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振寧:父親和我

2020-07-31 02:22楊振寧圖源網絡
時代人物(新教育家) 2020年7期
關鍵詞:清華園

文_楊振寧 圖源_網絡

楊振寧先生是最早的華人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也是美籍知名學者訪問新中國的第一人。其父楊武之(本名克純,號武之)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曾任清華大學教授。盡管當時時局動蕩,楊振寧依然能夠享受父子相處最親近的時刻,在清華園度過了美麗、幸福的童年時光。十歲左右,父親已經知道他的數學能力很強,卻告誡他不要著急,慢慢來,更沒有教他解析幾何和微積分,反而讓他學習傳統文化、歷史知識。幾十年后,楊振寧在追悼會上回憶起父親對自己的影響時說:“6歲以前我生活在老家安徽合肥,在一個大家庭里面。每年舊歷新年正廳門口都要換上新的春聯。上聯是“忠厚傳家”,下聯是“詩書繼世”。父親一生確實貫徹了“忠”與“厚”兩個字……是的,我的身體里循環著的是父親的血液,是中華文化的血液……”

1922年我在安徽合肥出生的時候,父親是安慶一所中學的教員。安慶當時也叫懷寧。父親給我取名“振寧”,其中的“振”字是楊家的輩名,“寧”字就是懷寧的意思。

我不滿周歲的時候,父親考取了安徽留美公費生,出國前我們一家三口在合肥老宅院子的一角照了一張相片。父親穿著長袍馬褂,站得筆挺。我想在那時他恐怕還從來沒有穿過西服。兩年以后,他自美國寄給母親的一張照片是在芝加哥大學照的,衣著、神情都已進入了20世紀。父親相貌十分英俊,年輕時意氣風發的神態,在這張相片中清楚地顯示出來。

父親1923年秋入斯坦福大學,1942年得學士學位后轉入芝加哥大學讀研究院。40多年以后我在訪問斯坦福大學時,參加了該校的中國同學會在一所小洋樓中舉行的晚餐會。小洋樓是20世紀初年因為中國同學受到歧視,舊金山的華僑社團捐錢蓋的,樓下供中國學生使用,樓上供少數中國同學居住。60年代這座小樓仍在,后來被拆掉了。那天晚餐有一位同學給我看了樓下的一個大木箱,其中有1924年斯坦福大學年刊,上面的Chinese Club團體照極為珍貴。其左下角即為該小樓1923—1924年的照片。木箱中還有中國同學會1923年秋的開會記錄。

父親到廈大當數學教授

1928年夏,父親得了芝加哥大學的博士學位后乘船回國,母親和我到上海去接他。我這次看見他,事實上等于看見了一個完全陌生的人。幾天以后我們三人和一位自合肥來的傭人王姐乘船去廈門,因為父親將就任廈門大學數學系教授。

廈門那一年的生活我記得是很幸福的。也是我自父親那里學到很多東西的一年。那一年以前,在合肥母親曾教我認識了大約3000個漢字,我又曾在私塾里背過《龍文鞭影》,可是沒有機會接觸新式教育。

在廈門,父親用大球、小球講解太陽、地球與月球的運行情形;教我英文字母abcde……;當然也教我一些算術的“雞兔同籠”一類的問題。不過他并沒有忽略中國文化知識,也教我讀了不少唐詩,恐怕有三四十首;教我中國歷史朝代的順序;干支順序:“甲乙丙丁……”,“子鼠丑牛寅虎……”;八卦:“乾三聯,坤六段,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等等。

父親少年時候喜歡唱京戲。那一年在廈門他還有時唱“我好比籠中鳥,有翅難展……”。不過他沒有教我唱京戲,只教我唱一些民國初年的歌曲如“上下數千年,一脈延……”,“中國男兒,中國男兒……”等。

父親的圍棋下得很好。那一年他教我下圍棋。記得開始時他讓我16子,多年以后漸漸退為9子,可是我始終沒有從父親那里得到“真傳”。一直到1962年在日內瓦我們重聚時下圍棋,他還是要讓我7子。

清華園里的童年

在廈大任教了一年以后,父親改任北平清華大學教授。我們一家三口于1929年秋搬入清華園西院19號,那是西院東北角上的一所四合院。西院于1930年代向南方擴建后,我們家的門牌改為11號。

我們在清華園里一共住了8年,從1929年到抗戰開始那一年。清華園的8年在我回憶中是非常美麗、非常幸福的。那時中國社會十分動蕩,內憂外患,困難很多。但我們生活在清華園的圍墻里頭,不大與外界接觸。我在這樣一個被保護起來的環境里度過了童年。在我的記憶里頭,清華園很漂亮。我跟我的小學同學們在園里到處游玩。幾乎每一棵樹我們都爬過,每一株草我們都研究過。

楊武之夫婦與兒子楊振寧一家

我在1985年出版的一本小書《讀書教學四十年》中提到的“在園里到處游玩”,主要是指今天的近春園附近。那時西北起今天的校醫院、近春樓、偉倫中心,南至今天的游泳池和供應科,東至今天的靜齋,北到今天的蒙民偉樓旁的河以南的建筑,都還沒有興建,整塊都是一大片荒地,只有一些樹叢、土山、荷塘、小農田和幾戶農家,變成我們游玩的好地方。

我讀書的小學成志學校,現在是工會。自1929年起我在這里讀了4年書。我每天自西院東北角家門口出發,沿著小路向南行,再向東南走,爬過一個小土山便到達當時的清華園圍墻,然后沿著圍墻北邊的小路東行到成志學校。這樣走一趟要差不多20分鐘,假如路上沒有看見蝴蝶或者螞蟻搬家等重要事件的話。

另外一條我常常騎自行車(腳踏車)走的路是自家門口東北行的大路。此路的另一端是當時的校醫院(即今天的蒙民偉樓)旁的橋。每逢開運動會,我就騎自行車沿此路此橋去體育館,和成志學校的同學們組織啦啦隊吶喊助威。

父親常常和我自家門口東行,去古月堂或去科學館。這條小路特別幽靜,穿過樹叢以后,有一大段路左邊是農田與荷塘,右邊是小土山。路上很少遇見行人,春夏秋冬的景色雖不同,幽靜的氣氛卻一樣。童年的我當時未能體會到,在小徑上父親和我一起走路的時刻是我們單獨相處最親近的時刻。

中學時背誦《孟子》

我九、十歲的時候,父親已經知道我學數學的能力很強。到了11歲入初中的時候,我在這方面的能力更充分顯示出來。

回想起來,他當時如果教我解析幾何和微積分,我一定學得很快,會使他十分高興??墒撬麤]有這樣做;我初中一二年級之間的暑假,父親請雷海宗教授介紹一位歷史系的學生教我《孟子》。雷先生介紹他的得意學生丁則良來。丁先生學識豐富,不只教我《孟子》,還給我講了許多上古歷史知識,是我在學校的教科書上從來沒有學到的。下一年暑假,他又教我另一半的《孟子》,所以在中學的年代我可以背誦《孟子》全文。

父親書架上有許多英文和德文的數學書籍,我常常翻看。印象最深的是G. H. Hardy and E. M.Wright的《數論》中的一些定理和A. Speiser的《有限群論》中的許多space groups (空間群)的圖。因為當時我的外文基礎不夠,所以不能看得懂細節。我曾多次去問父親,他總是說:“慢慢來,不要著急”,只偶然給我解釋一兩個基本概念。

1937年抗戰開始,我們一家先搬回合肥老家,后來在日軍進入南京以后,我們經漢口、香港、海防、河內,于1938年3月到達昆明。我在昆明昆華中學讀了半年高中二年級,沒有念高三,于1938年秋以“同等學力”的資格考入了西南聯合大學。

1938年到1939年這一年,父親介紹我接觸了近代數學的精神。他借了G. h. Hardy的(《理論數學》)與E.T. Bell的(《數學精英》)給我看。他和我討論集合論、不同的無限大等觀念,這些都給了我不可磨滅的印象。40年以后我這樣寫道:

我的物理學界同事們大多對數學采取功利主義的態度。也許因為受我父親的影響,我較為欣賞數學。我欣賞數學家的價值觀,我贊美數字家的優美和力量;它有戰術上的機巧與靈活,又有戰略上的雄才遠慮。而且,奇跡的奇跡,它的一些美妙概念竟是支配物理世界的基本結構。

“我一生學習新知識最快的一段日子”

父親雖然給我介紹了數學的精神,卻不贊成我念數學。他認為數學不夠實用。1938年我報名考大學時很喜歡化學,就報了化學系。后來為準備入學考試,自修了高三物理,發現物理更合我的口味,這樣我就進了西南聯大物理系。

1941年秋為了寫學士畢業論文,我去找吳大猷教授,他給了我一本《現代物理評論》,叫我去研究其中一篇文章,看看有什么心得。這篇文章討論的是分子光譜學和群論的關系。我把這篇文章拿回家給父親看。他雖不是念物理的,卻很了解群論。他給了我狄克遜(Dickson)寫的一本小書,叫做《近代代數理論》。狄克遜是我父親在芝加哥大學的老師。

這本書寫得非常合我的口味。因為它很精簡,沒有廢話,在20頁之間就把群論中“表示理論”非常美妙地完全講清楚了。我學到了群論的美妙,和它在物理中應用的深入,對我后來的工作有決定性的影響。這個領域叫做對稱原理。我對對稱原理發生興趣實起源于那年吳先生的引導。

抗戰8年是艱苦困難的日子,也是我一生學習新知識最快的一段日子。最近三弟楊振漢曾這樣描述1945年夏抗戰爭結束時我家的情形:

1945年夏,大哥獲取了留美公費,將離家赴美國讀博士。父親高興地告訴我們,艱苦和漫長的抗日戰爭看來即將過去,反德國法西斯戰爭也將結束。我家經受了戰亂的洗禮,雖有精神和物質損失,但是我們家七口人都身體健康,學業有進,更可喜的是兒女們都孝順父母,兄弟姐妹之間和睦相處,親情常在,我們一家人相互之間的關系,的確非比尋常,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十分珍視的。

抗戰勝利至今已51年了,父親、母親和振復(振復是我們的五弟,1937年生,1985年卒)均已長眠于蘇州東山?;貞浛箲?年的艱苦歲月,我們家真可稱得上美好、和睦和親情永駐的家。

忍不住離別淚

楊振寧與李政道合作的研究成果,于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我還記得1945年8月28日那天,我離家即將飛往印度轉去美國的細節:清早父親只身陪我自昆明西北角乘黃包車到東南郊拓東路等候去巫家壩飛機場的公共汽車。離家的時候,四個弟妹都依依不舍,母親卻很鎮定,記得她沒有流淚。

到了拓東路,父親講了些勉勵的話,兩人都很鎮定。話別后我坐進很擁擠的公共汽車,起先還能從車窗往外看見父親向我招手,幾分鐘后他即被擁擠的人群擠到遠處去了。車中同去美國的同學很多,談起話來,我的注意力即轉移到飛行路線與氣候變化等問題上去。等了一個多鐘頭,車始終沒有發動。突然我旁邊的一位美國人向我做手勢,要我向窗外看:驟然間發現,父親原來還在那里等!他瘦削的身材,穿著長袍,額前頭發已顯斑白??匆娝麧M面焦慮的樣子,我忍了一早晨的熱淚,一時崩發,不能自已。

1928年到1945年這17年時間,是父親和我常在一起的年代,是我童年到成人的階段。古人說父母對子女有“養育”之恩,現在不講這些了,但其哲理我認為是有永存的價值的。

1946年初我注冊為芝加哥大學研究生。選擇芝加哥大學倒不是因為它是父親的母校,而是因為我仰慕已久的費米(Fermi)教授去了芝大。當時芝加哥大學物理、化學、數學系都是第一流的。我在校共三年半,頭兩年半是研究生,得博士學位后留校一年任教員,1949年夏轉去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所。父親對我在芝大讀書成績極好,當然十分高興。更高興的是我將去有名的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所,可是他當時最關懷的不是這些,而是我的結婚問題。

1949年秋吳大猷先生告訴我胡適先生要我去看他。我小時候在北平曾見過胡先生一兩次,不知道隔了這么多年他為什么在紐約會想起我來。見了胡先生面,他十分客氣,說了一些稱贊我學業的話,然后說他在出國前曾看見我父親,父親托他關照我找女朋友的事。我今天還記得胡先生極風趣地接下去說:“你們這一輩子比我們能干多了,哪里用得著我來幫忙!”

1950年8月26日,杜致禮和我在普林斯頓結婚。我們相識倒不是由胡先生或父親的其他朋友所介紹,而是因為她是我在昆明聯大附中教書時的學生。當時我們并不熟識,后來在普林斯頓唯一的中國餐館中偶遇,這恐怕是前生的姻緣吧。1950年代胡先生常來普林斯頓大學葛斯德圖書館,曾多次來我家做客。第一次來時他說:“果然不出我所料,你自己找到了這樣漂亮能干的太太?!?/p>

父親對我1947年來美國后發表的第一篇文章與翌年我的博士論文特別感興趣,因為它們都與群論有密切關系。1957年1月,吳健雄的實驗證實了宇稱不守恒的理論以后,我打電話到上海給父親,告訴他此消息。宇稱不守恒與對稱有關,因而也與群論有關,父親當然十分興奮。那時他身體極不好,得此消息對他精神安慰極大。

1957年我和杜致禮和我們當時唯一的孩子光諾(那時6歲)去日內瓦。我寫信請父親也去日內瓦和我們見面。他得到統戰部的允許,以帶病之身,經北京、莫斯科、布拉格,一路住醫院,于7月初飛抵日內瓦,到達以后又立刻住入醫院。醫生檢查數日,認為他可以出院,但每日要自己檢查血糖與注射胰島素。我們那年夏天在Rue de Vermont租了一公寓,每天清早光諾總是非常有興趣地看著祖父用酒精燈檢查血糖。我醒了以后他會跑來說:“It is not good today, it is brown.“(今天不好,棕色。)或“It is very good today, it is blue.”(今天很好,藍色。)過了幾星期,父親身體漸恢復健康,能和小孫子去公園散步。他們非常高興在公園一邊的樹叢中找到了一個“secret path”(秘密通道)。每次看他們一老一少準備出門:父親對著鏡子梳頭發,光諾雀躍地開門,我感到無限的滿足。

有一天他給致禮和我寫了兩句話。今天的年輕人恐怕會覺得這兩句話有一點封建味道,可是我以為封建時代的思想雖然有許多是要不得的,但也有許多是有永久價值的。

楊振寧先生九十大壽

“我的身體里循環著父親的血液”

1960年夏及1962年夏,父親又和母親兩度與我在日內瓦團聚。父親三次來日內瓦,尤其后兩次,都帶有使命感,覺得他應當勸我回國??墒撬质置埽阂环矫嫠写嗽竿?,另一方面他又覺得我應該留在美國,力求在學術上更上一層樓。

和父親、母親在日內瓦三次見面,對我影響極大。那些年代在美國對中國的實際情形知道很少。三次見面使我體會到了父親和母親對新中國的看法。記得1962年我們住在Route de Florissant,有一個晚上,父親說新中國使中國人真正站起來了:從前不會做一根針,今天可以制造汽車和飛機(那時還沒有制成原子彈,父親也不知道中國已在研制原子彈)。從前常常有水災旱災,動輒死去幾百萬人,今天完全沒有了。從前文盲遍野,今天至少城市里面所有小孩都能上學……正說得高興,母親打斷了他的話說:“你不要專講這些。我摸黑起來去買豆腐,站排站了三個鐘頭,還只能買到兩塊不整齊的……”父親很生氣,說她專門扯他的后腿,給兒子錯誤的印象,氣得走進臥室,“砰”地一聲關上了門。

我知道他們二位的話都有道理,而且二者并不矛盾:國家的誕生好比嬰兒的誕生,只是會有更多的困難,會有更大的痛苦。

1971年夏天我回到闊別26年的祖國,當時我激動的心情是無法描述的。

傍晚時分,到達上海。母親和弟妹們在機場接我。我們一同去華山醫院看望父親。父親住院已有半年。上一次我們見面是1964年底在香港,那時他68歲,還很健康。6年半中間,老了、瘦了許多,已不能自己站立行走。見到我當然十分激動。

1972年夏天我第二度回國探親訪問。父親仍然住在醫院,身體更衰弱了。次年5月12日清晨父親長辭人世,享年77歲。

5月15日在上海為父親開的追悼會上,我的悼詞有這樣兩段:

近兩年來父親身體日衰。他自己體會到這一點,也就對我們的一切思想行為想得很多。1971年、1972年我來上海探望他,他和我談了許多話,歸根起來他再三要我把眼光放遠,看清歷史演變的潮流,這個教訓兩年來在我身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6歲以前我生活在老家安徽合肥,在一個大家庭里面。每年舊歷新年正廳門口都要換上新的春聯。上聯是“忠厚傳家”,下聯是“詩書繼世”。父親一生確實貫徹了“忠”與“厚”兩個字。另外,他喜歡他的名字楊克純中的“純”字,也極喜歡朋友間的“信”與“義”。父親去世以后,我的小學同班同學、摯友熊秉明寫信來安慰我,說父親雖已過去,我的身體里還循環著他的血液。是的,我的身體里循環著的是父親的血液,是中華文化的血液……

猜你喜歡
清華園
難忘的“清華園車站”
保持心態,踏實學習,輕松邁入清華園——2021年河南省高考理科考得比較好的同學談高中學習心得
保持心態,踏實學習,輕松邁入清華園
清華園火車站
清華園門口
從清華園走出的教育新產業——習冠創業導航儀
清華園站的到達與出發
清華園火車站:燃燒的青春漸行漸遠
清華大學之“清華”的由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