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中的哀悼與憂郁

2020-11-16 06:57胡沁月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20年8期
關鍵詞:精神分析

摘 要:在威廉·??思{的短篇小說《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中,主角愛米麗小姐一直身陷憂郁。 造成愛米麗小姐憂郁的病因有許多,比如她父親的去世和愛人荷默的遺棄、死亡以及城鎮居民嚴苛的目光。 本文將應用精神分析理論,分析愛米麗小姐憂郁的成因,以及她試圖通過哀悼擺脫憂郁,但卻最終失敗的過程。

關鍵詞:哀悼;憂郁;精神分析;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

《獻給愛米麗一朵玫瑰花》是威廉·??思{最有名的短篇小說之一。作為南方文藝復興的代表作家,??思{的作品大多描寫南方社會的變遷?!东I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中小說的女主角愛米麗小姐是南方沒落貴族格里爾生家族的最后一代人,她身處美國內戰后,南部的古老傳統被工業化所取代、北方工業文明侵入南方傳統社會的新舊交替時刻。家庭生活中,她一直受到父親的影響,被培養成一位端莊的南方貴族淑女。而社會生活中,她被當地居民視為“傳統的化身(103)”,應該至死保有南方貴族的高貴氣質。因此當愛米麗試圖與一位北方人荷默在一起時,鎮上的居民們都表示不贊成。在新舊交替的社會中,來自家庭、社會和愛人帶來的心理創傷使愛米麗陷入憂郁之中。在失去父親和愛人后,愛米麗試圖通過哀悼來走出憂郁。她試圖和外界接觸,開授瓷器彩繪課,但這些嘗試都沒有成功讓她走出憂郁。最終她還是成為了新舊交替社會下南方社會與工業化之間矛盾的犧牲品。她毒死愛人,并拒絕與變化的新世界溝通,切斷了自己與社會的聯系,陷入憂郁中,直至死亡。

國內對《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的主要研究集中在幾個方面:女性主義,敘事和悲劇等主題。以女性主義為主題的研究中,江寶庭指出,《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是對父權制以及南方傳統迫害女性的指控(28-29)。曹盛華認為這個故事表明婦女受到父權制的控制(121-124)。以敘事為主題的研究中,龐玉厚從空間詩學的角度研究這個故事(82-86);趙嘉鴻從空間敘事的角度研究了小說中“木屋”的形象(141-145);程錫麟探討了故事的敘述者和敘事聲音(67-73);劉立輝和王江從敘事學的角度研究故事,探討小說的敘事與時間的關系(92-96);王敏琴從時間倒錯、人稱代詞所指模糊和無名的聲音”三個方面探討了小說的敘事特征(66-70);黃雪娥使用系統功能語言學來研究故事的敘述結構(39-44)。悲劇主題的研究中,趙婷從人際功能的角度分析了導致愛米麗小姐悲劇生活的原因(173-174);熊杰認為,愛米麗小姐的悲慘命運是由于她作為女性和作為貴族的角色之間的沖突(112-116)。至于其他主題的研究,何慶機和呂鳳儀研究了故事中的幽靈、記憶與雙重性(127-136)。

本文討論的“憂郁”(melancholia)和“哀悼”(mourning)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的概念。弗洛伊德的《哀悼與憂郁》是精神分析批評中憂郁研究的奠基之作。弗洛伊德認為,哀悼和憂郁都是對失去(例如所愛之人、國家、自由、理想等等)的反應。但是這兩者之間也有區別:在哀悼過程中,力比多將從失去之物中撤出,然后轉移到新的物體上,從而治愈人們的創傷;但是在憂郁中,人們拒絕承認“失去”,喪失了愛的能力和對外界的興趣(弗洛伊德243-244)。弗洛伊德針對憂郁的定義乃是通過憂郁與哀悼的對比來進行的。相較于哀悼 (悲傷),憂郁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無力進行哀悼而導致的自毀(何磊 83)。

艾米莉小姐在故事中既經歷了憂郁,也經歷了哀悼的過程。她父親的去世,荷默的遺棄以及鎮民的注視都加劇了她的憂郁。為了擺脫憂郁,她在失去父親后試圖將力比多轉移給荷默,但失敗了。在失去荷默之后,她試圖將力比多轉移到外界社會,這也失敗了。

國內對該小說的研究較為豐富,然而,關于哀悼和憂郁的主題還沒有任何研究。 因此,本文將從這個角度入手,討論兩個問題:是什么導致了愛米麗小姐的憂郁,以及她如何通過哀悼來對抗憂郁,但最終還是無法擺脫憂郁的過程。 通過分析這兩個問題,本文認為,在一個充滿南方傳統和北方工業化矛盾的、不斷變化的社會中,愛米麗小姐的哀悼注定將會失敗,她也注定無法走出憂郁。

一、失去父親

失去父親是導致愛米麗小姐憂郁的因素之一。愛米麗小姐生活在在一個傳統的南方家庭,她的家庭對她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父親老格里爾生是南方父權社會沒落貴族的典型代表,他堅守清教主義的婦道觀,一心想把女兒培養成完美的南方淑女(曹盛華 121)。例如,她的家族對格里森家族自視甚高,以至于他們認為沒有一個求婚者配得上愛米麗小姐。這就是為什么愛米麗小姐30歲時仍然單身的原因。在愛米麗看來,她的父親就像是一位導師,向她做出指示并督促她成為一名傳統的南方貴族小姐。父親的死意味著一代南方貴族格里爾生家族的沒落,也象征著傳統南方社會的衰敗。而作為格里爾生家族的最后一人,愛米麗小姐無法接受家族和南方衰敗的事實,因此,愛米麗小姐也無法接受父親的死。她告訴其他人“她的父親并未死”(107),并拒絕處置尸體。這是憂郁的癥狀,即拒絕承認所愛的對象已經死亡,無法從失去的痛苦中走出來。這里愛米麗小姐所愛的對象是父親,也是南方貴族身份。父親的死亡和家族的衰敗使愛米麗小姐陷入憂郁之中,也因此病了很長時間。

二、失去愛人

此外,荷默的遺棄是導致愛米麗小姐憂郁的另一個原因。內戰之后,傳統的南方發生了許多變化。荷默所住的建筑公司將在鎮上鋪人行道,這意味著該鎮正在被工業文明所改變。荷默·伯隆是北方的工頭,所以他代表著北方的工業化。至于愛米麗小姐,她代表著傳統的南方貴族,城鎮居民認為她的社會地位要比荷默高得多。他們注定要分開,因為兩者所代表的階級有著十分尖銳的矛盾。因此,愛米麗小姐生活在矛盾中。一方面,她被荷默的優點所吸引,希望自己可以和荷默結婚。根據故事描述,荷默“個子高大,皮膚黝黑,精明強干,聲音洪亮,雙眼比臉色淺淡(108)。荷默善于與人交朋友,喜歡大笑。這些優秀的特質深深吸引著愛米麗小姐。另一方面,她知道荷默和自己不會有結果。因為荷默是工業化的象征,他隨時會離開她和南方,回到北方。弗洛伊德認為,憂郁明顯也是由于喪失所愛對象而引起的一種反應。這個所愛對象不一定真的死去了,而是不再能作為一個愛戀對象了(比如一個被遺棄的已訂婚女子)(245)。在荷默決定離開愛米麗小姐的那一刻,雖然荷默并未死亡,但是愛米麗小姐已經不能再將他視為愛戀對象了。這時愛米麗小姐就已經陷入了喪失所愛對象的憂郁了。她選擇了一種極為殘酷的方式來應對荷默的遺棄。當鎮民看到愛米麗小姐購買砒霜時,他們認為愛米麗小姐將自殺。但是故事的結尾表明,愛米麗小姐使用毒藥殺死了荷默,并將荷默的尸體留在家中多年。愛米麗小姐知道荷默有一天會離開她,所以選擇殺死她的愛人讓他留下。荷默和愛米麗小姐的悲慘結局象征著南北方矛盾是不可妥協的。荷默的死亡讓愛米麗小姐徹底地失去了自己的愛人,也讓她進一步陷入了憂郁中。

弗洛伊德認為,憂郁最突出的特點是極度痛苦的沮喪,對外部世界不感興趣,失去愛的能力,抑制一切活動(244)。 在失去父親和愛人之后,愛米麗小姐的行為符合憂郁的癥狀。故事提到“父親死后,她很少外出;心上人離去之后,人們簡直就看不到她了”(??思{ 105)。 愛米麗小姐的憂郁是由失去所愛對象,即失去父親和愛人直接導致的。以下是她陷入憂郁的表現:為了應對這種悲傷的失落感,她選擇減少與外界的聯系,她對外界沒有興趣,因此大部分時間都呆在家里;她拒絕其他女士的來訪,只與一個黑人住在一起,并且忽略鎮上人對自己的八卦;她在世界上仿佛沒有什么可關心的。

三、鎮民的注視

鎮民也是造成愛米麗小姐憂郁的原因。亞歷山大指出,“文化創傷發生在一個集體成員覺得自己遭受了可怕的事件之后,這在他們的群體意識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永遠標記著他們的記憶,并以根本的和不可撤銷的方式改變了他們的未來身份”(1)。內戰恰恰是造成城鎮居民文化創傷的“可怕事件”。它給南方帶來了悲傷和痛苦。為了減輕他們的文化創傷,城鎮居民們將愛米麗小姐作為內戰后南部衰退的替罪羊。 布魯克斯(Brooks)和沃倫(Warren)也贊同這個觀點,對于城鎮居民來說,愛米麗不僅是個瘋癲的老太太,而且“是集體偶像和替罪羊”(353)。作為鎮上的最后一個格里爾生家族的人,她是城鎮居民面對內戰的失敗和種植園經濟的衰退時可以轉向的最后一座紀念碑。因此,城鎮居民將對傳統南方的期望寄托在愛米麗小姐身上。正如故事中提到的那樣:“愛米麗小姐在世時,始終是一個傳統的化身,是義務的象征,也是人們關注的對象”(103)。愛米麗小姐無法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因為她受到鎮民的束縛和監視。沙利文 (Sullivan) 指出,我們可以將《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作為一個故事講述,該故事講述了一個敘述者群體長期注視著一個女人的故事,他們好奇地了解她的外表,行為,家庭生活和環境的各個細節(161)。在鎮民眼中,愛米麗小姐應該以南方貴族為榮,舉止像上流社會的女士。他們從來沒有停止談論愛米麗小姐。當愛米麗小姐愛上荷默時,他們首先想到的是“格里爾生家的人絕不會真的看中一個北方佬,一個拿日工資的人”(108)。然后,城鎮居民認為愛米麗小姐和荷默的愛是“全鎮的羞辱,也是青年的壞榜樣”(108)。牧師的夫人甚至寫信給愛米麗小姐在阿拉巴馬州的親戚,以說服她放棄荷默。顯然,愛米麗小姐無權決定自己的愛情生活。許多鎮民和她的親戚都在關注著她的一舉一動。在鎮民的關注下,愛米麗無能決定自己的生活,這最終導致了她的憂郁。

四、哀悼失敗

愛米麗小姐的悲慘結局似乎是注定的,但是,她的確嘗試通過哀悼與憂郁作斗爭。如前所述,在哀悼過程中,當所愛的對象不再存在時,所有力比多都應從其依戀的對象中撤出(弗洛伊德244)。力比多撤出后,愛米麗小姐的心理狀態是有可能康復的,因為“哀悼完成后,自我又變得自由自在”(弗洛伊德245)。父親去世后,愛米麗小姐陷入憂郁中,病了很長時間。但是她嘗試過接受父親的死亡,并希望自己走出憂郁。她剪短了頭發,過著自己的生活。然后,她遇到了荷默,并嘗試將“力比多”從父親身上轉移到荷默身上。 “她把頭抬得高高”(108),因為她不想屈服于失去父親和家族衰敗的悲傷。愛米麗小姐想與荷默一起開始新的生活,以對抗喪父和家庭的衰敗的憂郁。愛米麗極度渴望地試圖讓荷默融入南方傳統求愛、婚姻和家庭的高尚世界中。她希望荷默能夠接受南方的生活方式和成為格里爾生家族的一份子。因此,她對荷默寄予了新的期望。她把和荷默在一起當作走出憂郁的一種方式。不幸的是,他們的愛沒有得到南方社會的祝福。在尖銳的南北方矛盾下,南方傳統貴族愛米麗小姐無法嫁給來自北方、象征工業化的荷默。最終,愛米麗小姐嫁給荷默后的自我救贖失敗了。

另一個與憂郁作斗爭的事件發生在愛米麗小姐40多歲的時候。失去荷默后,她現在試圖將力比多從荷默身上轉移到外界的社會。她試圖與鎮民交流,融入外界社會中。在閉門不出七年后,她開始上中國繪畫課。為了支持她的課堂,沙多里斯同時代人們的孩子們被送到工作室學習中國繪畫。故事描述說:沙多里斯同時代人全部都把女兒、孫女兒送到她那里學畫,那樣的按時按刻,那樣的認真精神,簡直同禮拜天把她們送到教堂去,還給她們二角五分的硬幣準備放在捐獻盆子里的情況一模一樣(111)。應該提到的是,只有“沙多里斯上校的同時代人”愿意將他們的孩子送往愛米麗小姐的班級,因為他們與愛米麗小姐的父親是同一代人,他們都代表南方貴族。因此,他們十分尊重愛米麗小姐,很高興將自己的孩子送給具有貴族身份的愛米麗小姐。但是,由于新一代的崛起,愛米麗小姐想擺脫憂郁的嘗試注定會失敗。新一代與沙多里斯的同時代人不同。他們不再把孩子送去愛米麗小姐的班級了,因為他們深受工業化的影響,并不像他們的父輩那樣看重愛米麗小姐。他們甚至要求愛米麗小姐融入現代社會、交稅、接受免費送貨服務,這些都被愛米麗小姐拒絕了。由于無法適應在工業化沖擊下不斷變化的南方社會,愛米麗小姐選擇關閉大門,再也不踏入外部世界。這意味著她沒有將力比多轉移到南方社會之中。 因此,她通過哀悼擺脫憂郁的嘗試最終沒有成功。

五、結語

愛米麗小姐的憂郁是由她父親的去世,荷默的遺棄和死亡以及鎮民的苛刻目光引起的。父親去世后,愛米麗小姐拒絕掩埋尸體,這表明她陷入了憂郁,不承認失去了所愛對象。荷默的遺棄和死亡也使愛米麗小姐變得憂郁。愛米麗小姐無法接受愛人的遺棄,因此決定毒害荷默。至于城鎮居民,他們會注意愛米麗小姐的舉動,以防她做的事情與貴族身份不符,這也會導致愛米麗小姐的憂郁。 愛米麗小姐試圖通過哀悼擺脫憂郁,這意味著將力比多從失去的物體轉移到新的物體上。但是愛米麗小姐堅守著自己的貴族身份,無法接受現代生活方式。她無法將自己的力比多轉移到不斷變化的南方社會中。因此,她的哀悼注定將會失敗,她陷入了憂郁中直至死亡。

參考文獻:

[1]曹盛華.對《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的女性主義解讀[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7(05):121-124.

[2]程錫麟.獻給愛米莉的玫瑰在哪里?——《獻給愛米莉的玫瑰》敘事策略分析[J].外國文學評論,2005(03):67-73.

[3]何慶機,呂鳳儀.幽靈、記憶與雙重性:解讀《獻給艾米莉的玫瑰》的“怪異”[J].外國文學研究,2012,34(06):127-136.

[4]黃雪娥.愛米麗的“問題”及其“解決辦法”——從功能語言學的角度看《獻給愛米麗的玫瑰》的敘事結構[J].外語教學,2002(06):39-44.

[5]江寶庭.《獻給愛米莉的一朵玫瑰》的女性問題新解[J].語文建設,2015(11):28-29.

[6]劉立輝,王江.時間意義的生成機制——《獻給愛米莉的玫瑰》的敘事時間[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06):92-96.

[7]龐玉厚.空間與敘事:《獻給愛米麗的玫瑰》的空間詩學[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6(03):82-86.

[8]熊杰.關于愛米麗悲劇原因的探討[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6(01):112-116.

[9]威廉·??思{:《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楊豈深譯,載《威廉·??思{短篇小說集(上)》。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20.

[10]王敏琴.《獻給愛米麗的玫瑰》的敘事特征[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2(02):66-70.

[11]趙嘉鴻.空間的力量——論《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的空間敘事[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7(05):141-145.

[12]趙婷.從人際功能角度探討愛米麗的悲劇人生[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0(05):173-174.

[13]ALEXANDER J C. Cultural trauma and collective identity[M].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14]Cleanth Brooks and Robert Penn Warren, Understanding Fiction, 2nd ed.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 1959.

[15]Freud, Sigmund. “Mourning and Melancholia”. On Frueds “Mourning and Melancholia”. Ed. Fiorni, Letici G., Thierry Bokanowski, and Sergio Lewkowicz. London: Karnac Books, 2009. 243-258.

[16]OBrien, Timothy. “Who Arose for Emily?”Faulkner Journal, vol. 29, no. 1, 2015, pp. 101–109.JSTOR, www.jstor.org/stable/44211471. Accessed 23 Sept. 2020.

[17]Sullivan, Ruth. “The Narrator in ‘A Rose for Emily.”The Journal of Narrative Technique, vol. 1, no. 3, 1971, pp. 159–178.JSTOR, www.jstor.org/stable/30224976. Accessed 23 Sept. 2020.

作者簡介:

胡沁月(1996),女,籍貫重慶市,碩士研究生,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猜你喜歡
精神分析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的視角解讀《紅樓夢》中賈瑞的人物形象
漂泊中的追夢人
從精神分析學視角看郁達夫的《沉淪》
《白日焰火》的精神分析美學解讀
精神分析視角下女性文學人物心理創傷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