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析法律教育的雙重性與中國法律教育改革

2020-07-27 14:56寧寧
博鰲觀察 2020年4期
關鍵詞:法律教育雙重性教育改革

寧寧

內容摘要 法律教育的雙重性在于法律制度的理性和法律教育的感性。為了培養適合社會發展進步的人才,院校應當深入法律教育的雙重性質,探究法律教育的改革方式、目標。文章分析了法律教育的雙重性,對中國法律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究,并提出了可行的措施建議。

關鍵詞 法律教育 雙重性 中國法律 教育改革

1 引言

目前,法律教育已成為當代高校教育和法學研究的重點內容,基于中國法律職業發展研究來看,法律職業需求也刺激著法律教育改革。對于中國法律教育體系而言,職業教育并不是社會教育的根本目標,分析教育中內在的雙重性關系,針對中國現代發展設計出符合法學教育的課程內容和教育模式,這才是法律教育改革和實施的重點方向。

2 簡述法律教育的雙重性

隨著科教興國國策興起,中國加強了社會基層法治教育和現代化法治管理。通過法律教育,中國立法、執法、司法、普法機構趨于完善。結合中國20多年的法律改革歷程來看,中國的法治教育依舊落后于法律制度的運行,未能在滿足社會法律需求的同時,促進法律從制度上進行改革。面對此困境,中國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等理念,給法學教育提供了新的機遇。

追本溯源,法律教育和法律制度之間的雙重性源于歷史演變,顯現在社會發展歷程中。從歷史層面分析,法律教育的基本特征在于實現法律知識普教、常識普教,而法律教育理念本身就來自西方,其是在宗教制度和法制制度下所形成的,并不具備獨立性,而是為權力和宗教的法制管理所服務的。從管理形態而言,法律制度的誕生依托于開放式法律教育環境,遵循法制制度的人一定要具備法律常識,了解法律教育理論[1]。

隨著社會的建設和歷史的驗證,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法治結構存在不同,但并無優劣,都是適應各自社會發展形態所構成的社會體系。目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內部法制教育和法制制度的雙重性[2]延伸及發展難點在于,市場經濟內,法制實踐環境不充分,若直接施加法制教育和法制制度難免存在揠苗助長的問題。對比西方國家世紀性的變更而形成的法治體系,發展中國家若一味“拿來主義”,難免在沒有獨立發展穩定的情況下遭遇重創,也極易讓法律教育失去獨立性[3]。

3 分析中國法律教育存在的問題

中國法制教育歷經風雨,在歲月的積淀下形成了帶有民主標簽的教育體系。從春秋戰國以來的儒家百學到唐宋科舉制度建設、明清八股、民國時期的變法圖強、新中國的廢除舊法統,中國的法律教育一直都是為國家建設、社會穩定所服務的。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法律制度借鑒了蘇聯的法律教育經驗,但缺乏本土化特點,過度強調“蘇聯主義”,導致收獲甚微。改革開放后,中國高等教育步入了一個高速改革的時代,法律教育也成為中國擺脫外來主義,實現獨立法律建設的重要標志?,F如今,中國除開設普通高等院校外,還設置有職業大學、電視大學、函授大學等,拉開了法制職業教育的序幕[4]。

3.1 法制教育的職業發展問題

隨著法制教育辦學模式的增加,教育水平和教學力度引起了法學界熱議。部分職業大學、函授大學、電視大學未具備法律教育資格,辦學體系不完善,有別于傳統的院校法律辦學內容。法律教育院校多,選擇難,教學效果良莠不齊,實在是無法滿足現代法律教育辦學需求。此外,很多院校畢業的學生并不會從事法律職業,而從事職業的人專業能力和法律道德、素養也未經嚴格考驗,法律教育和法律實踐的分離也成為法律教育職業發展需要面臨的問題。

3.2 法律教育的課程問題

法學院的課程設置大多與法律文件相對應,教學內容和形式偏重于法律規范的講解和注釋,缺乏對法律內容的現實實踐論述,這也導致很多法學生對現實法律糾紛存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5]。此外,法律教育課程也不應當局限于國家法律講解范疇中,在經濟體制下,地方立法、工商管理、外商投資等內容也值得教育延伸。但是,學院課程內容設置完全強調法律的理性,完全斷絕所有法律制裁無關的話題,如現實中道德和法律的關系,將學生的法律教育認知固化,導致學生懂法,但不會用法。

3.3 法制教育的思想封閉性

目前,中國法律教育存在過于追求獨立,呈現出封閉甚至是被孤立的狀態。從法律的適用規則、發展角度來看,法律教育是隨著社會的經濟背景和政策不斷變化的。只有將市場和法律內容相結合,才能讓學生了解法律的動態性變化,提升法律辯證、理論的認識。但是,院校教育過于獨立,將法學和其他社會教育隔離開來,導致法學學生對社會現象認識不明,甚至是落后。這種封閉的法律教育模式,無法推動法律教育改革。

4 對于中國法律教育改革的措施建議

目前,中國法律教育存在兩個方向問題,一個是實踐教育,另一個是開放性教育。要明確法律教育改革,一定要明確這兩個問題產生的影響。在法律規則下,法律的根本意義是構建法治環境,滿足各個利益主體實現個體價值,維護社會群體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各個執法機關也通過法律運作和法律流程維護社會穩定和進步。但是,法律是否符合市場經濟形成,需要加以實踐檢驗。如何保證法律教育有內涵,滿足社會進步,更要從社會法律的文化制度、道德倫理、經濟制度等多個方面予以研究??梢?,實踐性和開放性是改變傳統法律教育的重要著落點[6]。

4.1 調整法學院結構

要提高法律教育的質量,必須重新進行院系調整,將政法院校合并到各普通大學法學院,或者將政法院校轉變為綜合性大學。在管理體制上,既可以由司法部與教育部分工管理,也可以由其中一家管理,并堅決打破教育行政部門與其所管理的對象之間的利益關系,實行學校自治。與此同時,在綜合性大學內部,法學院應該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應該容許和鼓勵學生選修跨學科課程,真正享受綜合性大學所提供的機會。綜合性大學內封閉的法學院與大學之外的政法院校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區別,因此,院校調整必須要求綜合性大學法學院也進行徹底的變革。

4.2 改善法律教育課程內容

院校一定要注意法律教育課程的開放性和實踐性,建議增加普通常識教育的內容,增加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歷史學、人類學、信息技術等方面的知識,鼓勵學生學習跨學科知識,逐步實現法學院的多樣化與多元化。

4.3 法律教育方法改革

一些發展中國家就法律教育方法進行了許多改革嘗試,包括:更多地發揮學習小組的作用,并輔之以問題研究、寫作與討論;在課堂講授中鼓勵學生參與討論;增加使用輔助學習手段,如視聽材料等;改革課堂講授方法,將許多基本內容交由學生自學;采用模擬方式進行教學,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加學生獨立研究與寫作,減少正式課堂練習。此外,與教學方法改革相對應,目前以考核記憶能力為主的考試與考核方法也應作一定的調整,轉向以考核實際能力為主。對于學生和教師來講,考試對他們的行為方式和期望值的影響最大,如果考試以實際能力為主,勢必促進學生和教師學習和教授的實際能力,促進教學方式的改革[7]。

5 結語

綜上所述,法律教育對國家建設十分重要,建議相關單位加強院校管理,提高教育質量,為社會法治化建設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王茂慶.法律理性與法律教育[J].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5(2):22-30.

[2]周漢華.法律教育的雙重性與中國法律教育改革[J].比較法研究,2000(4):389-406.

[3]大衛·杜魯貝克,伊夫·德茲勒,魯斯·布欽南,等.全球重構與法律:法律國際化和跨國界競爭場所的建立[J].法制現代化研究,2000,6:359-446.

[4]尹力.我國國際私法教學改革之必然性與應然性分析[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54-60.

[5]丁艷雅.我國實施統一法律教育必要性的多視角研究[J].求索,2003(5):135-138.

[6]胡光志,靳文輝.關于法學研究生教育的幾點思考[J].經濟法論壇,2010(1):397-406.

[7]白岱恩.法律人究竟應該如何來培養——評韓慧教授《英國近代法律教育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15(11):64.

猜你喜歡
法律教育雙重性教育改革
《相當體面的失敗》中善的雙重性
應用型法律人才分層培養的困境與對策
高中生的法律意識培養研究
試論高職法律教學的模式和目標定位
學有所悟,學有所樂
任務型教學在初中英語聽說課教學的應用研究
淺談大學教改中創新型的物理試驗問題
動物醫學專業面向官方獸醫與執業獸醫教育改革的探討
齒輪副雙重性的分析研究
淺談學習“元、角、分”時的人文教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