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和各國歷史發展道路的特殊性

2020-09-10 07:55周相良
看世界·學術上半月 2020年12期
關鍵詞:特殊性革命

摘要:《論我國革命—評尼·蘇漢諾夫的札記》,是列寧口授的一篇論述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重要文章,是對俄國的孟什維克維尼·蘇漢諾夫《革命札記》一書錯誤觀點的批判。蘇漢諾夫在他所撰寫的《革命札記》中認為,俄國生產力還沒有發展到可以實行社會主義的高度,還沒有實行社會主義的客觀經濟前提等,從而以此否認俄國革命。列寧對此進行了強烈反駁,闡明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與個別發展階段和不同國家表現出的歷史發展道路的特殊性,批判了蘇漢諾夫的錯誤觀點。本文進一步思考分析革命、革命辯證法以及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和各國歷史發展道路的特殊性,全面分析列寧與蘇漢諾夫雙方的觀點,從而更加準確的理解《論我國革命》。

關鍵詞:革命;社會歷史發展;一般規律;特殊性

《論我國革命——評尼·蘇漢諾夫的札記》,是列寧在1923 年1 月16 日與17 日口授的一篇論述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重要文章。尼·蘇漢諾夫是俄國的孟什維克,他在《革命札記》中以“俄國的生產力還沒有達到足以實現社會主義的水平”作為唯一的論據,否定俄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社會主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這也是當時第二國際領導人對俄國革命所采取的共同立場。在《論我國革命》一文中,列寧通過評尼·蘇漢諾夫的札記,對俄國孟什維克和第二國際領導人關于否定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基本論點做出了總結性的答復。列寧當時在病中,他口授的這篇文章十分簡短,但這回答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面臨的一個嶄新的關鍵性問題,因而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列寧闡明的有關思想,不僅在當時對于捍衛俄國社會主義事業起了重要的政治作用及歷史意義,而且在今天對于我們去理解革命,去如何認識社會發展一般性與特殊性問題,認識經濟比較落后的國家在一定條件下走上社會主義的歷史發展道路這個問題,具有重大的研究價值。

一、革命的內涵

什么是革命?如果將革命僅僅解讀與歪曲為政治革命,繼而將政治革命中某些極端的表現形式, 比如街頭的暴力與抗爭,武裝反抗與戰爭,階級沖突與政權爭奪等等, 都視之為革命的“同義語”或“代名詞”,是非常表面的。在馬克思主義的革命觀里,革命是一種根本性變革,革命的根本任務是推翻舊的國家政權,建立新的國家政權,是對原有舊秩序的徹底推翻,原有生產關系的徹底消滅。馬克思曾說: “ 每一次革命都破壞舊社會, 所以它是社會的。每一次革命都推翻舊政權, 所以它具有政治性?!薄?一般的革命—推翻現政權和破壞舊關系—是政治行為…社會主義需要這種政治行為, 因為它需要消滅和破壞舊的東西?!边@一概括, 既揭示了“革命”的社會經濟內容,又突出了其政治含義,從而將“ 革命” 同其他變革社會歷史的種種運動作了明確的區分。第一, 革命所要推翻和破壞的政權和社會是舊的,不是新的,革命是符合歷史潮流的、進步的運動。這將革命與反動有所區分。第二,革命的內容包括政治與社會兩個方面, 缺一不可。如果不推翻舊政權,不是政治行為,就不成其為革命,如此連破壞舊關系也談不上。如果只有政權的更替,而不破壞舊關系, 那只能看成是政治暴動武裝起義或者造反,不能成為嚴格科學意義上的革命( 即社會革命)。若當原先的政治統治者不主動交出自己的政權,暴力革命就生產了。馬克思認為,"暴力是每一個孕育著新社會的舊社會的助產婆"。暴力革命會出現兩種具體形式:第一是暴力威脅下的和平奪權,第二是直接的暴力奪權。十月革命是通過武裝暴力直接奪權,是一場根本意義上的變革,即通過直接的暴力手段奪取政權從而建立新的社會主義國家政權。

二、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與各國歷史發展道路的特殊性

(一)革命辯證法

革命辯證法區別于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革命,依據一般性或特殊性選擇革命道路,違反革命辯證法就是把特殊的看做是一般的,把一般的看做是特殊的。蘇漢諾夫在《革命札記》中對于列寧關于俄國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的理論,認為“缺少對俄國社會主義的‘客觀前提’的分析,即對社會經濟條件的分析”。蘇漢諾夫認為,俄國的生產力還沒有達到足以實現社會主義的水平,因此俄國并不具備實現社會主義的客觀前提。一個國家必須像西歐發達國家般,資本主義經濟高度發達,無產階級成為全人口的多數,才具備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條件。而列寧對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論述,同蘇漢諾夫等人的設想大相徑庭,認為蘇漢諾夫不善于從實際出發來思考俄國革命的歷史特點,把西歐國家的發展道路固定化、公式化。列寧在文中引用了馬克思的話“在革命時期要有極大的靈活性”。

當討論各個國家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時,不能僅僅去討論社會主義發展的一般規律,而必須同時研究社會主義發展一般規律在不同國家里所表現出來的特殊性,才能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例如俄國的城市中心論,主張革命發展道路以城市為革命中心,以工人階級為革命斗爭的主要力量,和平時期在城市進行合法斗爭,待革命時機成熟,在城市舉行工人起義,先占領城市,后進攻鄉村。在西方,無論是資產階級革命,還是無產階級革命,幾乎都是在城市并且是大城市展開。從那時起,十月革命革命的成功似乎成為世界上所有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所遵循的唯一模式,通過中心城市的武裝起義奪取政權似乎就成為一切國家的共產黨人奪取革命勝利的唯一道路,包括中國共產黨也不例外。把城市中心論視為一般規律。在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舉起武裝大旗、領導的武裝斗爭開始也都集中在城市。三大起義,即八一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這三大起義的目標都集中在攻打大城市,但是以奪取中心城市為目標的一系列起義,包括其他各地的起義都失敗了。后來,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中國的城市和農村同外國資本主義國家的城鄉關系作一比較,具體分析了中國的特色國情,依據中國的特殊國情規定了我們革命發展的特殊道路是農村包圍城市,即在農村地區先建立和發展紅色政權,待條件成熟之時再奪取全國政權的道路,后來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道路。一般規律是指把適合于俄國的城市中心論也同樣適合于中國,否則就不是一般規律。而事實證明,俄國的城市中心論并不與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符合,城市中心論具有其俄國本身的特殊性。把特殊性看成是一般規律,就是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教條主義的實質就是把本來是特殊性東西看成是一般規律,這是需要批判的。同樣的道理,中國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也并不是一般規律,具有其特殊性。

(二)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與個別發展階段上的特殊性的統一

“他們根本不相信任何這樣的看法: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 不僅絲毫不排斥個別發展階段在發展的形式或順序上表現出特殊性, 反而是以此為前提的。他們甚至沒有想到, 例如, 俄國是個介于文明國家和初次被這場戰爭最終卷入文明之列的整個東方各國即歐洲以外各國之間的國家, 所以俄國能夠表現出而且勢必表現出某些特殊性, 這些特殊性當然符合世界發展的總的路線,但卻使俄國革命有別于以前西歐各國的革命, 而且這些特殊性到了東方國家又會產生某些局部的新東西?!边@是《論我國革命》原文中列寧對怎么樣看待俄國十月革命的觀點。需要聯系革命辯證法思考,俄國革命是否符合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俄國革命所表現出的特殊性是否符合世界歷史發展的總的路線。

馬克思關于社會發展規律的理論明確說明,社會主義是比資本主義更高級的社會,它應當建立在高度發達的物質技術基礎之上。這個一般規律和總的路線沒有也不會改變。而列寧認為,俄國革命是符合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俄國所改變的,只是它的發展順序而已。俄國不是像西歐國家那樣,首先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使生產力充分發展起來、使社會文化水平提高起來,而后待到革命危機成熟時再去進行社會主義革命。而是抓住歷史提供的機遇,發動社會主義革命,而后利用這個革命所創造的條件,采取走向社會主義的步驟,使生產力充分發展起來、使社會文化水平提高起來,從而使社會主義建立在高度發達的物質技術基礎之上。

列寧還認為俄國革命“是和第一次帝國主義世界大戰相聯系的革命。這樣的革命勢必表現出一些新的特征”。對于國家的革命問題,不能離開整個國際環境孤立地加以考察。僅僅根據某一個國家的經濟狀況去分析無產階級革命的前提,此觀點并不充分。列寧當時的想法是,俄國革命只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先于其他國家提前獲得了政權。帝國主義發展不平衡的規律,使得一個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有可能突破帝國主義統治的薄弱環節,在世界革命中首先取得勝利。而當時的俄國就是這樣的一個國家。列寧認為俄國起著社會主義革命的領頭羊的角色,之后還會有其他國家進行無產階級革命??墒聦嵣?,當時無產階級革命只有在俄國成功了,且新政權已經建立。世界革命的大環境分析對列寧本身的理論構建具有重要影響。

此外,俄國在當時掌握新政權的情況后建立社會主義,具備了革命條件,奪取政權,建設社會主義是一條馬克思主張的社會歷史發展的道路;俄國的十月革命是在建設社會主義的客觀物質條件和文化條件不具備但是革命的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先奪權然后再建設是另一條道路,這條道路,是否符合社會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這涉及問題的關鍵。蘇漢諾夫等認為俄國生產力還沒有發展到可以實行社會主義的高度,還沒有實行社會主義的客觀經濟前提,而列寧自己認為不違背一般規律,奪取政權后依可以繼續發展生產力了,奪取政權后可以繼續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列寧說:“既然建立社會主義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雖然誰也說不出這個一定“ 文化水平” 究竟是什么樣的, 因為這在各個西歐國家都是不同的), 我們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達到這個一定水平的前提, 然后在工農政權和蘇維埃制度的基礎上趕上別國人民呢?”列寧是在坦然承認俄國并不具備建設社會主義的物質文化條件之后, 提出了一條新的出路: 我們可以先用革命把政權拿到手,“驅逐地主, 驅逐俄國資本家, 然后開始走向社會主義”。換句話說,原來被看做歷史發展的結果的, 現在一改而為“前提”了。北京大學張光明教授認為,列寧在此處提出的便是一種“倒過來的革命”模式,套用我們中國人熟悉的語式可以表述為:條件是人創造出來的, 沒有條件不要緊, 創造條件也可以上。所以,列寧所面臨的問題是不是符合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答案是否定的。只有創造生產力條件進行社會主義才是一般規律,先革命奪取政權再建設社會主義是當時俄國社會的特殊情況。不能把特殊的情況看做是一般規律,不然就是教條主義。依據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發展規律的基本思想, 社會主義社會的誕生有賴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所醞釀出來的物質條件、文化條件和階級條件, 缺少了這些條件, 則任何強有力的革命政權都制造不出社會主義的實際關系。而列寧的先革命后建設的模式中心是革命者政權。因為建設社會主義的“前提”已經由創造實際生活中的物質文化條件轉移到了新奪取的政權身上,它必須代替本來的條件來自己充當“前提”進行歷史創造。這種模式隱含著列寧并沒有想到的內在問題與困難, 它們并不像所斷定的那樣僅僅是在“通常的歷史順序”中作了一點小的“變化”,而是出乎預料地改變了“世界歷史發展的總路線”,即使得歷史演進不是指向馬克思恩格斯的“生產者自由平等的聯合體”,而是拐向了行政權力高高凌駕于社會之上的中央集權制。所以《論我國革命》疑問是機智的辯護,主要是適應當時的政治需要,可是政治上的合理性并不等同于理論上的徹底性。列寧并沒有從理論上完全意識到這一新的方向上將來可能遇到的種種困難,它提出了一條以政權為中心發展社會主義的新的道路, 但這一道路在蘇聯的整個歷史進程中都被證明無法超出低水平的“現實社會主義”。

三、總結

當用歷史發展的眼光回顧十月革命以及俄國社會主義新生政權的建設歷史的時候,常常會站在列寧角度去肯定《論我國革命》的理論貢獻而沒有探究更加本質的問題,想要探究更深需要我們從列寧和蘇漢諾夫這兩個方面進行比較分析,結合當時的歷史發展條件分析俄國十月革命是一般規律還是特殊情況。列寧《論我國革命》一文更主要是為了適應在當時特定條件下的政治主張而對蘇漢諾夫進行的批判。蘇漢諾夫所指出的俄國生產力還沒有發展到可以實行社會主義的高度,還沒有實行社會主義的客觀經濟前提的觀點也具有其合理性。正如馬克思所言,一個社會即使探索到了本身運動的自然規律,它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展階段。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個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呵護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自然歷史過程。生產力才是社會發展進步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力就是人的能力,是人在生產過程中培養和表現出來的能力。必須清醒認識俄國十月革命的發展道路是以政權為中心發展社會主義的新的道路,具有特殊性而并非社會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是一種很難跨越生產力障礙的“低水平”的現實社會主義。如果當今的社會主義者想去追求“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就必須大力去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96頁。

[2]匡萃堅:《馬克思的“革命觀”》,馬克思主義研究,1983。

[3]《列寧全集》俄文第5版第117號第45卷,第378~382頁。

[4]《列寧選集》第4 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第777 頁。

[5]《列寧選集》第4 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第778 頁。

[6] 張光明:略論“倒過來的革命”——關于列寧的《論我國革命》社會主義研究,2009(5)。

[7]《普列漢諾夫哲學選集》第一卷,(莫斯科)國家政治書籍出版社, 1956 年版, 第105 頁。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 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第101 頁。

作者簡介:

周相良(1991-),女,浙江金華人。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

猜你喜歡
特殊性革命
機械革命Code01
中國的出行革命
代數中的從特殊到一般
代數中的從特殊到一般
粉紅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計量器具政府采購漫談
代數中的從特殊到一般
拋體類問題解題方略大放送
顏色革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