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融”模式 追求“合”境界

2020-10-12 14:06孫煜
職教通訊 2020年8期
關鍵詞:產教融合中職學校探索

摘 要:深化產教融合,促進職業教育“教育鏈”與“產業鏈”的有機銜接,是推動職業教育高水平發展的必由之路。但中職學校在產教融合實踐過程中存在合作資源匱乏、學生能力不足等問題,以致于產教融合的推進困難重重。以常州高級職業技術學校為例,對中職學校在產教融合的發展歷程中的不斷嘗試與實踐進行詳細分析,以期形成多元發展、具有特色的中職學校產教融合的新模式。

關鍵詞:中職學校;產教融合;實踐;探索

作者簡介:孫煜,女,常州市高級職業技術學校副校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創新創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0?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4-7747(2020)08-0038-04

2017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頒布了《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教育綜合改革的決策部署,深化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等改革,發揮企業重要主體作用,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培養大批高素質創新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1]?!兑庖姟返某雠_,對于推進應用型本科高校和職業院校在產教融合中實現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促進科研與產業相結合,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率,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新舊動能轉換,提升產業的核心競爭力,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教育人才培養和產業需求仍然存在著“兩張皮”的問題,職業教育“教育鏈”與“產業鏈”難以有機銜接,已然成為政府、學校、產業界、研究界的熱點與痛點[2]。

產教融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實踐推進過程中卻存在著阻力。在宏觀上,一些地方發展“見物不見人”,教育資源規劃布局、人才培養層次、類型與產業布局和發展需求不相適應,部分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大,人才供需結構性矛盾凸顯;在微觀上,校企協同、實踐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尚未根本形成,校企合作“學校熱、企業冷”,呈現出淺層次、自發式、松散型、低水平的狀態。這些矛盾成為推動產教融合過程中的巨大障礙。對于中職學校來說,這些矛盾和問題更為凸顯,存在著合作資源匱乏、辦學資金短缺、學生能力的不足、管理體制“被去職業化”等問題,也影響著中職學校產教融合工作的推進。面對新時代產教融合發展的新命題、新挑戰,中職學校如何克難求進,在區域內與普通高校、高職院校競爭,彰顯優勢以贏得優秀企業的青睞;如何在具體校企合作過程中找準定位,保證合作的長期性與穩定性;如何發揮主觀能動性,走出中職特色的產教融合之路,這些都成為中職院校需要深思熟慮的重要問題。

產教融合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直面瓶頸問題和制約因素,切實構建教育和產業統籌融合、良性互動的格局。中職學校只有立足于學校實際,創造出多元發展、充滿個性、全新的合作模式,才能適應當前時代發展的需求和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要求。一般而言,從校企合作發展到產教融合的歷程,是一個從單點融入到多元融通再到深度融合的過程,而且是在實踐探索中不斷進行矯正完善、更新迭代和持續發展的[3]。因而,中職學校要把產教融合融入到具體的辦學實踐中,結合實際,探索人才培養的新路徑?;诖?,本文以常州市高級職業技術學校為例,探索新時代中職學校推進產教融合的現實路徑,以期為中職學校深化產教融合提供可資借鑒的藍本。

一、單點融入,精準對接,探索適應企業需求的人才培養新路徑

單點融入校企合作最常見的模式是“訂單培養”,這也是絕大多數校企合作常用的模式,而供需的精準對接是單點融入的前提[4]。常州市高級職業技術學校曾先后與區域內多家企業共建“冠名班”進行訂單化人才培養,開發“企業講堂”“定向培養”“定崗實習”等校企合作育人模式,這種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具有以下三個特征:一是合作點相對單一,即按照企業的用人需求開展培養;二是培養的主體相對單一,即主要以學校為主體開展,企業很少或者幾乎不參與;三是培養的過程相對單一,學生在學校完成課程學習后再到企業進行實踐操作。實踐證明,單一、傳統的兩段式培養模式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產與教的融合問題,而探索學段交替、工學交替才是推進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徑[5]。為了有效突破校企合作的瓶頸,常州市高級職業技術學校結合實際企業需求,創新校企合作模式,在校電氣工程系率先進行了“職業體驗營”的探索和實踐。學校的電氣工程系依托四家大型上市高新技術企業,借助前期積累的訂單培養成功經驗,組建了“職業體驗營”,重點探索“公共實訓(校內)—職業體驗(企業)—專業提升(校內)—崗位生產(企業)”的學段交替、產教融合的多段式教學模式。在學生課程學習階段,學校便與企業對接聯系,由企業提供固定的生產崗位,各試點班級完全仿真企業員工的實操環境,學生每學期輪流進入企業的“職業體驗營”進行為期1個月的產學體驗,共計160學時的產學任務。職業體驗使學生走進企業,深入一線,初步構建起學生的職業認知、職業行為和職業能力,而企業的生產任務也因每班學生的輪流實訓得以較好地完成,這一過程可能會造成企業的生產周期有所增加,但其人力成本卻能夠大大降低。

“職業體驗營”的探索和實踐實現了校企合作的創新突破。一方面,“職業體驗營”精準對接企業的用人需求,滿足企業的實際需要,充分調動了企業合作積極性,突破了以往校企合作中“校熱企冷”的困境,使校企合作成為彼此的實際需要;另一方面,“職業體驗營”使學生在實踐中加深了對課本理論知識的理解,逐步熟悉了崗位要求,進一步提升了職業能力水平,為未來就業擇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實習企業也逐漸在“職業體驗營”的實施過程中了解了學校的辦學理念、教學需要、學生能力等,參與學校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的意愿不斷增強,這也有利于現代學徒制的開展與實施。

二、多元融通,雙創賦能,集成發揮校企合作的核心價值鏈

單一的校企合作模式難以滿足不同企業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而且合作方若不是有實力的大型企業,“職業體驗營”或者“現代學徒制”將難以維繼,合作的內容也不會廣泛和深入,也無法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良性互動,對學校辦學和育人的幫助也就收效甚微。地方中職學校產教融合要有革命性的突破,在量與質兩方面都能有效提升,需要將體現學校核心價值的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文化傳承、社會服務等各職能充分挖掘,在與行業企業合作時打通人才培養、行業應用研究、職工培訓等關鍵環節,在合作的過程中最好能在學校各核心職能要素之間實現連接、集成并形成效應,與行業企業實現多元的鏈接、協同與貫通。

常州市高級職業技術學校堅持多元融通的理念,不斷創新融合校企合作的實施路徑和模式,相繼成立了企業技能大師工作室、企業技能培訓中心、企業精品工作室、企業小微創業學院、校企聯合研發中心、校企聯合教研室等,同時在多元拓展合作的過程中,不斷推動不同要素之間實現貫通鏈接,將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創業孵化等要素融入其中,不斷豐富校企合作的內容,激發校企雙方的內生動力,從而有效地實現各個校企合作要素之間的價值拓展,提升了校企合作的質效。

學校投入建設了校外臨街的創業體驗街,成為師生實現創業夢想的孵化基地。創業體驗街以系部為主導,以創業師生為主體,采用與企業進行項目合作和自主創業兩種形式。入駐創業體驗街的項目必須與學校專業建設內容相吻合,使參與創業體驗的師生學有所用、創有所樂。自2016年12月創業體驗街啟用至今,先后已有兩批5個創業項目入駐體驗街,校信息工程系與香港締美詩國際集團共同協商開展醫學美容專業現代學徒制試點,在藥物營銷專業開設了“締美詩醫學美容創業班”,在創業體驗街開創了締美詩皮膚護理分店和締美詩武職聯合教研室,以此模式共同培養高技能醫學美容專業人才。經過前期的探究與合作,目前已有超過30名學生進入該創業班學習,并已有學生進入締美詩國際集團工作或加盟到締美詩國際集團創業隊伍之中,為學生的職業發展開拓了所學專業之外的另一種可能。電氣工程系則以企業“機器人名師工作室”為依托,成立了STEAM教育中心,以機器人教育培訓為載體,將校內師生機器人創新團隊的培養與面向中小學生的科技教育機構的創業結合起來,已經面向社會招收了多名學員。在該中心成長起來的機器人創新團隊的學生在各級機器人比賽中屢屢獲獎,學生畢業后,有的進入高校深造或進入知名企業就業,有的成為了STEAM教育中心的合作伙伴,有的成為了其他科技教育機構的授課教師,有的開始自主創業,他們的成長和發展經歷已經成為學校人才培養的品牌與亮點。

此外,常州市高級職業技術學校還在校內建設了集面向企業提供科技創新服務、面向學生進行雙創教育、創業孵化,以及面向中小學生開放的職業體驗館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創客中心。在創客空間建設中學校將企業名師工作室、品牌專業與項目匹配,開展校企協同、師生跨界、團隊創新的合作,以學生為主體,以項目為載體,以學生發展為目標,以能力提升為主線,在跨領域、跨專業導師的指導下合作下開展創客活動,通過豐富的創客活動播撒更多創新、創業的火種。

基于常州市高級職業技術學校內外創新創業實踐基地,以及產教融合的深入推進,這些舉措使得學校迸發出更加欣欣向榮的時代活力,取得了豐碩的教學成果。在近年來的江蘇省職業學校創新創業大賽中,常州市高級職業技術學校入圍決賽和最終獲獎的創新創業項目數量都名列江蘇省同類院校前茅。

三、深度融合,利益共享,打造共生共贏的校企命運共同體

區域經濟產業發展的新常態、新時代職業學校發展的新要求,給職業學校產教融合工作帶來了新挑戰。新形勢下,校企要共同探索產教深度融合,在融入、融通的基礎上實現更大、更深的交集,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轉變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產教雙方的各種資源要素需要互相轉化、互相支撐,實現合二為一,融為一體,形成一個良性互動的全新生態系統,才能真正相互依存、可持續發展。而企業學院、校企聯合實訓基地與現代學徒制等形式的統合推進,能推動產教融合進一步向縱深階段發展。

一方面,職業學校提升自身能力、突出自身的價值,以成為行業、企業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是產教融合工作穩定推進的基礎。第一,學校要主動對接產業需求,設置企業行業急需的專業,打造以服務行業、企業發展為宗旨的校企共商模式;第二,學校要依據企業崗位群的需要,校企共同全面開發課程體系,定制個性化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實現校企在內容設置、過程管理、考核評價等領域齊抓共管;第三,產教融合的成果預設應基于滿足多方利益的基礎之上,才能保障校企利益共享、協同發展[6]。另一方面,多方聯合出臺多層級、組合式的激勵機制,是產教融合工作深度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為此,常州市高級職業技術學校成立了專門的產教融合管理部門,對學校產教融合工作進行頂層設計、實施統一管理,出臺了《校企合作項目管理辦法》,實現了校企合作項目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管控,進一步規范了合作流程,提升了校企合作項目的成效。另外,學校與企業聯合出臺了企業學院及產教融合發展聯盟運行機制、管理辦法,力求建立起有效的校企協同育人、共同發展的長效機制,真正構建起有利于區域經濟增長、產業升級、企業轉型、學校發展、人才優化的校企命運共同體。

2018—2019年,國家密集出臺了很多促進產教融合和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文件,特別是《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職業教育是一種類型教育,對職業教育高水平發展意義重大。的確,職業教育跨越經濟與教育兩大領域,跨越了企業與學校兩大境域,跨越了工作與學習兩大界域,是多重跨界的教育[7]。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深化產教融合,推進校企協同育人的改革是每所職業學校辦學和育人改革的必然之路。因此,地方中職學校應當不斷優化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路徑,在立德樹人、以學生為中心培養人才的同時,不斷重塑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理念、創新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深度推進真正的產教融合,只有這樣,才能使地方中職學校進一步適應新時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彰顯中職學校的類型教育辦學特色。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Z].國辦發〔2017〕95號,2017-12-05.

[2]劉志敏.產教融合:從“融入”走向“融合”[J].中國高等教育,2018(2):24-25

[3]安群,劉影.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協同全新生態體系探索[J].遼寧高職學報,2018(3):15-16.

[4]楊樹森.深化產教融合 推動高質量發展[J].寧夏教育,2019(4):4-6.

[5]潘海生,王佳昕.產教融合命運共同體的時代意蘊、路徑選擇與行動指南[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28):22-27.

[6]王振洪.校企利益共同體的價值取向及其實現路徑[J]. 中國高教研究,2014(2):78-80.

[7]蔣元濤.以專業核心技能為抓手 提升高職學生就業競爭力[J].中國市場,2018(21):176-177.

[責任編輯? ? 秦? ?濤]

Innovate the Integration Mode, Persuade the Integration State

——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 Chang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Technology

SUN Yu

Abstract: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the organic connection between "education chain" and "industrial chai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he only way to promote the high-level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owever,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of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uch as the lack of cooperation resources and the lack of students' ability. Taking Chang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ontinuous attempts and practice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o as to form a new mode of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colleges with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practice; exploration

猜你喜歡
產教融合中職學校探索
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半p師型”青年教師隊伍建設研究
校企協同應用型軟件人才培養機制
產教融合提升課程有效性的思考
德育工作淺談
社會轉型期行政權控制的路徑探索
房地產項目策劃課程案例教學探索與實施
利用微信做好班級管理工作的實踐研究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實驗教學改革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