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德道德哲學視域下《失明癥漫記》的善惡譜系

2020-08-25 01:50王洪智
今古傳奇·故事版 2020年3期
關鍵詞:道德哲學康德理性

王洪智

摘 要: 本文以康德道德哲學為理論基點,對葡萄牙作家若澤·薩拉馬戈的《失明癥漫記》進行結構主義式解讀,將小說情節置入一個以善惡為內容,主動和從動為形式的道德參照系之中,并指出其在敘事系列中與康德道德哲學的契合或沖突,最后將小說深層意旨歸為兩個問題:人類道德建成的可能性條件在于何處?人類會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還是只會在中間階段徘徊?通過對比康德理論和小說思想后得出結論:道德的建成一方面是可能的,即實現至善是可能的,其條件在于康德所提出的實踐理性三大懸設;另一方面又不可能,原因在于自由本身也會導致惡。但總而言之,人性和道德將在歷史的發展中不斷從“自然法則”走向“目的國”,從而實現至善。

關鍵詞: 失明癥漫記;康德;道德哲學;理性;善惡

中圖分類號: I10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8264(2020)03-0054-06

葡萄牙作家薩拉馬戈的《失明癥漫記》描述了這樣一個故事:西方國家某城市部分居民突患“失明癥”,且呈火速傳染蔓延之勢。政府在驚恐中將失明的男男女女關進了廢棄的瘋人院,以期在隔離中令患者自行消失。失明者在恐慌與無助中度日如年,苦不堪言。一伙盲人強盜入院后以武力壟斷了食品的分配權,更慘無人道地強迫女盲人前去“服淫役”。而在一位唯一的明眼人(女主角)的帶領下,盲人們經過斗爭消滅了強盜并逃出了瘋人院,去外面的世界艱難地進行下一場噩夢之旅,一場尋求復歸人性的長途旅行。最終失明癥突然消失,但人們眼前的世界,所謂的人類社會,已是一片狼藉。嚴格說來,這部作品并非一部真切描寫現實瘟疫情形的小說,“失明癥”本身也不在真正的瘟疫范疇之內,然而其中的整體隱喻對人類社會道德建設的啟示意義絕對是不可忽視的。

康德作為西方哲學史上承前啟后的大師,建立了一套批判哲學的思想體系,其中從《道德形而上學基礎》到《實踐理性批判》則構成一個完整的道德哲學系統,并至今都在影響著后世人類社會關于人性與道德的思考。閱讀《失明癥漫記》的過程中,能夠在相當程度上發現康德道德哲學的影子,因此以其道德哲學來研究解讀《失明癥漫記》,一方面能夠充分從作家和作品本身的問題意識出發,另一方面又能為讀者提供一個恰如其分的理論視角去重新審視文本,在此過程中二者相輔相成,互為一體。

一、康德道德哲學概述

康德哲學是一套極富邏輯性的系統,其中他的道德哲學思想,主要體現在《道德形而上學基礎》和《實踐理性批判》中。在前者當中康德將全書分為了三章,分別是:“從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識向哲學的道德理性知識過渡;從通俗的道德哲學向道德形而上學過渡;從道德形而上學向實踐理性批判過渡”。其中四個層次之間則是這樣過渡的:通俗道德哲學將普通道德理性知識中“出于義務”的行動作為真正的道德命題抽取出來;而道德形而上學則把通俗道德哲學中出于義務的動機歸結為意志的先天形式法則;這一法則作為意志的先天的普遍立法原則如何可能,則留到了《實踐理性批判》中進行論述。

(一)從世俗道德經驗開始

在日常道德現象中,康德發現:人們在作道德判斷時并不以行為的結果為準繩,更多則會審視其動機??偨Y后他認為真正的道德應該是“為道德而道德”,是不夾雜其他利益目的的??档屡e了不要騙人、不要自殺、發展自己的才能和幫助別人這四個世俗道德規范來證明這一點。比如就“幫助別人”這一條來說,一般來說只有在不求任何現實回報時,才能引起人們真正的敬重,否則就與某種意義上的商業交易無差。

(二)上升到道德形而上學

根據一系列通俗道德規范,康德繼續向上追問它們的普遍性原則,并將其以一種命令形式描述出來:“要只按照你同時也能夠愿意它成為一條普遍法則的那個準則而行動?!边@一命令又被康德繼續闡釋為三條派生命令,在這三條命令下,他又將第一節中的四個世俗道德的例子進行了三次變體來對其加以說明。第一條派生命令形式是:“使你的行為準則成為一條自然法則?!奔窗褌€人的行為準則普遍化,看會導致總體上怎樣的后果,如果自我取消則是非道德的,反之則是道德的。這是從行為的結果和邏輯一貫性來看的,舉例來說,如果把自殺作為行為準則,那所有人都自殺,就再不會有自殺存在了。第二條則是:“以人為目的而不是當作手段?!笨档抡J為一切主觀目的都是可變的、偶然的,只有客觀目的才能作為普遍必然的目的,從而成為道德的唯一目的,而這只能是:生發所有主觀目的的人本身,即“人格”。所以真正的道德都應把人當作最終目的,尊重其他任何人的人性和人格。第三條則是:“作為普遍立法意志的每個有理性的存在者的意志?!?這就是作為最高的道德律的表達——自律,每個人的意志都自我立法,自我遵守,而不受制于自然法則或他人的教導(即他律)。

(三)以《實踐理性批判》為終點

在《實踐理性批判》中,康德認為自由是作為道德律的前提和依據而存在的。他首先闡明實踐理性本身是實踐的,它直接提供實踐的法則——基于自由的道德律就足以成為意志的規定根據,它以行為準則的適合于普遍立法的形式規定意志,是定言的絕對命令,核心是意志自律;其次,善惡是實踐理性的對象,它們不就行為的現實對象、目的或結果來說,而是看意志的準則是否與道德律一致;再次,在感性世界中,道德實踐的唯一動機是對道德法則的敬重感;最后,實踐理性的最終對象就是道德和幸福相統一的“至善”,而要達到它,就需要在形而上的層面懸設靈魂不朽、自由意志和上帝存有這三個前提。

統而言之,康德道德哲學體系的思路相當清晰,即先從現實經驗中的道德知識提升到形而上學的基礎上進行一番批判的研究,將道德的本質以高度形式法則化規定下來,為一切道德行為建立基準,之后才再下降到現實生活中去指導具體的實踐活動。

二、《失明癥漫記》中的道德譜系

(一)道德參照系的建立

小說的重點情節可劃分為因果形式和道德內容兩個部分。其中,前者表現為主動和從動:主動意味著處于故事原因鏈條的頂端,是小說之后一系列其他情節的原因,從動意味著處于后端,總是某個原因的結果;而后者則直接分為善和惡。以因果形式為X軸,道德內容為Y軸,建立一個直角坐標系如下圖所示:

需特別注意的是,此處善惡之區分僅是在普通道德理性知識的層面上來說的。而康德所謂的善則是純粹理性概念,它沒有經驗世界的內容,非認識對象??档轮赋?,大自然給予了人類以理性,其作為一種應當給予人的意志以影響的能力,絕非是為滿足人類本能的感性欲求而存在的,否則可想而知的是,獸性本能在這方面遠比理性管用得多。那理性存在的目的只能是為了更高的理想——要求人實現對自己和他人的義務。義務的最終目的是人本身,形式上則是普遍立法的,而這些義務自身就包含著善良意志,它們都是道德律的體現。在康德看來,對于一切有理性的存在者,其行為和行為的意志在邏輯上不應自相矛盾或取消,而要成為每個意志的普遍法則,這才是有無道德的真正標準。因而建立此參照系的目的是將《失明癥漫記》中的敘事系列以世俗道德標準劃分出來,在這個基礎之上再根據康德的標準來進行批判解讀。

(二)主動的惡作為開端

小說開頭,第一個人突然失明后,被一好心路人開著失明者的車送回了家,但此人隨之將他的車偷走。世俗道德可以迅速地將偷車這個行為評價為惡。但要追問被判為惡的理由,則需根據康德的道德律來思考:“當某人的行為準則是想去偷別人的車時就去偷”,那么推而廣之使其成為普遍法則,即每個人都可以去偷別人的車,而這樣一來世界上也就沒有什么車好偷了,因此這個行為準則在邏輯上就是自我取消的,它不可能成為普遍法則,從而沒有道德價值。

故事發展到主角一伙人被關進病院后,宿舍播報政府通告:“在事先未獲允許的情況下離開所在的建筑物意味著立刻被打死……如若發生火災,消防人員皆不來救……”但同時又說:“政府完全意識到所負的責任……公民,同樣擔負起應負的責任,拋棄一切個人考慮……”小說中政府要求盲人們為大我犧牲小我,實則是為自私和冷漠而找的冠冕堂皇的說法。按康德的道德律定,可推出政府的行為準則是自我取消的:當其放棄一部分民眾,讓這些人履行義務、盡責犧牲,只是希求自己是例外。若這種成為普遍原則,每個人都希望別人遵守義務而自己除外,那么最終就沒有人會遵守義務,這時情況就是一切人放棄一切人。當故事發展到高潮,一伙持械盲人歹徒進入病院開始殘暴統治后,政府的態度則是:“如果他們自相殘殺,那就更好了,留在這里的人會更少?!钡竭@里時,小說暗示著道德文明的崩塌,病院中的盲人已經不再被當成人,這里一切都由獸性的本能來控制,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切都被取消,取而代之的只有叢林法則。此時,康德道德哲學的前提——人的理性,也就被徹底取消。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已經無所謂道德與否,當務之急則是恢復人的理性和尊嚴,所以作者緊接著就設計了醫生妻子等人消滅歹徒團伙的情節。

縱觀來看,在本小節中有一條清晰的脈絡,那就是:從偷車賊,到放棄盲人的政府,再到凌虐盲人的歹徒,這些都分別作為之后一系列情節的開端和動因,其惡性程度越來越深的,人在不斷走向“非人”。薩拉馬戈在暗示的是:如果人們不斷依賴感性和本能去進行道德選擇,就會不斷地取消理性和道德,以至于最終失去人性。簡言之,惡的整體趨勢是自毀的。

(三)從動的惡作為反思

偷車賊作為第二批失明者也被押入病院中后,湊巧又與第一個失明者分在同一宿舍,二人互相認出后,前者竟對后者拳腳相加,因為他讓自己成了瞎子;而后,偷車賊欲猥褻戴墨鏡姑娘,卻被后者用高跟鞋扎進了大腿而有性命之虞;偷車賊為求生,只好不顧警告偷爬出病院,向大門沖去,結果被恐懼的士兵開槍打死。在這一系列因果鏈條中,能夠看到的是:每個人對他人行為進行道德評判和應對時,都只在主觀上注重其結果,并未考慮到他人的客觀目的,更未尊重他人的人性,而是單方面地把他人看成了手段——讓自己被害的手段。偷車賊并不考慮第一個失明者的意志——其并非因被偷了車才報復性地想傳染偷車賊;戴墨鏡的姑娘在已知病院中無醫療條件,卻仍致人重傷并對此不愿承認和負責;軍士僅因害怕自己被傳染而無視將死之人的求救并將其射殺。這些都是不以理性而是以感性本能為主導的行為,而其結果則是明顯的惡性循環。在康德理論中可由邏輯的矛盾律推出:如果一切人以一切人為手段,那么人就都只是手段而與物無差,人就無意義了;在薩拉馬戈這里則被表現得更為直接:偷車賊最終慘死槍口,戴墨鏡的姑娘一直承受著良心的煎熬,害怕感染的軍士們也全都變成了瞎子——作者的道德價值觀一覽無余。

不僅如此,小說中第一個失明者在被幫助后卻忌憚幫忙者,醫生禁不住誘惑在妻子面前肉體出軌,盲人男性將女性送去服淫役……這些同樣都是本不必要的惡,是處于原因鏈條后端的行為。但歸根究底,它們都違背了以人格和人性為目的這一準則,并不因有原因事件和強迫力在先就減弱或抵消了惡的性質。然而正是因為它們都在一個完整的原因鏈條之中而不是兩端,作者才有足夠的空間去設置這些角色的反思進程。在書中自始至終貫穿著角色對自身行為的反思及懺悔,這自有深意所在:因為只有在對惡的一步步反思和摒棄之后,善才能逐漸凸顯出其自身價值,促進向善,建立道德并救贖人性才會成為一種必然。

(四)從動的善作為過渡

重回開端,對偷車賊先幫忙后偷車這一行為,小說中卻有這樣一段描述:“后來偷汽車的那個人挺身而出主動幫助盲人的時候,并沒有任何邪惡的企圖,恰恰相反,他那樣做完全是出于慷慨和利他主義的感情……只是到了盲人家附近他才自然而然地產生了那種念頭?!?但康德指出,有很多人做好事是出于自己助人為樂的性格,悲憫的情感,或是利益的考慮,或是迫于環境不得不做,這些都不算作道德,只有出于義務而做的事才真正具有道德價值。換句話說,就是為做好事而做好事,為獲道德而行道德,不求目的和回報。既然偷車賊在先能因慷慨和利他主義的感情去向盲人伸出援手,那么在后也就有可能因為對財產和金錢的感性貪圖而偷車,他前后的行為和意志貌似并不一貫,但實質上都是建立在感性和現實目的基礎上的。薩拉馬戈在這里的描寫看起來像是在刻意地淡化惡行,消隱善惡之間的距離,將道德選擇的變化歸于外在環境的變化,然實則是冷峻深刻的反諷——此善非善,所以才會有隨后的惡行。仍需指明的是,之所以將這一情節歸于從動的善一類,就是因為:無論是出自于主觀世界還是客觀世界的目的,都是在感性世界中的目的,所以隨后人的行為就都是他律和從動的,不是人依靠理性和道德自律來主動選擇的。

(二)走向實踐理性的三個懸設

首先,上帝存在的懸設作為道德建設方向性的彰顯。很顯然,薩拉馬戈將醫生妻子設置為盲人世界中唯一的明眼人,就是將其“上帝化”,小說中的一系列描述也凸顯了這一點—— “在瞎子的世界里,誰有一只眼睛誰就是國王?!?醫生妻子始終是善的代名詞,正是因為她的存在,才使得周圍的盲人有了生存的希望和尊嚴,而人們也都在向她的善不斷靠攏。需要特別指明的是,這里的上帝當然不是宗教意義上的上帝,康德的懸設只是取上帝這一通俗名詞形式,他說:“最高的派生的善(最好的世界)的可能性的懸設同時就是某個最高的本源的善的現實性的懸設,亦即上帝實存的懸設?!?因此這個意義上的上帝是每個人內心中都需要的,是促使人向善的一個必要條件。在道德上設立“有一個最高的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如小說中所道出的:“沒有前途,現在就毫無用處,就是沒有現在;也許人類以后能在沒有眼睛的情況下生活,但那時候將不再是人類……”其次,靈魂不朽的懸設作為道德建設持續性的保障。小說中醫生妻子曾有這樣一句話:“她連想都沒有想便對那些盲人和世界上所有盲人高喊了一聲,一定會再生……” 為什么一定會再生?因為她知道人類最寶貴的理性精神無論如何都會薪火相傳,人類正是由于精神、思想和道德這些“靈魂之物”代代相接,才能在世界上持續存在和發展著。無論單個人還是一個龐大群體在肉體上死滅,但就人類總體來看,那些普遍意義上的精神和理性絕不會死滅,正如《文心雕龍》征圣篇中寫道:“百齡影徂,千載心在?!弊詈?,自由意志的懸設作為道德建設原因性的根據。真正的自由是有規律的自由,即自律。人能夠憑借自己的自由和理性創造出善惡范疇和標準,那就有可能在善的同時滋生惡,但另一方面,無論惡再如何強盛,人的自由意志仍然會生發出善,正如小說中描述的:“即便在最壞的惡之中,也可能有一些足以使最壞的惡成為一般惡的善存在,只要有耐心?!?因此在這種辯證關系中就存在著實現真正自律的善的可能,即道德建成的可能。

四、結語

綜上所述,薩拉馬戈作為一個對人類命運有著深度關切的作家,一方面看到現實的亂象,從而迫切要求著人類道德文明的真正建成;另一方面,在道德建設的未來愿景上,他卻表現出了懷疑和悲觀。這就導致了作者本人的矛盾心態,以至他對于人類社會發展抱有一種類似歷史循環論的懷疑主義。人類道德的建設建成是可能的,即實現至善是可能的,雖然并不是一定的,原因在于作為一切道德根源的自由意志本身也有可能導致惡,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人的理性也有可能缺席。然而,歷史永遠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進的,正如人類社會從自然王國走向必然王國是一個漫長然確定的歷史過程,人類道德精神從“自然法則”走向“目的國”也是同理。如在小說中,無論是第一個失明者、偷車賊還是戴墨鏡的姑娘,他們的道德實踐前后都摻雜著善惡兩方面的因素,但都在醫生妻子的影響下不斷地棄惡向善,這就在感性的層面上證明了這種趨勢。最終,在道德建設的可能性條件上,薩拉馬戈的思想則與康德殊途同歸:即在趨向至善的總體過程中,必須將上帝存在、靈魂不朽和自由意志作為懸設的前提,從而才有可能真正實現道德的建成。

參考文獻:

[1]若澤·薩拉馬戈著,范維信譯.失明癥漫記[M].??冢汉D铣霭嫔?,2002.

[2]鄧曉芒譯,楊祖陶校.實踐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伊曼紐爾·康德著,苗力田譯.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鄧曉芒.康德道德哲學詳解[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 (2).

[5]鄧曉芒.康德道德哲學的三個層次—— 《道德形而上學基礎》述評[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 (4).

[6]孫成敖.虛構中的真實——薩拉馬戈《失明癥漫記》淺析[J].外國文學,2002, (2).

[7]王遼南.站在世紀門檻上的敲鐘人——薩拉馬戈及其《失明癥漫記》探析[J].當代文壇,1999, (4).

猜你喜歡
道德哲學康德理性
一致的平等主義者:康德種族理論與道德哲學關系辨析
純接受性的被給予?——康德論自我刺激、內感覺和注意
論環境倫理學的兩種探究模式
康德道德哲學中正當優先于善的三種形式——一項以羅爾斯為參照的研究
康德是相容論者嗎?
對康德空間觀的誤解及詰難的澄清與辯護
談康德道德哲學的現實意蘊
“本轉職”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歸
理性的回歸
對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