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思維自由和適當規制間找好平衡點

2020-11-18 08:54譚思弘
新智慧·上旬刊 2020年9期
關鍵詞:自由

譚思弘

【摘?要】教師的本職是教書育人,除了講授知識,塑造學生的道德和品性也是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在鼓勵學生思維自由和適當規制學生之間取得平衡,是一門所有教師都應該學習的藝術。

【關鍵詞】自由;節制;教育尺度

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教師這個角色的重要性對學生來說不亞于父母。世界是不斷變化的,學生需要在這個變化的世界中不斷尋找新的生存生活的方向和方法,也就是說,學習這件事貫穿于每一個人的一生。學生像是新做的風箏,如果不放線,便飛不高;如果放得太多,則會被太大的風卷走。如何平衡放飛其思想和束縛其行為,是一個需要反復思量斟酌的問題。

一、獨立和思考自由

正確的教育應該是獨立自主的。傳統教育的模式給學生一樣的課本和知識,大家統一上課,考核的科目也是相同的,這使得獨立思考看起來是那么的特立獨行,要么隨聲附和,要么銷聲匿跡。正確的教育應該源于書本又高于書本,讓學生能獨立地思考并獲得獨立人格,能借助書本對外物有個基本的了解,了解自我認識,乃至明白自己整個心理過程。

(一)尊重學生的好奇心,合理利用而非一味扼殺

大多數的孩子都是充滿好奇心的,對于這個不太熟悉的世界,他們總是比成年人懷抱著更多的探索精神,想要去了解,去感受。然而,他們熱切的探究之心由于教師權威性的斷言、傲慢的焦躁之情以及對他們好奇心的隨意漠視而變得麻木遲鈍了。教師并不鼓勵他們探究,因為教師害怕他們提出的問題令人困擾 ;教師并不培育他們的不滿之情,因為教師已經停止找尋并且害怕這種情緒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節外生枝。

好奇心不可喪失。如若喪失,則應了富蘭克林的那句話:“有的人在25歲已經死去卻在75歲才于安葬”。好奇心是人類的天性,而教師必須耐心且悉心呵護學生的好奇心,讓探索的種子在幼小的心靈里扎根、發芽,直至長成參天大樹。這樣,學生才會永遠熱情、好學、對生活充滿信心。

(二)思想的自由永不該被磨滅

我們常常聽到長輩對小輩說,你應該這樣,你不應該那樣,只有這樣才是好的,你以后就知道了,等等。仿佛只有通過他們人生經歷過并且見識過的幾種生活模式才能獲得所謂的成功和幸福,其余的皆為不入流。一個人一旦追隨某種模式,一旦有“將來應該如何”的公式,他的生活不就非常膚淺而且機械化了嗎?我們需要培養的不是有著機械化心智的人,而是有智慧且自由完整的人。當教師和家長只為了“未來”而爭論和規束學生思維發展的方向,就會對現在存在的事物不聞不問不管不顧,對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每一瞬所需要的情感依賴以及精神滿足感置若罔聞。何況,我們是何許人,竟能決定“人”應該如何?我們有何權利,能夠決定將“人”按照某種特定模式而加以塑造?

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教師切忌為了自身的便利而將學生的思想束縛至固定成型。如果所有學生對同一件事情都用同一種看法得出相同的結論,那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思維的自由是可貴且值得不斷追求的,教師應該鼓勵這種沖破枷鎖的力量,在保證不出軌的情況下讓學生思維的駿馬在廣袤的世界自由地馳騁。

二、適當引導才會讓幼苗更加茁壯

度的把握,在任何人做任何事的過程中都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鼓勵學生好奇探索和思想自由的同時,適當地引導及規制學生的行為和思想,才會讓教育的結果不過于偏頗,才會將學生最終培養成自由但不放縱,思維發散但張弛有度的樣子。

(一)培養學生學會堅持

不可否認,任何年齡段的人都是具有惰性的。學生對新鮮知識的好奇心會支撐他們產生一時的學習熱情,但畢竟學習是一件耗費精力和時間的事情,反復的記憶、消化再應用以達到熟練掌握的目的,這一過程會無可避免地磨滅大部分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求。此時,教師和家長需要強制性地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明白要堅持地學下去,盡管前期投入精力、時間以及不斷被損耗的心神,但在掌握了新知識之后所獲得的成就感是令人振奮且自豪的。

堅韌這種品質的培養對一個人成長很重要。大多數人的心智水平都在均值左右,在這種不相上下的“硬件”前提下,能夠長久堅持地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是一條既簡單又困難、可以復刻的成功之路。當今社會中有著太多、太雜的碎片化信息,各種“快消”的娛樂方式充斥著人們的生活。色彩鮮艷的游戲界面、簡短淺顯的文字、短小通俗的視頻等,令大多數成年人都沒有足夠的克制力來約束自己不要沉迷于其中,更遑論心智尚未發展成熟的孩子。經過長時間的努力之后獲得學習新知識的成就感和玩游戲看視頻相比,似乎“性價比過低”了。但我們要清楚地知道,成就感維持的時間和需要付出的努力成正比,越簡單的快樂需要重復越多次才能對大腦產生持續的刺激。因此,學會從反饋機制長的事情中獲得更大的成就感是教師在培養學生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的目標,需要不間斷地對學生進行引導,長久反復地告訴他們快樂有很多種類和品質,而我們應該避免沉迷“低級趣味”。

(二)塑造學生正確的三觀

學生在接受教育的整個過程中,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都在不停地受教師影響而不斷地慢慢形成直至定型。因此,正確合理的引導有助于奠定學生適用一生的正確三觀的基礎。

學校里能對學生思想價值觀產生影響的場景是多樣的,教師要學會利用各種場景的特點,結合自身角色,對學生三觀進里。筆者憤懣痛心,他的反復無常挑戰著筆者耐心的極限,也使筆者清醒地認識到:教育轉化他是一項艱巨而備受折磨的工作。在心語室里,小浩低著頭為自己的行為辯解,無非是什么看不慣、講義氣、殺了他、恨父母之類的話。筆者說:小浩,抬起頭聽老師說,一個人無法選擇父母和家庭,但可以選擇自己今后的道路,選擇大道會越走越寬,選擇小路很可能把自己逼近死胡同。不要為自己的錯誤找借口,你是大孩子了,你有辨別是非的能力。沖動是魔鬼,每次舉起你的拳頭時,你心中要默念冷靜、冷靜……

在一次晨誦課上,因為提醒的話語惹惱了小浩,他沖筆者破口大罵。事后,筆者思考對策,決定暫時“冷淡”他一階段。課堂上他舉手也不叫他回答問題,他進辦公室也不搭理他。一個多月過去了,筆者發現小浩竟然和同學相處得很好,既沒有說臟話,也沒有動拳頭,但他見了筆者,總是不好意思。終于有一天,他來到辦公室,低著頭對筆者說:“王老師,您能不能像以前那樣對我,我一定改?!惫P者心中竊喜,但不動聲色:“小浩,你傷害了別人,總得給別人療傷的時間呀,老師可以原諒你,但你要記住,要想獲得他人的尊重與喜愛,首先要學會尊重他人”。小浩使勁點著頭,眼里閃爍著點點淚光。

四、抑制反復性,關愛不歇,融化心靈堅冰

問題學生的反復性是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他們的不良行為是由自身的錯誤觀念和外部的各種誘因引起的。在轉化問題學生的過程中,由于他們剛剛建立起來的新思想、新的行為習慣還不十分牢固,假如受到外界不良誘因的刺激或遇到別人的嘲笑和責難,就會使其原有的錯誤思想和舊行為習慣反復再現。問題學生的這一特點,促使筆者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明白一定要持之以恒地關心他們,感化他們。

“我就要小學畢業了,想想這幾年我做的傻事那么多,還總是找理由為自己開脫,我真傻呀,我對不起王老師和同學,升入初中我要好好表現……”讀著小浩的日記,筆者內心滿是喜悅與激動。漫長的三年,小浩沉睡的心靈終于蘇醒過來,破土發芽?,F在的小浩即將升入初中,他陽光、開朗、充滿了愛心、尊敬老師,團結同學,珍惜集體榮譽,成了學生心目中和善的大哥哥。

問題學生的心靈就像一粒沉睡的種子,給它適宜的條件,就會萌發出生機勃勃的小苗。無疑,包容、耐心和愛心,就是適宜的溫度、充足的水分、溫暖的陽光以及足夠的生長空間?!案^雖小,但經多次劈砍,終能將一棵最堅硬的橡樹砍倒?!痹诮虒W實踐中,我們應該以“一把斧子”的耐心去對待問題學生,不拋棄、不放棄,堅持不懈地去喚醒那些沉睡的心靈小苗!

參考文獻:

[1]李彥國.如何處理“問題學生”[J].新課程學習,2010(04).

[2]馮軍.淺談班主任如何應對“問題學生”[J].中外教育研究,2009(22).

猜你喜歡
自由
康德《論教育學》自由與規訓的關系解讀
哈克貝里·費恩:美國價值觀的“小代表”
美國壟斷不了“自由”“民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