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深化共青團改革進程中探索新時代團干培訓創新

2020-10-21 13:00李霞劉思賢唐康順袁珊
錦繡·上旬刊 2020年4期
關鍵詞:政治性實踐創新

李霞 劉思賢 唐康順 袁珊

摘 要:在共青團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黨中央對共青團干部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既符合“青年特點”又突出“政治性”,是團干培訓創新中遇到的挑戰和難點。為此,結合從嚴治團背景下廣州市全面開展的團干培訓工作,筆者在培訓中不斷實踐,從培訓內容、培訓對象、培訓陣地、培訓方式等方面探索和創新,在推動新時代團干部培養工作的系統性、科學性等方面提供更多一線研究的參考。

關鍵詞:共青團改革;團干培訓;實踐創新;政治性;青年特點

2015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的群團工作會議上強調“群團組織要切實保持和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是做好黨的群團工作的根本保障。2016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共青團中央改革方案》對共青團干部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堅定理想信念、心系廣大青年、提高工作能力、錘煉優良作風是團干部的重要要求,團干部特別是團的領導機關干部隊伍建設這一關鍵要把握好。2016年在《廣東共青團改革方案》中指出“要堅持從嚴治團,加強團干部隊伍建設,提出要完善落實團干部培訓制度,制定省級培訓計劃,督導各地制定團干培訓計劃,落實培訓經費?!?018年2月《廣州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在加強團干部隊伍建設內容中特別明確了“確保全市專職團干部每2年輪訓1遍、兼職團干部在任期內至少接受1次區級以上或本系統行業共青團工作專題培訓。

團校作為青年工作院校的主要陣地,一直緊跟黨的步伐、走在群團改革前列。2017年11月《中央團校改革方案》明確指出團校改革要著眼黨的青年工作大局,把中央團校建成“黨在青年工作領域特色鮮明的政治學?!?。①根據團粵辦發[2017]11號文件《<廣東共青團改革方案>重點任務團內分工安排和推進時間表》的通知②,為改革優化團的領導機關和直屬單位的機構職能,堅持從嚴治團,加強團干部隊伍建設,省青職院(省團校)需于2017年6月前制定改革方案,并于同年12月前,完善落實團干部培訓制度,制定省級培訓計劃,督導各地制定團干培訓計劃。2020年2月,為了加強對廣大青年和團員干部的教育培養,共青團中央印發了《2020-2023年全國團干部教育培訓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該《規劃》特別指出,團干部教育培訓是團干部隊伍建設的先導性、基礎性、戰略性工程。要堅持政治統領,聚焦政治忠誠,始終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團干部提出的要求,把政治素質培養放在首位?!兑巹潯吩俅螐娬{把“政治性”放在共青團干部培養首位。

為此,廣州市團校將了解團干部培訓需求,優化現有團干培訓,做好培訓內容創新作為2018-2020年的重點研究課題之一,旨在從團干部培訓規律出發,通過問卷調查、座談交流等方式了解和掌握廣州市團干培訓目標、培養模式、培訓需求、培訓成效,分析團干培訓存在的問題,就如何造就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共青團干部隊伍提出相應對策建議,以期對促進廣州乃至全國團干培訓創新發展提供些許幫助。

一、問卷調查基本情況

本課題采用實證研究方法,通過開展問卷調查了解參訓團干團員培訓現狀,通過個案訪談、焦點小組、文獻材料整理等方法聚焦于團干培訓的資料收集、培訓模式、需求、成效等問題探討,并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2019年4-6月期間,對廣州市團校參與培訓的團干學員進行現場問卷調查,并通過移動客戶端即時回收電子問卷,發放問卷700份,回收電子問卷658份,手機客戶端完成率98.02%,回收有效問卷率達94%,問卷對象基本覆蓋廣州十區兩轄市參訓團干。

(一)培訓現狀:

通過問卷調查、訪談及與團干座談溝通,我們從團干培訓的總體評價、培訓管理、培訓內容、滿意度調查等多個方面開展此次調查。

1.總體評價:在問及“您對參加我校培訓的總體評價”時,對培訓內容的認可達到了41.95%,其次是培訓成效(35.11%)。

2.培訓管理:對于“您通常能接受多長時間的課程學習”時,46.5%的團干表示愿意接受2-3天的系統化培訓,26.6%的學員傾向于1天制學習,7.29%的學員愿意參加半天學習。

此外,在組織形式上走讀式依舊占據主流意見,占比67.17%,但也有超過1/3的學員甚至傾向于封閉式培訓。對于“您最喜歡去哪類培訓機構學習”,55.93%的學員表示黨團干部學院或行政學院是在職進修的首選,其次是普通高校(20.97%)。課程師資(30.7%)和實用性(23.1%)是學員繼續教育的前兩位考慮因素。

3.培訓內容:對于團干培訓課程內容,目前學員上過最多的仍以團干綜合素質(74.04%)和團史團情為主(61.75%)。對于“您最希望參加以下哪方面的培訓”,近五成團干首選素質能力拓展型的培訓(49.24%),其次是團的理論及業務(21.73%)和青年文明號、青年志愿者等專項領域業務培訓(17.33%)。

4.滿意度調查:在已列出的各項培訓滿意度評分中,在對“我校所開展的培訓最讓您滿意的是?”,“培訓師資的水平”“培訓內容和教材”“培訓組織與服務”分列滿意度前三位。

二、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問題

通過以上問卷調查、個案訪談及2019首年度全市團干輪訓工作實踐③,筆者作為培訓策劃、管理、執行的親歷者發現在當前團干培訓中存在以下三個層面的突出問題。

1.基層團組織層面

(1)基層團組織對培訓工作的認識不到位

對培訓規劃認識不清晰。在培訓組織落實電話溝通中,筆者發現基層團組織有相當一部分對全市團干培訓工作的整體三年規劃認識不清晰,認為培訓任務較重,布置落實困難很多,被動接受心態普遍存在。對培訓目標不了解。對于市級團干分級分類培訓的目標,基層團組織缺乏全面了解。導致基層團組織無法站在培訓成效角度對培訓過程有一個準確全面的認識,進而導致對培訓工作產生不理解,勉強配合的畏難情緒。對培訓內容掌握不足。在訪談中,筆者發現基層團組織對培訓內容并沒有掌握,在聽取了培訓內容的詳細介紹后,對培訓的態度和認識出現了較為明顯的積極變化。對培訓預期不樂觀:由于對上述培訓相關核心內容的了解缺失,造成了基層團組織對培訓預期不樂觀,從而影響到參與培訓的主動積極性和培訓組織落實的配合度。

(2)基層團組織落實培訓的基礎性作用不到位

主要表現為:宣傳發動不夠?;鶎訄F組織在接到全市團干培訓通知后,據不完全統計,大部分沒有開展專項宣傳,使得基層團干部大多簡單地認為團干培訓是為了完成上級布置的一項政治任務,參與積極性不高,實際參訓人數與計劃數存在一定差距。支持措施不夠?;鶎訄F干部大部分為兼職團干,有些團干身兼數職,日常工作繁忙,落實培訓任務的區域團組織沒有及時提供較為科學合理的工作指引或培訓保障支持,使得部分團干部本應參訓,卻因業務工作原因無法參加。落實力度不夠。培訓以通知形式層層轉發,信息傳導出現逐級減弱的實際情況;同時與參訓學員所在單位的黨組織溝通不暢,難以落實參訓人員。

2.學員層面

(1)學員普遍對培訓“有需要,但不愿花時間”。在訪談中,筆者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學員,一方面表示很需要團干培訓,另一方面又不愿意額外付出更多精力和時間參與到培訓中,部分團干會發出“培訓內容很好,但是參加了培訓以后,對自身職業發展又能有多少影響和改變”這樣的疑慮。

(2)學員不重視政治理論課程的學習。認為政治理論學習內容占比較大,更希望增加能力和綜合素質方面的課程。在調查問卷中對于課程內容“您最希望參加以下哪方面的培訓?”,近半學員首選素質、能力拓展類課程(49.24%),其次才是理論課程及團業務課程(21.73%)。在訪談中有些學員甚至簡單地把團干培訓理解為團隊建設培訓,忽略了政治性是團干培訓的第一屬性。

(3)學員無法處理好培訓與本職工作間產生的時間沖突和壓力。絕大部分參訓學員為兼職團干,工作較為繁忙,在參加全市團干培訓前很少或從未參加過此類專業化培訓,盡管對培訓充滿期待和向往,但集中面授培訓對繁重的本職工作的沖擊讓學員感到無法協調。

3.培訓單位層面

(1)培訓計劃對非公組織團干分配名額不足。調查顯示,近半參訓學員主要源于國有企事業單位。共青團作為黨聯系青年的重要橋梁,肩負著做好青年群眾工作的重任。就目前學員構成來看,現有培訓名額對非公組織團委團干分配不足,導致此類團干對共青團常規培訓參與度不足,培訓對非公組織青年覆蓋遠遠不夠。

(2)培訓課程形式及內容設置吸引力不足,沒有跟上青年需求和新時代發展要求。

培訓形式設計對團干部吸引力不足。根據調查顯示,對于體驗式教學、現場教學、經驗交流、案例剖析、走訪調研等形式團干表示更為期待。團干部最喜歡現場教學(55.47%),其次是課堂授課(49.43%)。在訪談中,團員青年的表達與問卷高度一致,最喜歡的培訓形式主要是體驗訓練式培訓、師生互動式培訓,其次是課堂講授式培訓。

培訓課程內容設置對團干部吸引力不足。調查數據顯示,團干部選擇最需要的培訓內容是提高能力(40.58%),其次是滿足工作需要(21.88%)。訪談中多個團干部提出需要“標準化崗位說明書、團活動案例集、新媒體技術培訓如抖音的制作”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需求。目前廣州市級團干培訓根據2020年2月團中央下發的《2020-2023年全國團干部教育培訓規劃》,已明確團干培訓內容設置為黨的政治理論、黨性教育、崗位知識和綜合能力四個模塊,包含11個基礎團務標準課程,崗位知識培訓內容強度大,但綜合能力模塊相對薄弱,尚未跟上新時代要求,同時配套的團干培訓教材嚴重缺乏,系統的團干部崗位工作指引手冊也需更新。

(4)線上培訓形式沒有及時補充

目前,廣州市級團干培訓雖已形成了集中面授式輪訓、基層送課、專題教學等相結合的較為成熟的線下面授培訓模式,但線上培訓還僅限于通過網易直播等新媒體開展的專題講座,同時缺乏較為成熟和固定的線上培訓載體,無法滿足團干專業化、系統化培訓的需求。

(二)問題分析

1.政治理論在團干培訓中的根植厚度亟待加強

從基層團組織層面分析,團干除了參加專業機構的集中面授培訓外,自學不及時、不到位,基層團組織對團干部成長關心不到位,此外基層團組織落實培訓任務時的傳導作用發揮不到位。

從學員層面分析,學員對政治理論學習的認識不深刻。培訓形式較為傳統,主要以集中面授為主,造成不同情況的培訓學員選擇余地較小,滿足不同學員的需求;學員的政治理論修養亟待提高,日常政治理論學習不夠扎實,對政治理論學習的認識不深刻,很難將政治理論活學活用于團干部崗位;個別學員的理想信念還不夠堅定,系統深刻的理想信念教育沒有常態化、深入人心的開展。

2.團干培訓中的分級分類亟待精準調整

在培訓對象分布統計中,筆者發現培訓對象中非公團組織團干部占比很小。筆者認為首先是對非公團組織的關注度不夠,資源共享與信息傳導鏈條不通暢;對非公團組織所凝聚的大量青年沒有開展針對性的深入調研,缺乏基本了解和認識。所以出現了集中于就業創業的培訓才看到非公組織的身影,在常態團干輪訓中卻忽略了這部分青年團干。

另外,自上而下的“一刀切式”的名額分配方法造成培訓資源分配不均。各直屬團組織內部情況千差萬別,“一刀切式”的名額分配容易導致培訓名額分配不均現象,造成資源浪費。一方面有些基層團工作做的較為扎實的團組織派出團干部參訓積極性高,需要更多培訓名額,但名額有限;另一方面一部分團組織團干部配備不齊,無法派出足夠團干參訓。這樣的實際情況和信息無法自下而上通暢傳導和反饋,造成培訓前端不順暢,基層覆蓋面不夠廣;造成培訓供需矛盾。

3.符合青年特點和新時代發展需求的培訓內容和形式亟待完善

在培訓課程設計初期缺少足夠規模的培訓需求調查,導致培訓課程內容針對性不夠強,無法完全滿足基層團干實際工作需求。目前,團干對培訓內容提出意見,一是源于授課素材單一化,例如目前師資授課內容多源于網絡媒體公共已知的社會素材,脫離青年生活實際;二是與基層聯系缺乏,例如對于三年輪訓計劃,在制定前對各區基層團干培訓需求調研不足,除了講授時事政治課程,尚未形成“一區一案例、一行一動態”的案例教學模式,難以把握基層團干工作現實“痛點”;三是原創不足,團課傳播時效性慢。既無法滿足團干提高自身工作能力的需求,也無法滿足團干工作需要。

三、對策建議

(一)突出團干培訓“政治性”,厚植思想政治教育,抓牢抓好“少數關鍵”團干。

作為發揮政治引領、價值引領的共青團思想政治課,在培訓中如何“用學術講政治”,對于團課師資來說是目前的重點和難點。筆者通過實際培訓工作發現,“從有形向隱形”轉變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就是講好黨團故事。為更好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建立較為完善的教研工作體系和平臺,引領團課師資系統學習梳理黨史團史知識,提供研究平臺,在史料整理的基礎上,總結歷史經驗,并能夠凝練出供新時代共青團干部學習和借鑒思考的研究成果,以此增強團干的歷史使命感、責任感和光榮感,增強團干堅定不移跟黨走的信念,增強團干對團組織的建設的進一步理解,產生對共青團組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形成對團干思想引領、價值引導的教學閉環。同時,切實提高團干培訓中政治理論課程的占比,更系統更全面地為團干提供思想政治引領教學服務。

在線下傳統面授教學的基礎上,依托紅色陣地,采用VR線上參觀系統、微電影展播等相結合的創新方式,模擬歷史穿越,敲開青年心扉,直擊青年心靈,學員對共青團的歷史和精神認知明顯提升,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助力。

(二)科學調整團干分級分類,減少真空地帶,有針對性地做好團干人才隊伍建設。

針對目前基層團干兼職多,專職少且團干流動性大、各級團干崗位工作要求有一定差異的實際狀況,組織學員培訓過程中,要進行全方位摸查,目前主要依托智慧團建系統對團員、團干數量和流動情況進行精準登記和統計,在此基礎上進行較為科學的分層分級分類。分層分級分類主要從兩個維度進行,一是崗位能力培訓。團干崗位培訓主要分為團支部書記、中級、高級崗位培訓,對上崗后未接受相關崗位培訓的各級基層團組織書記、副書記或二年以上未受過業務培訓的團干進行崗位培訓。二是專業領域培訓。根據特殊領域群體開展專題培訓,如青年文明號創建培訓,中學團校建設培訓等。為了真正有效擴大基層團干部培訓覆蓋面,減少真空地帶,讓培訓更有針對性,需要在智慧團建系統平臺建設的基礎上,增加與團屬培訓機構的無縫對接,打通平臺鏈接口,將團干調整變動情況與參與培訓情況形成完整鏈條,為培訓機構調整培訓分配指標提供準確及時的依據。只有這樣,才能將分級分類推動教育培訓工作有序發展,實現團干部培訓體系更科學、培訓內容更精準。

(三)延伸打造團校培訓工作手臂,把特色鮮明的政治院校辦到青年身邊

基層團干對培訓之所以“又愛又躲”,除了時間精力短缺的原因,還源于團干培養與團干成長環境存在脫節,“人在情境中”時認為培訓有用,一旦離開團校,回歸到自身崗位又覺得團校培訓內容“與工作聯系不大”。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出現,提升團干對團課的積極認識,加強團校培訓的影響覆蓋面,自2018年開始,廣州市團校開始對原有團校分校與合作機構進行再篩選,通過完善合作機制、重新修改合作協議等形式,加強廣州市團校分校(中學團校分校)及基地管理的制度化、系統化、標準化建設。充分發揮建立在基層的團校分校在團干和團員青年教育培訓工作方面的主陣地作用,進一步激發了市級團校與各分校之間的聯動與合作,將團校手臂真正延伸到團干身邊,從組織建制和實踐指導上形成以點帶面的專業化培訓網絡覆蓋。

(四)照顧青年特點,緊跟新時代發展要求,逐步形成常態化的新媒體培訓格局

團干培訓作為共青團工作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需要緊緊圍繞青年特點,尊重青年發展規律,緊跟新時代的發展變化,及時將適應新時代需求的新媒體技術廣泛運用到團干培訓中,并逐步形成常態化。

對于青年人,培訓媒介的變化帶來的培訓成效改變可謂“立竿見影”。因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廣州市團校積極探索出一條“互聯網+跨地域+團課”的培訓新模式,打破形式上、空間上的限制,讓各地區的團干都能夠隨時、隨地開展線上團課學習。一是創新云培訓方式。利用釘釘、微信等直播載體,開展云培訓班。通過錄制或直播的方式創新開結班式和授課方式,授課老師通過直播在不同空間向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不同領域團干進行授課;二是創新云學習方式。遵循三個貼近原則,即貼近黨中央的決策和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貼近廣大學生團員認知和受教特點、貼近目前的形勢要求和主題團課的特點,創新拓展出了云論壇、云現場教學等多種云學習方式,提前布置云學習思考主題,通過線上與學員即時互動、即時交流,充分體現和激發了授課老師的個性化授課與學員自主性學習的有機結合。三是創新發揮多元主體的教學聯動。每節團課聯合各地團校教師一起同上云團課,打破了一節云團課只有一名授課老師的局限,促進不同團屬院校優質資源的共享與聯動,推動各地團課教育的均衡發展。目前云課程受眾已從團干延伸至少先隊員、志愿者、心理健康服務者等群體,并形成每月一次云課或云培訓的常態化開展態勢。

新媒體正通過其強大的傳播力為團干培訓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反饋。創新地用好網絡課程線上教育這一工具,勢必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全面推動團干政治素養和思想意識的提升,助力團干專業能力發展,為深化落實共青團改革到基層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參考文獻

[1]“套餐+定制”團干部教育培訓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青島市團校為例[J].劉富珍,袁國麗,萬佩佩.青年發展論壇.2017(05)

[2]將黨的理論教育與黨性教育作為團干培訓主課的思考——兼議團校的教學改革[J].鄧勁夫.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6(02)

[3]團校培訓困境與對策研究[J].邱服兵.中國青年研究.2016(04)

[4]地方高校青年教師專業成長影響因素研究[J].徐皓,黨紅利,秦公偉,霍燕,趙樺.西部素質教育. 2016(05)

[5]新媒體背景下團干部培訓工作的新特點[J].陸桂英.青年探索.2015(03)

[6]共青團干部教育培訓研究回顧與展望[J].劉佳.江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5(02)

[7]當前地方團校改革要義及其突破[J].周寧.北京青年研究.2018(02)

注釋

[1]《殷殷囑托 切切期望——學習領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共青團工作的關心指導》共青團十八大報告匯編

[2]關于印發《<廣東共青團改革方案>重點任務團內分工安排和推進時間表》的通知

[3]廣州共青團于2019年開展“2019年-2021年全市團干部三年輪訓計劃”。

作者簡介:

李霞,廣州市團校,思政講師,研究方向:共青團工作.

劉思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青少年社會工作.

唐康順,廣州市團校團屬培訓部教師,研究方向:共青團工作.

袁珊,廣州市團校團屬培訓部教師,研究方向:共青團工作.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廣東省共青團共建課題成果,課題編號為2018GJ067.

猜你喜歡
政治性實踐創新
略論“不道”罪之司法適用
基于《證券投資實務》課程的項目導向教學改革思考
新課程高考對學科思維素養的創新考查
引機械創新設計項目入機械原理教學
著力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戰斗性
面向實踐創新人才培養的嵌入式系統教學研究
實踐創新驅動的計算機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分析
略論科協組織的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
再論翻譯主體的政治性
藝術與政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