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感官和交互式的設計在美術館兒童教育中的應用研究

2020-08-07 06:26曹爍中央美術學院北京100102
美術館 2020年4期
關鍵詞:感官美術館博物館

文|曹爍 (中央美術學院 北京 100102)

關于兒童在不同種類博物館學習的研究的百分比

美術館兒童教育是以兒童為目標導向的教育活動。目前我國對兒童公共設施建設高度重視,最新出爐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加強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加強校外活動場所、公共空間適兒化建設,因此對美術館兒童教育的研究是重中之重?,F階段中國公立、私立的兒童博物館很少,兒童美術館更是幾近于無,對兒童美術館的研究十分匱乏。截止到2016年,安德烈、德克森與沃爾曼三位研究者對以往10年關于兒童方向的博物館研究文章做出回顧,其中超過一半的文章在美國發表(59.09%),亞洲只占6.81%。這些文章的主要研究方向為科學博物館,其次是歷史博物館(尤其是自然歷史博物館),占研究總數的三分之二。相比之下,在藝術博物館、畫廊中進行的兒童教育研究很少。(見左圖)1. Lucija Andre,Tracy Durksen and Monique L. Volman, "Museums as avenues of learning for children: a decade of research",Learning Environments Research, Journal #20, October,2016[Accessed 03 March 2021]較少的研究資料給我們關于兒童美術館的研究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所以本文一部分理論是建立在“博物館兒童教育”理論之上,而不僅僅是“美術館兒童教育”。

目前大部分美術館對兒童并非友好:無處不在的保安;以成人高度展示的藝術品;安靜、嚴肅的氛圍;不得觸碰的標語以及圍欄等等,都顯示出對兒童的排斥,甚至有些美術館禁止兒童寫生。但藝術對孩子天生具有吸引力,孩子們的創造性和好奇心、對世界的另類看法都容易為藝術品提供嶄新的見解和視角。2. Katrina Weier, "Empowering Young Children in Art Museums: letting Them Take the Lead", Contemporary Issues in Early Childhood, Volume 5, Number 1, 2004.比如學者卡特里娜 · 威爾就提出讓兒童作為藝術博物館的導游,這樣既可以樹立兒童的主人翁意識,又可以為藝術品提供新鮮的視角和想法。

筆者通過對多感官和交互設計在兒童美術館的應用研究,總結出一些實用的設計措施,希望對當代兒童美術館的建設具有啟發作用。

一、美術館對兒童學習的重要性

兒童的學習在一系列正式的(即傳統的教室)和非正式的環境中進行。一般來說,在博物館和其他非學校環境中學習被稱為非正式學習或自由選擇學習,與學校學習在質量上有所不同(Falk & Dierking,2000)。埃德加 · 戴爾提出了“經驗之塔”理論(見下圖),將學習經驗分為抽象和具象。學校的教學多為抽象經驗,而從具體經驗入手逐步走向抽象更容易使學生掌握學習。博物館就扮演著“具體形象的體驗”的角色,博物館學習和學校學習相結合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

藝術教育是兒童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有研究顯示,把擁有藝術特長的學生與沒有藝術特長的學生相比較,擁有藝術特長的學生對生活的滿意程度更高,在生活中更有目標感,并且通過藝術能讓他們明白自己的人生意義和使命。3.幸千鈺,李紅菊:《藝術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作用探析》,《藝術教育》2020年第12期。此外,學習藝術還能提升孩子的審美意識和藝術素養,所以促進兒童在美術館中的學習具有重要意義。

二、多感官和交互式的設計對兒童理解藝術作品的優勢

埃德加 · 戴爾的“經驗之塔”模型

多感官設計和交互設計都是為了讓用戶得到更好的體驗。多感官設計的發展和“體驗經濟”的形成有一定關系,設計師為了帶給人全新的體驗感受從而對五感進行開發。多感官設計又稱感覺設計,即從人的感覺特征出發,服務于人的感性設計。人的感覺一般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這些感覺是我們獲取信息的重要窗口,如何利用這些感覺更好地為觀眾傳遞信息是多感官設計首要攻克的問題。交互設計由比爾 · 莫格利奇在1984年的設計會議上首次提出,其定義為:通過兩個或多個互動的個體之間的交流內容和結構,增強彼此之間相互配合,從而創造和建立人與產品及服務之間有意義的關系,最終共同達成設計目的。4.姚璐,王尉:《交互設計理念在景觀空間中的應用研究》,《四川建材》,2019年第5期。它注重的是通過對用戶行為和心理特點的分析以滿足用戶的體驗需求,引導用戶和產品、用戶之間產生對話。交互設計具有娛樂性、情感性、可參與性、感官體驗性等特點。在交互設計中,五感的體驗占據了很重要的位置,它通過對五感的刺激來激起用戶的認知和情感體驗并作出反應。多感官設計和交互設計這兩個概念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

兒童的認知特點導致了他們對更高的體驗感、互動感的需求。在對兒童美術館進行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兒童的個性特點,以及不同年齡階段兒童認知發展的區別。蒙臺梭利、皮亞杰、杜威等國內外專家學者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以皮亞杰的“認知結構說”為例,他將兒童認知發展階段分為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6歲)、具體運算階段(6-10歲)和形式運算階段(10歲以上)。10歲以下的孩子一般通過具體形象的事物來學習,10歲以上的孩子才能夠借助抽象的事物來思考和應用,所以他推崇動手實踐和互動體驗的方法。兒童的思維是具體的,擅長在直接的探索中學習,所以我們在設計兒童美術館的活動與展覽時,應該多設立交互項目,調動兒童的多重感官和興趣。

多重感知對于學習和消化知識具有重要的意義。據調查研究顯示,在五感中,視覺對人的感受影響占比達37%,其次是嗅覺 23%,聽覺占20%、味覺占 15%,最后是觸覺。人類的感官系統彼此之間交互作用,不同的結合可以創造出不同并且獨特的的感受,多種感官的調動可以增加我們的印象。5.王麗:《藝術通感與兒童教育研究》,南京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這方面在兒童身體上的表現尤為明顯:兒童更容易調動多種感官來理解作品?!霸趦和幕抢?紛繁復雜的世界是一個整體……只要有可能,他總是會調動自己所有的感官去認識和體驗……”6所以在展覽與教育過程中,多加入觸覺、聽覺等元素對于孩子們的藝術學習具有很大的意義。

游戲是多感官和交互式設計的一種方式,我們不可忽視游戲對兒童的巨大作用。玩耍是兒童理解他們的世界可以使用的最強大的學習工具之一(Vygotsky,1967)。皮亞杰認為,兒童通過游戲和周圍環境進行互動,建構自己的社會認知。引導和促進兒童游戲,有利于激勵孩子建構自己和藝術之間的聯系,比如泰特美術館在其兒童網站(Tate Kids)中設計了43個與藝術相關的在線小游戲,如“測試——應該由哪位藝術家設計你的臥室?”。盡可能在兒童美術館的建設中加入游戲元素對兒童的藝術學習具有很大作用。

三、如何將多感官和交互式的設計應用到兒童美術館建設中

對于兒童博物館的教育,周婧景在《博物館兒童教育研究》中認為,目前博物館中兒童教育的類型分為兩大類:“兒童展覽”和“兒童教育項目”。兒童展覽分為“兒童博物館展覽”和“博物館兒童專區展覽”,而“兒童教育項目分為“參觀導覽”和“文化體驗”,這個分類也可以應用在美術館兒童教育中。

周婧景教授在《博物館兒童教育研究》中的分類 本篇論文的分類兒童展覽 兒童博物館展覽在兒童展覽中的應用在建筑方面的應用博物館兒童專區展覽在展示陳列方面的應用博物館兒童教育的類型多感官和交互式的設計在兒童美術館建設中的應用兒童教育項目 參觀導覽 在兒童教育項目中的應用在教育活動方面的應用文化體驗在引導孩子進行展覽參觀方面的應用

根據上面的劃分所示,兒童美術館的教育可以分為“兒童展覽”和“兒童教育項目”。對于兒童展覽的設計,我們將討論對五感和交互的設計如何應用到建筑以及展示陳列上面,對于兒童教育項目來說,我們將討論如何設計教育活動以及引導孩子進行展覽參觀。

(一)應用在兒童展覽方面的多感官和交互式的設計

為兒童設計的藝術空間,需要應用多種材質、創造多種形狀、不同的空間、聲音和氣味,以加強孩子的感官和交互體驗。

1.應用在建筑環境方面的多感官和交互式設計

(1)顏色

在顏色設計方面,我們需要了解兒童對顏色的認知特點。學者吳微認為,前運算階段前期(2-4歲)的孩子對飽和度高的色彩比較敏感、充滿好奇心。前運算階段后期(4-6歲)孩子對色彩有了主觀的選擇性,有了自己喜歡的顏色。具體運算階段時期(6-10歲)的孩子則對色彩表象的認知敏感度更高,如認識一些固有色的同類色等。所以絕大部分兒童作為主體觀眾藝術機構的外觀都是飽和度較高的顏色,這可以加強孩子們的感官刺激,使其對相應的顏色做出反應。例如,休斯頓兒童博物館的外觀就是明亮的黃色、藍色和紅色。印第安納波利斯兒童博物館選用不同顏色的室內裝飾材料(如磚塊)來代替灰突突的混凝土以吸引兒童的注意。

(2)空間

在空間設計方面,需要巧妙創造游戲空間。一般學齡前兒童無法區分游戲和學習、工作,想象和現實的區別,所以一些設計師在建筑設計中融入游戲的概念。如波士頓兒童博物館就是在原有建筑基礎上新加入了駁船和入口設計,啟發孩子們進行新的聯想。休斯頓兒童博物館在場館入口處建立一個巨大的立柱,吸引了無數的孩子來觸模,孩子們嘗試環抱立柱或在立柱的底部游戲、攀爬。我們在進行兒童美術館的建設中,也可以將建筑本身和游戲空間結合,加入如迷宮、滑梯等元素,創造出其樂無窮的樂趣。

場外綠地對兒童而言同樣重要。研究表明,在自然中自由玩耍能讓兒童獲得自由感與獨立感。7. [美]妮娜 · 萊文特:《多感知博物館》,浙江大學出版社,2020年,第36頁。與自然的親近可以緩解人們長期在高樓大廈中所產生的“自然缺失癥”。感受植物的芬芳,觸摸植物的纖維,在自然草坪上奔跑,有利于孩子們強身健體、舒緩情緒、突破潛能。

2. 應用在展示陳列方面的多感官和交互式設計

(1)顏色

不同的展墻顏色對兒童的發展也具有不同意義??死蚪z提 · 蓋恩斯與贊恩 · 庫利研究了顏色對學習和行為的影響。他們認為平衡色彩是必要的,刺激過度和刺激不足的環境都對學習不利。對色彩的過度刺激會造成感官超負荷,而沒有顏色的室內空間可能帶來壓力并且缺乏生產力。因此他們建議使用溫暖的中性沙色。墻壁應該在相同的顏色范圍內以中等色調著色,強烈的色彩或原色應該只在小的表面上使用。所以在進行展陳布置時,展墻的顏色應該用柔和的顏色,如在北京利星行文化藝術中心“少兒100啟動展”的兒童裝置中,即采用溫暖的沙色。當然,孩子是有色彩偏差的,所以需要不同的周圍色。研究結果表明,使用顏色和顏色對比度也是一個能夠幫助視力障礙兒童或有特殊需要兒童的重要工具。博物館的觸覺參觀應該適當地輔以對比色解決方案,這樣可以同時增強展覽的氣氛。8. Natalia Filova and Lea Rollova, "Human Centered Design of a Children's Museum", SWS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and Art, Issue 1(2), pp. 67-80.

(2)空間

展陳也需要注重人體與空間的關系。如在設計展覽時,可以根據兒童身材預留出一些空間,如通道、小角落,這樣他們可以鉆進去游戲,如“少兒100啟動展”中供兒童爬行的木屋通道,木屋中陳設著藝術作品。人類一般通過自己的身體來判斷周身事物的尺度,不同空間能滿足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身心發展要求。

(3)展項

① 休斯頓兒童博物館門口的巨大立柱

② 《2034·花園》中可供兒童爬入的裝置,“少兒100啟動展”,2019年,北京利星行文化藝術中心

在布展的時候,增加藝術品與孩子的互動。皮亞杰的《兒童發展心理學》一文表明,學習的發生是人與環境互動的結果?,F在美術館中的大部分藝術品是禁止觸摸的,盡管有些藝術家建立作品的初衷是和觀眾產生互動。因此,兒童展覽應該陳列更多有趣的、可以互動的作品,比如岡薩雷斯的《羅斯的畫像》,每個觀眾都可以從糖果堆里拿出一顆糖果來吃—這種互動本身就是作品的一部分。在卡普爾的《將成為奇特單細胞個體的截面體》中人們可以走進去感受別樣的構造。交互類的作品可以通過觸覺、味覺、嗅覺等多種感官來傳達作品的奇妙魅力,這對孩子們理解作品大有益處。應如何對待禁止觸摸的珍貴藝術品?我們可以重新創造場景來讓孩子們體驗。如芝加哥歷史博物館建立的新藝術長廊。孩子們可以爬到高輪單車或坐在舊克米斯基公園的長椅上,通過跳上彩色斑點裝置來激活聲音。很多兒童博物館搭建了一系列的模擬場景,如上海兒童博物館建立的“啄木鳥牙防所”“小超市”“巨樹屋”。重新復制場景進行模擬示范,能夠促進孩子與藝術的身體互動。

一些博物館采用電子仿真技術來創造場景,一些博物館用真實的事物來搭建場景。有觀點認為,太多的人造替代品帶來了虛假和誤導,展項和活動能夠為孩子提供更加真實的互動體驗。但也有觀點認為,對事物的質疑會促生兒童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也有人通過調查發現,兒童對電子互動類產品有著強烈的興趣,他們會被電子觸摸類的產品吸引,從而印象深刻。筆者認為,在美術館中采用上述兩種方法進行展示互動都能產生積極的效果,可以交替使用。很多美術博物館在展覽的過程中都既有虛擬屏幕的展示,也有實體景物的搭建。

(4)無障礙設計

多感官設計對殘障兒童也具有重要意義。通用設計(UD)的一大特點就是運用多種感官、形式來和使用者進行交互。對于視力障礙的孩子來說,觸覺、聽覺體驗十分重要。兒童美術博物館可以采用3d打印等技術復制藝術品以供兒童觸模,并且配合盲文進行展覽,播放附有重要資訊、音樂的聲音軌道。比如曼徹斯特博物館就復刻了海斯蘇奈拜夫石碑(Stela of Hesysunebef),參觀者觸摸雕刻細節會觸發相應的圖片和語音講解,以聆聽文物中的歷史故事。

(二)應用在兒童教育項目方面的多感官和交互式設計

1.應用在教育活動中的多感官和交互式設計

展覽和教育活動是十分重要的互動體驗,也被認為是美術館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教育活動多為課程、工作坊、流動展等類型。在館外的教育活動可以打破地域的限制。博物館還常常和學校進行“館校合作”共同開發課程。周婧景教授將“文化體驗”分為“角色扮演”“節假日項目”“特展項目”“操作時間”“學生課程”五個類型。9. 周婧景:《博物館兒童教育——兒童展覽與教育項目的雙重視角》,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 年。

(1)活動策劃

在這些教育活動中,口頭講授知識是國內博物館、美術館常用的教育手段。但根據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問卷調查顯示,多數來博物館觀覽的觀眾對講解興致索然。這是授課手段單一、內容不夠生動有趣所致。維克多 · 雷尼爾在《兒童博物館的展項》中列出了一些成功的展項如“大運動”、“角色扮演游戲”“品嘗”“自主實驗”等,這些活動多是一些可以自己動手嘗試、調動多種感官體驗的活動。而在他列出的不受歡迎的展覽中,最大的特點包括“信息多/互動少”,被動的展示和陳列、互動少的展項是所有展項中最不受歡迎的。有學者研究發現“閱讀的信息,我們能記住 10%;聽到的信息,我們能記住 15%;而親身經歷和體驗過的事情,我們往往能夠記住 80%以上?!?0. 高鵬:《課程化:實現博物館教育功能的高端路徑》,《江蘇教育報》,2021年01月20日,第004版。所以我們要在教育活動的設置上多加入五感體驗和交互體驗。

下面筆者拿其中一個比較受孩子歡迎的活動來舉例——角色扮演游戲。角色扮演游戲對于兒童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他們通過模擬真實的生活體驗,從而對事物形成更加全面的理解。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使孩子們站在不同人的角度看待問題,從而促進他們的思維發展。我們可以通過組織排練話劇來復刻藝術品里的場景,或建立一個“藝術品康復醫院”,展示藝術品修復的過程。

(2)親子互動

親子互動是目前很多兒童美術館都容易忽略的問題。12歲以下的孩子對父母存在著依戀情結,并且大多數情況下也是父母陪伴孩子一起參觀美術館。我們經??吹?,當兒童在場館中玩耍時,家長往往在場外百無聊賴的等待,家長對孩子學到了什么一無所知。所以我們在設置活動時,應讓家長也參與進來。一些“動手體驗館”可以讓家長和孩子一起操作,給孩子講解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引導孩子進行創作。如: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不可能的相遇”課程中,由家長帶領孩子一起嘗試“坦培拉”的繪畫技法。親子項目可以讓家長和孩子一起學習藝術,激發兒童和成人的藝術興趣,培養和睦的家庭氛圍。MoMA藝術實驗室即為為家庭觀眾設立的互動空間,同時他們還考慮了殘障人士,為他們提供創作作品的不同材料。

2.應用在參觀展覽中的多感官和交互式設計

③ 上海兒童博物館的“啄木鳥牙防所”展區

④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親子活動《不可能的相遇》

周婧景認為“兒童參觀導覽”可以分為“兒童指南或讀物”“講座”“工作表”“網站”“專題講解”這五項,這五項也可以應用在兒童美術館中。11. 周婧景:《博物館兒童教育——兒童展覽與教育項目的雙重視角》,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 年。目前只有少數博物館針對這五種項目進行了全面開發,如北京故宮博物院開發了一套針對兒童的讀物、地圖、網站、講座等。兒童讀物包括《我要去故宮》系列、《哇!故宮的二十四節氣》系列等;博物院設有專美為兒童設計的網站(http://young.dpm.org.cn”);“我要去故宮”是故宮博物院和中信集團共同出版的線上故宮課程。

一般來講,兒童對抽象事物的理解較弱,更容易的理解一些具象事物。所以在設計網站、讀物和講座時,應盡量少用文字、多用圖畫,多增加一些看、觸、聽、說的體驗。

(1)網站

在網站的多感官和互動性設計方面,多開發小游戲能夠更加吸引孩子的注意。如故宮開發了一系列線上小游戲,以加強孩子和知識之間的互動。比如《金嵌寶“金甌永固杯”》采用的是“找不同”的小游戲模式,孩子們通過對比相似的金甌永固杯正品和模型的圖片,來找出兩個圖片的不同之處。這個小游戲有利于孩子深入觀察金甌永固杯的細節,更深刻得記住它的模樣。

(2)書籍

在兒童書籍的互動上,葛新在《互動性在兒童書籍設計中的應用研究》一文中劃分了三個層次:單向式傳遞、半互動溝通和全互動式溝通。一般來說,書籍傳播的信息主要是輸出信息,即單向式傳遞,半互動式溝通是指書將信息做出分類和標注,兒童自主選擇學習順序;全互動式溝通即為兒童徹底參與到書籍作品中,在互動過程中使書籍產生新的變化,如一些兒童立體手工書。我們在制作書籍作品中,可以多加入一些互動元素:如折疊、洞開、展開、粘貼、撕裂、抽取、書寫繪畫等,讓兒童參與到輸入的過程中。12. 葛新:《互動性在兒童書籍設計中的應用研究》,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并且,我們可以采用不同的紙張材料,如棉布、木制品等來作為紙張內頁,增加兒童的觸覺感受。紙張的形狀也可以做成異形,模擬現實事物。比如,我們可以將書做成電話形狀,這樣孩子會不自覺得把書拿起來模擬打電話的樣子。我們還可以將書籍和網絡結合起來,利用AR互動、二維碼游戲等增加兒童的操作趣味。在設計圖書時,我們也需要考慮到親子關系,因為很多時候,都是由父母念書給孩子們聽,例如一些隨書配贈的手偶就夠使父母在講故事的同時用手偶進行演示,促進了親子關系并增加了趣味性。

(3)專題講解和講座

當兒童參觀展覽時,我們要關注大人和孩子之間的互動,研究表明,對孩子進行引導具有積極的意義。維果茨基在親子互動理論中創造了“最近發展區”概念,即兒童現有水平與經成人啟發所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距即為“最近發展區”。成人引導孩子可以啟發他們提出更高階的問題、更深入地去理解學習內容。美術館還需要幫助孩子把從美術館環境中學到的東西抽象出來并應用到其他場景中去。13. 美國兒童博物館協會:《兒童博物館建設運營之道》,科學出版社,2019年。所以這需要的是家長、美術館講解員和孩子之間的互動溝通。美術館方面,可以通過調節燈光、展陳布局、字體大小顏色等方式來突出重點。播放相應的音樂來調動孩子們的情感。講解員在講解過程中需要有組織、有啟發性、情景化地進行,比如為孩子們提供紙筆,讓她們描述、畫出自己所見到的藝術品。多講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情景融入。在設計講座時,也需要注重與兒童的溝通,設計一些環節讓兒童展示和提問。線上的課程可以中間設置“知識選擇”、“連連看”等環節讓兒童也參與進來。

四、多感官和交互式設計需要注意的問題

設立交互項目首先要注意的是對設備的檢查,一是為了確保設施的安全性,二是防止傳遞錯誤的信息。比如在美國20世紀40年代的一個關于牙齒健康的動態展覽,本來模型是在展示正確的刷牙姿勢,但是由于手臂錯位,牙刷無法刷到正確位置,反而將人體模特下巴上的漆刷掉了。這樣的演示幾乎沒有教育意義,甚至可能給孩子帶來錯誤的理解。

此外,有些專家認為,諸如通過一個按鈕啟動固定重復的行為不算是“互動”,因為它無法使使用者徹底了解里面的知識。而只有那些能夠提供足夠機會使自由操作展項的設施,才能鍛煉使用者的思維。所以“交互”不是浮于表面的、形式化的簡單“動手”,而是可以促進使用者思考、感受的“智力游戲”。14. 美國兒童博物館協會:《兒童博物館建設運營之道》,科學出版社,2019年。

猜你喜歡
感官美術館博物館
博物館
去美術館游蕩
美術館
感官訓練紙模
感官訓練紙膜
美術館里遇到的數學
露天博物館
加州美術館
博物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