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看待“兒童讀經”

2020-07-31 02:22演講王語行圖源網絡
時代人物(新教育家) 2020年7期
關鍵詞:讀經民間孩子

演講_王語行 圖源_網絡

本講座為本刊專欄作家,也是中國文化研習者王語行老師在齊明國學館系列公益講座中的第三講內容。講座從兒童讀經的現狀、形式、方法、內容等方面全面地分享了心得與經驗。也許現在并不需要再過多解釋為什么需要讀經典,但是我們仍需明辨該如何去讀、讀什么。

橋本武用一本《銀湯匙》教了幾十年書。這本書既當文學教,又當歷史教,又當文化教,還用這本書當模板教學生怎么寫作

前兩天,在我們齊明國學館的微信群里,和大家分享了日本一位老先生橋本武的教學法,他在日本一家私立學?!獮┬=虝?,幾十年教國語(相當于我們的語文)。老先生怎么教書呢?他不用部編教材,也不用統編教材,他用的是什么呢?用的是日本小說家中勘助的一本小說,叫《銀湯匙》。中勘助是夏目漱石的高徒,這本小說文字非常優美,涉及到日本的歷史、文化、語言、民俗等方方面面。橋本武老先生就用這本書教了幾十年。這本書既當文學教,又當歷史教,又當文化教,還用這本書當模板教學生怎么寫作。他的學生在高考中一鳴驚人,“銀湯匙生”使灘校成為日本“東京大學錄取第一?!?,培養出了著名作家遠藤周作、東京大學校長濱田純等杰出學子。

今天我們的教學恰恰相反,花的力氣大,效果卻不理想,學了十幾年語文,連封郵件都寫不好。本來語文、文學、歷史這些人文學科是非常有意思的,結果我們的學生覺得苦不堪言,我們應該檢討,我們的教學法究竟在什么地方出了問題。

我們的國學教育也是這樣。經典是好的,傳統文化也有很多精華,有很多妙不可言的東西,但是我們不是挖掘不出來,就是講不出來,或者很難找到一種恰當的方式把它運用出來,把它講清楚講明白。在國學教育的探索中,“讀經”是非常值得重視的一個現象。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民間掀起了“讀經熱”,成立不少專門讀經的學校、私塾。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王財貴先生的讀經法,有六字真言之說,“小朋友,跟我念”,什么都不要管,只要大量、老實地讀和背就好了。國學的學習,經典的學習,我們從歷史上看,從教育規律看,自然不會如此簡單。那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小朋友,跟我念”,就萬事大吉了呢?還是因為國學師資匱乏啊,換句話說教不了,你讓他去解釋經典,說不清楚,自己也不懂。所以,“小朋友,給我念”是不得已的做法,先讀起來再說。

在民間,經典是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在傳承。圖源GEO視界

現在一個比較可喜的變化,就是基本上不再需要解釋為什么要讀經典。對中國文化有溫情和敬意的人越來越多,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讀一點經典。大家對民族文化傳承的必要性,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的共識,今天我們談論這個話題,我們要感謝提倡讀經教育的先驅者,我們大陸有趙樸初、啟功、冰心等老先生,臺灣有南懷瑾老先生,他們對讀經的呼吁和提倡,讓中國文化的星星之火有了燎原之勢。

民間傳統與文化也尤為重要

文化傳統分為大傳統和小傳統。大傳統是精英文化,以經典為代表,小傳統是民間文化,體現在日常生活和民風民俗里面。今天我們對讀經教育強調得比較多一點,但實際上,我們還有一個隱形的傳統,就是民間的傳統、民間的智慧。民間的傳統和精英的傳統是中國文化的鳥之兩翼,車之兩輪,不能偏廢。

我記得小時候父親有一個蘋果園,還有一個桃園,我在那兒當“童工”。在果園里,有個老太太,七十多歲了。這個老太太滿肚子的故事,全是民間傳說,民間故事,每天下午,我們這一老一少就坐在蘋果樹下,她給我講故事,《白蛇傳》啊,牛郎織女啊,長工怎么智斗地主啊,都是那種有民間妙趣的故事,很生動,很幽默。那個時候我也不知道什么叫讀經,什么是經典,但民間有生活教育、生命教育。

所以,我們今天雖然是談經典教育,但是不能忘掉中國文化的另外一個傳統——民間的傳統、民間的文化。在廣大的民間,在農村的田間地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在下象棋的人群里,在菜市場的吆喝聲中,我們還能隱隱約約地感受到民間文化的流風余韻。有時候,民間的一句老話就能把我們點醒,讓我們醍醐灌頂。

深圳的蔡興蓉老師幾年前告訴我一句當地的諺語,很有意思。當時蔡老師的兒子要生二胎,在深圳養個孩子不容易,這二胎到底要不要呢?蔡老師就向他的老父親請教,老父親就講了一句話,“一滴露水一棵草,有人有世界,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是自帶飯碗”。老人家這么一講,蔡老師就明白了,堅決支持兒子生二胎。你看這就是民間看問題的方式,很豁達,很安慰人心。

兒童讀經,就像給他種下一顆種子,如果因為功利心斷送了孩子親近經典的機會,就太遺憾了。圖源GEO視界

在民間,經典是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在傳承。雖然我們的體制教育不再讀經,從民國開始就不再讀經了,但是作為一種民間行為,讀經這個傳統其實沒有中斷過,只是比較微弱,比較不成系統而已。從根本上來說,經典的傳承是沒有間斷過的,這也說明了經典本身的生命力。

有時候我對我的學生講,不用做衛道士。好東西,不用你去衛道。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總有識貨的。當“讀經教育”一興起,中國人那種潛在的文化基因就被喚醒了。讀經是一個信號,表示我們開始關注我們本有的文化傳統,特別是我們都想把最好的東西留給我們的孩子,如果一個東西,我們不敢教給自己的孩子,那肯定不是真正的好東西。在古書里邊,有一類書,大家要特別注意,什么書呢?家訓。比如說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康熙皇帝的《庭訓格言》,都是一等一的充滿智慧的作品,給自己的兒孫不會說假話,一生的體會一生的認識,寫下來,作為經驗和教訓,傳之后代。

讓孩子讀經典,一方面是因為經典確實是有它高明的智慧,永久的魅力。另一方面孩子讀經典有他的特殊性,就是即使不明白意思,也能夠把它背下來,《顏氏家訓》里就提到了背誦經典的經驗。他說七歲的時候背的很長的文章,到了三四十歲的時候,還可以倒背如流。二十歲以后,背的東西只要一個月不溫習,就記不得了。這就說明小時候記的東西是非常牢固的。清代有一個學者叫陸世儀,他說人有兩種能力,一個是記性,一個是悟性。在十五歲之前,因為沒有被世俗污染,人的記性是非常好的;十五歲之后,開始社會化了,悟性好但是記性變差了,他得出結論,要在十五歲之前讀熟那些應該讀的書。

對于小孩來說,背《道德經》和背一般的兒歌沒有什么區別。比如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和背“秋天來了,樹葉黃了”,對孩子來說差不多。孩子是以吸收為主,直接存到他的潛意識里,以后他再慢慢去體悟。好比先把錢存在銀行里,以后慢慢用。

讀經決不能急于求成

如果我們想讓孩子讀經,那我們自己也得讀,這樣就有了一個氛圍,耳濡目染之間,孩子就覺得讀經是一個日?;男袨?,不要一上來就讓孩子讀經,家長應該自己先讀,吸引孩子來讀,最后親子共讀,互相促進。上次柯星老師在國學館上課的時候,說他小時候也沒讀過論語??吕蠋熓顷惽倮蠋煹拇蟮茏?,教的是經典素讀。他告訴小朋友:“我是怎么會背論語的呢?是在教學生的時候,我自己也會背了?!彼越虒W生,教孩子,最后受益的是我們家長和我們老師,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事情,從這個角度講,我們要感謝孩子,我們本來是為孩子好,結果我們也跟著受益了。

讀經也需要了解教育學和心理學,因為你得了解現代兒童的心理。古代的兒童聽話,當時大環境沒有那么多誘惑,他們讀書相對來說能集中注意力?,F在的誘惑太多了,手機、電視、游戲,引導孩子讀書得講方法。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要求馬上見成效。否則,孩子從中得不到樂趣,反而會產生恐懼和逆反心理。有些家長和老師引導不當,孩子讀經之后,反而厭惡經典,逃離經典。讀經如果成了孩子的負擔,甚至成了親子失和的導火索,這就得不償失了。所以在教孩子之前,我們要捫心自問,到底是抱著什么樣的目的讓孩子讀經?如果是抱著應試的目的,抱著功利心,抱著攀比心,那還是算了吧。

經典要陪伴我們一生,六歲的時候讀,十六歲的時候讀,六十歲還要讀。如果因為我們的功利心斷送了孩子親近經典的機會,就太遺憾了。我們要樹立一個終身學習的態度。孩子一時半會背不下來,不要緊,給他時間,讓他慢慢去適應,讓他先產生興趣,先播下一顆種子。否則,有了功利心后,你就會拔苗助長,也許希望孩子一年之內就把四書五經背下來,這是違背規律的,也是不了解每一個孩子的個性。

讀經也要專注。不要東看西看,東學西學,你得固定到幾本書上,一會兒學《三字經》,一會兒學《論語》,一會兒學《弟子規》,一會兒學《龍文鞭影》,學得不少,全是蜻蜓點水,這個就不踏實。讀經也好,學經典也好,一定要扎扎實實,踏踏實實,就像挖井一樣,就著一個地方一直往下挖,一直挖到智慧的活水為止。朱光潛先生說:“與其讀十本無關輕重的書,那不如用讀十本書的時間和精力去讀一部真正值得讀的書。與其十本書你只是瀏覽一遍,不如把一本書精讀十遍?!边@是朱光潛先生的話。他是安徽人,受“桐城派”的影響很大。朱先生研究西方的文藝學,古文的底子也非常深厚,文字非常優美,這是小時候打下的童子功。

古人讀書,講究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如果讀的時候還一邊看電視,一邊玩,這個不行。我們要引導孩子,對經典要有敬意?!墩撜Z》《道德經》隨便亂扔,隨便亂放,在古人看來這叫“不敬”。大家不要覺得形式不重要,有時候,外在的形式是必要的,是要引起對這件事的重視。你連經典都沒有基本的尊重,得不到利益的。讀書要把精氣神讀出來,讀經典,聲音要出來,把胸腔打開,把元氣調動起來。這不僅是讀書,而且是調動我們生命的能量。如果讀的時候還是窩在沙發上,躺在床上,那和讀一般的小說差不多了。以前,古人把經典看得十分之神圣,今天我們雖然不一定把經典做當“圣書”,但是對經典的基本的敬意,還是要有的。讀的時候歪七扭八、眼睛飄來飄去,這個不行。

讀經需要“留白”

讀經不難,熟讀成誦,反復地讀,讀著讀著就會背了。人類最原始的教育方法,不是別的,就是讀,就是背,而背又是以讀為基礎。朗讀多了,音韻乃至字義,孩子慢慢地就會有所體悟?!皶x百遍,其義自見”,有些簡單的內容他自己就明白了,不太明白的地方給他留下未知的空間,他以后才有自己去思索去發現的樂趣。有時候你說得太透了,不留白,反而會限制他。

那么,在讀經的時候,要不要講解呢?如果你對經典比較了解,當然可以講解,但不要太多,最好引導孩子把經典和他的生活聯系起來。明代的呂坤說:“每講書,就教童子向自家身上體貼,這句話,與你相干不相干。這章書,你能學不能學”,這樣就把經典和兒童的生活打成一片了,他才會感到親切。

胡適先生在他的回憶錄里提到,他小時候在家鄉的私塾里學習,先生的待遇不高,不肯講書,每天就是放羊,讓學生念啊背啊,從來不講。胡適的母親非常重視兒子的教育,付給先生好幾倍的學費,別人給兩塊銀元,她就給十塊,懇請老師給孩子講書。胡適先生后來回憶,他一生最得力于講書,有兩個先生為他講書,每讀一字,講一字的意義,每讀一句,講一句的意思。他也說,念古文而不講解,等于念“揭諦揭諦波羅揭諦”,全無用處。所以在讀經的時候,輔之以適當的講解,這是大有好處的。當然,我們要針對不同年齡段的程度和心理,成人有成人的理解,兒童有兒童的心理,我們的講解也要適合兒童的理解。

讀經典就如爬梯子

最后我們聊一聊讀經中應該注意的問題。第一個,不要把讀經極端化?,F在有些人講說“讀經萬能,不管遇到什么樣的問題,讀經就解決了”,那是夸大了。經典不是萬能的,經典只是我們傳承文化的一種方式,不是說讀了幾本經典,在生活中就萬事大吉了。重點還得會用,只是把它背下來不會用,那也不成。為什么明清以來我們的文化沒落了呢?那個時候雖然也在讀經典,但那時候的經典已經淪為教條,特別是清代的統治者,把四書五經當作統治的工具,不允許探討,沒有開放性的講解,越讀越倒退。讀書重要,怎么讀書更重要。讀書是有方法的,古人也講得很清楚啊,“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如果沒有獨立思考、自由精神,任何書都能成為洗腦的工具。

現在有的私塾讓孩子一天八到十個小時讀經,甚至全天讀經,這是所謂的“純讀經”。這也是一種極端。讀經只是兒童生活的一部分,絕對不能是全部。小孩有玩耍的天性、有和自然接觸的天性,不能忽視和否定這些天性。新儒家的大師牟宗三有篇文章叫《五十自述》,講十五歲之前他是怎么生活的,十五歲之前他沒有讀過書,全是生命教育、生活教育。春天的時候,踏青掃墓,在沙灘上翻筋斗,自己動手做秋千;夏天的時候東跑西跑,挖土坑,捉迷藏;秋天的時候幫著大人收莊稼,干活也很愉快;冬天的時候溜冰,踢毽子,打瓦。他是在生活中、在民間的習俗里去感受,去學習,這沒有影響他日后成為大學問家啊。所以,我們不要把讀書,不管是一般的書還是經典,不要把它夸張到變形的地步,不要把它的重要性夸大到極端的地步。

顧隨先生有一話:“學古詩文的目的是為了做一個現代人?!辈还茉趺凑f,我們是生活在現代社會,我們要了解現代社會的文化、科學。有人說,讀了經典就不用學白話文了。這是誤解。我們讀經要立足于我們的時代,立足于我們的社會,不是為了復古,不是為了要學做古人。我們學古文,學經典,是要把古典的資源轉化為白話文的某種質素。古典的資源是白話文的一種來源,我們要化用古典的詞語,化用古典的意境,這樣才能夠把白話文寫好,二者不是對立的。文言和白話不是對立的,古典和現代也不是對立的,這就是古今貫通。

第二、讀經要注意層次性。經典是有層次的,它們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一樣的。最重要的我們把它叫做元典,像“四書”、《道德經》等等,再往下,像《荀子》《傳習錄》是儒家后學的作品,《韓非子》《管子》,是從《道德經》衍生出來的,源頭是《道德經》,這是第二個層次;后邊像《史記》《古文觀止》“四大名著”等是第三個層次。還有一種是蒙學作品,《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所謂的“三百千”,這是入門讀物,我們當做課外書來看就好了,不用花那么大的力氣來學。當然如果學有余力,背背也是可以的。

明白經典的層次性,我們讀書就能按照次第進行了。比如《易經》看不懂,先看《道德經》,《道德經》看不懂,先看《孫子兵法》,《孫子兵法》如果還看不懂,就看《三國演義》。就像梯子一樣,一梯一梯地往上去。我們如果明白了這種層次性,在讀書的次第上,會少走很多彎路。

不要一上來就讓孩子讀經,家長應該自己先讀,吸引孩子來讀,最后親子共讀,互相促進。圖源GEO視界

各家經典,“不能偏食”

另外,要注意經典的平衡性。所謂的平衡性,就是我們讀的經典,不能特別偏重于某一家,或者只讀某一家的書。我只讀儒家,或者我只讀道家,或者我只讀佛法的書。在這個時代沒有必要了,要注意這種平衡性。各家經典“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讀書像吃飯一樣,不能偏食。儒家的經典,現在我們強調得比較多,道家的經典相對來說,沒那么流行,其實道家的東西往往很有靈活性,可以對治后世儒家的緊張和僵化。

在讀經之余,要不要看歷史,我覺得這也是很有必要的,“經史合參”是我們很好的傳統。讀經讀不通,很容易讀成教條主義,或讀得很理想主義,不接地氣。而我們讀一讀史書,會加深我們對經典的理解。歷史是現實主義,是赤裸裸的人性在現實中的表現,可以驗證經典的義理,讓我們看到經典在具體的情境下如何去運用。

這是經典內部的平衡,儒家和道家怎么樣平衡,經和史怎么樣去平衡,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怎么樣去平衡。從大的方面來講,中國的經典和西方的經典怎么去平衡,古代的經典和現代的經典怎么樣去平衡,這也值得我們研究。不過這屬于另外一個話題了,今天就不展開了。

猜你喜歡
讀經民間孩子
材料作文“讀經熱潮”講評
生查子
再看讀經:科學讀經 品味經典
高人隱藏在民間
孩子的畫
孩子的畫
高人隱藏在民間
孩子的畫
孩子的畫
再看讀經:科學讀經 品味經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