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迅作品中的人物服飾研究

2020-10-14 09:10李佳樂
青年生活 2020年31期

李佳樂

摘要:從古至今,衣著對于人來說都非常重要。在古代什么人穿什么衣,各階層對服飾的款式、顏色都有嚴格要求,衣著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明貴賤、辨等級”的工具?,F代社會我們講究衣著得體,要注重自己的外表形象。同樣,服飾對于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來說也不可或缺,人物形象的刻畫離不開服飾描寫。人物服飾在反映作者情感態度、顯示人物身份性格、揭示人物命運、揭露社會黑暗根源等方面都發揮了巧妙的作用。本文以魯迅文學作品作為研究對象,探索人物服飾的獨特之處。

關鍵詞:魯迅作品;人物服飾;感情色彩;身份性格;人物命運;封建腐朽

古語常說:“佛靠金裝,人靠衣裝”,我們的基本生存需要“衣食住行”中“衣”也排在首位,由此不難看出衣著、服飾對于個人的重要性。在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可或缺,而這又離不開人物的服飾描寫,衣著打扮會對人物形象的完整度、飽滿度產生直接影響。很多文學作品中都有出色的服飾描寫,在這之中造詣最深的恐怕就是魯迅先生了。魯迅作品中的一個個人物形象深入人心,但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們每個人別具一格的服飾——孔乙己的長衫、祥林嫂的白頭繩、閏土明晃晃的銀項圈、留學生高聳的帽子......這些服飾描寫使人物躍然紙上,但又不只是簡單的審美風格,其中更是蘊藏著深刻、豐富的涵義,產生一種“由淺入深”的閱讀感受和藝術效果。

(一)反映作者對于人物的感情色彩

作者對人物的服飾描寫,可以反映出作者對于筆下人物的感情色彩,有喜有惡?!白仙膱A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這是《故鄉》中對于閏土的描寫,“明晃晃的銀項圈”是閏土服飾的標志特征,這一描寫體現了魯迅對于童年玩伴的喜愛和思念。而與此相反,在《藤野先生》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這段描寫,卻把魯迅先生對于清國留學生的厭惡、鄙視體現的淋漓盡致,將他們頭上的帽子比作“富士山”,極具諷刺意味。

(二)顯示人物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

服飾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物身份的象征?!犊滓壹骸分袑滓壹悍椀拿鑼懯沁@樣的:“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長衫是古代讀書人的象征,說明孔乙己是讀過書、有一定學識的人,但“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又點明了他只是仕途不得志、讀過書卻淪落到將要討飯的社會底層人民。在《藤野先生》中對于藤野先生衣著服飾的描寫也體現出人物的身份地位,另外還有性格特征?!斑@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大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這一描寫顯示出藤野先生是一位平時打著領結的教書先生,他穿衣模糊、忘帶領結、冬天只一件舊外套進一步刻畫了藤野先生潛心于讀書學術、認真嚴謹的形象和不拘小節的性格特征。

人物服飾起到這樣作用的還有《藥》中的康大叔,他“披一件玄色布衫,散著紐扣,用很寬的玄色腰帶,胡亂捆在腰間”,“玄色”就是黑里帶微赤的顏色,泛指黑色,這一身黑衣,再加上“披、散、捆”,一個行為粗野、蠻橫兇惡、貪婪殘暴的劊子手形象躍然眼前,單是這身衣裳就讓人感覺到一股撲面而來的匪氣和殺氣,此處的服飾描寫怎能不讓人拍手稱絕?像這樣令人生厭的裝扮也不得不提《阿Q正傳》中的假洋鬼子,“一身烏黑的大約是洋衣,身上也掛著一塊銀桃子,手里是阿Q已經領教過的棍子,已經留到一尺多長的辮子都拆開了披在肩背上,蓬頭散發的像一個劉海仙”,在革命到來之時,他穿上洋衣是為了表明自己反滿崇洋的決心,佩“銀桃子”是因為這是“柿油黨的頂子,抵得一個翰林”,可是背后卻還留著一尺多象征清朝的辮子,而且是披頭散發。這樣一來,“洋衣”和“銀桃子”配上“長辮子”,很容易就勾勒出一個狡猾奸詐、投機取巧、諂媚卑鄙的的“假洋鬼子”形象,顯示了他的性格和身份。

以上服飾與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是相一致的,這種反映是正向的,而在《傷逝》中,對子君出場時的服飾描寫卻和她的身份性格形成反差。她“帶著笑渦的蒼白的圓臉,蒼白的瘦瘦的胳膊,布的有條紋的衫子,玄色的裙,皮鞋的高底尖觸著磚路的清響”,這為我們營造出一個優雅文靜的“乖乖女”形象。但通過之后她與涓生的戀愛故事我們會發現,子君是一個大膽、前衛、先進的嶄新女性,是受到“五四”新思想影響的一員。這樣的服飾描寫就與人物實際形象發生沖突,此種反差會讓讀者印象更加深刻,也是服飾描寫的另一獨特表現手法。

(三)揭示人物命運

服飾對于人物命運的揭示,一類是通過如祥林嫂般前后呼應來實現的,另一類是通過如孔乙己、閏土般前后對比來實現的?!蹲8!分械南榱稚┛芍^是魯迅塑造的一大悲劇人物,她的一生是凄慘可憐的,從對她的服飾描寫中我們就可預見其命運。初見祥林嫂,她“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再見祥林嫂,“她仍然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這兩處完全相同的文字,不變的是祥林嫂的衣著,而改變的卻是她的命運,是她經歷喪夫再嫁再喪夫喪子的命運?!鞍?、烏、藍、月白”是祥林嫂服飾的主色調,給人一種很壓抑很灰暗的感受,“白頭繩”又象征著她兩次喪夫,這都渲染了悲劇氣氛和色彩,使讀者預感到她的命運會非常悲慘。

在《孔乙己》中,開篇孔乙己來喝酒,“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就顯示出他落魄的境遇,但并不至于無法生存??山Y尾處孔乙己再來喝酒,已是“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之前他還是唯一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人,最后是穿著破夾襖、掛著蒲包、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前后對比揭示出孔乙己終將被社會所淘汰的命運,他的結局只能是“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記憶中的閏土是“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而再見面時,雖然已是深冬,天氣異常寒冷,但站在“我”面前的他卻依然“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單從這服飾的“破”、“極薄”和閏土“渾身瑟索”,就可以想象到他這些年所經受的磨難和滄桑,暗示他的命運是多么落魄凄慘。

(四)批判封建思想和制度

魯迅筆下有一批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和封建制度壓迫的人物,上文所提到的祥林嫂和孔乙己就極具代表性。祥林嫂辛勤勞動、任勞任怨,卻遭受了喪夫再嫁再喪夫喪子的不幸,而迫使她再嫁的正是那群信奉“三綱五?!敝?,最終在這些人眼里,她又成為不潔之人、傷風敗俗之人,備受唾棄。那條“白頭繩”,不僅是她兩次喪夫的象征,更是壓在她頭頂的封建禮教、封建思想、封建制度的大山,壓的她無法喘息,最終在一片祝福聲中死去。同樣,孔乙己也不能幸免。在古代封建社會,“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想深入人心,眾人懷著功名利祿之心向科舉制靠攏,渴望通過僵化的“八股文”謀得一官半職,走上仕途之路??滓壹簣讨凇伴L衫”,是因為那是讀書人的象征,是進入仕途的敲門磚,穿長衫是值得尊敬的。這“長衫”不僅是社會地位的象征,更是禁錮束縛知識分子的枷鎖,封建科舉制化作這一襲“長衫”,緊緊捆住知識分子的肉體和精神,形成孔乙己扭曲、畸形的心理。

再看《阿Q正傳》中的阿Q,“棉被,氈帽,布衫,早已沒有了,其次就賣了棉襖;現在有褲子,卻萬不可脫的;有破夾襖,又除了送人做鞋底之外,決定賣不出錢”,阿Q渾身上下只剩的這條褲子,就是他深受封建制度和封建政權的剝削壓迫,而對自己的處境沒有絲毫反抗意識的結果,他的“精神勝利法“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切被壓迫者在未覺悟和未有能力反抗前不得已的消極態度及自我安慰心理。作者正是通過阿Q的服飾,來反映在這個“吃人”的社會中,農民的生活水平日益衰退,被壓榨到無法生存的地步?!栋正傳》中還有一處描寫,是對革命黨的服飾描寫:“個個白盔白甲,穿著崇禎皇帝的素”,這個時期已經是共和時期,但是未莊人的思想卻還停留在明末清初,認為革命黨是“穿著崇禎皇帝的素”,此處就揭露了辛亥革命的片面性、局限性、不徹底性,批判了辛亥革命是上層資產階級的“狂歡”,并沒有發動人民群眾,也沒有取得人民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很難發展成為一場自上而下的大革命,所以它的失敗是具有必然性的。

揭示辛亥革命局限性的還有魯迅作品中經常描寫的“辮子”。近代中國歷史上,“辮子”是服飾的一部分,也是很重要的象征,它象征著封建王朝和封建統治者對于人民的控制、象征著舊文化舊道德對于百姓的迫害?!额^發的故事》中的N先生、《風波》中的七斤,都因這條“辮子”吃了不少苦頭,深受其帶來的災難。N先生因出國留學而剪掉辮子,卻在國外受到同學的厭惡,回國后他弄條假辮子,仍然受到國人的唾棄、嘲諷,還被叫作“假洋鬼子”,直到辛亥革命后,大家都剪了辮子,他才免于遭受這種苦楚。七斤在革命高潮時剪去辮子,在復辟風吹來的時候,他因“皇帝要辮子”而憂愁滿腹,而封建守舊勢力趙七爺在革命和復辟更迭變換的過程中,辮子時而盤起,時而放下,盡顯油膩狡猾之態?!稗p子”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顯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魯迅在1934年歲末的《病后雜談之余》也曾寫道:“假如有人要我頌革命功德,以“舒憤懣”,那么,我首先要說的就是剪辮子?!贝蟛糠秩罕姼静涣私飧锩?,要么像N先生和七斤一樣因辮子而受苦,要么像趙七爺一樣只是抱著投機心理,將辮子看作討好、諂媚革命黨和復辟派的工具,要辮子時囂張跋扈,不要辮子時大不了盤起頭發蒙混過關,日后伺機報復。辛亥革命在人民群眾心中流于形式,意義僅僅是要不要“辮子”,這正是其失敗的根本原因。

除了對活著的人進行服飾描寫,魯迅作品中還對已逝去的人進行描寫?!耙粭l土黃的軍褲穿上了,嵌著很寬的紅條,其次穿上去的是軍衣,金閃閃的肩章,也不知道是什么品級,那里來的品級。到入棺,是連殳很不妥帖地躺著,腳邊放一雙黃皮鞋,腰邊放一柄紙糊的指揮刀,骨瘦如柴的灰黑的臉旁,是一頂金邊的軍帽?!边@是《孤獨者》中魏連殳入館后的服飾描寫,“金閃閃的肩章”、“金邊的軍帽”與“灰黑的臉”形成鮮明的對比,凸顯出一種諷刺的意味。魏連殳是魯迅作品中比較特殊的一個人物,他也是覺醒者,但是他不同于《藥》中的夏瑜、《狂人日記》中的狂人、《長明燈》中的瘋子。夏瑜、狂人和瘋子都為了啟蒙庸眾作出努力,甚至是犧牲自己,希望以此喚醒“鐵屋子”中沉睡的人。但是魏連殳并沒有主動作出啟蒙庸眾的行為,他沒有吶喊,他選擇了彷徨,他只在自己所厭惡的社會中按照自己的方式活著,向那些不愿他活著的人作出證明和反抗??晒撞睦铩敖痖W閃的肩章”和“金邊的軍帽”,說明魏連殳如此簡單的愿望也以失敗告終,到最后在他身邊的竟是“他之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這也顯示了魯迅對于啟蒙的極度絕望,“啟蒙者”已經自身難保,更不用說喚醒大眾,這些戰士的努力終將被消解?!巴咙S的軍褲”、“金閃閃的肩章”、“黃皮鞋”和“金邊的軍帽”,這些服飾描寫極具諷刺意味,表達了對這個“吃人”社會的控訴和絕望。

魯迅利用人物服飾,不僅使人物形象更加豐富、完整、深入人心,而且巧妙地表現了多方面的內容,全方位擴展了文學作品的內涵和外延、廣度和深度,使讀者獲得獨特的閱讀體驗。通過每一件服飾,與每一個人物形象相連接,服飾成為情感的紐帶、命運的指南針,也成為鞭撻封建思想的皮鞭、指向腐朽制度的利劍。也正是通過這些服飾,我們才能更清晰地從文字背后聽到魯迅先生振聾發聵的吶喊,看到魯迅先生絕望無奈的彷徨,感受到魯迅先生朝花夕拾時的眷戀和沉浮。

參考文獻:

[1]魯迅.魯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2]李歐梵.鐵屋中的吶喊[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

[3]錢理群.魯迅作品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