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學生學習的黑匣子

2020-11-18 08:56韓中凌
內蒙古教育·綜合版 2020年10期
關鍵詞:同僚關系

韓中凌

教育是世界難題,尤其在中國,是一直被高度關注的民生領域。近年來,教育界做了諸多努力,修訂課標,改版教材,不斷提高師資水平,對教師基本功從表達、板書、朗讀、演講、寫作、信息技術使用,一直擴展到個人才藝。各種教學評比、日常教研都圍繞著教師的教展開,研究教學目標制訂、教學重難點突破和教學設計的巧妙,只是仍未解決這些老大難問題:為什么學困生越來越多?為什么學生沒有持續的學習興趣?為什么老師越努力學生越厭學?為什么各種教育改革花樣迭出,卻未能觸及真正的學習本質……

陳靜靜博士的這本書,直指教育痛點,專注教研盲點——聚焦課堂與學生,研究改進學習。封面從書名《學習共同體——走向深度學習》,到更小字號的“讓學習真實發生”“打開‘學生學習的黑匣子”“學習”二字就出現了4次。前言中更明確寫到“我們所要研究的是每一個人如何學習,如何讓每個人都有機會體會學習的快樂和幸?!?。

這本書,概括起來就是研究兒童,理解兒童;研究兒童的學習,讓深度學習發生。全書共分五輯,第一輯課堂的困境與變革:從淺表學習到深度學習;第二輯讓學習真實地發生;第三輯指向深度學習的高品質學習設計;第四輯高品質的學習設計:學科課例深度剖析;第五輯專家型教師成長:成為自我革新的領航者。

陳靜靜博士從課堂困境出發,面對虛假學習和淺表學習現狀,發現日常教與學之間的矛盾:一方面教師教學過程高速而又壓縮化;另一方面學生真實的學習過程緩慢而又復雜,兩者之間的巨大差距,正是導致普遍性學習困難的根本原因。

學習困難,是否應減緩教學進度、降低學習難度呢?研究后,她提出的課堂變革方向卻是促進每一位學生的深度學習。

這里的深度學習,并非知識的深淺難易,而是“基于學習者內在的學習動機,依靠對問題本身探究興趣維持的,一種長期的、全身心投入的持久學習力”。(《學習共同體——走向深度學習》第12頁)陳靜靜博士結合美國教育研究會提出的“深度學習在領域維度與能力維度的兼容性框架”,構建了“深度學習螺旋槳模型”(如下圖)。

深度學習螺旋槳模型

與虛假學習、淺表學習相比,深度學習這個“螺旋槳”,才是一個人成長和發展的巨大動力系統。

完成理論建構后,她確立了課堂變革方案:營造課堂氛圍,通過教師的傾聽讓學生的學習真實發生;深化課堂學習,以高品質的學習設計培育學生高階思維。這個方案,對當下的教育教學進行了幾個領域的顛覆式重建。

首先是人際關系。

這種關系,是對自由思想、獨立人格和民主社會的具體追求?!皟A聽”“柔軟”“潤澤”與“講授”“僵化”“控制”相對,它的內在是教師對學生的真正理解與人文關懷,是師生、生生之間關系的重新建立,是對傳統講授者、學習者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學將成為師生之間相互合作、探究與對話的過程。正如保羅·弗萊雷在《被壓迫者教育學》中所憧憬的教育關系:“通過對話,‘學生的教師與‘教師的學生兩種角色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一對新術語,‘稱作教師的學生和‘稱作學生的老師。教師不再是‘教授者,他自身也在與學生的對話中受教育,他在被教的同時也在教別人。教師和學生成為同一個過程的共同負責者,在此過程中,他們共同成長?!?/p>

其次是教學研究。

研究不能僅指向教師與教材,研究的成果也不僅是一份看似完美的教案;而要著力于學生的真實學情,研究學習如何發生、如何達成,做出高品質的學習設計。陳靜靜博士提出了課堂觀察,從實質到形式,均顛覆了以往的所謂聽評課,將教研指向學生和學生的學習,將觀課作為向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作為精準把握學情、反思教學、提升教學有效性的重要路徑。隨著學習共同體的不斷推進,“焦點學生”“關鍵事件”“完整學習歷程”“自我反思”“改進教學”,已經成為課例研究的關鍵詞。只有聚焦學生與學情,教師之間才能形成“同僚”關系,成為互相信賴、互相支持、協同成長的教研共同體。

第三是學習方式。

無論是美式的“合作學習”,中國本土化的“兵教兵”,還是課改后出現的“小組合作學習”,都沒有改變師生、生生之間的層級關系、競爭關系,更沒有改變教的邏輯。而學習共同體則通過傾聽、互學,由“互相教”轉向“互相學”“互相聽”,在彼此包容、欣賞中開展協同研究,讓每個學生都獲得高品質的學習權。

第四是學習設計。

陳靜靜博士通過一系列鮮活課例和學習單設計,特別是親自執教的《佐賀的超級阿麼》,闡釋了心理安全是學習發生的必要條件,高品質課堂要接納和傾聽每個孩子,而挑戰認知沖突的問題鏈則是通向深度學習的必然途徑。

從教的邏輯轉向學的邏輯,教學設計自然要轉成學習設計。學習設計是一項系統工程,要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為中心,以深度學習為目標,設計盡可能真實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綜合運用基本概念和原理,鍛煉高階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相對于原來由易到難、從簡到繁的“順向思維”教學設計,書中提出了要“以始為終”,從學科結果開始逆向思考,將高層次的學習目標轉化為學生感興趣的、通過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才能解決的高層次問題,在高階思維中夯實和鞏固基礎性知識與能力。

最后,陳靜靜博士前瞻性地指出,高品質的教學設計沒有模式、沒有止境,要“以學生為中心”,不斷改進和迭代,要從基礎性任務、挑戰性任務走向創造性活動設計;要從學科內學習、跨學科探索走向真實問題解決,學生才能從被動參與、主動參與走向自由探索。教師的專業發展也自然由教學執行者、學習設計師走向課程創造者。

這本書始終聚焦于兒童及兒童的學習,是杜威教育哲學思想(“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改造”)的落地;更是佐藤學教授“學習共同體”的中國化、本土化。相較于人類學家項飆指出的“附近的消失”,學院式教育研究與學校教育實踐分離,陳靜靜博士從發現到進入最終回歸實踐。她堅持研究立場,將先進的教育理念與兒童學習、教師成長緊密聯系起來,為解決學生的學習困境做出了切實而又可喜的改進。

在很多次的會議中,數次聆聽過陳靜靜博士的演講、報告和講座,與其他專家相比,總是多了幾許激情與柔情。這本學術書在縝密論述和翔實案例的后面,仍是她作為一個母親、一個教育工作者、一位教育科研人員對中國孩子發自內心的悲憫,字里行間充溢著情感的溫度,那是對基層教師的另一種語重心長。

猜你喜歡
同僚關系
兩手空空更好
警察犬訓練士として11年「同僚」と築く信頼関係
保加利亞媒體:飯局是中國搞定“關系”場所
“你還是自己拿回去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