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化學概念學習的優化策略

2020-10-21 13:47陳艷
錦繡·上旬刊 2020年4期
關鍵詞:學習理論優化策略

陳艷

摘 要:化學概念是化學思維的細胞和基礎,是學生解決化學問題的重要出發點和依據。本文在基于奧蘇貝爾、布魯納等教育學家提出的著名學習理論上,結合教學實際提出并探討了化學概念學習的優化策略。

關鍵詞:學習理論;化學概念;優化策略

概念是對特定事物的抽象化和概括化的反映?;瘜W概念是對自然界中具有共同特征的化學事物所進行的組織,是反映物質在化學運動中固有屬性的一種思維形式,是對眾多個別化學現象進行概括的結果,是化學思維的細胞和基礎,在學生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準確深入理解化學概念。

一、設計教學問題情境,引入并形成概念

奧蘇貝爾和布魯納都倡導“發現學習”。問題教學情境能讓學生置身于情境中,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有興趣的去探究問題。

1.結合社會生活實例,創設生活化學習情境

熟悉的生活或社會情境能夠與學生原有的知識或認知結構產生聯系,并促使學生在此基礎上開始發現知識、構建知識,形成有意義的學習,進而順利的形成概念。

如第7章,第2節《常見的酸》中學習“酸”的性質。教師可以選取生活中常見的“檸檬”這個物質來開展。檸檬中富含酸,嘗起來呈酸性,引出酸性的鑒別;家里金屬杯不能長期用來泡檸檬水引出酸和金屬的反應;檸檬汁除銹引出酸和金屬氧化物的反應;用檸檬除水垢引出酸和鹽的反應等。酸和金屬氧化物、酸和鹽的反應等,都有助于之后“復分解反應”概念的形成。

2.運用直觀實驗手段,創設化學概念學習情境

實驗教學是化學學習的主要方式。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直觀實驗現象,引導學生對自己所觀察到的實驗現象等提出問題,進而進行探究,讓學生在實驗探究的過程中,獲得化學事實,借分析助歸納法等,概括其關鍵屬性,初步形成概念。

例如,第4章第1節《常見的化學反應—燃燒》的內容,教師可以在上課伊始,做一個“燒不壞的手帕”實驗,讓學生看到手帕明明起火最后卻沒有燒壞的現象。學生就會提出自己的疑問,為什么手帕燒不壞呢?在此基礎上,教師即進一步引導出,解決此問題的前提是了解物質燃燒的條件。而了解燃燒條件的前提是認識燃燒的概念。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認識概念,并逐漸應用概念。

二、突出概念關鍵屬性,促進對概念的理解

1.逐次理解概念中的關鍵詞。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對象所特有的屬性?!疤赜袑傩浴背R躁P鍵詞的形式強調。關鍵詞規定著概念的限定范圍,前提條件等。學生必須逐次理解關鍵詞的涵義,才能徹底的理解整個概念。例如在學習“溶解度”的概念時,只有理解了“一定溫度”、“100g溶劑”、“達到飽和狀態”、“質量(單位是g)”4個關鍵詞,才能完整的闡述清楚溶解度的概念。缺少這四個要素的任何一個,都不是物質的溶解度。

2.變式訓練。布魯納的理論提出,概念的學習是先搜索一般屬性,在大量的一般屬性中抽象出關鍵屬性,然后通過例子、實驗等形式不斷強化概念的關鍵屬性,最后根據關鍵屬性進行多方面的遷移。從不同角度、層次、背景去表述或考察關鍵屬性以進行變式訓練。例如在學生理解溶解度概念的基礎上,給學生不同表述溶解度含義的語句來判斷正誤,繼而根據溶解度的定義定量讓學生判斷是否達到溶解度中表達出的質量等。

三、循序漸漸,逐步深化理解概念

“概念”不可能隨意改變或曲解,有一定的內涵和使用范圍。但是對于概念的理解卻不是相對靜止的,概念也會“瞻前顧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建立在已有概念基礎上,逐步深化對概念的理解。如滬教版九年級化學第一章中,就引出混合物和純凈物的概念。學生隨著學習知識的增加,對物質認知的增多,通過對單質、化合物、有機物等概念的學習,能更深刻的理解純凈物和混合物的定義。

在漸進的化學學習中,有可能會從不同角度或層次對已學過的概念作另外的定義或解釋。如九年級第一章里的“化學變化”,這個概念在此章是從宏觀上定義的化學變化的本質特征是有新物質生成。到第三章時,則是從微觀的角度,定義了化學變化的本質特征—原子的重新組成。從宏觀概念到微觀的定義,學生對于微觀世界的理解沒有宏觀世界那么直觀,在深化“化學變化”這個概念時,教師要注意以舉例的方式,讓學生從宏觀上先回顧化學變化,進而逐步分析宏觀的化學變化過程的微觀表示,最后得出微觀化學變化的概念。

四、注重概念間的聯系,形成網狀知識結構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對前后所學概念用多種形式進行歸納,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否則易被學生遺忘。

網狀的知識結構可以幫助概念充分理解建構。只有將一個概念納入相應的系統中,才能被學生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如學習完“酸堿鹽”之后,可以將第一章的“混合物”、“純凈物”,第三章的“單質”、“化合物”、“氧化物”,第七章的“酸”、“堿”、“鹽”等概念建立起來,層層遞進,系統理解。對比結構亦能幫助學生更條理化的建構概念。如化學變化、物理變化和化學性質、物理性質。有的學生在解題時,不能準確的判斷變化和性質。將這四個概念聯系起來,可以發現性質是變化所表現出來的一個屬性,變化是在進行中的,而性質是能表現出來的,卻不在進行中的。在辨析清楚變化和性質的基礎上,判斷是物理還是化學就簡單許多。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化學概念教學舉足輕重,不容小覷。在概念教學的過程中,更是要注重學生對概念的吸收、理解,并且將理論付諸于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反思,不斷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張淑新.化學概念的教學策略研究[D].山東:山東師范大學,2003.

猜你喜歡
學習理論優化策略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對我國教學改革的啟示
學習理論視角下淺析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科教電視節目編導策略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及策略研究
武漢市部分高職高專院校足球課的開展現狀及制約因素
企業重大風險確定及管理建議的研究論述
分組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探索
基于一種優化策略的智能燈控制系統研究與設計
淺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高中物理教學
《正確使用藥物》教學設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