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野疇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養成及踐行路徑

2020-11-06 03:21劉燕
西部學刊 2020年17期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信仰踐行養成

摘要:魏野疇是早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堅定信仰者和忠誠踐行者。他少年時目睹國家沉淪之現狀,立志救國救民,在李大釗等先進知識分子的影響下,不斷探索科學與真理,并確立了馬克思主義信仰。魏野疇與早期馬克思主義者一道,通過創辦報刊、教書育人、撰寫馬克思主義史學著作、建立黨團組織等一系列革命實踐活動,努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信仰的中國化和大眾化,并最終為實踐馬克思主義信仰獻出生命,體現出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強大力量。

關鍵詞:魏野疇;馬克思主義信仰;養成;踐行

中圖分類號:K26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916(2020)17-0132-04

魏野疇(1898—1928年),陜西興平人,是中共早期的優秀黨員、著名的理論宣傳活動家、西北地區共產主義啟蒙運動的先驅,是陜西黨團組織、皖北蘇維埃政府和皖北工農紅軍的創建人之一。在短暫的一生中,他始終不渝地堅持馬克思主義信仰,維護和踐行信仰,并最終實現“向死而生”的人生境界。

一、理想是信仰產生的源動力

理想集中體現著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有實現可能性的、對未來社會和自身發展的向往與追求。信仰由一個個具體的理想來表現,是一種抽象的最高價值理念。信仰是要通過確立理想和為理想而奮斗才得以實現的。

1898年3月8日,魏野疇(原名魏風標,號明軒)在陜西省興平縣板橋鄉魏家村一個普通農戶出生。魏野疇三歲喪父,盡管生活困難,家里還是設法供他進本村私塾念書。1913年春,魏野疇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西安三秦公學中學班。三秦公學成立于1912年4月28日,陜西首倡辛亥革命后,一批留日返陜學生、陜西各學堂師生和進步的政界、文化界人士,痛切地感觸到“物質隨人智為發達,人智以教育為先導”[1],為了改變陜西“丸泥封關,文化交通遠遜東南,國民教育讓人先鞭,報章嘲罵等于石頑”[1]的落后局面,籌建三秦公學和西北大學。在三秦公學一批進步教師的影響下,魏野疇對陜西商旅停滯、流民遍地、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有了更清醒的認識,逐漸開始關心民族的命運和國家的前途,并由此立下救國救民之志,并逐步走上探尋真理之路。

1917年春,魏野疇中學畢業。恰在這時,他家里分了家,孤兒寡母雖然分得土地22畝,但由于沒有勞力耕作,生活更加困難。母親急切地盼望他找到一個養家糊口的職業,親友也勸他回家鄉任教,但魏野疇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一心想繼續升學深造。他說服了母親和妻子,在酷暑盛夏時節到北京報考高等院校,最終選定公費學校北京高等師范史地部學習。在新文化新思想的熏陶下,魏野疇逐漸認識到野蠻的社會習慣,武斷迷信的思想,陳陳櫚因的學術,圖私利已的政治是不合理的。從此,魏野疇開始致力于追尋一條“合理的進步的途徑”[2],即“改革社會的組織,刷新思想,促進學術,實現民主的政治,或政治的民主主義”[2]。

二、學業是信仰養成的基礎

確立馬克思主義信仰,需要通過辛勤不輟的學習來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相關內容和方法,以及辯證主義的思維方法。近世西方經濟革命以來,西方社會及全世界生出巨大的變化,尤以帝國資本主義之形成為人類一切歷史中最大障礙。國內的封建舊勢力串通帝國資本主義的列強,使已陷于暗淡的中國人民之生活命運將永無反轉的機會。在北洋軍閥的統治之下,陜西社會政治黑暗、經濟文化落后、人民生活貧困不堪,加之地處偏遠、信息閉塞,廣大青年缺乏新文化運動的啟蒙教育,思想比較封閉。為了尋找改造陜西落后封閉現狀的道路,魏野疇等一批進步青年紛紛走出潼關,到北京、天津、武漢、上海等經濟、文化發達的城市求學,以吸納新文化、新思想。

魏野疇到北高師上學不久,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消息傳到了中國。1919年,魏野疇積極投入“五四”運動,和同學們一起到街頭講演,慰問北高師被捕和受傷的同學,鼓勵他們堅持斗爭。在這些斗爭中,魏野疇看到了人民群眾的力量,這為他以后“愿意與工農民眾相結合,積極參加實際的革命斗爭”[3]奠定了思想基礎。

“五四”運動之前,中國社會思潮風起云涌、光怪陸離,國人正處于價值觀與信仰的求索、沖突、選擇和重塑的轉型時期?!拔逅摹边\動后,以陳獨秀、李大釗為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只有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改造中國才是根本出路,毅然拋棄舊的世界觀,開始信仰馬克思主義,從而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這時,魏野疇在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的直接影響下,如饑似渴地學習新文化、新思想,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積極參加北高師進步師生組織的講演團活動,擔任平民學校、夜間補習學校的教學工作。在講課中,他經常向學生宣傳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對宣傳革命思想“特別努力”[4]。

1920年冬天,魏野疇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初,經李大釗、劉天章介紹,魏野疇加入中國共產黨,自此魏野疇開始了馬克主義信仰實踐的探索。

三、實踐是磨礪信仰的路徑

魏野疇等早期先進分子,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價值理性的前提下,積極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路徑。在魏野疇看來,惟有遭受苦痛的各階級民眾覺悟而團結起來,以自主要求獨立與自由的國民革命,才是一條唯一的出路。他呼吁凡是遭受苦痛有決心謀解放的人都要做革命家,組織一支新勢力,把威權的鐐銬軋的一聲打碎。具體來說,即“我一人決心要于而聯絡我的朋友及我的朋友的朋友,朋友互相聯絡,抱定目的,隨處宣傳,經久長的時間,必能成功一種真正不可輕視的新勢力?!盵2]同其他早期馬克思主義者一樣,魏野疇主要通過創辦報刊、教書育人等形式,向青年學生和工農群眾傳播馬克思主義。難能可貴的是,魏野疇還是一位杰出的早期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和革命家,是當之無愧的“革命的理論家和革命的實行者?!盵5]

(一)創辦報刊

陜西地處偏僻的西北,鐵壁般的潼關“隔絕了關以外的洪濤怒潮,因此嚇退了情愿來陜漫游的學者,因此使種種紅色黃色的刊物,大大小小的冊本大部不能與陜人見面,因此使關以內的宗法思想,封建勢力,海通以前的事態人情,陸離光怪,泰然寂然地保持其原始狀況!”[2]為了把新文化、新思想及時傳播到陜西,指導陜西革命,魏野疇主辦了大量刊物(見表1)來宣傳馬克思主義。

1920年初,魏野疇和北京大學楊鐘健、劉天章、李子洲等陜籍學生,創辦《秦鐘》月刊。魏野疇為《秦鐘》第一期撰寫了《潼關外之新思潮》,明確提出陜西青年要學習新思想,用科學的態度來研究和改造社會。1921年10月,魏野疇和劉天章、楊鐘健等人發起組織了陜西旅京學生的進步團體共進社,以機關刊物《共進》為陣地,先后發表了《解決陜西問題的一個最低限的方法》《告陜西青年》等十余篇文章,宣傳反帝反軍閥,宣傳馬列主義,號召青年積極參加革命斗爭,同混沌污濁的社會開展斗爭。1922年7月,《共進》第17期全文發表了《中國共產黨對于時局的主張》,這是該刊創刊后第一次發表中共的文件,表明贊同中共的政治主張。1922年10月至1926年9月,《共進》逐漸轉變為宣傳中共政治主張和馬克思主義的主流期刊。隨著陜西地區大革命運動的日益高漲,魏野疇認識到,陜西有非常強烈的國民革命之需要,遂創辦《西安評論》三日刊,親自撰寫重要文稿,從理論上指導革命運動,深受大眾的喜歡,發行量曾一度高達二千余份,被稱之為陜西革命輿論的唯一指導者。

(二)撰寫史學著作

自“五四”運動前后到大革命失敗,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不久便很快傳播開來,到1920年已經是“喧傳全國,上自所謂名士,下至初級學生,殆無不汲汲于馬克思學說之宣播”[6],但真正能以唯物史觀的來研究中國社會問題的卻不多,魏野疇算一個。

早在1918年12月,李大釗發表《布爾什維克的勝利》一文,用唯物史觀和階級斗爭學說揭示了十月革命的勝利。李大釗是魏野疇的老師,同時也是魏野疇的入黨介紹人,其史學思想也深刻地影響著魏野疇。魏野疇就讀北京高師期間,即對現行教育有諸多不滿,認為教育應當是革命的推動機,而目前的教育完全沒有顧到中國的政治經濟地位而適應社會的需要,只是在制造下一批的洋奴與遺少。魏野疇決定按馬克思主義理論觀點來編一部“為解釋過去,明白現在,指揮將來”[7]的中國近世史教科書,從而給人以“解決現代問題的刺激、希望和指點?!盵7]這一指導思想與李大釗提倡的“我們研究歷史的任務是:一、整理事實,尋找它的真確的證據;二、理解事實,尋出它的進步的真理”[8]這一史學思想可謂一脈相承。1921年春,魏野疇初步運用唯物史觀、階級斗爭學說的特點和規律完成了《中國近世史》的初稿,1922年夏末,繼續對其進行修改、補充,于1930年正式出版?!吨袊朗贰芬粫H具開創意義,如文中談及鴉片戰爭的影響時,稱其造成了千古未有的奇局,這種變化“夠得上稱為一個時期”[7],這一論斷與后來學界公認的中國近代史開端于鴉片戰爭的觀點是一致的。建國后,毛澤東曾評價魏野疇的書“寫的很有水平”[2],并將他與陜西歷史上的司馬遷、班超等人類比,褒揚了魏野疇作為中共早期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的地位和貢獻。

(三)教書育人

魏野疇對青年寄予厚望,注重在進步學生和青年中傳播馬克思主義。當時的青年學生極易染上社會上應有盡有的惡德,學政客、學文妖,奔走于權貴之門,交結武人軍閥,希圖勢利。魏野疇認為:只有脫離奴性的教育,求得有用的救國科學,才能成就偉大的事業。這救國的科學,包括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歷史三民主義等,也就是說,青年必須接受革命的教育。

1921年夏,魏野疇從北京高師畢業后,在楊松軒(咸林中學校長楊鐘健之子)的推薦下,回到陜西咸林中學任教務長兼歷史教員。1923年春,魏野疇應陜北榆林中學校長杜斌丞的邀請,到榆林中學校任教。魏野疇任教期間,首先改革了教學內容,其中歷史課除了中國、外國歷史外,還增設了社會發展史和他自編的《中國近世史》。魏野疇還給學生講授《資本論》中的商品二重性,李大釗的《今》和漢代著名文學作品《孔雀東南飛》,以及魯迅、蔡元培、郭沫若等人的進步作品,輔導學生自學《共產黨宣言》,閱讀《向導》《新青年》《共進》等進步刊物上的文章。他幫助學生成立學生會、社會科學研究會等群眾團體,組織學生走出學校,開辦貧民學校,利用假期到農村宣傳。魏野疇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踐行民主和科學精神的舉措,改變了榆林中學死水一潭、毫無生氣的景象。在魏野疇的影響下,青年學生的進步思潮波及到陜北和關中一些縣,劉志丹、潘自力等許多進步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促進了隴東、陜西地區的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和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培養工作。

(四)建立黨團組織

1924年至1926年春,魏野疇在陜西省立三中和一中任教員,除致力于教學外,主要精力則傾注在建立黨團組織的工作上,為此,李大釗還專門托人給魏野疇帶了一箱子書籍和宣傳品。1924年夏,魏野疇和武止戈在西安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青年團支部,歸團中央直接領導。為了便于團支部在群眾中開展活動,同年7月,魏野疇又領導成立了團的外圍組織——青年文學社,出版《青年文學》旬刊,組織青年學生學習進步期刊,喚醒青年關心國家前途與命運。

1925年1月,中共四大通過了《對于組織問題之決議案》,指出在現階段,組織問題為吾黨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問題,要求迅速加強黨的組織建設,號召黨的工作迅速深入到廣大群眾中去。魏野疇十分重視黨的基層建設,抓住時機向工農群眾宣傳馬克思主義,提高他們的革命覺悟。1925年8月27日,魏野疇在《敬告西安工友》中分析了西安冒牌省工會出現的根本原因就是“工人自己沒有一般大衫子客搗鬼的知識和本領”[9],號召工人們應該覺悟了,建立自己的組織,爭取自己的利益。1925年8月24日,魏野疇在《西安評論》第五期中撰文:“農民已經求死不得,走頭無路了!該怎么辦呢?只有團結起來向殘害勒索人民的賊頭拚命!決一死戰!大家宣傳農民去吧!組織農民去吧!團結起來便是勢力!槍炮也打不倒的堅強勢力!”[2]1925年秋,魏野疇擔任中共西安地委委員。9月,魏野疇、劉含初、王授金等成立國民黨陜西臨時省黨部,并以此合法名義領導陜西各地的革命斗爭。1927年2月,魏野疇任中共陜甘區委委員,和劉天章共同負責區委的宣傳工作。3月,在中共陜甘區委第一次黨代會上,魏野疇等人積極響應中共提出的“黨到農民中去”的口號,大力發展陜西各級組織,到1927年夏,全省農會會員已發展到37萬人,黨團員有4500人,陜西成為全國革命運動高漲的省份之一。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對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實行血腥大屠殺,國內形勢急轉直下。1927年7月,中共陜甘區委改為陜西省委,魏野疇任陜西省委軍委書記,遭到了敵人的懸賞通緝,一時之間無法在陜西立足,后經陜西省委同意,魏野疇到河南楊虎城部繼續開展工作。

四、向死而生是堅守信仰的底色

魏野疇將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堅定的信仰,并內化為革命信念,即一種“徹底為革命而斗爭,雖死不惜的信念?!盵10]在魏野疇看來,只有本著徹底革命的精神,以鐵拳錘碎帝國主義的枷鎖,打倒一切惡劣勢力,才能闖出一條死中逃生的道路!

1925年,上?!拔遑Α睉K案發生后,魏野疇等把陜西驅吳(新田)斗爭和聲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爭結合起來,領導各界群眾召開大會,游行示威,發表通電,表示“誓隨同胞死力奮斗,務期收回租界,完我國權?!盵11]經過深入宣傳,全省學生紛紛投入驅吳斗爭,京、津、滬和武漢等地的陜籍學生組織也發出函電表示聲援,把驅吳運動推向了高潮。

1926年4月,劉鎮華率八萬“鎮嵩軍”向陜西的國民軍發動進攻,意揮師南下阻止北伐。在西安反圍城斗爭中,根據李大釗和北方區委的指示,魏野疇積極幫助楊虎城、李虎臣籌備軍需,做好宣傳鼓動和救濟工作。在戰事正酣之際,魏野疇不顧生命危險,奔赴渭南、華縣等地組織發動群眾,建立農民協會和農民武裝,配合國民軍抗擊劉鎮華部。1927年4月,蔣介石發動了反革命政變。5月5日,中共陜甘區委領導西安各界群眾十余萬人,舉行聲討蔣介石反革命罪行的大會。會后舉行示威游行,魏野疇等不懼危險,高舉紅旗走在游行隊伍的最前列高呼“打倒新軍閥蔣介石!”“打倒一切反革命!”等口號。6月,馮玉祥追隨蔣介石叛變革命,魏野疇等共產黨人被通緝,一時間白色恐怖籠罩全省,陜西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運動遭到了失敗,新任中共陜西省委軍委書記的魏野疇,并不悲觀氣餒,英勇地同國民黨展開了斗爭。

1927年8月,魏野疇隨楊虎城部移駐皖北亳縣、太和縣境。1928年2月魏野疇任中共皖北臨時特委書記,4月任皖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指揮。同年4月8日他組織領導了皖北暴動,打響了中國共產黨在安徽地區反擊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4月9日,在率領起義部隊轉移途中他不幸被捕。被捕以后,面對敵人的多次封官許愿,魏野疇均嚴詞拒絕。在敵人的嚴刑拷打下,魏野疇始終正氣凜然、視死如歸。趁敵人疏于防范之際,魏野疇掩護戰友脫險,自己卻于4月9日深夜被殺害,年僅31歲。

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最高價值目標是人民利益最大程度的實現。從魏野疇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培育及實踐的過程來看,魏野疇堅守信仰不動搖,寧愿用生命去換取人民有價值有尊嚴的生存,坦然赴死,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強大力量。正如列寧所說:“馬克思學說具有無限力量,就是因為它正確?!边@也說明,馬克思主義信仰既是時代的召喚,也是歷史的選擇。這也是我們黨之所以能夠由小到強不斷發展壯大,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的根本所在。

參考文獻:

[1]三秦公學編.三秦公學:三秦公學緣起·三秦公學第一周年紀念刊[M].西安:公益印書館,1911.

[2]陜西省革命烈士事跡編纂委員會.魏野疇傳略·回憶·遺文[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1.

[3]林代昭,潘國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從影響的傳入到傳播(上卷)[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3.

[4]北京師范大學校史資料室.五四運動與北京高師[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4.

[5]魏野疇.中國近世史·序言[M].上海:申江書店,1930.

[6]楊端六.馬克思學說評論[J].太平洋,1920,2(7).

[7]魏野疇.中國近世史[M].上海:申江書店,1930.

[8]李大釗.研究歷史的任務·李大釗文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9]中國工會運動史料全書(陜西卷)編委會.中國工會運動史料全書(陜西卷上冊)[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10]魯迅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1]新秦日報.1925-06-17.

作者簡介:劉燕(1985—),女,土家族,湖北宜昌人,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為抗日戰爭史、近現代文物、博物館學。

(責任編輯:朱希良)

猜你喜歡
馬克思主義信仰踐行養成
現代化視域下個人信仰與社會信仰的關系
淺談舞蹈演員良好個人修養的養成
分析素描訓練與大學生藝術素養的養成
小學生養成教育之我見
弘揚遵義會議精神,踐行黨的群眾路線
大力弘揚“東汽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項必須做好的育人工程
航母艦員安全意識養成探索與實踐
網絡多元時代如何堅守馬克思主義信仰
當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生態思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