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質疏松性膝關節炎患者行全膝關節置換術的療效分析

2020-08-16 13:44任曉華
中國典型病例大全 2020年5期
關鍵詞:全膝關節置換術骨質疏松治療

任曉華

【摘要】目的:探究骨質疏松性膝關節炎患者行全膝關節置換術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被我院骨科門診所收治的骨質疏松性膝關節炎患者76例,分析行全膝關節置換術的臨床療效。結果:臨床治療后,76例患者的關節切口屬理想愈合形式(一期愈合),術后無并發癥發生;隨訪時間為6~12個月,平均(9.15±1.65)月;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評分(HSS)治療前為(37.18±3.39)分,治療后為(83.36±5.64)分,隨訪中經X線影像學觀察,膝關節假體的位置及力線均良好 , 髕骨軌跡良好,未見假體松動,骨密度較治療前有顯著提高。結論: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骨質疏松性膝關節炎(尤其是伴有內翻畸形的患者)效果顯著,同時術前及術后給予抗骨質疏松藥物治療及康復訓練治療,可提高患者的骨密度。

【關鍵詞】骨質疏松 ;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療效

2016年我國已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據相關統計,2016年我國60歲以上的老齡人達到了2.13億,這會增加骨質疏松癥的患病率。此類疾病屬代謝性骨科疾病,病發原因是由于患者骨量明顯降低或散失,致使患者骨組織結構發生一定破壞,尤其是骨脆性明顯提高,誘發全身代謝性骨病[1]。臨床報告中顯示,2016年老齡人患骨質疏松疾病的幾率約為36.5%,并且女性的發病率更高,占骨質疏松患者的59.3%,骨質疏松性膝關節炎患者也逐年增多,常伴有膝關節內翻畸形,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全膝關節置換術有利于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2]。本文研究選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骨質疏松患性膝關節炎患者76例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全膝關節置換術的臨床治療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期間,我院骨科門診收治的骨質疏松性膝關節炎患者7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診治指南2011》的診斷標準,經影像X線、CT、MRI檢查確診(骨密度T評分<-2.5分)。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46例,年齡55~76歲,平均年齡(64.99±4.31)歲?;颊咧饕Y狀及體征為膝關節疼痛、膝關節畸形、屈伸受限等。 X線片檢查示:患者膝關節間隙明顯變窄或消失,膝關節退變嚴重,內側間隙為重,髕骨明顯增生,骨贅形成。所有患者均自愿配合本研究,同時排除休克、精神性疾病、嚴重肝病及凝血功能障礙患者。

1.2手術方法

1.2.1 術前治療

術前治療對骨質疏松患者持續給藥,碳酸鈣D3片劑(國藥準字H10950029)口服,600mg,1次/d;骨化三醇軟膠囊(國藥準字H20030491)口服,0.25ug,2次/d,術前持續用藥30天。同時術前對患者患肢行三維重建及螺旋CT掃描。

1.2.2 術中治療

術中治療需分析患者是否存在手術禁忌癥,持續硬膜外麻醉進行手術,并于膝前正中切口及內側髕旁入路進行手術。打開關節囊,將髕骨外翻,屈膝90°,清除關節周圍骨贅、清除增生滑膜、松解內側副韌帶、切斷前交叉韌帶及半月板,股骨髁間開髓,股骨采用髓內定位 , 外翻 5°~7°,外旋 3°左右截骨,脛骨采用髓外定位,脛骨截面后傾3°左右截骨, 截骨完成后清除骨贅 , 充分暴露關節囊 , 檢查膝關節屈伸間隙及下肢力線 , 安裝試模 ,使關節兩側軟組織的張力處于平衡狀態。測試關節間隙合適。安裝適宜假體后應用骨水泥固定,將髕骨去神經化處理 , 修整髕骨。放置引流管1枚,逐層縫合傷口。術中依據不同病人情況決定是否需植骨處理。

1.2.3 術后治療

術后抗炎3 d,術后 24~48 h拔除引流管,術后應用應用低分子肝素對患者行抗凝治療,7d后停止治療。同時,行抗骨質疏松藥物治療,治療周期為90d。手術完成24h后對給患者用塞來昔布藥物(國證字號:H20120355),用藥劑量350mg,每日正午使用1次,7d后停止治療。術后2天開始進行功能恢復訓練[3],逐漸增加膝關節活動范圍,術后2周拆線。隨訪6~12個月時,給予測量骨密度。

1.3觀察指標

(1)記錄患者術中并發癥情況。

(2)治療1d后行攝片處理,記錄患者的HSS評分。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 SPSS20.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臨床治療后,76例患者的關節切口屬理想愈合形式(一期愈合),術后無并發癥發生;隨訪時間為6~12個月,平均(9.15±1.65)月;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評分(HSS)治療前為(37.18±3.39)分,治療后為(83.36±5.64)分,隨訪中經X線影像學觀察,膝關節假體的位置及力線均良好 , 髕骨軌跡良好,未見假體松動,骨密度較治療前有顯著提高。

3討論

受人口老齡化的影響,骨質疏松癥的發病率明顯提高,尤其是原發性關節炎與患者年齡增長正相關。在使用人工關節置換治療膝關節炎的過程中,一部分患者存在合并骨質疏松癥。因此需重視分析此類患者的骨密度情況,得到對應的手術治療方法,可提高治療的成功率,并減少術中發生并發癥的幾率,改善患者的骨質。

骨質疏松癥會使患者的骨量顯著降低,特別是50歲以上的患者的骨密度含量下降更為顯著。其原因是由于在疾病的影響下,患者的骨質發生了一定改變,出現骨小梁呈纖細狀,皮質較薄,并且部分骨質存在骨折情況[4]。同時,骨脆性指標提升,也會在外力的作用下誘發骨折,但對這部分患者的臨床治療存在一定困難。其原因有:①若術中患者的體位不正確,或是使用的牽引方式不合理,都會加大術中骨折現象。相關統計,由于術中對骨組織進行了牽拉,會提高術中骨折發生率至少6倍以上。當患者的骨小梁組織呈纖細狀,其分離幾率提高,尤其是皮質骨過薄可能會加大固定假體的難度。②骨水泥有固定作用,但相對的也會引發術中并發癥,如骨水泥顆??梢蕴岣咂乒羌毎幕钚?,導致骨質細胞與破骨細胞相結合,也會加大骨折幾率。③若部分患者的骨質細胞存在一定的缺損現象,需鞏固假體的固定效率,為降低術中骨水泥的置入量,常需骨移植手術,但這部分患者的骨質功能較差,并且較難有適配型骨源,因此難免需要使用異體骨進行固定。但是,這一技術存在一定缺陷,尤其是部分異體骨產品質量較差,可能會在術中導致排斥反應及術中感染情況,這對于患者的預后是極其不利的。

在本次研究中,使用全膝關節置換術時,結合患者的臨床病癥進行了針對性治療,選擇了對應的圍術期治療方式。其中,該方式的主要操作流程是檢測出患者的骨密度情況,從而判斷患者骨質疏松癥狀。要求患者在術前30d持續服用抗骨質疏松藥物,如鈣爾奇藥物,這能提高患者的骨質功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后期手術的效率。同時,術前還需進行全身CT掃描及三維重建處理,能對需要移骨患者治療提供有效支持。經術后觀察發現,術后無并發癥發生。隨訪時間為6~12個月,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評分(HSS)明顯改善,術前及術后給予抗骨質疏松治療及功能康復治療,還能明顯提高患者骨密度。此外積極對患者行隨訪治療,能及時發現患者假體是否存在松動的情況,對骨質疏松患者的預后是有利的。最后,骨水泥使用中,需將其固定至骨界面處,以提高骨質的固定強度,對提高假體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是有利的[5]。

綜上所述,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骨質疏松性膝關節炎(尤其是伴有內翻畸形的患者)效果顯著,同時術前及術后給予抗骨質疏松藥物治療及康復訓練治療,可提高患者的骨密度。

參考文獻:

[1]杜勇,趙福亭,董永偉,等.人工關節置換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髖部骨折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8,028(004):319-320.

[2]蘇偉平,雷鵬飛,謝杰,等.全膝關節置換治療中重度膝內翻畸形[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5,23(21):1928-1932.

[3]趙棟,馬信龍,王文良,等.加速康復外科與傳統治療在單側全膝關節置換術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醫學雜志,2018,98(7): 519-523.

[4]張蘭霞,繆建云,陳建明,等.類風濕關節炎合并重度骨質疏松TKA圍手術期治療策略[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8,033(010):1082-1083.

[5]孟祥琨.骨關節炎患者全膝關節置換前骨質疏松相關因素的分析[J].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2018,37(11):268-273.

猜你喜歡
全膝關節置換術骨質疏松治療
62例破傷風的診斷、預防及治療
1例急性腎盂腎炎伴有胡桃夾綜合征保守治療和護理
新生兒驚厥的臨床診斷及治療研究
可吸收螺釘治療34例老年脛骨平臺骨折并發骨質疏松的效果及其對疼痛和并發癥的影響
全膝關節置換術后不同下肢體位對患肢康復的影響
研究保留或切除髕下脂肪墊對全膝關節置換術術后髕骨高度的影響
雙側同期全膝關節置換術后發熱與血紅蛋白關系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