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白流蘇和范柳原的愛情看張愛玲的文化思考

2020-10-26 02:30吳彭時曙暉
青年文學家 2020年29期
關鍵詞:文化差異張愛玲

吳彭 時曙暉

摘? 要:《傾城之戀》中白流蘇和范柳原的傳奇愛情是張愛玲小說為數不多的圓滿收場,雖然結局看似是大團圓的景象,但是在初期因男女主人公婚戀觀的差異導致他們的愛情過程充滿了猜疑和試探,然而在經歷種種之后卻結為夫妻。張愛玲用一種圓滿的結局,實現了將物質掏空的前提下對傳奇的反寫,這背后折射出的是中西文化差異性所形成的不同人生觀,從中也可以看到張愛玲對兩種文化的思考。

關鍵詞:愛情傳奇;文化差異;張愛玲

作者簡介:吳彭(1996.1-),女,江蘇宿遷人,漢族,本科學歷,伊犁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在讀碩士,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時曙暉(1970.5-),女,新疆霍城人,漢族,研究生學歷,伊犁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29-0-03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歷來備受爭議的一部作品。小說描寫了在香港戰亂大背景下,白流蘇和范柳原這樣一對普通男女在經歷了生死考驗之后終成眷屬的故事。其中關于白流蘇和范柳原之間是否有真愛的問題是解讀文本時的關鍵所在,由于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兩人的價值觀大有不同,這直接影響了他們在戀愛過程中的交流,而通過對這段愛情傳奇的書寫,張愛玲也向讀者傳達出她對中西文化的思考。

一、《傾城之戀》的愛情傳奇

對于《傾城之戀》的解讀,最不可避免的一個話題就是白流蘇和范柳原之間到底有沒有愛情,許多評論者認為他們在愛情中費盡心思的互相試探消磨了愛情中美好的一面,兩人都各有所圖,如果不是戰爭牽絆了范柳原,白流蘇到頭來只是范柳原一時新鮮的玩物,是戰爭成就了他們兩個人。但是通過對文本的細讀可以推翻這一結論,白流蘇和范柳原之間是有愛情的。

(一)一見鐘情的愛情模式

首先他們之間是一種新的愛情模式,不同于傳統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們兩個人是一見鐘情式的愛情。本來徐太太是將范柳原介紹給白流蘇的妹妹——二十四歲的白寶絡,結果三十二歲的范柳原卻選擇了二十八歲的已經嫁過一次人的白流蘇,白流蘇跟年輕的妹妹相比并無明顯優勢,但由于白范二人一見傾心,因而有了后面的香港之行。先拋開主人公不談,單看“一見鐘情”這個詞,它是指男女雙方第一次相見就互相喜歡上了對方,這種感情產生的心理機制主要是由于每個人在情竇初開的年紀都會展開對愛情的憧憬,此時的男女會幻想自己伴侶的特點,例如有學識風度、儀表堂堂、談吐得當等,一旦雙方遇見的人都符合了心中所想,便會產生一見鐘情式的愛情。白流蘇和范柳原之間正是這樣的愛情模式。

具體來看,在范柳原的心中,白流蘇身上所具有的那種東方女性的傳統美深深吸引了他,尤以流蘇善于低頭為著。徐志摩在《沙揚娜拉》中寫道:“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盵2]正是贊美了東方女性的那種賢淑、溫存與莊重的內斂之美。范柳原贊美白流蘇:“難得碰見像你這樣的一個真正的中國女人……真正的中國女人是世界上最美的,永遠不會過了時?!盵1]可見范柳原雖然經歷了早年的浪蕩生活,看似瀟灑,但內心卻是空虛寂寞的,他對傳統文化的認可使他更傾心于中國傳統女性,他希望在愛情的交流中彌補他在傳統文化上的缺失,因此白流蘇的出現正符合了他的愛情理想。而白流蘇在與范柳原第一次見面之后,有一段對她心理活動的描寫,她在思考范柳原是否真心喜歡她,一個女人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表明她已經動了情。范柳原的紳士風度和談吐舉止一定是符合了她作為一個大家閨秀的預期,但此時的白流蘇更多的并非對外在因素的考量,而是為自己的婚姻做打算。在前一段婚姻失敗后,白流蘇回到娘家并遭到家人的排擠,哥嫂的冷漠勢力、尖酸刻薄令她心寒,母親的一味避重就輕更使她對未來喪失希望,在那樣的年代,一個女子要想憑自己立足社會困難重重,因此她必須為自己做打算。白流蘇有一段心理活動是這樣說的:“她承認柳原是可愛的,他給她美妙的刺激,但是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經濟上的安全?!盵1]因而條件優越的范柳原的出現讓身陷孤獨絕望、為生計所愁的白流蘇像是抓住了茫茫大海中的一塊木頭,這是白流蘇選擇范柳原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白范二人選擇對方都有各自的原因,促成了一見鐘情式的愛情。

(二)互相防備是人性使然

其次,在感情初始的互相設防也是人性的常態。當白流蘇應邀到港之后,白范二人有了相對自由的相處空間,但二人的感情并未火速升溫,因為他們心中各有所想。白流蘇急于想從令她壓抑的大家庭中解脫,因而她的目的非常明確,她希望能和范柳原結婚,但是由于東方女性的含蓄內斂,她不能直接向范柳原求愛,而是希望范柳原能主動向她求婚,于是她也主動為自己制造機會,每次都欣然接受范柳原的邀約,一起談天吃飯逛海灘,但是面對范柳原直白的情話她又不做回應,在不確定這段感情能否走到婚姻那一步的時候,她不想顯示出自己已經淪陷了,因此她時時警醒自己只是想從中獲得婚姻的保障,這是白流蘇理性的表現,她刻意保持意識層面的理智,這也就壓制了她內心深處的真情。她雖然意識到范柳原是追求精神戀愛的,但是并沒有真正走入范柳原的內心與他互動,在范柳原內心的呼喚沒有得到回應時,自然會對白流蘇形成一種誤解。

從人性的角度來看,每個人都是自私的,尤其是在沉淪時代的大背景下,這一對平凡的男女也不例外,他們拼命想要抓住自己所追逐的,白流蘇以為她需要的是婚姻而非愛情,范柳原則認為自己更需要愛情而不是婚姻,兩人各懷心事,不愿妥協。雖然這個相持的過程不禁使人質疑他們之間的愛情實質,但是人性使然,白范二人處于相識初期,任何一對世俗男女在戀愛中都會有權衡得失、計較付出的問題,而互相的猜測正是可以證明兩人已經動了真情,因而我們完全可以將互相設防看成是兩人情感發展的一個過程,而不能以此斷定這兩個人之間沒有愛情。

(三)戰爭讓兩人放下戒備

再次,殘酷的戰爭讓白范二人放下對彼此的防備,真情相待。在戰爭爆發之前,范柳原曾說:“生與死與離別,都是大事,不由我們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們人是多么小,多么??!可是我們偏要說:‘我永遠和你在一起;我們一生一世都別離開?!孟裎覀冏约鹤龅昧酥魉频?!”[1]此刻的范柳原將自己置身于時代的洪流之下,他覺得人是很渺小的,很多事情并非人為能掌控的,甚至都做不了自己的主,即使是自己的感情也不例外,他心里雖渴望天長地久的愛情但是又不相信會有這樣的愛情,于是他并未意識到此時自己和白流蘇的感情會長久。而白流蘇在發現飯店里的人都默認了他們倆的關系時,范柳原只是讓她別枉擔了這個虛名,這讓白流蘇心里覺得范柳原心計城府,她認定了范柳原是將她置于騎虎難下的境地,讓她回家不成最后只能委身做了他的情婦。白流蘇為了不走進范柳原“下的套”,提出回上海,范柳原并未阻攔,并送她回滬,此時的白范二人還是處于相互試探的斡旋之中,并未意識到彼此都已經深愛上對方。白流蘇經此一遭回家之后的日子比往日更加煎熬,如果說兩個人之間沒有愛情,那么他們倆的故事也就到此結束了,也就不會有后面范柳原再次接白流蘇去香港的情節了,因為這中間已經經歷了一個秋天,如果說是一時的新鮮感,那么一個秋天之后也早就消失殆盡。因為愛情的呼喚,白流蘇立即動身赴港,便有了后來的同居生活。不久之后范柳原要趕赴英國,白流蘇本以為從此就要過上難以消磨的地下情婦生活,但是戰爭的爆發阻攔了他的赴英之路,也使他們放下對彼此的戒備,在生死大事面前,他們無暇再去猜測對方的心思,“在這一剎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盵1]在戰后柴米油鹽的寧靜生活中,他們過起了平凡的夫妻生活,流蘇此刻也終于明白:“在這動蕩的世界里,錢財、地產、天長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康米〉闹挥兴蛔永锏倪@口氣,還有睡在她身邊的這個人……他們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僅僅是一剎那的徹底的諒解,然而這一剎那夠他們在一起和諧地活個十年八年?!盵1]直到此刻,白流蘇才明白婚姻與外在的一切無關,只有拋開錢財、地產,拋開一切的心理障礙才能獲得真正的愛情。范柳原在戰后恢復平靜的生活后向白流蘇求婚,此刻的他也意識到安穩的現實生活的重要性,在現實生活中就是需要雙方的相互遷就、相互磨合才能彼此靠近,所以戰爭并不是成就了他們,而是讓他們看清了自己的心。

而至于文末提到的范柳原不再對白流蘇說俏皮話,省下來說給旁的女人聽,看似是愛情葬在了婚姻的墳墓中,但是又有多少世情男女能避免得了婚后生活的平靜與寂寞呢?范柳原的不甘寂寞也是人性的自然表現,這并不能夠否定之前的范柳原是不愛白流蘇的,在他們相愛的那一刻是全身心地彼此相愛、以誠相待就夠了,只有真情才能感人,而這也正是文學的藝術魅力所在,文學就是以情感人,不真不誠,不足以動人。

二、愛情背后的文化思考

雖然白流蘇和范柳原最終步入了婚姻生活,但在他們的戀愛過程并不是那么順利,這不僅僅表現在兩人的互相試探,在他們相處的過程中,經常會有白流蘇聽不懂范柳原說的話的情況,而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白范二人的文化背景差異,二是由于張愛玲本人對中西文化的思考。

(一)白范二人文化差異

白流蘇是舊式封建傳統文化背景下的一個傳統中國女人,而傳統的中國式婚姻多是包辦婚姻,這使得那個年代的中國男女在面對愛情和婚姻時喪失了自主權,婚姻便是在一種不可違逆的家長制強行安排下的產物,其中少了談情說愛的過程,白流蘇也正是被安排了一段無愛的婚姻,才導致婚后生活不幸。然而白流蘇卻又是一個大膽的人,她敢于沖破這種無愛的枷鎖想要重獲自由,但是娘家人的冷漠讓她不覺中又陷入了泥沼,這種沒有希望的生活使她痛苦萬分,范柳原的出現重燃她對婚姻的希望,她希望通過范柳原來獲得生活的保障。然而深受傳統婚姻制度的影響,這段感情對她來說不過是由一段婚姻走向另一段婚姻,她無心顧及愛情中你儂我儂的俏皮話,所以面對范柳原直白式的“我愛你”、“天長地久”之類的字眼時,白流蘇無法回應這種西方化的求愛方式。

對于來自英國的華僑范柳原來說,選擇白流蘇與其說是擇偶,不如說是一個文化尋根的過程。范柳原從小孤身流落英國,歷經坎坷才繼承了家產,雖然他從小接受的是西化教育,但是身為華僑的他畢竟無法真正融入異國的主流生活。由于出身從小就不被家庭接納,無法感受到家庭溫暖使他產生了一種沒有根的孤獨和惶惑感,所以他對中國傳統文化是滿懷想象的,這也正是他喜歡傳統的東方女人并且選擇白流蘇的原因,與傳統的中國女人談戀愛是他對中國文化有強烈認同感的體現。這種認同感在范柳原對香港飯店的裝潢所做的一番評價中也可見一斑:“香港飯店,是我所見過的頂古板的舞場。建筑、燈光、布置、樂隊,都是老英國式,四五十年前頂時髦的玩意兒,現在可不夠刺激了。實在沒有什么可看的,除非是那些怪模怪樣的西崽,大熱的天,仿著北方人穿著扎腳——中國情調呀!”[1]在范柳原看來,英倫風格的裝潢與娛樂方式都是過時的,沒有看頭,倒是傳統的中國式服飾更吸引人心,這也是他對中國文化認同的表現。另外他對白流蘇說起的《詩經》片段,也足以見得他飽讀中國經典詩書,對文明古國滿含熱愛,因而他選擇與象征著中國文化的傳統中國女人談戀愛,渴望得到中國文化的認同。但是回國后的范柳原因飛黃騰達的家業招來無數的太太扯白臉的把自己的女兒送上門,這打破了他對傳統中國女人沉穩內斂的印象,他反而在這樣的追捧下養成了嫖賭吃喝的習性,這使他在與白流蘇交往的時候未免多了一些試探的過程。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兩個人在觀念和價值上的差異,這也讓范柳原對他苦苦追尋的文化之根產生了質疑,中西文化的差異性使他們在尋愛途中曲折前進。

(二)張愛玲本人所受文化影響

作為創作者的張愛玲,對于筆下人物性格的塑造是起著導向作用的,白范二人的文化沖突也體現了張愛玲對中西文化的思考。

結合張愛玲的人生經歷可以看出,她本人就深受中西方兩種文化的熏陶。出身于晚清重臣世家的張愛玲,家學淵源,祖父張佩綸是清末進士,著作頗多,父親張廷重雖不及祖父建樹有成,卻也是有深厚的文化涵養,在父親的影響下,張愛玲從小遍讀詩書,尤其愛讀中國古典小說,這為她的古典文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影響了她的寫作風格。后來在母親的安排下,張愛玲又進入教會小學讀書,開始接受西方文化教育,中學在圣瑪麗亞女校,大學在香港大學,西化教育使她精通西方文學、歷史。因此具有豐富的古典文化底蘊的張愛玲在五四時期面對文壇對傳統文化一片質疑的呼聲時堅定地做起了傳統文化的衛道者,但是由于接受過西學教育必然會對張愛玲的價值觀念形成一定影響,加之張愛玲處在上海這樣一個五四新文化浪潮發起的地方,她對“五四”也是有著磨滅不了的記憶。張愛玲在寫《憶胡適之》中說:“我屢次發現外國人不了解現代中國的時候,往往是因為不知道五四運動的影響。因為五四運動是對內的,對外只限于輸入……我想只要有心理學家榮格所謂民族回憶這樣的東西,像‘五四這樣的經驗是忘不了的,無論湮沒多久也還是在思想背景里?!盵3]由此可見,張愛玲也免不了受到五四文化的影響,因而她也敏銳地察覺到了傳統文化中的弊端并關注到了個體生存的困境,對筆下的人物展開深入的人性挖掘。如《金鎖記》中的童世舫和《傾城之戀》的范柳原就是代表了留洋歸來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一類人,他們都懷著對古中國文明的認同感,渴望與傳統中國女人談戀愛來獲得心靈上的慰藉,但是童世舫在長安身上看到了此時的中國正被抽鴉片、裹小腳之類的惡習包裹著,范柳原也感受到了追名逐利的虛榮風氣,豐滿的理想在現實中受到了壓制。在范柳原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上世紀四十年代的上海處在中西文化碰撞的大洪流下,范柳原在面對中西文化時也無法做出明確的抉擇,他無法融入英國的主流文化但又無法改變長期形成的生活飲食習慣、交往禮儀和思維方式,無根的惶惑感使他渴望得到傳統文化的認同,但回國后卻發現中國的現狀令他無比失望,在文化的夾縫中范柳原也迷失了他的文化選擇。這些人物的背后也體現出了張愛玲此時在文化心理層面的兩難境遇。

白流蘇和范柳原分別作為中西文化的象征,于紛亂戰事中演繹了一段愛情傳奇,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交織出的愛情在給讀者帶來審美體驗的同時,也傳達出張愛玲的文化思考。從傳統進入現代的張愛玲,對傳統愛情悲劇太熟悉,對新式的戀愛也很通透,因而她塑造了這樣一對不同于傳統愛情模式的男女,他們分別代表各自的文化背景。然而文化本沒有優劣之分,張愛玲在對文化碰撞中的差異性的描寫給我們還原出一個真切的社會現狀與世俗人生。

參考文獻:

[1]張愛玲.張愛玲全集01:傾城之戀[M].北京出版集團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

[2]徐志摩.徐志摩詩全集[M].新世界出版社,2014.

[3]張愛玲.重訪邊城·張愛玲集[M].北京出版集團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9.

猜你喜歡
文化差異張愛玲
九月雨
從中日民間故事窺探中日文化差異
文化差異對初入國際市場的法國中小企業影響分析
從《楚漢驕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劇英雄形象異同
淺析中西方文化差異對英語翻譯的影響
夢里夢外——評張愛玲《天才夢》
對外漢語教材出版的文化差異沖突與融通策略
張愛玲在路上
聆聽流行歌中的張愛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