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探究傳統文化教學的策略與方法

2020-10-14 15:12董秀潔王鑫
青年生活 2020年31期
關鍵詞:中華傳統評價

董秀潔 王鑫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語言習慣、文化傳統、思想觀念、情感認同的集中體現,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能讓孩子們走出去,親身感受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如何在綜合實踐課程中引導青少年學生更加全面準確地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感悟傳統美德與時俱進的品質,是我們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

一、我國傳統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普遍存在以下問題:第一,重知識講授、輕精神內涵闡釋和體驗,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落實得還不夠;第二,家庭、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教育合力有待加強。

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傳統文化應遵循的原則

綜合實踐課程傳統文化課程應開展豐富多彩的以“知行合一,傳承民族精神”為鮮明特色的實踐活動。主要應遵循的原則如下。

第一,主體性性原則。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教師作為支持者、合作者、指導者,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學生搭建多樣化的文化活動平臺,增強學生的主體學習體驗。教師的適時鼓勵非常重要,可增強學生信心,使其保持持久的熱情,自覺自愿完成活動項目。

第二,發展性原則。既要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積極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既要高度重視培育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又要注重引導學生樹立世界眼光,博采眾長。首先,活動方案的設計和實施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既要立足于全體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又要與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相統一,做到既要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擴展視野、增長知識,也要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世界出發,形成健康的生活態度,情感和精神世界得到不斷提升。其次,教師應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及時地給予激勵和正確的引導,促使他們努力展現自己的個性特長,激發潛能。

第三,實踐性原則。既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又要注重發揮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的重要作用;既要發揮學校主陣地作用,又要加強家庭、社會與學校之間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首先,活動內容的設計要緊扣時代脈搏,恰當地結合我國社會主義精神和物質文明建設的需要,落實立德樹人的基本任務。其次,通過活動將學生引向社會,增加他們對社會的認識與理解、體驗與感悟,發展他們批判思考的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再次,鼓勵并支持學生發掘、利用校內外課程資源,加強學校、家庭與社區三者之間的聯系。

實踐證明,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提升必須借助大量科學、高效、有序的實踐活動,所以我們必須拓寬學習的渠道,探索出一套適合高中生的活動模式,讓這些活動真正成為學生喜歡參與、善于駕馭的學習方式,并為他們解決問題、認識社會、思索人生提供重要借鑒。

三、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基本策略

(一)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形成開放性的教學園地。

把教材視為寶貴的資源,根據教學實際特別是學生的現狀和發展需求,進一步整合優化教材資源。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拓展、重組,融傳統文化的探究活動于其中,力求建構出一套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實踐性、創造性的知識架構,形成開放性的教學園地。

下面推薦幾種經過實踐檢驗的比較好的做法:

1.學案導學法。在學案中留出恰當的空間,讓學生認真抄寫一遍經典語段,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銘記心田。引導學生深入學習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引導學生辯證看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增強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不斷完善人格修養。

2.經典誦讀法。要求學生利用早讀和課余時間反復誦讀教材中的經典篇章,在誦讀中深味涵泳、悟理知義。清晨用朗朗的書聲開啟新的學習之旅,在讀后感、手抄報中暢談閱讀經典的感悟已經成為濰坊中學學生美好校園生活的一部分。

3.主題討論法。根據課程需要和教學實際,確立活動的一個或幾個主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在課堂內外組織形式多樣的研討交流活動,可以是師生的互動,也可以是唇槍舌劍的辯論,思想在對話中碰撞;各人或各小組以小論文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師生在分享中共同進步。

4.情境設計法。設計一個具體的活動情境;讓學生在這一特定的情境中扮演一定的角色,讓學生通過身臨其境的體驗,去感知文本、思考問題,提高綜合能力。

5. 開設文化大講堂。充分挖掘、利用本校的人才資源優勢營造書香校園;定期播放教研團隊推薦的價值較高的文藝類節目;積極推薦或組織學生參與、學習校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的講座課程。

(二)聯系現實生活,拓寬學習領域

現實生活中蘊藏著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我們應該善于挖掘并用好“生活”這一寶藏。通過一系列活動,讓學生用文字、圖表、圖畫、照片等方式展示學習成果,加深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踐行者、弘揚者。

1.加強傳統文化課與諸多學科的融合,開發并實施構建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多維度平臺。

傳統文化課程是融語文、歷史、音樂、書法、體育等多學科為一體有機整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跟著歷史學做人、剪紙課、校園武術……都是盛放的花朵。

2.傾聽歷史的回聲,挖掘節日文化的內涵

在中秋節、重陽節、農歷新年、清明節、端午節及少數民族重大節日開展主題探究活動,了解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遺產,認識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決定作用和杰出人物的貢獻。

3.充分發揮學生社團、學習小組、學生干部的作用,把課堂和課余結合起來,探索教學活動的新途徑,以達到提高學生語文能力、鍛煉膽魄、增長知識、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的目的。特別推薦開展詩歌朗誦比賽活動、辯論賽活動、課前演講活動。

4.開發利用本地社會教育資源,建立實踐活動基地。

濰坊大地上有無數歷史文化名跡,有眾多現代化的建設成果,這就是鮮活生動的教育資源,是一部值得深思熟讀的大書。

組織學生走近石笏園、風箏博物館、樂道院、楊家埠民俗文化園等歷史人文景觀;可以組織“學子企業行”“社區服務”體驗交流會等。通過豐富多采的活動引導學生深入生活,面向社會,融入自然,在交流中增強感恩意識、感受生命魅力、關注生存空間,并由此形成積極的人生觀。

(三)家校攜手更上層樓,親子合作潛力無限

1.千言萬語入筆端,一路同行愛無言

開展“親子同練字,精神共成長”活動。讓親子之間多一些深沉而理性的交流。鼓勵家長們行動起來,參與班級的文化建設??梢蚤_展“家長進課堂”的活動,讓家長走進學生課堂,把寶貴的人生經驗和豐富的社會智慧傳授給學生,讓他們能在更高的起點前進。

2.春風化雨潤心田,同學少年永向前

帶領學生走近茶道這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接受這種古老獨特的修身養性的文化熏陶。學生們在辨茶類、識茶器、學習泡茶敬茶的過程中加深了對中國茶文化清、靜、雅、和特點的理解和認識。為父親獻上一杯孝心茶,以傳統禮儀向長輩行孝道,表達感恩之心,這份節日禮物豈不獨特?

四、建立新的評價理念和評價方式

評價必須兼顧整體性、多元性和過程性,強調學生在課程評價中的主體地位。我的建議是:

(一)評價應以形成性、發展性評價為主。注重學生主體參與實踐的過程及在這一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積極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創新意識。

(二)評價應注意多樣性和可操作性,可自評、生評和師評相合,不采用書面考試形式,可利用作品(調查報告、研究性小論文等)評價、展示與交流、成果匯報活動、比賽等多種方法進行,實現評價主體和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和評價過程的動態化。

總體來說,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方興未艾,抓住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積極的作用,不斷探索傳統文化教育的策略和路徑,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認真研究的課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任重道遠。

猜你喜歡
中華傳統評價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少年力斗傳統
2006—2016年度C—NCAP評價結果
2006—2015年度C—NCAP評價結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評價結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評價結果
清明節的傳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