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西走廊文化旅游產品發展現狀與創新策略

2020-09-15 16:11馬婷婷
旅游縱覽·行業版 2020年7期
關鍵詞:河西走廊長城文旅

馬婷婷

文化旅游產品成為文化和旅游元素融合發展的新產物,隨著我國居民中等收入不斷增加和生活水平提升,文化旅游產品正逐漸成為人們的精神消費必需品和生活必需品。河西走廊文化資源無論是在數量還是在質量上在甘肅省都具有優勢,但是當地文化旅游產業發展類型是資源依賴型,容易受到社會、經濟等多方面的影響。為了更好地適應旅游大發展的趨勢,對河西走廊的文化旅游產品進行創新研究和發展具有必要性和時代性。

引言

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旅游成為一種生活必需品,旅游產業不斷延伸和擴展,給各行各業帶來了發展機遇,旅游業成為國民支柱產業。在旅游業中融合文化產業是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必要方式。文化產業與旅游業的緊密聯系和迅速融合形成新的文化旅游大產業,產業發展中,產品創新和發展無疑成為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文化旅游產品涵蓋文化和旅游要素,并在兩者的相互交融下形成獨特的產品。文化旅游包含旅游與文化這兩個因素,充分發揮文化在旅游中的價值與優勢,可以進一步增強地區文化自信,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創造有力的條件。河西走廊文化資源無論是在數量還是在質量上都具有優勢,但是當地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受到了經濟發展的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了更好地適應旅游大發展的趨勢,對河西走廊的文化旅游產品進行創新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河西走廊文旅研究現狀

2018年,我國文化和旅游部合并,文化和旅游產業從機制上開啟融合發展,我國學者也開展了文化和旅游關系的大量研究。主要歸納為文化旅游概念和界定、文化旅游產業的定義、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互動關系研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模式研究、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機制研究、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路徑研究。文化和旅游的理論性研究成果較多,各重點旅游目的地也有很多文旅結合模式的研究。河西走廊作為甘肅省重要文化旅游資源聚集地,相關研究主要有:傅才武等(2019)以河西走廊為中心進行了新時代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內涵構建,分析文化旅游行業開啟“文旅體用一致”的新階段發展,建立新的解釋框架,創新文化和旅游管理體制和政策,揭示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內在邏輯;邵東波(2019)研究了“旅游+網絡服務平臺”下的河西走廊生態旅游發展模式;趙宏亮(2018)進行了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河西走廊旅游發展探究;柳紅波等研究了河西走廊文化遺產特征與旅游開發策略。河西走廊的文旅研究主要集中在文旅資源開發和產業研究方面,對旅游產品的創新仍然不足。

二、河西走廊文旅發展背景

2018年1月24日,甘肅省省長唐仁健在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做出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文化旅游成為甘肅省轉型升級的重要產業支柱。2018年6月,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甘肅省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專項行動計劃》?!缎袆佑媱潯诽岢?,到2020年,甘肅省文化產業、旅游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別達到5%、9%;到2025年,文化旅游產業體系更加完善,綜合效益顯著提高,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競爭優勢,基本建成文化旅游強省,文化旅游產業成為甘肅省綠色發展崛起的支柱性產業。近年來,甘肅省加快培育發展以文化旅游為主的現代服務業,著力推進旅游強省建設,推動旅游與文化、體育、農業、工業等深度融合,著力打造旅游文化精品,大力開發經典旅游商品,全面提升旅游業的文化品位,促進旅游業態升級,打造“交響絲路·如意甘肅”旅游品牌,連續成功舉辦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文博會,擴大敦煌的海內外旅游影響力。同時,甘肅省文化旅游廳加大和國內外各大旅游媒介和合作力度,推出一系列文化旅游視頻作品,推出代表性文化旅游商品,甘肅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全面啟動。

三、河西走廊文旅資源特征

(一)河西走廊文旅資源的優越性

河西走廊具有獨特的地理位置,經歷了古代的文化發展之后形成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在河西走廊中,包含敦煌、張掖以及武威3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擁有5處世界級文化遺產。與此同時,河西走廊中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60處,省級200多處。這些文化保護單位的類型多樣,除了古代的遺址之外,還有多種古建筑、石窟寺等。這些古遺址涵蓋了多個朝代與時期,數量眾多、種類豐富,為現代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為當代文化旅游產品的發展提供了珍貴的原材料。

(二)河西走廊文旅資源分布特點

河西走廊的名稱是因其處于黃河以西、位于狹長的走廊得來。這一獨特的地理和地勢特點決定了當地居民的分布和活動規律。在絲綢之路興盛的時期,河西走廊為文化交流與民族融合做出了突出貢獻,同時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河西走廊狹長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文化資源和文化遺產的空間分布呈現出了帶狀和點狀,主要以古代絲綢之路為主線,貫穿在周圍節點城市分布。這與廊道式的遺產空間分布特征相符合,有一定的區域集聚性,同時在區域內部具有關聯性。

(三)河西走廊文旅資源的脆弱性

目前,河西走廊的文化資源展現出了稀缺性和脆弱性。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都是不可再生和不可被替代的,雖然分布廣泛、數量眾多,但是近年來隨著城鎮化推進,這些文化遺產受到了嚴重破壞。與此同時,在發展的過程中,這些文化遺產也受到自然風化的作用和流水侵蝕的作用,使資源保護工作勢在必行。除此之外,當地政府對河西走廊文化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和部分游客的不文明行為也使當地的文化遺產受到了沖擊,比如敦煌莫高窟的很多壁畫與二氧化碳發生作用之后出現了變色情況,這主要是參觀游客數量多、壁畫周圍二氧化碳濃度增高導致的。

四、河西走廊文旅資源開發現狀

絲綢之路是甘肅旅游定位的大主題,在國內外具有很大的影響力。河西走廊是甘肅絲綢之路的黃金路段,因此,古往今來,絲綢之路的繁榮興衰在河西走廊留下重要的歷史遺跡和文化遺產。甘肅省有7處世界文化遺產,河西走廊就擁有5處,分別是敦煌莫高窟、嘉峪關長城、玉門關、鎖陽城和懸泉置,這些文化遺產集中帶狀分布在河西走廊上。甘肅省國家重點文物單位有152處(包含第八批公布名單),其中酒泉21處、張掖19處、武威13處,在全省排名前五。在數量和質量上,河西走廊文化資源代表了甘肅省文化資源,這些文化資源可以概括為絲綢之路文化、長城文化、石窟文化、民族文化。

(一)絲路文化旅游開發

絲綢之路是由漢武帝開通的,在當時僅是一條商道。隨著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頻繁化,絲綢之路成為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同時成為連接亞歐大陸的重要樞紐。絲綢之路在開通初期,河西走廊地區的商業貿易就開始變得活躍,尤其是周邊的敦煌、張掖等城市都成為重要的商業貿易城市,成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點。多種多樣的文化開始在河西走廊地區交融,使當地形成了多樣化的絲路文化。絲路文化衍生出佛教文化、石窟文化等,這種文化既有當地特色,同時也包含外來文化的特征。近年來,甘肅省推出“交響絲路,如意甘肅”的旅游宣傳語,極大拓展絲路文化的影響力,在海內外游客心中刻畫出絲路文化符號特征的甘肅形象,其中,“飛天”形象尤為鮮明?!督z路花雨》《大夢敦煌》《敦煌盛典》等高水平演出在蘭州、敦煌等地常規演出化,《樂動敦煌》《敦煌韻》等沉浸式演出進行了小規模巡演。在文化旅游商品開發方面,甘肅省文旅廳和馬蜂窩等新銳旅游媒體平臺合作推出“一包如意走絲路”文創產品以及線上互動,省博物館推出絲路文創產品。推出《河西走廊》《嘉峪關》等高水平的紀錄片,市場反應良好。但是,絲綢之路文化的開發和利用還處在初步階段,絲路文化有大量挖掘空間。

(二)長城文化旅游開發

在絲綢之路通行時,長城是保證通行順暢的重要屏障。在河西走廊的長城主要是漢長城和明長城。漢長城的修筑時間比較早,在西漢統治者占領了河西地區之后就開始修建,該長城從令居出發,經過了天祝、永昌、敦煌、玉門關等地。而明長城則主要延續了漢長城的這一路線,將嘉峪關作為最西段的起始位置。在河西走廊,可以同時看到漢朝和明朝這兩朝的長城,在山丹縣可以更加直觀地看到,使山丹獲得了“長城露天博物館”的美譽。在旅游大發展的背景下,長城是重要的文化遺產,同時也是文化藝術發展的搖籃,很多文化產品都將長城作為對象,為中華民族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除此之外,長城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藝術價值,凝聚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比如長城的造型、布局都體現了建筑的藝術,而長城的雕飾和繪畫也閃爍著藝術的價值。2019年,嘉峪關啟動“長城文化+研學旅游”項目,通過研學旅游帶動長城文化的保護和宣傳工作,同時長城文化賦予研學旅游豐富的文化內涵。武威古浪也啟動長城遺址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工作。敦煌啟動了“復活”懸泉置的重大項目,恢復歷史上懸泉置的原貌,重現河西走廊長城文化。

(三)紅色文化旅游開發

1936年,我國工農紅軍組成了西路軍,向河西走廊進軍,在這里與敵人開展了長達4個月的戰斗。在這場戰爭中,由于我軍數量較少而慘遭失敗。但是在這場戰爭中,工農紅軍仍然展示出了不屈的氣節和艱苦作戰的品格,在河西走廊征戰的過程中曾經殲滅敵軍5萬多人,在河西走廊的5座城市中都留下了紅軍們英勇抗戰的遺跡。后人為了紀念這些紅軍,在這些地區建立了多個紀念館。其中,張掖高臺是戰斗最慘烈,也是工農紅軍死傷人數最多的地區,在這里,約有4 000名指戰員再次受到敵方軍隊的圍攻,幾乎全員犧牲。為了紀念在這里犧牲的工農紅軍,后人在此建立了高臺烈士陵園。目前,這一陵園已經成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同時也是反映我國紅西路軍的重要歷史紀念館,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目前,河西走廊紅色旅游資源主要用作省內紅色主題教育、黨員教育基地,發揮了應有的教育性,但旅游屬性沒有深入挖掘。

(四)民族文化旅游開發

河西走廊也被稱為民族走廊,這是由于在歷史不同的發展時期,有很多民族曾經在此定居?,F在,河西走廊地區仍然是多民族的聚集區,擁有燦爛的民族文化。在發展和民族交融的過程中,河西走廊地區已經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個民族在河西走廊地區生活的過程中,不斷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同時也創造了屬于自己的燦爛文明。比如當地的裕固族在文學、音樂以及傳統服飾等方面都有與漢族不同的文化,這些文化豐富了當地的文化,同時還被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除此之外,蒙古族、哈薩克族、藏族等多種特色民族文化都成為河西走廊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張掖地質公園、絲路花海田園綜合體和民族文化融合,在景區內融入民族表演和主題活動,豐富了景區文化。目前,民族文化的展示主要通過民族歌舞演繹方式,《裕固族姑娘就是我》《千年華銳》等大型民族歌舞在各地市、蘭州、省內高校上演,演出場次仍然較少。

五、河西走廊文化旅游產品創新策略

(一)“文化遺產+線上引流+線下展示+研學考察”,打造精品文旅產品

文化遺產是文化旅游的核心內容,同時也是人類需要長期保存的重要事物。首先,對于河西走廊來說,需要充分發揮文化遺產的優勢,加強對該類旅游產品的開發?;ヂ摼W旅游營銷渠道已經成為青年群體首選,利用互聯網推廣河西走廊文化遺產,利用視頻、游戲、文字、照片等形式,利用流行的互聯網短視頻網站、APP、旅游工具網站、旅游分享網站吸引線上游客,用流量帶動線下旅游動機形成。河西走廊有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是研學旅游的理想旅游目的地,游客可以在河西走廊充分學習、考察絲路文化。利用河西走廊豐富的宗教文化開發宗教類的研學旅游產品,比如可以將佛教在河西走廊地區的傳播與發展作為主線來開發與佛教相關的研學旅游產品,在開發過程中突出河西走廊的絲綢之路文化與民族文化,這樣可以吸引更多佛教信仰者前來參觀。其次,還可以利用河西走廊的長城文化來開發與古代文化遺址相關的研學旅游產品,將嘉峪關長城作為開發主線,結合區域中豐富多樣的遺跡和遺址,以時空構建為視角,深入挖掘其中的歷史文化知識,突出河西走廊文化遺產的特色。最后,利用河西走廊的紅色文化,開發以紀念館和博物館為中心的靜態旅游產品,通過搜集和整理歷史文物復原歷史,利用現代化的科技將歷史展現在觀眾面前,增強游客的旅游體驗感,利用文藝演出和真人秀參與等模式,對紅色革命故事進行體驗性創新設計,讓游客能夠角色化參與故事,拉近歷史的距離感,掀起紅色研學熱潮。

(二)“民族民俗文化+現代演藝技術+影像構建+文體節慶”,打造引流文旅產品

河西走廊從古至今都是很多少數民族的聚居區,該地區在地域上具有封閉性,已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民俗資源。其中,涼州賢孝、敦煌民歌、民樂頂碗舞、夜光杯雕、涼州寶卷等都是河西走廊文化的重要文化象征,是獨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首先,河西走廊可以利用這些文化,開發民族民俗類旅游產品。首先,可以開發演藝類的旅游產品,將河西走廊地區民俗文化中的音樂、舞蹈、雜技表演等都通過文化演出的形式展現給游客,同時利用現代化的舞臺效果和燈光音響技術打造具有地方文化內涵的旅游文化產品。其次,根據民族文化的特征,開發以節慶為主的旅游文化產品。比如可以將藏族的婚禮、裕固族剪馬鬃活動進入旅游文化中,同時還可以將民族體育競技項目加入活動中,增強文化的趣味性。旅游節慶活動可以在短時間聚集到大量游客,打造主題文化節慶活動,可以豐富活動內容,深化活動內涵,以旅游節慶為載體,充分利用現代演技技術、影像構建技術,展示河西走廊少數民族風情和風俗,形成傳播性強的作品,對民族民俗文化起到傳承作用。

(三)“文創產品+游客體驗+現代審美”,打造特色文旅商品

傳統的河西走廊特色的旅游商品主要可以分為工藝品和特產這兩部分,缺乏創新性和吸引力。目前,旅游商品都是通過導游推介和購物店購買的形式銷售,渠道單一,企業利潤不高,社會影響欠佳,阻礙了旅游商品的產業發展。河西走廊應該充分利用文化資源對旅游商品進行創新和改造,打破原有的“推介-展示-購買”模式。河西走廊的“飛天”“佛像”等文化元素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應和現代工藝和審美結合打造產品,例如“故宮彩妝”等文創產品大火,絲路文化也可以和現代飾品、家居用品、日化用品、旅行產品等結合,打造獨特文創用品。傳統的旅游購物是“游覽+購買”模式,不能更好增加游客購買樂趣,應設計出更多“游客體驗+購買”模式,讓游客能夠參與特產、手工品采摘、制作等過程,增加體驗的樂趣,例如,酒泉的夜光杯現場定制、張掖特色剪紙體驗、涼州水陸畫的繪制等。另外,旅游特色美食也需要文化包裝,打造地方美食城品牌,可以提高旅行中的團餐質量,變為美食體驗,讓游客自由選擇,自助用餐,提高游客的滿意度。

六、結語

在旅游大發展的背景下,對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與創新是時代發展的重要趨勢。為了提高游客的體驗感,河西走廊地區要充分發揮自身在絲綢文化、長城文化、民族文化以及紅色文化方面的特色,賦予旅游產品更多的文化內涵。通過創新文化遺產類、民族民俗類以及特色旅游商品類旅游產品,提高旅游產品的品質,使其能夠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創意性需求。

(作者單位:蘭州文理學院旅游學院)

猜你喜歡
河西走廊長城文旅
乘風破浪的日照文旅
在地下挖一座“竊聽長城”(下)
在地下挖一座“竊聽長城”(上)
文旅融合,從無到無限大
守護長城
安東:東方的幽靜文旅之鄉
文旅照明的興起
民國時期哈薩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動述論
河西走廊戈壁主要類型及其分布
長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