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問題式教學”案例探究的教學設計
——以高三一輪復習課“農業的區位選擇”為例

2020-11-17 08:24重慶沈智勇謝鵬理
教學考試(高考地理) 2020年4期
關鍵詞:甲地梅里問題式教學

重慶 沈智勇 謝鵬理

【設計思路】

在高三一輪復習階段如何有效組織教學,完成一堂高質量的一輪復習課,高三一輪復習課與新授課有何區別等,這一系列話題一直是困擾著廣大高中地理教師的問題。高三一輪復習課與新授課相比,既要求教師在學生掌握了一定基礎知識的學情之上及時總結梳理核心主干知識,又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環節中關注學生思維發展過程,突出對學生學科能力和學科素養的培養,而高考真題正是組織開展這類教學活動的最佳素材,其真實的情境,較高的能力要求,典型的區域特征都有助于挖掘出生動的教學案例,在一輪復習的課堂中開展“問題式教學”。所謂“問題式教學”,是指用問題整合相關學習內容的教學方式,要求以學生認知水平和基礎知識為起點,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鏈條,注重內在關聯,促進、激發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文選取了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第一節“農業的區位選擇”這節課,挖掘了2017年全國卷Ⅲ中西班牙阿爾梅里亞省日光溫室案例,借助谷歌地球屏幕覆蓋圖層的地理信息技術手段,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1)西班牙阿爾梅里亞省地理環境要素的簡單認知;(2)阿爾梅里亞省甲地日光溫室農業區位因素的概括總結;(3)阿爾梅里亞省甲地與歐洲北部國家發展日光溫室農業對比分析;(4)阿爾梅里亞省甲地日光溫室農業可持續發展思考。精細設問,有效開展“問題式教學”案例探究的一輪復習課堂教學活動,于日常教學過程中落實《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所提出的培養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切實提高高三一輪復習課的有效性。

【課標要求及解讀】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農業區位因素”是對某農業地域中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高度概括和提煉,是本章的核心知識所在,通過對“農業區位因素”的學習和掌握,有利于學生辨識給定區域的地理要素特征,辨析給定區域內某種農業地域的部分區位因素和特點,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也有利于學生辨識某些自然地理要素與人類活動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和結果,提升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更有利于引導學生能夠在認識某區域農業生產特征的基礎上,從促進區域農業科學發展的角度,對其農業發展的條件、過程、問題及決策等進行系統的綜合分析、評價,樹立學生的人地協調觀。因此,在認真落實《課程標準》“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要求的同時還需要地理教師注重案例探究,重視問題式教學,在課堂教學中逐步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和價值觀念。

【教學目標】

掌握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及影響;運用所學知識,正確評價某種農業地域的區位條件;通過查閱日光溫室相關資料、合作探究完成西班牙日光溫室案例,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通過案例學習,能夠認清農業生產和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樹立因地制宜、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念,正確理解人地協調的內涵。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及影響。

教學難點:運用所學知識,正確評價某種農業地域的區位條件。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教師]1.利用2017年全國卷Ⅲ第36題,搜集西班牙阿爾梅里亞省日光溫室相關資料,開發設計案例。

2.利用谷歌地球二次開發,準備好案例相關內容的覆蓋圖層。

3.向學生布置收集、查閱、調查西班牙阿爾梅里亞省日光溫室相關資料的任務。

[學生]課前收集、查閱、調查西班牙阿爾梅里亞省日光溫室相關資料,在小組中充分討論并進行匯總。

(設計意圖:通過課前教師和學生兩方面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一方面充實了本節課的內容,以保證順利完成本節課教學任務,另一方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通過小組合作進行收集、查閱、調查等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二、新課導入

[教師]在谷歌地球上覆蓋圖層展示“東北溫室大棚”的圖片,提問:“為什么我國東北地區農業生產中經常會用溫室大棚?”

[學生甲]回答:“我國東北地區緯度高,熱量不足?!?/p>

[學生乙]回答:“我國東北地區低溫凍害多發,溫室大棚有利于保溫,減少低溫凍害?!?/p>

[教師]兩位同學都回答的非常好,那下面我們再看一張圖片,利用谷歌地球定位在西班牙阿爾梅里亞省甲地,并覆蓋圖層展示“日光溫室”圖片,提問:“什么是日光溫室?和普通溫室相比有什么特點?!?/p>

[學生]回答:“可以把日光轉換成熱量,不需要人工增溫?!?/p>

[教師]“沒錯,日光溫室和普通溫室相比科學技術水平較高,西班牙阿爾梅里亞省日光溫室農業非常發達,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p>

(設計意圖:通過設疑導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日光溫室相關問題,能夠快速進入西班牙阿爾梅里亞省日光溫室農業案例的情境,為下面農業區位因素的學習埋下伏筆。)

三、新課學習

環節一:梳理西班牙甲地農業區位因素

[教師]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42頁第二自然段內容,提問:“什么是農業區位?”

[學生]回答:“農業區位有兩層含義,一是指農業生產所選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農業與地理環境各因素的相互聯系?!?/p>

[教師]利用谷歌地球展示西班牙阿爾梅里亞省甲地若干自然地理環境要素信息,提問:“請同學們根據圖像信息概括出影響甲地蔬菜、瓜果種植的自然區位因素?!?/p>

[學生]認真觀察圖像信息,得出氣候、地形、水源等區位因素。

[教師]巡視各小組學生完成情況,進行簡單總結后提問:“這些區位因素中哪些是限制性因素?”請小組討論完成。

[小組1]回答:“我們小組一致認為氣候是限制性因素,甲地為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干燥,降水量少;冬季雖然溫和多雨,但氣溫還是較低,熱量不足?!?/p>

[小組2]回答:“我們小組認為水源也是限制性因素,甲地地形平坦,無大河流經,淡水資源比較缺乏?!?/p>

[教師]點評后總結: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氣候、地形、水源等方面,社會經濟因素包括市場、交通、科技、勞動力等方面,其中自然因素比較穩定,社會經濟因素變化較大。

承轉:既然氣候和水源是甲地蔬菜、瓜果種植的限制性因素,那我們下面來看甲地是如何克服限制性自然因素,進行農業生產活動。

(設計意圖:通過西班牙阿爾梅里亞省甲地日光溫室的案例,細化設問引導學生全面概括出農業的區位因素,找出限制性自然因素,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

環節二:探究甲地日光溫室布局原因

[教師]提問:“甲地為了克服限制性自然因素,采取了什么樣的農業生產方式?”

[學生]回答:“日光溫室”

[教師]是“日光溫室”,繼續提問:“你能說明日光溫室在改造限制性條件中產生了什么作用嗎?”

[學生]回答:“甲地地處地中海沿岸,冬季溫和(最冷月最低氣溫為8 ℃左右),日光溫室可以把光照轉換成熱量,以滿足蔬菜、瓜果生長需要?!?/p>

[教師]“回答正確,但是你還是忽略了一點,日光溫室既可以保溫,也可以在夏季減少水分蒸發,起到保濕作用?!比缓罄霉雀璧厍蚋采w圖層展示甲地日光溫室發展相關材料并提問:“甲地農業發展過程中區位因素發生了什么變化?目前的主導因素是?”請自主探究完成。

甲地附近干旱少而。1956年當地勘探到深層地下水后,灌溉農業得到發展。1971年引入滴灌技術,日光溫室(不需人工增溫)快速普及,生產的蔬菜、瓜果等農產品出口量大增,主要出口西班牙以北的歐洲發達國家。20世紀90年代以后,甲地溫室農業進入集溫室安裝維護、良種培育與供應、產品銷售、物流等為一體的集群式發展階段,產品出口量加速增長。

問題:甲地農業發展過程中區位因素發生了什么變化?目前的主導因素是?

[學生丙]完成自主探究后回答:“甲地農業早期發展階段中水源因素限制較大,1971年到目前科技、市場因素變成主導因素?!?/p>

[學生丁]補充:“目前的主導因素還包括交通和物流因素?!?/p>

[教師]點評后總結:“甲地農業的區位因素一直發生變化,在一定階段主導因素是不相同的,通過學習我們發現,充分利用社會經濟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克服限制性自然因素?!?/p>

[承轉]甲地蔬菜、瓜果能遠銷北歐,占領北歐市場,說明甲地發展日光溫室農業與北歐相比區位條件優越,下面我們就此問題進行探究。

(設計意圖:通過深入探究甲地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用發展變化的眼光,引導學生理解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在探究過程中培養了學生有效獲取信息的能力和地理綜合思維。)

環節三:對比分析甲地日光溫室優勢區位條件

[教師]剛才我們總結出甲地發展農業的區位因素(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找出了限制性因素和主導因素,其中主導因素也是有利因素。利用谷歌地球覆蓋圖層展示表格,“請同學們根據表格提示細化寫出甲地發展日光溫室農業的優勢區位條件?!?/p>

甲地日光溫室農業有利區位因素優勢區位條件市場國際交通沿海生產成本技術,低氣候較低,溫和

[學生]根據區位因素及提示,獨立自主完成表格內容。

[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展示后提問:“與北歐相比,甲地發展日光溫室農業最大的區位優勢條件是什么?”

[學生]幾位同學分別回答:“生產成本低”“海運便利”等方面。

[教師]點評后總結:與北歐相比,甲地緯度更低,氣候溫和,利用日光溫室在冬季能夠種植蔬菜和瓜果,從而遠銷北歐,占領北歐市場,這是最大的區位優勢。

[承轉]甲地利用日光溫室改造了限制性自然區位因素,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取得了較高的經濟效益,你是否贊同在甲地擴大溫室農業生產規模。下面就這個問題進行學習。

(設計意圖:通過組織學生從有利區位因素細化歸納出優勢區位條件,利用北歐和甲地進行對比,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甲地的優勢區位條件,有利于培養學生描述和闡述的能力以及地理綜合思維。)

環節四:甲地農業可持續發展評價

[教師]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問題:“你是否贊同在甲地擴大溫室農業生產規模。請表明態度并說明理由?!?/p>

[學生]分組展開討論,大部分學生贊同,少部分學生不贊同,小組代表進行展示,并闡述理由。

[教師]總結:我們不僅要看到甲地發展日光溫室農業帶來的經濟效益(經濟效益高,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比如物流業和交通運輸業),更要思考過度開發會不會帶來生態環境問題,答案是肯定的,大規模發展日光溫室農業,會增加水資源、土地資源供給壓力,過度開采地下水,可能導致海水入侵等環境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討論是否贊同在甲地擴大溫室農業生產規模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關注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是整節課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升華,有利于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培養學科素養中的人地協調觀。)

四、課堂總結

[教師]在黑板上利用板書進行課堂小結,展示本節課知識框架結構。

[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獲,談談本節課帶來的啟示。

【教學反思】通過本教學設計組織進行了課堂教學活動,結合教學實際情況發現,學生整體掌握的情況良好,基本完成了教學目標,基本達成了學生能力和素養的培養任務,但在“問題式教學”案例探究的課堂環節和情感態度價值觀達成方面仍然存在瑕疵,引發了筆者以下兩點反思。(1)在課堂環節方面,“問題式教學”探究過程中的設問需要再精細化和具體化處理,需要充分挖掘出每個知識點和環節之間的邏輯關系,再設問引導和啟發學生探究,步調跨度要小,不能太大。比如,在“你是否贊同在甲地擴大溫室農業生產規?!边@個問題的探究中,學生表明了不贊同的觀點,但理由說明不全面,甚至沒有考慮生態環境方面,這說明問題鋪設不到位,案例探究步調太大。(2)在情感態度價值觀達成方面,大多數同學都認為:“贊同在甲地擴大溫室農業生產規模,原因是可以促進經濟發展和帶動就業”,忽視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農業生產中的體現,其原因可能是日常地理教學中不夠重視和引導不到位,需要進一步反思和加強,教會學生有用的地理知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達成地理學科育人的學科目標。

猜你喜歡
甲地梅里問題式教學
第六章 在醫院的外面
Chapter 7 The last letter第七章 最后一封信
Chapter 6 Outside the hospital第六章 在醫院的外面
既下山·梅里酒店
試論語文課堂上的問題教學法
淺談初中科學問題化教育模式的開展
問題式教學, 串起化學課堂的精彩
如何計算地方時
運動學公式應用五注意
“區時”的時間計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