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還原一個真實的戰國

2020-07-31 02:49潘岳圖源網絡
時代人物(新教育家) 2020年7期
關鍵詞:法家荀子秦國

文_潘岳 圖源_網絡

1975年出土的睡虎地秦簡中,有一篇法家的《為吏之道》,核心思想是儒家的

中國,不是唯一的大一統文明。但所有的大一統文明,首要的價值基礎都在于長久和平。長久和平帶來的穩定,混亂自由帶來的創新,哪個更值得追求?這涵蓋了哲學、政治學、倫理學等領域的無窮爭論,可以說是不同文明價值觀之爭,永遠沒個定論。

被忽視的百家“雜糅”

1975年12月,中國剛搞過“批孔”,反擊右傾翻案風又接著刮起。而在湖北的偏僻小縣城云夢,發生了一件對中國史學意義深遠之事——修建水利工程的農民在一塊叫作“睡虎地”的農田里,挖出了一座秦國小吏的墓。墓主人尸骨之下枕滿竹簡,竹簡上書滿秦法。

這就是著名的“睡虎地秦簡”。

出人意料的是,考古學家在這些法家竹簡中,發現了一篇官吏思想培訓教材《為吏之道》,核心思想居然是儒家。

——“寬俗忠信,悔過勿重,和平勿怨,慈下勿陵,敬上勿犯,聽諫勿塞?!?/p>

——“臨財見利,不取茍富。臨難見死,不取茍免。欲富太甚,貧不可得。欲貴太甚,賤不可得。毋喜富,毋惡貧,正行修身,禍去福存?!?/p>

這非孤例。陸續出土的王家臺秦簡、岳麓秦簡、北大秦簡中都有類似文字,說明秦朝晚期已不完全排斥儒家。這和后人對秦“焚書坑儒”“純任法家”的絕對化定論不一樣。

不一樣的,不只是秦國,還有六國。

通常認為專屬秦國的法家制度和精耕農業,實際是魏國發明的;通常認為自由散漫的楚國,實行“縣制”比秦國還早;通常認為商業發達的齊國,其《管子》中也含有與秦相似的“保甲連坐”元素。

可見,儒法并行、刑德同用,才是戰國晚期的整體潮流,政治觀念亦基本趨同。這個政治觀念,就是“一天下”。誰也不甘于小區域的分治,都要去爭奪完整的天下。不是爭要不要統一,而是爭由誰來統一。他們相互比的是,誰的生產力發展更快,誰的政治家集團效率更高,誰更能代表天下正朔。對整體“天下”的執著,是歷代中國政治家群體最為獨特之處。

思想家們也是如此。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思想自由的第一個高峰,亦是仰慕西方的知識分子們津津樂道的盛景。但大家只注重了“爭”的一面,卻忽視了“融”的一面。幾十年來陸續出土的戰國簡帛印證了“諸家雜糅”相融相合的現實。郭店簡中,可以看到儒家與道家混同;上博簡中,可以看到儒家與墨家混同;馬王堆帛書中,可以看到道家與法家混同?!暗隆辈粸榭酌溪毾?,“道”不為老莊專有,“法”不由商韓把持。在秦征服六國之前,諸子百家的思想融合已經開始。

諸子百家雖然哲學體系差異極大,但有一條共同的底線,即建立“統一秩序”。儒家強調“定于一”的禮樂道德秩序,法家強調“車同軌、書同文”的權力法律秩序,墨家強調“尚同”與“執一”的社會行動秩序。即便強調極端自由的道家,對統一秩序也是認同的。

老子的“小國寡民”,經常被說成主張分治。但實際上,“小國”只是政治過渡的單元,“邦國”之后還有“天下”這一最終秩序——“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他還反復探討“取天下”和“天下王”的奧秘。只是他對“天下王”要求太高了,光有權力不行,必須是圣人,“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類似于哲學王。

莊子說“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經常被解讀成無政府主義。實際上,莊子反對的是儒家瞎折騰的“有為而治”,推崇道家更高明的“無為而治”,但“治”的本身是統一的,“萬物雖多,其治一也”。

在這個共同基礎上,戰國成了思想制度的熔爐。秦國的法家貢獻了大一統的基層政權;魯國的儒家貢獻了大一統的道德秩序;楚國的道家貢獻了自由精神;齊國將道家與法家結合,產生了無為而治的“黃老之術”和以市場調節財富的“管子之學”;魏韓貢獻了縱橫外交的戰略學與刑名法術的治理學,趙燕貢獻了騎兵步兵合體的軍事制度,如此等等。最后的結果,就是漢朝。漢的政權結構來自秦,意識形態來自魯,經濟政策來自齊,藝術文脈來自楚,北伐匈奴的軍事力量來自趙燕舊部。

大一統,不是秦并了天下,更是天下消化了秦。

戰國晚期各國的政治觀念基本趨同,就是“一天下”

秦制以吏為師,荀子卻希望用君子治天下,稱如此統一天下方可持久

荀子贊“秦制”,但又告誡其“缺儒”

秦漢的道路選擇,不是命運的偶然,而是前有夏商周歷史經驗,后經春秋戰國幾百年博弈思考。關鍵是在戰國最后50年。

秦并天下,雖完成于公元前232—前221年的秦王政時代,但奠定統一壓倒優勢的,是50年前的昭襄王中期。當時齊楚兩大國戰敗衰落,只剩下趙國勉力獨支。秦采取“遠交近攻”戰略,準備全力突破趙國。這是秦國征服天下的最后一道關口,同時也是六國聯手抗秦的最后機會。

戰國志士謀臣們因此分成兩大派。函谷關內的秦國,活躍著法家與縱橫家。函谷關外的六國,活躍著儒家、道家、兵家、陰陽家、刑名家。齊國的稷下學宮是東方六國知識分子的聚集地,相當于古希臘柏拉圖學院。從商鞅變法開始的100年里,這里一直是與秦國對峙的另一個精神世界。

稷下學宮早期由陰陽家主導,孟子游齊后,儒家漸成主導。到后期,戰國時代最后一個儒家大師荀子,成為學宮的祭酒。一干就是三任,是謂東方世界的精神領袖。

然而,這樣一位儒學大師,卻突然去了遵行法家的秦國。

據《荀子·強國》篇記載,公元前269年至前262年,六十多歲的荀子,一邊觀察一邊記錄,穿過秦國座座鄉邑城鎮,一路走入了都城咸陽。

秦相問他:你來秦國,印象怎么樣?

荀子回答:秦的百姓淳樸,不追求聲色犬馬,尊重官府,像古代的人民。秦的基層小吏忠誠勤儉,辦事盡心,不偷奸?;?,像古代的官吏。秦都城的高級官員,出了家門就是官府,沒有私事,不搞朋黨,賢明而有公心,像古代的士大夫。秦的朝廷,處理政事速度極快,沒有積存的事務,像古代的朝廷。

在儒家的話語體系中,“古之治”就是古代圣王的治理,是儒家努力的最高目標。對秦政如此高的評價竟出自儒家大師之口。如果不是兩千幾百年后出土的秦簡,荀子這段話會被打成巨偽。

從睡虎地秦簡、岳麓秦簡到里耶秦簡,隨處可見秦政權從上到下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一道文書最終發現有錯,過手文書每一個環節的官吏都要負責。各鄉養牛要定期比賽,排名末尾的鄉官要被流放到遠方工作。行政出了差錯,主官要拿出自己的真金白銀賠償公家。斷案判罰不公平,審判者會被臉上刺字罰為刑徒。秦法對行政環節設計之精密,對官僚制度約束之嚴格,歷代王朝居首。

相反,同一時間,荀子對稷下學宮所在地齊國的政治評價則是,“女主亂之宮,詐臣亂之朝,貪吏亂之官,眾庶百姓皆以貪利爭奪為俗”。齊國是奉行儒家的大國,思孟學派主要在齊國傳承,但用儒家理想操作出的政治現實卻走了樣。

荀子總結道,秦國走到今天,不是幸運,而是必然?!肮仕氖烙袆?,非幸也,數也?!弊鳛轲⑾聦W宮的主持者,說出這樣的話,不僅是對六國政治立場的背叛,更是對儒家的背叛。

但荀子還說了一句更重要的話?!氨M管秦國具有如此多的優勢集于一身,卻憂患不可勝數,遠遠沒能達到‘王者’的境界,原因是因為缺‘儒’?!?/p>

怎樣才算是“有儒”呢?

荀子回答:“節威反文,用端誠信全之君子治天下,因與之參國政、正是非、治曲直?!鼻刂埔岳魹閹?,荀子卻希望用君子治天下。這是后世“王權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之雛形。

荀子認為,只要秦國補上了這一點,統一天下方可持久。

他認識到,儒家雖然有著統一的道德秩序,但沒有建立統一的治理體系。法家雖然能建立統一的治理體系,卻在精神道義上有著極大缺陷。如果秦國的法家制度,加上儒家的賢能政治與信義仁愛,才能成為未來天下正道。

秦昭王沒有理會。荀子返回東方。

幾年以后,荀子的話通過一場大仗得到了印證。長平之戰,戰國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秦國在趙軍投降后,背信坑殺了40萬趙軍。即便在血流成河的戰國,這也突破了道義的底線。

秦國從來靠現實主義與功利主義取天下,又豈會用仁義道德自縛手腳。

法家與儒家,哪一個都不能少

長平之戰后,荀子思想極度痛苦,他放棄了政治,不再周游列國,遷到了齊楚交界的蘭陵,從此著書立說、教學授徒。

他教出兩個大有名氣的學生,一個是韓非,一個是李斯。一個是法家理論的集大成者,一個是法家實踐的設計者。諷刺的是,他們不是被商鞅法家學派教出來的,卻是被儒家教出來的,體現了荀子兼容復雜思想的底色。

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而荀子卻主張“人性本惡”,所以只能用嚴刑峻法,這符合法家學說。

儒家的“天”是懲惡揚善的義理之天,而荀子的“天”卻無所謂善惡——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所以,世人才可以“制天命而用之”,這是中國最早的唯物主義。

儒家崇尚王道,鄙視霸道。而荀子認為雖然王道最佳,但霸道在亂世中也很有用,應該王霸兼用。

儒家只談義不談利。荀子卻要“義利兼顧”。他認為,義與利是人類兩大并列天性。再高尚的制度也不能消滅人的圖利之心,而再黑暗的現實也不能泯滅人的求義之心。應同時發揮兩者作用。

儒家崇尚禮治,而荀子崇尚禮法兼治。禮不是典章禮節,而是以“度量分配”厘定各自的本分和責任,其中蘊含著法家原則。

儒家崇尚法先王,而荀子認為應該法后王。這給后來的王安石、張居正們的改革以精神底氣。

只有這樣對立統一的思想體系,才能教出李斯與韓非。

荀子這個看似難以調和的矛盾體,是因為處于大亂之世??鬃由畹拇呵锬┢?,孟子生活的戰國中期,最大的戰爭死亡不過10萬(艾陵之戰與馬陵之戰),而且幾十年才發生一次。但荀子生活的戰國末期,死亡10萬的戰爭幾乎年年發生。死亡幾十萬的大戰20年之內就發生了三次(五國伐齊、白起伐楚、長平之戰)。在這樣超大規模的人道主義災難中,沒有力量的道義和沒有道義的力量,都不能回答眼前的現實。他必須要找到一條新路。

公元前247年,秦徹底突破三晉,斬斷六國合縱之腰。這一年,李斯學成入秦,開始了政治生涯。

聽到這個消息,年屆八十的荀子非但沒有高興,反而絕食了?!袄钏谷肭?,孫卿為之不食?!苯^食也沒用,另一個弟子韓非緊隨其后也應召入秦。前所未見的輝煌大一統王朝正在展開,年輕士子豈能抗拒創造新世界的誘惑。

李斯韓非入秦后,極大地加速了秦的統一戰爭。韓非將法家理論發展到極致,囊括了法、術、勢等三大流派,秦始皇深為服膺。李斯則設計了法家的全部政策體系?!胺贂尤濉本褪撬ㄗh的。

荀子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但他對齊國政治的評價反而低于秦國

他們都忘記了,自己的老師荀子雖然肯定法家手段,卻始終堅持著儒家價值觀——比如忠義孝悌的倫理;比如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的士大夫精神;比如政治以王道為根本,用兵以仁義為優先。這個“仁”的精神,與孔孟并無二致。在法家和儒家之間,如何執其中道,很難把握。真理往往在于度。單純承襲他學說的某個方面都不對。

韓非入秦后,死于和李斯的政治斗爭。他寫出了法家的一切權術,卻不懂基本權爭技巧。李斯精通權斗,卻斗不過宦官,死前哀嘆東門黃犬而不可得。純粹的權力政治,一定會按照它本身的邏輯來得快去得快而變幻無常。

韓非李斯死后沒多少年,他們設計的帝國迅速崩塌了。秦征服的土地和人民并沒有實現與秦的內心融合。他們忘記了老師早就說過,只用暴力,可以兼并,但不能凝聚。凝聚,還要有人心?!凹娌⒁啄芤?,唯堅凝之難也?!鼻爻砥谝呀浺庾R到這一問題。2013年出土的湖南益陽兔子山竹簡中的“秦二世元年詔令”,已明確提出不要再對老百姓加以徭役(“勿以徭賦擾黔首”)??上С雠_晚了。半年之后,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

法家與儒家,哪一個都不能少。如果沒有法家,儒家不能完成結構化和組織化,無法實現對基層社會的動員,無法在大爭之世自我強化。但如果沒有儒家,法家將變成僵化的制度,其威權體系只是完全標準化、垂直化、同質化的執行體系,而儒家則有靈活的、本土的、包容性的調節空間。

何況荀學并非只有儒法。他是戰國思想的集大成者?!妒酚洝费攒髯又枷肽耸强偨Y儒、墨、道家各自的成功失敗匯聚而成——“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序列著數萬言以卒”。他批判墨家不懂得建設國家秩序,但吸收其“兼愛”思想,并發展成“天下政治”的無私原則。

他批判道家只通天命不通人事,但吸收了其非人格、無善惡的天命觀,發展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他批判黃老學派的“有詘而無信”,但吸收了其經濟思想,肯定了商業對于國家的價值。他將孔孟追求的“純粹”儒家,變成為駁雜宏闊的“大儒家”?,F在看來,百家爭鳴到百家兼容,唯有荀子做到了。

“極高明而道中庸?!避髯訉τ凇爸械馈钡亩x,比傳統儒家更注重實際。他認為,中道的標準只在有益于事理,不必遵從于某種特定教條。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實事求是”?!胺彩滦?,有益于理者立之,無益于理者廢之,夫是之為中事。凡知說,有益于理者為之,無益于理者舍之,為中說。事行失中謂之奸道?!苯⒂趯嵤虑笫腔A上的中道精神,使中華文明最善于包容完全相反的矛盾體,最善于結合看似不可能的矛盾體,最善于使一切“非此即彼”的事物在中華大地上和諧共生綿延不斷。

被低估的荀子

荀子死于前245—前238年?;畹?0歲。

他的思想太駁雜太矛盾,以致他死后的境遇更為曲折。西漢前期的意識形態,是無為而治的黃老之術。后來的漢武帝采納董仲舒“天人三策”,改宗“有為而治”的儒家政治。儒家結束從孔子以來350年的流浪地位,第一次成為官方意識形態。彼時,有用漢隸撰寫的“今文經學”,有用六國文字撰寫的“古文經學”,兩派斗爭了漫長歲月,但無論哪一派上位,只尊孔孟,卻從不推崇荀子。他們都認為荀子不純粹,何況他還有個焚書坑儒的弟子。

荀子一只手教出了法家奇才李斯與韓非,另一只手默默書寫傳授著儒學

千年后,第一個為荀子辯解的,是韓愈。經過安史之亂,痛感國家需要經世致用實學的韓愈,不但鼓勵時人為《荀子》注釋,還評價荀子“大醇小疵”,除了一點點“雜質”,和孔子沒有什么不同。韓愈為此被宋明理學批判了好幾百年。因為宋儒以孟子“性善論”和“內圣外王”為歸宿,對荀子的“性惡論”和“王霸兼用”絕不容忍。

因此,當時與孟子并稱的荀子,卻在儒家成為正統之后的1800年里,成了一個陰影里的人物。

一直到清乾隆時,考據訓詁的清代大儒們突然意外發現,那些漢初儒學復興的根本大典,那些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傳習的經書,竟然全是荀子傳下來的。如《春秋左傳》《春秋榖梁傳》,如《毛詩》《魯詩》《韓詩》,如《大戴禮記》和《小戴禮記》。梁啟超評價說,“漢代經師,不問今文家、古文家,皆出荀卿。二千年間,宗派屢變,一皆盤旋于荀子肘下”。

原來,在七國爭雄戰火燃燒的最后30年,他一只手教出了法家奇才李斯與韓非,另一只手卻默默書寫傳授著儒學。當秦朝焚書坑儒時,只有他通過“私學”悄悄傳授下來這批根本經典,而被漢儒復述重寫?!吧w自七十子之徒既歿,漢諸儒未興,中更戰國暴秦之亂,六藝之傳賴以不絕者,荀卿也?!薄败髑溆谥T經無不通,而古籍闕亡其授受不可盡知已?!?/p>

一心要改革經典的異端,卻是最忠誠于經典的人。沒有荀子,儒家經典將全部失傳,董仲舒也決搞不成儒學復興,宋明理學連誕生的機會都沒有。荀子無名無位兩千年后,才被清廷第一次納入《四庫全書》的儒家部分。此前,他在蘭陵的墓(現山東臨沂蘭陵縣)一直荒涼寂寥。明人李曄寫道,“古冢瀟瀟鞠狐兔,路人指點荀卿墓”。又道,“臥煙露兮愁黃昏,蒼蒼荊棘如云屯。野花發盡無人到,唯有蛛絲羅墓門”。

行純粹者易,行中道者難。隨時要準備被兩個極端所拋棄所夾擊。即便如此,歷史最終會沿著中道前進。漢武帝與漢宣帝接受了荀子的思想,“禮法合一”,“儒法合治”,“漢家自有制度,以王霸道雜之”。接著,歷代王朝也按照他的思想繼續前行。只是因為他的“不純粹”,所有君王都只用其實而不用其名。好在荀子只唯實不唯名。儒法由此真正合流。

法家創造了中央集權郡縣制和基層官僚系統,儒家則創造了士大夫精神和家國天下的集體主義倫理,在魏晉唐宋又融合了道家和佛家哲學,創造了儒釋道合一的精神世界。這種超級穩定的大一統國家結構發散到整個東亞,成為中華文明與中華民族強而不霸、弱而不分、從不中斷的秘密。之所以還稱為“秘密”,是因為大多數西方學者至今仍未去研究。

猜你喜歡
法家荀子秦國
五張羊皮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數學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觀念
秦國的“拐點”
秦國的東進與東出
瞞天過海
小小書法家
小小書法家
小小書法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