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戲曲《牡丹亭》的季節敘事

2020-08-25 01:50王敘濤
今古傳奇·故事版 2020年3期
關鍵詞:禮教牡丹亭季節

王敘濤

摘 要: 戲曲《牡丹亭》以話本《杜麗娘慕色還魂記》為創作藍本,湯顯祖在原話本的時間敘事框架上加強季節敘事的意識,注重運用春秋兩季的時物來渲染故事氣氛,襯托人物情感,體現出湯顯祖對“傷春悲秋”文學傳統的承續。湯顯祖的《牡丹亭》在時間敘事上偏重于春秋兩季,在春秋兩季上寄寓情理對抗的深層次思想主題,還體現了他引導人們復歸自然本性的濟世情懷和社會理想。

關鍵詞: 牡丹亭;季節;傷春悲秋;禮教;時間敘事

中圖分類號: J8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8264(2020)03-0078-04

文章以自然為本體是中國古代很重要的文學觀念,從《詩經》開始,中國文學就一直延續著觸物感情、緣物而發的抒情傳統?!睹娬x·序》:“六情靜于中,百物蕩于外,情緣物動,物感情遷”,四季代序引起環境景物的改變,人通過敏銳的感官系統感知著外物的變遷,從而生發出不同的情感,自然物候的變化是抒情文學產生的重要原因。

鄭玄在對《詩經·豳風·七月》“女心傷悲”一句的箋注中說:“春女感陽氣而思男,秋士感陰氣而思女,是其物化,所以悲也?!?/p>

“傷春悲秋”能成為中國文學經典的主題,是因為這種情感出于生命機體的本能,屬于普遍人性之抒發,是物化作用人心的共同情感反應。春季雖有芳華美景,但與女子的青春一樣短暫易逝。但春季除易帶來韶華易逝的哀怨愁思,還易引發女子的情思。在上古時期,文學中的春季往往預示著男女的愛情與婚戀?!爸俅褐?,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p>

《詩經》中《摽有梅》《野有死麕》等篇都包含著女子的春思。從春歷夏,再至秋冬,是一個由盛轉衰的過程,秋季意味著極盛的結束,衰敗的開始,所以容易使失意士人感到悲戚。

時節與人的情感有很大聯系,在戲曲創作中,物同樣能作用于人的情,故事主人公的情隨物變?!霸娮兌~,詞變而曲,其源本出于一”,在傳統的文學觀中,詩、詞、曲同源。大多數的戲曲作品,本質上都是一種抒情詩劇。

戲曲作為在詩詞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后世抒情文體,必然會延續詩歌觸物生情、借物抒情的傳統?!赌档ねぁ吩跀⑹陆Y構方面,注重運用春秋兩季的季節敘事,是對中國古代“傷春悲秋”傳統文學母題的承續。因此,分析戲曲中的時物季節變化對理解人物情感,探索作者創作意圖和創作思想有重要作用。

一、《牡丹亭》與《杜麗娘慕色還魂記》季節敘事的對比

明代戲曲《牡丹亭還魂記》是湯顯祖在話本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記》的基礎上,吸收唐代七言律絕詩及傳奇的養分,悉心增改而成的?!赌档ねぁ吩跁r間敘事上有著濃郁的季節意識,其中十八出與春季有關,十四出以秋季為故事背景,一出以冬季為背景。

《杜麗娘暮色還魂記》是湯顯祖的取材之源,是《牡丹亭》創作的藍本。在話本中,創作者的季節意識并不明顯,文本中少量關于時節的交代,更多地是為小說人物活動提供相應的背景,所以景物描寫對故事情節發揮的影響力有限。

作者僅僅在交代杜麗娘游園的背景時,有較多對春景的描繪。仲春是男女相會、愛情滋長的時節,文學作品中的春季往往與婚戀之事有很大聯系。杜麗娘觸景傷情,夢中尋歡的情節既符合普通少女春思萌動的生理特征,又符合人們的文學認知習慣。杜麗娘游園后慕色傷感,內心憂悶,遂久病不愈。從春季轉為秋季,寒涼的天氣使杜麗娘的病情加重,對蕭瑟秋景的描寫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

但話本里關于時節景物的描寫僅限于這兩處,其后的文本中重要的情節轉折,只是簡單交代發生的時間,如杜麗娘夭亡的日子是八月十五,杜麗娘柳夢梅二人成婚之日為十月十五。

按推算,具體的柳夢梅拾畫,二人幽媾的發生的時節應為秋季,而后杜麗娘約于十月初復生,杜麗娘柳夢梅二人的愛情也在秋季得到圓滿的結局,除了秋寒加重杜麗娘死前的凄涼之感外,話本中沒有其他的秋悲色彩。因為話本是比較純粹的喜劇結局的故事,所以秋季代表的感情色彩還是偏向喜悅。

而在《牡丹亭》中,湯顯祖幾乎在每一折中都對景物著墨不少,這些景物描寫與季節密不可分,帶有強烈的季節色彩。湯顯祖深知以景結情,意有不盡之妙,外物與人性是息息相通的,主人公的情感因景物而發生變化,景物也因人情感的投射而特別。所以,大量運用季節敘事,使得情感細膩綿延,實際是對人物情感的一種鋪墊與照應,能更好地為刻畫人物形象服務。

另外,景致不僅是引發人物情感變化的誘因,可以起到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更是湯顯祖有意繼承“傷春悲秋”文學傳統意識的體現。湯顯祖基本因襲原故事的敘事框架并未對話本中的敘事時間進行較大改動,但他在對原有故事進行細化刪改的過程中,他十分重視對時節景致的描寫與把握。他有意將大量的故事情節安排在春秋時節,并對相應的時物進行精心地細化和擴寫。此外,在湯顯祖筆下的《牡丹亭》中,無論是春季,還是秋季,景物渲染出的感情大都是悲傷的。

湯顯祖偏愛春秋時節的季節敘事,他的戲曲作品重視春秋兩季的特點十分明顯。在《牡丹亭》的創作中,他有意識地拉長了故事的時間維度,將原來杜麗娘死后到復生之間的時間延長,把一年變為三年,但在更長的時間軸內,他在續寫時,將《拾畫》《玩真》《魂游》《幽媾》安排在春季,補充的甄氏憶女,杜寶抗金,柳夢梅尋親這些情節均以秋季為背景,可見重要情節仍集中在春秋兩季。整部劇作,與冬季相關的僅有《旅寄》這一出,夏季更是毫無提及。相比起春秋兩季的敘事比重,夏冬兩季的省略顯然是湯顯祖主動選擇的結果。

湯顯祖將季節敘事集中在春秋兩季之間進行交替循環,一方面是為了承續“傷春悲秋”的文學母題,使四季流轉的景物更好地為文學情感抒發服務;另一方面是為了有意識地深化他在春秋兩季上寄寓的思想主題,即情與理的對抗。春與秋的季節敘事暗含著湯顯祖的文學思想與社會理想,他希望通過這個作品堅定人們歸復本性的信心,這是他精心布置《牡丹亭》敘事結構的重要原因。

二、《牡丹亭》春季敘事與“傷春”情感

《牡丹亭》的故事主線是杜麗娘柳夢梅二人的愛情故事,二人單獨相處的季節均為春季。杜麗娘生前與柳夢梅在夢中之歡發生在春季三月,杜麗娘死后魂游人間之時為初春時節,與柳夢梅的幽媾也是在春季。春季引起杜麗娘情欲的萌發,這種情感反應是自然人性的一個部分,是有普遍性的。

相比起原話本簡略倉促的敘述,傳統詩詞中常有的女子春閨春怨的情思,在《牡丹亭》中得到另一種形式的演繹:或通過主人公自言自語抒發,或通過劇中人物的對話表達,或藏于曲、詩之中,可見《牡丹亭》對“傷春”這一抒情傳統的良好繼承。

杜麗娘在陳最良的教授下學習《關雎》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動情腸,因感圣人之情不異于眾,古今人情相同,而愈覺煩悶,遂聽春香意見,要去后花園消解春悶。

第十出《驚夢》:

【皂羅袍】“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p>

(長嘆介)“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誠為虛度青春。光陰如過隙耳??上ф眍伾缁?,豈料命如一葉乎?!?/p>

杜麗娘在滿眼春色的同時,因哀物而哀己,處于美好光華,卻藏于深閨深院,無人欣賞,任憑時間白白流去。杜麗娘的嘆惋由物而起,韶華易逝,春喧惱人,加深了她對愛情的渴望。所以花神感應到她的心事,在她乏困睡夢之中安排與柳夢梅的歡會。

第十四出《寫真》:

【普天樂】“少年人如花貌,不多時憔悴了?!?/p>

相比起原話本,《牡丹亭》中杜麗娘慨嘆自然變遷的唱詞使得她的人物形象鮮活豐滿。主人公杜麗娘對時物的體察十分敏銳,更見她細膩的內心感情。隨著春景由盛轉衰,杜麗娘哀婉美好易逝,良辰難再的感情更甚,對夢中書生的思戀之情愈烈?;ㄞo樹,朱顏難駐,杜麗娘因而有了為自己畫像的想法。

除了杜麗娘生前慕色思情的情節,柳夢梅拾畫,與杜麗娘鬼魂幽媾的情節也被安排在春季。

第二十四出《拾畫》:

(生)“脈脈梨花春園香,一年愁事費商量?!?/p>

柳夢梅游逛花園的原因和杜麗娘一樣,都是為了排解自己的春悶。他心中的愁思憂慮都隨著春季勃發的萬物生發出來。

湯顯祖有意將柳夢梅拾畫一事安排在春季,不僅使得柳夢梅的春愁與杜麗娘的春怨對應起來,起到呼應前文杜麗娘作畫這一情節的作用,更是很好地利用了春季的時節特點,把景物與人性連通起來,使物變成情的觸發點。即使是奇幻的故事,其中也沒有脫離普遍的人性,這也是湯顯祖說自己的作品因情而作的原因。

第二十七出《魂游》:

(旦)“花陰小犬吠春星,冷冥冥,梨花春影?!?/p>

(稽首介)“梅花呵,似俺杜麗娘半開而謝,好傷情也?!?/p>

在道姑為杜麗娘超度之時,杜麗娘的魂魄被驚動,因而魂游人間。她看到春天的寒涼之景,想起自己早年夭亡,生前死后終究都沒能完成與情人相隨相伴的心愿,心中不免生起一陣傷感。杜麗娘魂歸人間,再度感春而傷,才有后來找尋夢中書生的情感動力。

杜麗娘柳夢梅二人的愛情在循環的春季不斷發展:由景生情,因情生夢,再到變夢為真。春季這一環境背景反復出現,在推動杜麗娘柳夢梅愛情故事發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三、《牡丹亭》 秋季敘事與“悲秋”情感

《牡丹亭》中的秋季敘事集中在杜麗娘因情傷逝、杜寶頑強抗金、杜寶拒認女婿這些事件上。無論是杜麗娘涼秋悲郁夭亡,還是最后結尾部分杜寶拒絕與女兒相認,秋季這一時節背景都使故事籠罩在悲涼的氣氛之中。

《牡丹亭》的結局也安排在秋季,看似大團圓,實則并沒有脫離“秋悲”傳統,因為這一結局蘊含著更深沉的現實悲哀,所以湯顯祖的秋季敘事一直貫穿著悲恨的情感。

封建勢力雖然使杜麗娘柳夢梅二人的愛情有了團圓結局,但杜麗娘及杜寶的思想禁錮依舊沒有突破,所以皇帝賜婚對杜麗娘柳夢梅二人來說,是意外之喜。湯顯祖筆下的團圓是新生勢力妥協折中的結果,并不是戰勝老舊勢力的結果。

在程朱理學的壓制下,情與理的關系嚴重失衡,因此,湯顯祖在《牡丹亭》中著重突顯情與理的巨大矛盾?!敖裎舢悤r,行于其時者三:理爾,勢爾,情爾……事固有理至而勢違,勢合而情反,情在而理亡?!?/p>

但是《牡丹亭》的結局卻告訴人們,“至情”雖有讓有情之人起死回生的偉大力量,卻終究沒能摧毀人的思想禁錮,這是比起才子佳人不得團聚更大的悲劇,這種對社會沉重的哀思使得這部劇作更有發人深省的意味。

王國維以有無悲劇性質的標準來判斷戲曲水平的高低,認為明代無悲劇,像《牡丹亭》這類的劇作敘述的是“始困終亨之事”,并無悲劇的性質,所以并不是思想深刻的作品。

其實不然,因為中國的戲曲與西方的戲劇既屬于不同的文化系統,不能照搬照套西方的戲劇理論去分析中國的戲曲。

不能簡單以戲曲結局部分的文字評判其內容深刻與否,也不能套用西方春喜秋悲的戲劇理論推斷作曲人的創作意圖,而應整體考量作者在戲曲作品寄寓的思想內涵。

“杜麗娘形象實際上是湯顯祖的化身。杜麗娘對她所生活的環境的感受,同湯顯祖對時代和社會的感受是息息相通的?!?/p>

雖然湯顯祖肯定杜麗娘對愛情的向往與篤定,肯定她追逐自由生活的勇氣,但杜麗娘這一人物更重要的作用是傳達他對社會的的洞悉。

主人公杜麗娘前期對封建禮教的抵抗和排斥,還生后對現實禮教卻依舊是妥協的態度,這其實是湯顯祖在透徹洞察當時的社會后,有意設計的屈服。這種屈服雖然不至于帶有辛辣的諷刺色彩,但卻體現著湯顯祖對當時社會的悲觀與對程朱理學的批判,有嚴肅而深沉的思想意義。

他清楚地明白社會上雖然有一部分人開始厭棄程朱理學,試圖掙脫它的束縛,但是多數人并沒有為沖破封建觀念付諸行動,像李贄、徐渭這樣革新社會思潮的人在當時終究還是異端。

湯顯祖塑造的杜麗娘是太守之女,她在接受良好教育的同時,也受到了封建禮教的束縛。像杜麗娘這種在封建社會具有典型性的大家閨秀,受到禮教的毒害才更深,因為成長環境的壓力,她形成的性格中就不自覺地帶有軟弱性和矛盾性的特點,這些都是湯顯祖在刻畫杜麗娘這一人物形象時有意突出的。她不敢違抗父母的管束,會選擇順從父母學習女德。

杜麗娘壓抑內心的情感欲望,暮色傷感而不敢言,最終憂郁而終。杜麗娘只愿在使用幽魂時與柳夢梅相伴共枕,不壓抑自己的情欲,在還生使用正身時,卻不愿再與柳夢梅共眠,也不承認二人的夫妻之實,稱先前只是自己幻影,并將承諾的婚姻結好之事作廢,要求柳夢梅明媒正娶。

在杜麗娘看來,婚姻之事必須符合現實禮法,這樣才會有合理性,單憑二人的真切情誼還遠遠不夠。杜麗娘隱忍和軟弱的性格是造成自身曲折命運的重要原因。

因為這種軟弱和矛盾是人們一直被圍困在程朱理學的牢籠里,雖倍感痛苦和拘束,卻無力抗爭的重要原因,所以實際這種“喜劇”式的結局更具有諷刺意蘊,更能體現了湯顯祖的批判精神。

相比而言,話本《杜麗娘暮色還魂記》的結局才是更純粹的大團圓,因為在話本中杜麗娘和柳夢梅的結合不受父母阻攔,柳夢梅在婚后得中進士,更是喜上加喜,故事中的每一個角色在結尾處都充滿歡喜。而在《牡丹亭》中,杜寶始終不肯承認杜麗娘的復生事實與柳夢梅的女婿身份,杜麗娘柳夢梅二人的婚姻是在皇帝的詔敕中得到承認的。雖然皇帝的賜婚能使她名正言順地與柳夢梅成婚,但杜麗娘始終沒能擺脫封建家庭的壓力,更希望婚姻能得到父母的認可。

湯顯祖雖堅定認為文學創作應有真情意識,應是自然人情的流淌,反對文化專制和理學束縛,但他依然承認變革社會思潮的困難性:現實世界依然為封建倫理觀念所操控,人們回復本心,解放個性的道路還很長。所以,《牡丹亭》的秋季結局蘊含著更深層的悲劇意義。

四、結語

中國古代文學的時間敘事總體上偏重于春秋兩季,湯顯祖沒有改動話本故事起于春、結于秋的結構安排,而是在敘事中加強春秋兩季的季節敘事,在增補情節的過程中把時節與故事進行對應,是對“傷春悲秋”文學傳統的認可與承續。

《牡丹亭》中大量文段聯系自然景物,不僅是他對文本抒情性的重視,更是他有意識地引導人們承認自然賦予人的天性高于理學教條的體現。湯顯祖在《牡丹亭》中稱贊“至情”觀念,描繪“有情天下”,發揮戲曲寓教于樂的文學功用,引導人們復歸本性。這是湯顯祖文學戲曲創作的重要目標,這也是他作為知識分子的濟世情懷和社會理想。

參考文獻:

[1](明)湯顯祖著,徐朔方箋校.湯顯祖詩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明)湯顯祖著.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

[3](清)阮元???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2009.

[4](清)孫詒讓撰.周禮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2013.

[5](明)臧懋循編,元曲選.中華書局[M],1958.

[6]毛效同著.湯顯祖研究資料匯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7]徐扶明著.牡丹亭研究資料考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8]郭英德著.癡情與幻夢——明清文學隨想錄[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2.

[9]陳威俊.論《牡丹亭》之季節意識[J].戲?。ㄖ醒霊騽W院學報),2017, (06):28-36.

[10]陳永標.湯顯祖的戲曲觀與晚明心學思潮[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 (05):89-94.

猜你喜歡
禮教牡丹亭季節
明清兒童禮教的興起
牡丹亭
《牡丹亭》之《游園驚夢》
我喜歡的季節7
季節蠕變
季節的變換
試析儒家禮教文化影響下的中國傳統服飾研究
中小學生識“禮”教育淺談
花的季節
讀《牡丹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