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前教育中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策略

2020-09-10 15:23周琴
小作家報·教研博覽 2020年47期
關鍵詞:良好習慣學前教育幼兒

周琴

摘要:幼兒園所接收的一般是3—6歲的孩子,這階段的孩子處于知識啟蒙階段,也是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其日后走進小學學習,以及未來的人生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學前教育中,教師應全面考慮幼兒身心發育的特點,了解其實際發展需求,據此改進教學策略,促進其良好習慣的養成,為幼兒的成長和發展提供助力。

關鍵詞:學前教育;良好習慣;幼兒;策略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學前教育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但是,學前教育不能小學化,作為教師,應明確學前教育的目標,即注重對幼兒德智體美等方面的教育和培養,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而不難發現,由于很多家長教育觀念落后,或者缺少對孩子的教育和關心,導致幼兒養成很多不良習慣,行為任性,過于依賴父母,如果不加以教導,對其未來的學習和發展極為不利。因此,本文從習慣培養的意義為起點,討論如何有效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

一、培養幼兒良好習慣的意義

1.提升生活能力

幼兒必須具備基本的生活能力,只有這樣,當他們脫離父母的羽翼,走進小學、初中校園,才能照顧好自己的衣食住行。但是,現階段的很多幼兒備受祖輩或父母的溺愛,自理能力極差,穿衣、吃飯等很多基本的事情都需要家長的幫助。而在學前教育中,教孩子文明用語,培養其良好的衛生習慣,鍛煉其自理能力,都是主要的內容。所以,加強對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對提升其生活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2.培養道德品質

在當今時代,文化知識和技術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但是,道德品質卻給我們指引了正確的人生方向,使個體在成長和發展的過程中,能夠做于人于己有益的事情,這體現了德育的重要性。但是,幼兒心智尚不成熟,強行給幼兒灌輸各種道理毫無意義,然而從幼兒的語言和行為展開教導,使其形成文明禮貌的習慣,將會使幼兒逐漸分辨美丑善惡,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所以說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培養其道德品質的重要途徑。

二、培養幼兒良好習慣的策略

1.編寫歌謠,加強記憶

幼兒年齡小,理解能力、記憶能力較差,對于一些知識和技能,他們很難深刻掌握,所以在教學指導過程中,教師就要另辟蹊徑,選擇一種幼兒能夠輕松接受的方式。另外,幼兒一般行為任性,不愿意受到各種規則的約束,如果教師采取強制性管理措施,不僅會引發幼兒的逆反心理,也會給幼兒造成心理傷害,不利于其性格的形成的與發展。而考慮到幼兒對兒歌和童謠十分喜愛,且更容易理解和記憶童謠中的內容,所以教師可以將一些日常行為規范和技巧編寫成歌謠,讓幼兒在誦唱的過程中加強記憶、形成習慣。

例如:針對用餐習慣,教師可以教給幼兒“餐前歌”和“吃飯歌”,比如:

(1)餐前歌:吃飯前,洗凈手;打噴嚏,遮住口;輕輕嚼,慢慢咽;不挑食,不剩飯。

(2)吃飯歌:右手一只勺,左手扶住碗,兩腿并并好,身體往前靠,一口飯來一口菜,寶寶吃得好。

為了培養幼兒禮貌用語的習慣,教師可以編寫《禮貌歌》:好寶寶,有禮貌,文明用語要記牢。見面互相問聲“好”,告別“再見”把手搖。需要幫助“請”出口,“謝謝”常常掛口頭。

另外,針對一些生活技能,幼兒很難掌握,教師也可以編寫歌謠,比如為了讓孩子認真洗手,教師可以教孩子唱:“小寶寶,愛洗手,第一先要卷袖口,打開龍頭沖沖手。涂香皂,搓一搓,手心手背要搓到。再用清水沖一沖,關緊龍頭擦干手?!?/p>

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文明禮貌的習慣,為其日后的學習發展奠定基礎。

2.多加鼓勵,保護動力

幼兒內心敏感,自尊心極強,他們不能接受失敗和來自長輩的指責,容易因此產生激烈的反抗行為或者低落的情緒,這是幼兒必經的心理歷程,我們不能強行干預,只能順應他們的成長規律,慢慢加以引導。而且可以發現,幼兒渴望得到父母、家長的認可,當他們得到夸獎時,會更加積極地表現自己、改變自己,所以對幼兒來說,鼓勵遠比批評更有效果。因此,在學前教育中,教師要對幼兒多加鼓勵,即便是幼兒表現不佳,也不能過分指責,而是盡量以鼓勵的話語幫助幼兒糾正錯誤。這樣才能保護幼兒學習的動力,培養其積極向上的陽光心態。

例如:為了讓幼兒將來順利升入小學,教師有必要培養幼兒讀書寫字的習慣,認真聽講的習慣,互幫互助的習慣等等,而在相關的教學活動中,孩子的表現自然不同,會有一些孩子極度好動,不服管教,這時教師也應采取鼓勵的教育手段。比如,在上課過程中,教師需要指導幼兒的坐姿,并要求幼兒認真聽老師說話,個別孩子卻搖搖晃晃,交頭接耳,擾亂秩序。這時,教師可以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讓這部分幼兒回答,比如怎樣坐正、怎么握筆、怎樣看書,然后對其提出表揚,并鼓勵幼兒為其他小朋友做好表率。在老師的鼓勵下,幼兒可以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且能夠主動改正。通過鼓勵式教育,可以給幼兒營造溫暖、充滿愛的生活環境,這有利于其良好習慣和性格的形成。

3.豐富活動,深化意識

習慣的培養并不是朝夕之功,需要教師和孩子付出長期的努力。但是,一些幼兒認知水平較低,他們認識不到一些習慣的重要性,不理解其意義,所以在學習和執行的過程中沒有太多熱情,甚至會感到枯燥無聊,對幼兒園生活失去興趣。為此,在教育指導過程中,教師不妨給幼兒設計形式多樣的活動,比如:戶外游戲、話劇表演、故事會等等,讓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認識到一些習慣的重要性,深化其學習和自我提升的意識,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我們現在物質條件比較充裕,家長也會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導致一些幼兒養成浪費食物的習慣,比如剩飯、隨意丟棄零食等等,而且他們認識不到這種行為的惡劣,為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排演以“珍惜食物”為主題的情景劇。比如,在情景劇中,教師可以讓孩子們扮演不同的角色,有的扮演農民進行耕種,有的扮演工人加工糧食,有的扮演大人辛勤工作,有的扮演媽媽制作美食,然后讓孩子重現生活中浪費食物的各種現象,并讓孩子自己評價這些行為。在這一過程中,孩子能夠了解到食物來之不易,其中包含了很多人的心血,進而能夠認識到珍惜糧食的意義,形成珍惜食物的習慣。

總之,在學前教育中,教師要根據幼兒的認知特點和成長規律來探索教學指導方針,從各個方面出發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以提升其生活能力和道德修養,為幼兒日后的發展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黃春芹.幼兒學前教育行為習慣的培養探究[J].新智慧,2018(33):136.

[2]黃碩.幼兒學前教育中的行為習慣培養初探[J].青春歲月,2018(03):114+113.

江蘇省如皋市如城健康幼兒園

猜你喜歡
良好習慣學前教育幼兒
如何培養幼兒良好習慣
幼兒美術作品選登
幼兒優秀作品欣賞
優秀幼兒園親子活動展
遼寧省盤錦市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習慣
小學體育教學中良好習慣養成策略探究
小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探索
淺論五年制師范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管理
論語言教學活動中教師的引領藝術
女子中專班級管理共性問題與解決策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