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應該回歸到“人”

2020-11-16 06:57郭李潔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20年8期
關鍵詞:教育目的轉變

摘 要:教育目的是教育領域的理論基石之一,也是貫穿教育的一條主線。從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來看,教育目的也逐漸從封建社會時期為社會統治階層服務,轉向關注人的發展,實現個人本位的轉變。但就現代教育的實際情況而言,教育目的卻產生了“偏移”,朝著功利性,工具主義的方向發展。然而,在今年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指出要以“科學發展觀”為社會發展的主導觀念 ,“以人為本”為社會發展的目標追求,教育也要回歸到以“人”為起點。

關鍵詞:教育目的;轉變;回歸到“人”

教育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也是教育研究領域十分關注且亙古不變的話題。從教育領域的理論歷史發展中,教育目的經歷了多次的轉變,最早教育的目的是為統治階級培養政治人才,緊接著成為經濟建設的推動力,新中國成立后,教育又接到新任務——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的不斷轉變使我產生疑惑,教育到底是為誰服務的?統治者?社會?國家?僅僅都是外在目的嗎?教育真正的本體價值呢?

一、教育目的價值取向的歷史轉變

教育理論發展史上長期存在著社會本位與個人本位的爭論。對于教育目的概念的界定,隨著歷史長河不斷變化發展,教育目的在不同歷史階段內容呈現也不同??鬃邮俏覈鴤ゴ蟮慕逃?、思想家,他認為可以通過教育來培養具有理想人格的人才為統治階層服務,通過個人的修養滿足其需要,教育除了這個目的之外并無其他。而孟子也提出教育目的在于培養統治者,《大學》把教育目的界定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盵1]工業革命時期,工業化、大機器生產導致了人的片面發展;新中國成立,教育是培養合格公民,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文革時期,教育甚至成為了階級斗爭的工具。從這些教育目的的歷史表述來看,教育目的一直過于注重社會性,而非個人,直到20世紀末才逐漸由社會本位轉向個人本位,轉為關注人,回歸到人的主題。

教育目的經歷了一個從以社會本位為主到逐漸向個人本位轉變的過程,即使社會本位的傾向性還是很明顯,但是這也是教育發展必須經歷的從而不斷發展獨立性的過程。馮建軍老師在其論文中指出:任何的理論,都是社會發展狀況及其趨勢的反映。[2]教育與社會是分不開拆不散的,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教育在促進社會進步的同時也在不斷完善本身,而教育為了社會的發展進步不斷轉變教育目的,更好的為社會服務也是為自身的發展創造動力,例如社會生產力大發展帶來教育領域的繁榮。所以,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教育與社會兩者相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須經歷的也是其必然要求。

新中國成立后,教育目的發生了質的轉變,不再是為統治階層服務,而是為社會主義服務,習近平在2018年的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了“一個根本任務”: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其實從這個根本任務就可以看出,教育的社會化傾向還是很明顯。美國學者弗洛姆尖銳地指出:“現在的教育目的已經成為造就于社會機器有用的公民,而不是針對學生的人性發展?!盵3]教育本應該是為人服務的個人本位的價值取向,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發展,是個人自我實現價值的途徑,是個體個性化的全面發展,但是卻不斷被社會所融合,同化成社會所需要所要求的人才。

二、教育目的的偏移

王道俊老師的《教育學》這本書上將教育目的定義為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所需要的人的總要求,是學校教育所要培養的人的質量規格。[4]從這個對教育目的的定義就可以看出,始終是站在社會本位的角度上看待教育的。但是,教育對人的培養不僅要從社會的角度來看,也要關注人自身的發展。以人為本,“成人”才是本真目的。而我國教育目的在實施中卻產生了教育目的的“偏移”問題,過于偏向社會性目的。

素質教育剛推行出來時,宣傳活動進行的如火如荼,但在實際學校教育中,應試教育依舊占據教學目的的榜首,中小學生為了達到優質學校選拔考試的要求,紛紛參加各種補習班以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培訓機構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成立,隨處可見。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實現全面全方位素質的發展,對于素質教育我國也在逐步融入教育系統當中,但是學校教育過于關注分數,偏向實用性技能的培養(如大學的分專業就是為了工作對口),成為功利主義的場所,忽視了學生精神世界的發展。這樣的教育目的背離了教育的本原,其最直接、最嚴重的后果就是造成了受教育者的工具化,使他們喪失了德性的追求、批判的精神以及人之為人的精神性。[5]另外,教育的社會流動功能本是使社會成員能夠通過教育實現在不同社會層次的轉變,比如升職、職業變更,使個性得到充分發展,但是現實教育目的偏向功利性目的。人們為了未來獲得更好的工作而去接受教育,將教育作為謀取財富的跳板、手段、工具,忽視了教育本來目的——育人。這樣的教育僅僅是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工具,體現了教育的工具價值,而否認了教育的本體價值——“成人”,教育目的存在著“人的缺位”。

三、教育目的的起點是人,終點也應該回歸到人

不管怎么說,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人,其根本目的在于促進人的身心健康發展。教育目的的起點是人,通過教育培養“完人”,使人“成人”,而人又推動教育的發展和完善,最終實現個人價值,人是教育的立足點。人是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而教育作為區別于其他社會活動的實踐活動,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途徑,所以教育應當且必須為人的發展服務,回歸人性。

早些時期,教育還不能將其稱作是教育,僅僅是一種社會生產生活的經驗傳遞,但實際上也是為了人能更好的生活下去,通過共同生活的過程來教育自己的;隨著生產力的大發展,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分工明確,教育從社會生活中分化出來,成為腦力勞動的一部分,是人類教育文明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對于社會,教育應該被動地適應社會,還是主動地超越?教育和社會一直都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社會發展推動教育規模的擴大,帶動人的不斷完善,而人的發展又能促進社會歷史文明的進步,兩者在歷史的長河中是統一的,人適應社會的過程中,社會也會推動人的發展。因此,教育不僅要適應社會,更要主動超越,引導人的全面、個性的發展。堅持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是我國現階段社會發展的選擇也是必然要求。

個人本位論堅持人生來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職能就在于使這種本能不受影響地得到發展。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導人成為自由、創新的個體,追求向善的生活。[6]潘光旦指出,人的教育實際上是培養“至善”境界里的健全與完整的人,“教育的理想是在發展整個的人格”[7]也就是說,教育并不僅僅是社會生產生活經驗的傳遞,也不只是文化知識的傳授,更是精神世界的發現和豐富,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塑造健全的人格。教育不應該存在“人的缺位”,也不應該出現教育目的的偏移;教育不是滿足市場的功利性要求,而是體現人的自由發展,促進個性發展。應該推動素質教育、全民教育的發展,在教育中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在教育中實現人的創新精神的發展。

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和人的發展的需要,教育也不斷改變其目的,更換形式,由社會本位逐漸轉向個人本位。從教育目的的演變過程來看,其歷史主線依舊是圍繞著人發生作用的,其歸宿和最終目標也是回歸到人,通過人的發展推動社會和教育的進步,不斷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柏燕.我國教育目的的歷史演變及其發展規律[J].曲靖師專學報,2000(4):62-64.

[2]馮建軍.回到“人”——世紀之交教育基本理論研究的共同主題[J].基礎教育,2013(1):16.

[3](美)E·弗洛姆.健全的社會[M].孫愷祥,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8):280.

[4]王道俊.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5):101.

[5]李長偉.功利主義教育目的與人的工具化[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9):6.

6]李長偉.功利主義教育目的與人的工具化[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9):5-8.

[7]潘光旦.自由之路[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7):227.

作者簡介:

郭李潔(1996-)女,漢族,江西南昌,在讀碩士研究生,江西科技師范大學,研究方向:職業教育。

猜你喜歡
教育目的轉變
朱熹的理學教育思想及對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論教育價值與教育目的的關系
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管理模式轉變分析
淺析我國對外貿易的轉變及對策
適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研究
試論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研究
關于會計職能轉變若干問題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