元,完成灘區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房屋遷建,保障了群眾防洪安全。

(四)狠抓水生態保護建設,嚴厲打擊水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一是加大水資源保護力度。開展水功能區限制納污控制紅線管理和限制納污警戒線管理,繼續做好重點水功能區的水質監測通報工作以及邊界水功能區、飲用水源區等重點功能區的監管工作,完善水功能區的監督管理。二是狠抓水污染防治。通過實施水質凈化工程、污水處理及回用工程、城市污水配套建設過程、控制農業面污染等措施,防治水污染。三是抓好城區水環境綜合整治。實施城區小東山濕地、白泉濕地,兩橫五縱景觀水系。水系建設打造以經十東路、龍山大道為“兩橫”,以世紀西路、雙山西街、雙山大街、繡水大街、石河街為“五縱”環城水系,南部與調水補源的白泉、小東山濕地相接,北部與兩泉匯流(東麻灣泉群、西麻灣泉群)、兩河貫通(繡江河、玉帶河)區域相連,打造成了良性循環的生態景觀水系。

(五)打造泉水特色品牌,繪制優美水鄉畫卷

一是泉水先觀后用,建設泉水循環系統。建設地表水系大、中、小三個水循環系統。建成了以百脈泉、繡江河、三干渠、西干渠、眼明泉為架構形成城市舟行小循環,以三干渠、朱各務水庫、杜張水庫、大站水庫、百脈泉為架構形成中循環,以引黃調水補源和白云湖、杜張水庫、大站水庫、城南滲漏帶、百脈泉、繡江河為架構形成大循環,保證泉水的有效利用。二是加大外水調用,增加促滲補源。積極實施回灌補源以彌補城鎮化及不可削減的地下水開采對泉域造成的影響。三是限制泉域自備井開采,納入集中供水范圍。將泉域內企業和村莊自備井關閉,置換為公共供水,最大限度地保護泉域地下水。四是劃定百脈泉泉域四條保泉生態控制線,強化生態管控。加強對百脈泉強滲漏帶保護區的保護。實施向胡山林場回灌補源工程,增加泉域上游入滲量和下游直接補給景觀水量。五是保護泉水出露區,維持原生態環境。在百脈泉泉群的泉水出露區保護范圍內,嚴格執行關于在明水泉域內嚴禁新建礦井和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的有關規定。六是加強泉水自動觀測,建設自動化監控系統。對泉域內泉水出流、泉域補源回灌、泉域地下水取排水、地下水水位以及雨情等數據進行實時監測,數據分析,統一調度。

三、多措并舉,因水而興,水生態提升實現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

(一)引黃引江重大突破,水網體系基本貫通

近年來實施各水源水系連通工程,逐步形成了各重點工程河庫相連、互通互濟的水網框架,實現了地表水、地下水、長江水、黃河水水資源聯合調度、統籌利用。

(二)資源配置趨向科學,水源置換全力推進

按照優先使用地表水、客水,壓采地下水的全區水資源優化配置要求,優先置換工業用地下水,2016年化工工業園關井,置換為南水北調長江水。2017年月宮水廠向明水經濟開發區用水戶供水,替代圣井水廠地下水,章丘電廠關閉自備井,由杜張水庫供給地表水和黃河水,形成了工業園區企業用水由地下水為主向地表水、客水、中水為主的良性水資源配置

(三)生態環境改善向好,水生態文明建設示范領先

全區確立了“泉涌、河暢、水清、城靚、村美”的水生態目標,逐漸形成以繡源河國家級水利風景區、白云湖省級水利風景區、“兩橫五縱”城市水系、繡江河下游生態河道為代表的水系,湖泊、濕地組成的水生態系統。城區建成百脈泉、荷花、眼明泉、桃花山等4座城市公園,綠地廣場及小游園30余處,正在加緊建設小東山、白泉濕地,城區綠地系統架構基本形成。泉水在正常年份保持噴涌,全區有3處污水處理廠,中水處理規模12萬m3/d。通過入河排污口等水環境整治,全區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75%。

(四)河庫安全全面提升,防洪體系逐步完善

經過多年防洪治理,章丘區已形成兩縱兩橫、分滯結合的防洪工程網絡?,F4座中型水庫均已達到50-100年一遇設計、1000年一遇校核防洪標準;26座小型水庫已達到20年一遇設計、200年一遇校核防洪標準;已治理的繡江河、杏花河30公里河段達到20年一遇設計防洪標準;繡源河(繡江河城區段)達到50年一遇設計防洪標準;城區排水標準大部分已達到5年一遇;北部排澇體系大部分已達到5年一遇排澇標準。

(五)城鄉供水全力整合,農村飲水安全穩步提升

全區有城區公共水廠2處,為圣井水廠、賀套水廠,其中賀套水廠2017年5月關停備用。有農村集中供水廠19處,其他為小型取水設施。全區城鄉供水總供水能力20萬m3/d,飲水安全普及率98%。供水保證率95%。城鄉供水管網遍布全區,章丘區主城輸配水管網總長度達305km,經過多年持續改造,現狀管網漏失率16%。

(六)行業用水惠及民眾,節水意識明顯提升

全區有大型引黃灌區1處、重點中型灌區2處,小型灌區3處,中北部地區有灌溉機井2萬余眼,灌溉水利用系數為0.662左右,全區農田灌溉已經基本形成以灌區、機井互補、灌排一體的田間灌排體系,實現了民生水利惠及百萬群眾的目標。

(七)行業管理規劃提升,水務改革穩步發展

2017年來,全區設區、鎮、村級河長700余名,對全區17條骨干河道和小型河道按規定進行管理,形成河道管護常態化機制。2018年以來,河湖長制由“名”到“實”,河湖清違整治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四、因地制宜,科學統籌,奠定良好營商環境的生態基礎

(一)因地制宜是實現“五水共享、四水共治”的前提

治水工作紛繁復雜,工程系統龐大,統籌規劃和頂層設計至關重要。必須做到整體推進、步調一致。當前我國各地的情況千差萬別,在資源環境、區位特點、歷史傳承、人文積淀、現實基礎和經濟實力等方面都不盡相同,所以在“五水共享、四水共治”工作推進過程中必須要堅持統分結合、因地制宜、分類推進、精準施策,努力探索適合本地區本單位的治水之路,彰顯出當地用水治水特色。

(二)改革創新是抓好“五水共享、四水共治”的關鍵

要統籌做好“五水共享、四水共治”,改革創新是關鍵。通過改革創新管理體制、管理制度、運行機制、工作方法等,達到正確處理好政府不同部門之間關系、不同地方政府之間的關系,建立協調、精確、彈性的制度的目標,形成一個科學、合理、良性的運行機制。要善于抓住創新切入點,實現重點突破,有序推進“五水共享、四水共治”工作??萍贾嗡莿撔碌年P鍵。既要把科技融入治水工作之中,努力強化技術和人才支撐;又要充分運用治水工作倒逼機制,強化問題導向,創新科技工作思路,加快技術難題攻關和成果轉化應用,推動節能環保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提升區域科技創新實力,以更好地推進“五水共享、四水共治”工作。

(三)長效管理是確?!拔逅蚕?、四水共治”的基礎

推進“五水共享、四水共治”既要立足當前,又要著眼長遠;既要重視集中整治和突擊行動,又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張藍圖繪到底,確保治水工作堅持建、管并重,著力構建起水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的長效機制,形成用水、治水工作加快推進和可持續運行的組織分工機制、督察問責機制、考核獎懲機制、部門聯動機制與要素保障機制等一系列長效機制,使用水、治水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

(四)標本兼治是確?!拔逅蚕?、四水共治”的根本

治水的根本目的是要通過倒逼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經濟發展水平與發展質量,改善城鄉居民的生存發展環境,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與幸福指數,促進經濟社會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因此,治水工作必須要從源頭抓起,以治水為突破口,追根溯源、興利除弊、釜底抽薪、標本兼治。要以習近平總書記“兩山”理念為指導,正確處理“生產”、“生活”和“生態”三者之間的關系,切實轉變不科學不合理的經濟發展方式和生產生活方式,不斷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步伐,真正消除各種唯GDP至上和為求得經濟一時增長而不惜一切代價的觀念與做法。要以壯士斷腕的氣魄、膽識和勇氣,出重拳、下猛藥、治沉疴、去頑疾,從而使得“五水共享、四水共治”工作效果最優化。

猜你喜歡
營商環境理論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論的高一氧化還原反應教學
“理論”與“實踐”
多項式理論在矩陣求逆中的應用
盛滿理論
淄博市淄川區優化營商環境推動老工業區轉型
準入規制與經濟增長:基于跨國面板數據的分析
營商環境視野下的自貿區金融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探析
理論與實際
投資組合理論發展綜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