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聲藝術傳承的階段性特征分析

2020-09-10 13:15周旻
喜劇世界·中旬刊 2020年9期
關鍵詞:傳承

周旻

摘 要:相聲是我國曲藝藝術體系中的重要構成形式,也是我國現代曲藝藝術的常見文化活動類型。相聲起源于明清時期,是當時社會底層人民日常娛樂的主要形式,能夠充分反映當時百姓的社會生活、生產勞動與生產智慧;隨著時代的發展,由于多種復雜因素的影響,相聲藝術的傳承出現了斷層與創新,且在不同時代背景下呈現出略有不同的發展方向,相聲藝術作品也被人們賦予不同的含義?,F如今,相聲藝術不再是社會底層人民勞動之余的消遣,而是作為我國優秀歷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我國現代社會曲藝雜壇中的璀璨明星,為我國優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本文簡要分析了相聲藝術的基本內涵與特征,對相聲藝術傳承的階段性特征進行深入分析。

關鍵詞:相聲藝術;傳承;階段性特征

相聲作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我國數千年歷史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之一,是特定時期人民智慧的產物,是人們在群體、個體的生產創作中形成的、不斷傳承的精神財物。相較于物質遺產,相聲具有較強的傳承性與實踐性,能夠一直保存于人們的精神世界中,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呈現出不同的發展特征,也就是我們提到的“階段性特征”。關于相聲傳承過程中體現出的“階段性特征”,可以分別從傳統社會、近代社會、現代社會、未來發展等多角度入手,探析相聲的早期發展,分析相聲的中斷情況,解讀相聲作為“非遺”出現于人們視線時的傳承特質,積極弘揚傳統文化,推陳出新,促使相聲能夠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新的活力,實現優秀傳統曲藝的傳承與發揚[1]。

一、相聲藝術解讀

早在宋朝時期,相聲就進入了人們的生活,在當時被稱為“像聲”“象生”,就是模仿口技滑稽表演的意思;在相聲的發展過程中,有人曾經將口技中的“雜學”、評書的“貫口”、八角鼓的“逗眼”、蓮花落的“太平詞”融入其中,進行融合、吸收與轉化,形成了具有獨特特征的藝術特色,就是現代社會人們對相聲的描述“說、學、逗、唱”。

結合相聲藝術的實際情況,可以基本分為三種類型,分別為:單口相聲、群口相聲、對口相聲;若按照年代背景劃分,可以分為現代相聲、傳統相聲;若按照內容分類,則是可以分為市井相聲、清門相聲。在這里,對相聲的年代分類進行研究,傳統相聲就是指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的相聲段子,將類似的段子均納入傳統相聲中,也有人認為若在創作結構方面符合傳統相聲結構的也可以成為傳統相聲;現代相聲就是指改革開放以后的相聲段子,其大多具有諷刺意味與歌頌意味,隨著電視媒體的興起而發展,在表演形式上沒有傳統相聲的要求多,內容更加豐富,小品就是現代相聲衍生而來的[2]。

二、如何看待相聲藝術傳承的階段性特征

(一)傳統階段,社會底層人民的藝術

相聲起源于宋朝時期,是當時社會底層老百姓的日常娛樂形式之一,與同樣是民間藝術的蓮花落、評書、快板等藝術形式之間具有密切關系。在相聲形成的早期時期,北京戲曲、曲藝、雜技、民間歌舞、武術等互相補充,是當時社會底層人民文藝消費的主要形式,也是滿足當時人們日常娛樂生活中重要活動。這種不同藝術形式之間的互相補充促使這些民間藝術形式得以發展與傳承,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彼此聯系緊密。在著名相聲泰斗侯寶林拜師于朱闊泉時,按照當時的“規矩”,邀請了蓮花落藝人、變戲法藝人、說評書藝人、練把式藝人等,這也直接體現出在傳統社會時期,相聲藝術的“融合”階段性特征[3]。這樣的傳承格局進一步豐富了相聲的體現形式,強化了相聲表演內容,促使相聲充滿民間趣味與民間色彩。在相聲演員需要練就“十二種技藝”,這也直接反映出當時相聲演員的社會地位與原本樣貌,體現出來當時曲藝在相聲風格中的重要影響。此外,傳統階段,相聲的傳承特征除了與曲藝有所聯系,其與戲曲之間也呈現出“剪不斷”的局面;二者結緣始于朱紹文、云里飛這一代相聲演員,他們將京劇融入相聲中,進一步擴充了相聲的表演形式,傳統相聲中的《空城計》《改行》《黃鶴樓》《汾河灣》等直接體現出對曲藝與戲曲的模仿。

(二)傳承中斷,追趕時代背景的腳步

在民國時期,侯寶林等相聲藝人在演出的過程中并沒有很好的續存傳統相聲藝術形式,從此時起開始,相聲傳承在舞臺上出現了“斷層”的局面。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后,社會環境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相聲藝術的演出環境也逐漸改變,國家對相聲的態度發生轉變,相聲逐漸由社會底層人民的“謀生手段”“消遣娛樂”逐漸演變成為受到領導人關注的“語言藝術”“傳統文化精髓”。此時,相聲演員不再將曲藝功底與戲曲基本功作為入行的必要條件,這種情況促使演員藝術背景中出現相聲、曲藝、戲曲關聯斷裂的情況。在之后的相聲演員隊伍中,很少出現有興趣在相聲表演中學習戲曲、曲藝的藝人,更難有機會參與到戲曲的演出中。薛寶坤曾經說出:“新中國成立之后的兩三代演員中,基本上不掌握傳統藝術功底,沒有‘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可以說,這一階段是相聲傳統藝術傳承斷層的階段,此時的相聲發展更多的是追趕時代的腳步,結合社會實際情況,輕視傳統,追求相聲藝術形式的創新,這一情況加劇了相聲藝術傳承的斷層情況[4]。

此外,相聲藝術傳承的斷層與對時代的追趕,也可以體現于相聲內容方面,此時人們都期待新的相聲內容,政府希望能夠通過相聲體現出“新的時代”,而相聲藝人則希望通過新的作品趕超前人,體現自身的藝術價值。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相聲藝術作品數量大大增加,但是有相當一部分的相聲作品是不具備傳承實力的。

(三)保留相聲文化,弘揚“非遺”藝術理念

隨著改革開放之后的快速發展,相聲也呈現出全新的發展活力,從演出內容方面分析,根據現代著名相聲藝人班子——德云社的相聲作品情況,可以發現,其將傳統相聲“重新拾起”,通過整理、分析、整合之后,結合蓮花落、快板書等不同的曲藝形式,上演了大量的反串作品。在2006年的《非著名相聲演員》中,提到了德云社的大量相聲作品,比如:《丑娘娘》《君臣斗》《地理圖》《八扇屏》《升官圖》《八大吉祥》《生意經》《批三國》《十里亭》《發四喜》《單刀會》《雙鎖山》《秦瓊賣馬》等,這些相聲作品中或蘊藏貫口文藝,或者具備蓮花落曲目特征,或者融入了快板書技藝,再一次呈現出相聲、曲藝、戲曲三者之間的融合與發展??梢哉f,此時的相聲重新找回來傳統文化,凸顯自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尊嚴”,進一步強調了相聲的藝術性與文藝性。在相聲演出中,更多的傳統相聲被相聲藝人引出人前,郭德綱等人有意識地將傳統相聲技藝融入現代社會中,保留傳統相聲的演出形式與習俗,不僅滿足了人們對傳統相聲文化的向往與需求,更讓現代人們了解傳統相聲的內在文化[5]。

(四)弘揚傳統習俗,凸顯新時代相聲文化

在2010年之后,相聲藝術傳承體系逐漸豐滿,在繼承了演出內容與相聲形式風格之后,現代社會相聲藝人在相聲班子的管理方面全盤接受了傳統相聲的習俗。舉例分析,在相聲班子中,拜師是極為重要的事情,分為“授業”“拜門”這兩種不同的形式,授業則需要從頭開始,需要學習3年才能夠出師演出;而拜門則是帶著技藝拜師,其主要目的是獲得相聲表演的資格,一般情況下1年左右就可以出師演出。在人員管理方面,現代相聲表演班子則保留了傳統相聲班子中的“家族制班社制度”,比如:德云社的《德云社家譜》,其中詳細羅列了“相聲門”“西河大鼓門”等各門弟子的藝名、本名、籍貫、歷史等;而十大班規中的“不準欺師滅祖”“不準結黨營私”“不準狂妄無恥”“不準帶酒上臺”“不準刨活陰人”等,這些均體現出新時代背景下相聲藝術傳承的階段性特征為:繼承傳統習俗、保留傳統文化[7]。

(五)接續傳統,推動“新相聲藝術”的發展

近兩年,隨著我國“弘揚傳統文化”戰略思想的不斷落實,相聲藝術的發展環境逐漸改善,人們對相聲的理解與認知逐漸加深,相聲藝人的社會地位逐漸提升,相聲則成為人們心中的“傳統文化精髓”“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種背景之下,相聲藝術體系愈發豐富,人們在傳統相聲藝術、形式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融入了大量的現代社會元素,促使相聲藝術在保留傳統文化底蘊的同時能夠反映現代社會生活、契合人們的實際生活,形成了“新相聲藝術”,既能夠起到娛樂作用,又能夠起到弘揚優秀價值觀念,推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作用[8]。

三、結語

綜上所述,相聲是我國重要的曲藝藝術形式之一,作為蘊藏了豐富傳統文化的曲藝藝術,相聲在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體現出鮮明的階段性特征,在不同的社會時期中呈現出不同的發展特質,充分凸顯其文化性、活化性與實踐性。結合相聲的形成與發展歷史,可以發現,在近代社會時期,相聲出現了明顯的斷層情況,這主要是由于當時復雜的社會環境、政治背景所影響的,這一情況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得以緩解,相聲藝術以更“雅”的方式出現在人們視線中,成為“傳統文化精髓”。在新的社會階段,相聲逐漸出現現代化、市場化、商品化的發展趨勢,且相聲內容受到現代文化元素的影響,更符合現代人們的實際生活。最后,要想實現相聲藝術的傳承與發揚,就要把握這種階段性特征,正本清源、推陳出新、接續傳統,實現相聲藝術的新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敏.以德云社為例簡析相聲在網絡時代發展的新形態[J].西部廣播電視,2020(16):55-57.

[2]王偉.以相聲為例看曲藝的傳承和創新[J].參花(上),2020(09):105-106.

[3]游紅霞,田兆元.粉絲文化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以德云社相聲為例[J].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38(03):146-152.

[4]陳仲先.新中國成立70周年江蘇相聲藝術的發展與營銷初探[J].老字號品牌營銷,2019(06):24-25.

[5]馮文龍.相聲藝術傳承的階段性特征[J].文化遺產,2019(02):25-32.

[6]高翔.安徽本土曲藝傳承路徑的前沿思考[J].巢湖學院學報,2019,21(01):159-164.

[7]黨鐵九.以相聲為例看曲藝的傳承和創新[J].曲藝,2018(11):8-10.

[8]耿波,王筱磊.馬季先生的精神遺產與當代傳承[J].曲藝,2018(10):37-40.

猜你喜歡
傳承
中國戲曲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創新性研究
中國傳統招幌對當代廣告設計的影響
小議“柳青文學創作精神”的傳承和創新
鎮沅麻洋紙的現狀與對策
基于Web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盤繡電子商務平臺的設計與實現
“互聯網+”時代出版人才培養的傳承與突破
新媒體時代下的蒙古族文化傳播研究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