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說理講理,成為高考作文的思維常態

2020-07-31 02:22崔俊杰煙臺市十大優秀讀書人物優秀班主任圖源網絡
時代人物(新教育家) 2020年7期
關鍵詞:獨立思考理性思維

文_崔俊杰 煙臺市十大優秀讀書人物、優秀班主任 圖源_網絡

一篇作文引發的爭議

某市高考一模作文題目是這樣的: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2020年2月18日,在全民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關鍵時期,重慶北碚區袁婆婆的女兒閑極無聊,將自家的門反鎖起來,組織幾個鄰居偷偷在里面打麻將。94歲的袁婆婆苦勸無效之后,果斷向村干部進行了舉報。經過大家的批評教育,袁婆婆的女兒終于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并主動加入防控疫情的志愿服務隊中。請你以袁婆婆女兒李華的身份,向媽媽或者村里人寫一封致歉信,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切感受。要求:結合材料,自選角度,確定立意:切合身份,貼合背景:符合文體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北碚區袁婆婆舉報自己的女兒還真有其事,不過和作文題目中的內容有些出入,袁婆婆的女兒李女士是開麻將館的,過來打麻將的是顧客,并非和幾個鄰居娛樂。

就作文題目而言,最主要的問題是限制太死,只是一封“向媽媽或者村里人的致歉信”,無非是先檢討自己的錯誤,再悔改,最后呼吁大家以我為戒。題目中的要求是“自選角度,確定立意”,這完全是一句不切實際的話,已經限定主體是“犯錯者”,要求是“致歉”,還如何自選?怎么立意?學生的思維被限制得沒有半點兒思辨發散的余地。

這樣的素材情境可能不真實,李女士是被母親舉報、被村干部批評后才“悔改”的,她的悔改是在外界壓力下實現的,這種悔改是真實的、發自內心的嗎?很難說。那么,如何在致歉信里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切感受”?學生在寫作中的表達也不可能真實,學生自己又沒有聚眾打麻將、沒有被舉報、沒有悔改,現在是在替別人寫致歉信,本身就是在揣摩,何來“自己內心的真切感受”?

抗疫題材,完全可以設計得更好,以培養考生關注現實、關注民生、尊重真相、理性包容、邏輯表達的寫作作風。作文命題體現的是命題人的思想高度和專業深度,而公開寫道歉信做檢討,有失專業水準的同時又有失法治精神,其社會影響不能去討論是否有益,而是很惡劣。面對事情發生后的正常邏輯是,首先弄清楚事實真相,這是真偽判斷;然后才討論對錯,這是是非判斷;而價值判斷和道德判斷應該放在最后甚至不一定要有。其實,正確的處理辦法,不是讓袁婆婆的女兒寫道歉信做檢討,而是依法依規處理。

寫作,是為了真實、得體、有效地表達與交流,而非僅僅制作一篇文章;寫作是一種精神活動,涉及價值和理念。作文訓練應該幫助學生建立一種開放的思維方式和良好的思維習慣,使他們在面對命題材料的時候,能夠通過角度變向、思維跟進等思考方式,展示完整而又縝密的思維過程,使思維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呈現出環環相扣的漸進式結構,在此過程中使得學生的審辯思維得以培養。

高中生作為未來的國家公民,理應直面社會、直面人生,對社會現象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近幾年的高考作文關注社會生活,重視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維,突出理性思考。寫作教學應該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社會,關注真實的人生,關注具體的生命,因為學生的精神成長與人格發展是在現實的社會生活與真實的人生磨礪中完成的。若將現實的、充滿矛盾與激情的生活引入寫作教學,將真實的、復雜的生活納入寫作教學,將具體的甚至是慘淡的生命聚焦于寫作教學,一定能引導和激發學生的思考,學生也能做出理性的判斷與選擇。經過理性思考的道德才是真實的,經過自主選擇的人生才是無悔的。

明辨是非的批評者意義重大

什么是獨立人格?一個人平視他人,平等待物,具有獨立性、自主性、創造性,即獨立人格。身處低位和逆境,不卑不亢,不自暴自棄,不唯唯諾諾;身處高位和順境,不貪婪、不囂張、不驕不躁;樸素中有尊嚴,自然中有道德,追求中有自主判斷。

一個人沒有自己獨立的思想與人格,總是在精神與信仰上依托于人,從而形成崇拜與奴性,這不是健全的人格。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學生打造成模式化的馴服工具,教育的終極目的就是讓人永遠保持自由舒展的心靈,懷抱開放而沒有答案的價值追問,擁有永遠對于既有知識體系顛覆的狂想。

表達的價值在于真實,說自己的話,表達自己的真心實意、真情實感和真知灼見,并為自己的表達負責。遵守法律、恪守道德,尊重社會的公序良俗,是我們寫作與表達的是非標準。學生在寫作文時一定要有聯系現實的意識,不僅就事論事,就材料談材料,還要把材料放在宏大的社會背景中去關照、去透視,放在歷史與現代的坐標中去分析、把握,從而找到材料與現實生活的結合點、契合點。把握材料的現實指向,才能在寫作中有的放矢,抓住關鍵問題不放,層層深入,展開論述。反映現實,批判現實,在對現實的條分縷析和質疑辨析中展示批判性思維能力。

語文教學應該加強學生的思維能力訓練,培養獨立思考、理性分析、邏輯表達的能力。什么是獨立思考?它是一種在沒有任何思想禁區前提下的思維素養,獨立思考就是自我啟蒙,獨立思考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啟蒙的過程。一個人如果沒有獨立思考的愿望和能力,針對他的任何啟蒙都是無效的。獨立思考首先要對自己觀念形成的條件及其脈絡進行梳理和追問,追問這些條件又是出于什么樣的目的和動力;然后再追問自我與世界的存在關系,盡力剝離掉那些先驗的價值色彩,讓自我回到一種純真狀態,看看人本身是終極目的,還是相反。

當一個人開始思考他生存世界的外部規則和制度時,意味著他的社會自我意識的覺醒,他同時也在進行政治意義上的自我塑造。也就是,這種思考本身是對外部世界的檢閱和評判,在用自己的觀念和價值梳理那些影響和構成自我的各種因素。這種思考實際上就是一種政治自覺,在與外部規則和制度的交融與沖突中,一個獨立與否的自我就會形成,不同的自我對于規則體系具有不同的理解和建構性要求。一個社會的弊端可看作是文明進程之中的伴生品,其秩序的建立和改進無法徹底將其消滅,只能把它的破壞能力和繁殖能力降到最低。與此相隨,任何秩序的建立同時也攜帶著它的負面效應,只是好的秩序從不承認自己的完美,而是始終對自身有一個批判性的提醒,以便使這種不完美被限制在最可忍受的范圍之內。

教育應當培養有獨立的思想與人格的人

高考作文命題變化要求考生透過現象看到本質,能上升到一定的思想層次去審題立意,沒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是很難做到的。在議論文寫作中,部分學生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而故意對一些事情視而不見,把不利于自己的觀點遮蔽,這不僅僅是思維惰性的表現,也是滋生狹隘、偏激的一元論和二元思維的溫床。究其原因,關鍵在于學生缺乏批判意識,僅僅停留在非黑即白的單環思維層次,對現象或問題持混沌的認識,其結果是,寫出來的議論文往往是一種偏見,在對立當中無法自拔,毫無說服力和生命力。在平時的寫作教學中,通過訓練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通過科學系統的訓練,才能讓作文閃爍出思辨的色彩和理性的光輝。

在事關公共話題的討論中,并不是簡單維護一種情緒立場,情緒之激烈和立場之堅定無關乎正義與否。討論的目的無非是尋求接近話題的真義與真值,它要求任何一方的自我辯護必須以嚴謹、理性的方式展開論證,并能在此過程中充分展示支持自己的各種論據。任何“情感”并不具有道德上天然的正當性,也不具有法律省察中的豁免權,因為它無法延展正義的邏輯關系。理由很簡單,任何“情感”可能出于對正義的維護,同時也可能是對正義的背離或踐踏。在公共話題的討論中,“情感”是有害的,是在抒情狀態中對公共理性與理據的回避和拒絕。如果事情關乎是非,那么最重要的就是明辨是非,然后再論其余,而不能拋棄了真相與是非,只剩立場與利害。

心理學中有一種現象叫做“證實性偏差”:就是你一旦相信一個事實,就會下意識地去尋找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選擇性地注意和收集信息,并且排斥那些和你觀點相悖的現象,從而得出一個符合自己意愿的事實或真相。當一個人,相信自己掌握了絕對真理的時候,就會產生絕對主義的思維模式。這種思維容不下懷疑、質疑、反對和異見,也不相信任何邏輯判斷,最終“絕對的正確”必然就會變成“絕對的荒謬”。

一個批評者,對于一個公民社會而言意義重大。他可以幫助警惕或規避可能存在的政策失誤,也能抵消因為意見過于趨同而導致的獨斷和冒進。甚至,這樣一個批評者能否存在,本身就是一個社會是否開明的評判標準。

重視培養學生的“說理”能力

近幾年的高考命題,已經顯露出強化以分析論證為基礎的說理的意圖,語文教師應該努力讓思辨寫作真正落實到學生的寫作行為中去,讓說理講理成為一種思維常態。

理性話語的價值觀是與他人平等、尊重、說理相待的關系,并在這個基礎上不羞辱他人、不欺騙他人、不歧視他人、不傷害他人、不使用任何暴力,包括語言暴力對待他人。這樣的說理在思想上也會傾向于人的自由、平等、尊嚴價值,主張包容,尊重他人權利,反對壓制不同意見。而缺乏邏輯的話語勢必會以邏輯之外的手段去支持它的“說理”,如暴戾、武斷、專橫的用詞,攻擊對方人格、謾罵和侮辱,甚至壓制對方發言;這種話語在思想上也勢必會有排斥性、仇恨情緒和暴力傾向。

說理不只是指思考和明理,而且還指用理由來證明合理。人們需要說理,因為說理比不說理更能找到真實和公正的東西,而真實和公正的東西在本質上來說是優于虛假和不公正的。一般來說,真實和公正的東西是比較容易證明而且比較容易說服人的。說理的人知道人和人之間的邊界,互相尊重互不侵犯,知錯就改從善如流。不說理的人蠻橫自負,立場決定認知,自己永遠正確,對方永遠錯誤。

說理,意味著用事實說話和以理服人,它區別于自以為是唯我獨尊你死我活的思維方式。說理的目的在于達成彼此的理解與溝通。說理能力其實就是一個人能否把事情說清楚把道理說明白,既不是高高在上的道德宣講,也不是低聲下氣的溜須拍馬,更不是撕心裂肺的歇斯底里。

重視學生的理性話語能力,既是一種幫助維護民主公共生活秩序的公民教育,也是一種提高國民素質的人文教育。說理是一種在人類的自由思想傳統中產生的公共話語形式,說理是一種平等尊重地對待他人的教養,是一種給彼此帶來快樂和教益的與他人交往的方式,在公共生活中的說理是一種運用語言的理性交流形式。在一個理性的社會里,我們要學會與不同的觀點不同的利益主張的人和持有不同見解的人和平共處,這就需要理性和寬容,這也是一個健全的民主的社會必須具備的基本品質。我們一起努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對社會發展的睿智判斷力;引導他們做勇敢、擔當、光明磊落的人;幫助他們看到更遠的路和風景,讓他們成為內心飽滿的真人,任何時候都絕不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愿我們每個中國人都能夠體面而有尊嚴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在公共生活中,會說理講理是一種重要的素養。語文教師應該努力讓思辨寫作真正落實到學生的寫作行為中去,讓說理講理成為一種思維常態

猜你喜歡
獨立思考理性思維
教育的目的是獨立思考的培養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談獨立思考
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好習慣
改革牛和創新牛都必須在理性中前行
理性的回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