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

2020-10-09 11:07金靈艷
理論與創新 2020年15期
關鍵詞:感知閱讀教學語文

金靈艷

【摘? 要】語文教學中文本的閱讀占了很大部分,語文閱讀不僅是中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也是時代發展的要求,在閱讀中能尋找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因此,必須提倡廣泛的閱讀,重視語文閱讀教學。本文就新課標下的閱讀教學,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從語文閱讀教學找到作家、作品和學生心靈的“共鳴點”“溝通點”, 教師教學中把握好“度”,尊重的學生對文本的初次感知等方面,淺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

【關鍵詞】語文;閱讀教學;溝通點;度;感知

引言

語文閱讀教學在中學的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語文閱讀教學應該是作者、老師、學生三者的對話過程,教學過程中三者缺一不可,文本應該成為主體內心體驗的源泉,教師則是進入源泉的引導者,課堂上要有情感生活,有心智活動。

1.尋找作家、作品和學生心靈的“共鳴點”“溝通點”,激發興趣

語文閱讀教學中找到所選作家、作品的主要特點和學生生命成長的“共鳴點”“溝通點”,能使作家作品的主旨與學生的可接受性相連接。這個共鳴點落實到每一篇具體的文章里,或許有一定的困難。要了解我們所教的對象高中的現實情況,如所處時代、生活環境、知識結構等等,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即將告別童年,進入成年的過渡時期,要了解這一時期他們的心里變化,抓住他們最迫切解決的生命課題。了解這些就比較容易找到此點,拉近作品與學生的距離和他們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能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行性、主動性,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依據《課程標準》確立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和任務的前提下,尋找到一個恰當的“共鳴點”、“溝通點”。通過朗讀使學生讀出作者的感受,達到心與心相交,與之對話交流,加入情感意義,使學生產生審美的再創造。

例如:一位老師上魯迅先生的《祝?!?,首先從祥林嫂的故事和學生自己和他們周圍的生活關系入手,將祥林嫂定為“一個不幸的人”。學生聯系實際七嘴八舌談論什么“不幸的人”,及“不幸人”的相關事件。在學生掌握故事的基本情節,了解祥林嫂的遭遇后,向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祥林嫂真正的“不幸”在哪里?作者怎樣寫他的不幸?進而引導學生去深入細讀小說的幾個關鍵場景。如鄰村的老女人“特意”來尋,聽了她悲慘的“故事”,“嘆息”一番,“滿足”地去了,一面還“紛紛議論”著。這時將祥林嫂的不幸轉化為自己滿足的心里過程,這恰恰說明祥林嫂的不幸非但沒有引來同情,反而成為人們差飽飯足后的消遣材料,這說明周圍人情的冷漠,這才是祥林嫂最大的不幸。在學生感受到這些后,引導學生去細讀“我”聽到祥林嫂死后的感慨,學生有了進一步的領悟后,引導的學生琢磨小說結尾節日氣氛的渲染,體會背后的寓意,作者內心的沉重。學生懂得感悟到這一切之后,讓學生思考:你身邊有沒有不幸的人,你怎樣去對待、看待他們?用作文的形式完成。把作家對生活的發現和感慨,學生對文本的感悟,轉向學生自身,和學生今天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了。促使學生去關心自己周圍不幸的人,并反思自己對他們的態度,使《祝?!防锏幕揪袢谌肓藢W生的生命與寫作當中。這樣先找到作家、作品和學生心靈的“共鳴點”“溝通點”,使學生能把自己融入到作品之中。

2.教師教學中要把握好“度”

世界萬物都具有一個“度”,超過一定的限度,就會向其反面發展。教學中的“度”主要是指信度、廣度、深度、難度等等,它是由文本、教師、學生三個方面的因素決定的,但教師的作用是關鍵的,教師的教學決定著文本與學生是融合、產生共鳴。

2.1教師把握好課堂容量的“度”

語文閱讀教學,都被認為應該是語言的盛宴、感情的盛宴、思想上的盛宴,而簡單、干癟、枯燥、乏味的語文教學完全不能滿足及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但語文教學中的“盛”也必須遵循一定的“度”。語文教學,特別是中學語文教學,由于學生的知識儲備不足、情感還處于發育過程中,思想也相對簡單,這就決定了語文教學要簡單而又不能過于復雜。在“盛”的基礎上精簡,一堂課塞得太多,弄不好會噎住學生,因噎而廢實。因此,講課的線索要清晰,便于學生把握和記誦,把握好“度”太多會把學生繞糊涂。這就要求把握好三點:首先,對文本認真的解讀、琢磨,把文中最核心的東西提煉出來;然后,細心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哪些是他們能接受的,或是經過講解、引導能理解的,哪些是超出他們現有水平,不能接受的;最后,認真研究教材、大綱里規定的教學要求、目的,以確定哪些是必須教給學生的,并思考通過什么樣的教學過程與設計體現其教學意圖。通過這樣找出一條清晰的課堂線索,刪繁就簡,達到少而精。

2.2教師把握好發散與引申的“度”,即廣度與深度

錢理群老師認為:不能把自己文本的理解,自己想到的,感悟到的,全部交給學生,必須要有選擇,要有所不講才能做到真正的講,做到“刪繁就簡”,不必“講深講透”。例如:一個老師講“詩化了的時間,詩化了的哲學”,隨口就引用了蘇格拉底的哲學的一段話,我們都很難懂,需要反復思考。學生也一頭霧水。這樣過于發散的引申、發揮,如果課堂生發揮的太多,不僅會影響課堂的脈絡、節湊,還會影響學生的理解,甚至影響的學生的學習興趣。閱讀教學追求廣度和深度,但超出太多會影響學生的理解水平,適當講一些學生通過努力能理解的內容,講的太多,課堂就會太沉太累。一些文本具有自身經典性,需要讀一輩子的。在不同的年齡、生命成長的不同階段,不同的時代、社會環境,都會讀出不同的意味和意思。而中學階段,學生處于成長的時期,缺乏足夠的人生閱歷和知識儲備。課堂發散和引申時,更需要把握好度,否則學生對經典總會望而遠之。

3.尊重學生對作品的感受

從學生的感受出發,加以適當的引導,尊重學生對作品的感受,而不是把老師自己的認識和感受強加給學生。尊重學生的每一個發問、質疑發現恰當的引導時機,即是教學的智慧,更是為教者的道德。學生對教學文本的直覺、感悟、疑惑,應該是閱讀教學的基礎和起點。學生的對文本的初次感知常常是模糊的、自發的 。老師在教學中應該將這種朦朧、自發的感悟,引導成為自發的體察,從中培育學生的語感,并形成能力與習慣。從學生的感覺出發,經過老師的引導,學生進入文本規定的情景,并將感性的直覺,上升上到對作品深層意蘊的理解。這樣的理解又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與具體的情景、情感糾結在一起。根據每篇作品的教學目的,把教師的教學意圖轉化為學生的自覺接受。例如:魯迅的雜文《拿來主義》,上課時提問學生:什么是“拿來主義”?是“拿來”“拿來的想法”“拿來東西”等等,千奇百怪的理解,你不能全盤否定學生的初步感知,總體感覺就是要“拿來”。教師加以引導“問什么要拿來?”,抓住了學生的感知,激發學生的興趣,能有效突破重難點。

但學生的直覺、感悟、理解也會有片面性,以至誤讀和曲解。尊重學生的感悟、理解,絕不意味著放棄教師引導、糾正、補充的責任。語文閱讀教學存在一個“多元解讀”的現象,但并不是一切解讀都是合理的。固然“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王子的面目,還是有一個基本的模樣,不可能變成李爾王。必須對學生完全錯誤的理解和離題的發揮,給予糾正,防止思想內涵和外延隨意的鑿深、擴大、泛化,是文本的面目反而模糊不清。

參考文獻

[1]葉開.對抗語文[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2] 錢理群.語文教育新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3]鄭桂華.初中語文課堂智慧與策略[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9.

猜你喜歡
感知閱讀教學語文
初中英語評判性閱讀教學實踐與探索
多元讀寫理論指導下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實踐
高階思維介入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
“認知-遷移”教學模式在高年級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在閱讀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能力與情感
淺談低年級兒童音樂教學
芻議小學美術教學策略
我的語文書
語文知識連連看
語文妙脆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