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武科舉考核內容遴選局限及其對當今競技武術競賽的啟示

2020-11-23 11:31李本一
武術研究 2020年5期
關鍵詞:考核內容清政府套路

李本一 姚 丹

1.沈陽體育學院,遼寧 沈陽 110102;

2.東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3.北京體育大學,北京 100084

武科舉在中國歷史上綿延了1200年,從武科舉設置的初衷來看,武周政權是想通過一種全新納取“武人”的方式來鞏固政權,也就是要通過“普通招考”的方式讓有武之士為其效力,成為其爪牙。到了清代,經過了千年的時間,武術技術逐步邁向成熟,兵器類型更是由全冷兵器時代向冷、熱兵器并存的時代邁進。而縱觀清代武科考核內容,其實質與公元702年時并無二樣,甚至還無法與中國歷史上某一個朝代的武科舉相比。這樣的清代武科舉考核內容對武科舉本應被賦予的遴選真才、加強君權的使命產生了一定的局限。因此,其生命力和存在意義便可想而知。1901年,隨著光緒帝的一紙詔令,武科舉考核先于文科考核四年徹底廢止。雖然武科舉制度早已成為了歷史車輪下的模糊背影,但其發展歷程對當今中國武術的發展仍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直至今日,我們仍能從清代武科舉的歷史塵封中獲得關于中國競技武術競賽的經驗啟示。

1 武科舉的考核內容

1.1 清代武科舉考核內容梳理

清代武科舉在沿襲了唐、宋、明代武科舉的基礎上,形成了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四級考核等級的考核制度。在考試內容上,清代采取的是內、外三場制的考試形式。即第一場、第二場比試弓馬、技勇,此形式稱為“外場”。第三場比試策論武經,此形式稱為“內場”。清代武科舉的考核內容會根據不同時期統治者對于武科舉制度極其政府需求的理解不同,將四級考核制度的考核標準進行略微的調整,但童、鄉、會、殿的總體考核內容變化不大。清代的武科舉大體上每三年舉行一次,都是先進行第一場(頭場)馬射考試,再進行第二場步射、硬弓、舞刀和掇石的考試??忌涍^如上考試后,“外場”考試結束。外場考試合格后,進行第三場的“內場”考試。第三場“內場”考試策、論,主要內容為《武經》,即武經七書:《孫子》《吳子》《司馬法》《尉繚子》《李衛公問對》《黃石公三略》《姜太公六韜》以及《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

殿試是清代武科舉的最后一環考試,也是最高級別的考試,由皇帝親臨考試現場,并欽定甲第。殿試的內容亦如童、鄉、會的馬射、步射、弓、刀、石,試后最終確定武狀元、武榜眼、武探花等一、二、三甲排序。

1.2 清代武科舉考核內容與不同時期武科舉考核內容的比較

武則天登基后,急需大量的文、武人才以鞏固自身的政治地位,在急切的人才需要驅動下首次頒布了武舉制度,想以此種方式擴大吸取人才的途徑。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武科舉制度并沒有形成完善的體系,考試內容主要以射長垛、騎射、馬槍、步射、翹關(即舉重)、才貌、語言等七個內容為主。從唐代的武科舉考核內容來看,主要看重以騎射和運用武器為主的武藝技能以及身體、力量、體能等為主的身體素質和身體條件。[1]在唐代武科舉考試內容中,可以看到部分考試內容保留到了千年后的清代武科舉考核內容中。

宋代武科舉沿襲了唐代的考核方式,只是在此基礎上根據自身需要進行了相應的改革與調整。宋代的武科舉考試內容有弓步射、弓馬射、弩踏、掄使刀槍等器械,主要以步、馬射為主。去除了唐代考核的“翹關”的內容,改“才貌”為“等長杖”,將“語言”包含在“程文”(即內場)的考試內容中,單設“內場”考試,進行策問和兵書墨義等內容的考試。[2]從宋代武科舉考核開始,就將“外場”的弓馬、武勇和“內場”的策論武經進行了分考,這是宋代武科舉考核制度逐步完備的標志之一。從考核內容來看,宋代的武科是唯一具有除弓、馬考核內容之外具有其他武藝考核內容的朝代,掄使刀槍等器械內容的增加與宋代對武藝的認識具有不小的聯系。

明代的武科舉制度是在以往武科舉制度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變革。明代的武科舉考核內容包括首場(外場)弓步射、馬射;二場(內場)考核策論,主要是由主考官提出有關軍事、兵法等問題,由考生作答。[3]明代的武科舉考核制度在形式上與宋代的考核制度差異并不大,盡管在部分標準和選用人才的資格方面有了更為詳盡的規定,但仍沒有擺脫既有模式,考核內容更是刪減了掄使刀槍等內容。

從以上對唐、宋、明各朝代武科舉考核內容進行列舉可以看出,清代武科舉的考核內容與各朝代的考核內容差異并不大,其考核內容并沒有根據一千年來的國際格局、社會發展以及政權對于武藝需要等狀況改革以往的考核內容,顛覆以往的考核條框,而是仍然沿用千年來沿襲下來的考核內容。這些武科舉考核內容在康乾盛世的清代并沒有對其政權的穩固產生太大的影響,但卻為今后武科舉制度的廢除甚至是整個清王朝的覆滅埋下了隱患。

2 清代武科舉考核內容的局限與不足

2.1 過于依賴前朝舊制,考核內容定位不準

1616年,努爾哈赤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后金政權,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1644年,順治帝入關,這一系列動作標志著一個新王朝的崛起。順治帝入關后的同年便下旨開科納賢,從時間上看,清政府在武科的考核內容問題上基本上沒有進行過多的斟酌,只是在當時奉行了一種“拿來主義”的思想,將明代武科考核的內容、制度、組織等全盤接收,稍加修改便公布于眾。清代武科的開科雖然有些倉促,但正是這種倉促昭示了清政府急于“招人”“安撫人”的心情。清廷雖然由少數民族主政,但由于缺乏統治中原地區的經驗,立國后,為鞏固統治地位,在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等諸多領域的政策制定上和制度設計都從明代舊制吸取經驗并結合自身特點進行修訂。[4]清政府之所以無暇顧及武科舉考核內容的科學性問題與清政府將武科舉作為多重目標的政治手段不無關系。武科舉從表現上看,是清政府廣納“武人”,制度開明的體現,實則是清政府對于瓦解明代殘余抵抗力量,有效籠絡士子、補充戰爭損失軍事力量,加強戰后恢復的無奈之舉。由此可見,在清政權建立初期,武科舉考核內容的意義也許并不如考核形式本身重要,因此,騎射、步射(延續一千多年的考核內容)、拉弓、舞刀、掇石(身體素質內容)等考核內容成為了衡量清政府武備人才的標準。

然而,清政府所沿襲的前朝舊制其本身就有一定的問題,盡管武科舉制度為習武之人提供了一個通向功成名就的道路,但就武科舉考核的內容來說,自唐代開始,就不斷廣受詬病。在唐代,蔣防在《兵部議》中就指出“今之有司,不曾端其本,而徒襲其末。取天下之士,以懸的布埒為之標準,舍矢之中否,跨馬之遲疑,以貌第其人,升降其秩。在司武不經,擇士之無本矣”。在明代,又有“明代萬歷之末,科臣請特設將材武科,初場試馬步箭及槍、刀、劍、戟、拳、傳、擊、刺等法;二場試營陣、地雷、火藥、戰車等項;三場各就其兵法、天文、地理,所熟知者言之?!盵5]的記載。以上種種表明,武科舉考核內容在清前多個朝代都暴露出了其考核內容無法遴選真才的弊端,而清政府在確定武科舉考核內容時明顯沒有考慮此種種弊端,仍然選擇沿襲明朝舊制,其考核內容的定位不準,對于遴選武將,加強君權缺乏針對性。

2.2 政府體系思想固化,考核內容不能與時俱進

清政府在武科舉考核初期的內容遴選中缺少了科學的定位,這是由當時的歷史背景所決定的。清政府初期,為了鞏固政權,籠絡與選材均是武科舉所要兼顧的目的,因此,其考核內容多半要求較低,以起到籠絡人心,穩固滿漢人心,維護政權的目的。但是,隨著清政府政權穩固性的逐步提高,清政府應該不斷根據國內外形式極其政府對于武科舉制度的需要更改變革其考核內容,以切實達到維穩御侮的目的。但是清代的武科舉考核內容自政權建立初期確定后便沒有任何大的變化,所謂的僅有的一些變化也只是停留在內、外場的考核順序以及弓、馬射等中的次數上。因此,從清代武科舉考核內容確定之日直至清代武科舉廢除之日的250多年間,其考核內容沒有任何形式上的變化。但在此期間,國際社會的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是清政府在與諸多侵略者作戰的失敗后逐漸認識到的。面對與外國侵略者作戰中的頻頻失利,一些有識之士紛紛將目光轉向了能夠廣泛增補軍事人才力量的武科舉考核上,希望能夠通過改革武科舉考核內容,廣納能夠提高清政府作戰實力的軍事人才。因此,鴉片戰爭后,魏源在《海國圖志》中建議武試增設水師科。[6]徐鼒建議武場加試火器。[7]鄭觀應提出“三等考試”辦法,即“一試能明戰守之宜,應變之方,深知地理險阻設伏應敵者。二試能施火器,命中及遠,駕駛戰舶,深知水道者。三試制造機器,建筑營壘炮。[8]從以上這些要求改革武科舉考核內容的建議中反映出了兩點:一是在與侵略者的作戰中,清政府在水師、火器、武器制造、戰略謀略等方面都處于極度落后的局勢。二是希望通過武科舉的考核形式來彌補當前軍事落后的局面,快速增補上述軍事作戰人員,以維護清政府政權穩定的渴望。但是以上種種改革武科考核內容以及增強軍事力量的提議均未得到支持,正是由于清政府對祖宗成法的宗教性崇拜和對自己軍事力量的盲目自信,使得清朝統治集團的上層根本無意改革武舉制度。在慈禧等人的心目中,武舉考試馬、步、射、弓、刀、石,不僅是祖宗成法,而且合乎古禮。[9]因此,盡管提議改革武科舉考核內容的建議頗多,但250多年來,清代武科舉考核內容變化不大,就連最終光緒帝廢除武科舉的詔書也將考核內容不合理作為了其武科舉制度廢止的歸因,即“武科一途,本因前明舊制,相沿既久,流弊滋多,而所習硬弓、刀、石及馬、步射皆與兵事無涉,施之今日亦無所用,自應設法變通,力求實用。嗣后武童生考試及武科鄉會試,著即一律永遠停止?!?/p>

古代武術的存在意義絕大部分是軍事武術意義,是為政權服務的“武”,而非修身養性、觀賞娛樂之用的“武”。但是這種要極力服務于政權的“武”的選拔卻在清代武科舉考核中看不出任何的軍事意味。明代戚繼光曾在《紀效新書》中提出“凡武藝,不是答應官府的公事,是你來當兵,防身立功,殺賊救命,本身上貼骨的勾當。你武藝高,決殺了賊,賊如何又會殺你?你武藝不如他,他決殺了你。若不學武藝,是不要性命的呆子?!睆钠堇^光的話中可以明顯看出,為政權服務的軍事武藝是要習武藝,保性命的,是一種殺人貼骨的勾當。而清代武科舉當中的考核內容看起來毫無“武”味,不要說貼骨,就連兩兩相當的接觸交手都完全沒有,這樣的考核內容又如何體現出武藝較量的實戰意味?又如何能夠在時代發展中發揮其作用。

對于軍事武術而言,其人才的作用無外乎兩種,一種是作用于集團作戰的指揮型謀略人才,一種是作用于兩兩實地肉搏的實戰型戰斗人才,當然,兼備兩種作戰能力的人才是政權維穩所孜孜以求的。但從清代武科舉的考核內容來看,無論是對謀略的考察還是對實戰的考察都無法達到選取真才的目的。況且,清代是中國古代武術發展最為成熟的時期,其謀略和實戰肉搏能力絕不是僅僅用馬、射、默寫武經這樣的內容就能夠評斷的。因此,且不說清代對武科人才的安置及考核組織等其他外延問題,就單拿武科考核內容來說,就存在著巨大的問題,它充分體現出清政府在武科考核問題上的定位不準、思想禁錮、不思求變的狀態,使得清代武科舉考核的遴選真才、強化君權的意義和作用大大削弱。

3 清代武科舉考核內容對當今競技武術競賽的啟示

競技武術是在新中國成立后逐漸形成的以套路和散打為主要競技內容的體育運動形式。新中國成立初期,競技武術只有套路競賽這一種形式,從1979年開始,競技武術才發展成為了今天的包含套路、散打兩個競賽內容的競技武術競賽體系。競技武術從新中國成立至今,已經走過了近70年的光景,但如今的競技武術卻逐漸走入了發展的瓶頸?;蛟S競技武術的發展走向從表面上看與清代武科舉考核并無直接相關的關系,但我們卻能夠從清代武科舉的歷史回顧中看到其對當今競技武術發展的星點啟示。

3.1 競技武術競賽內容應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在與時俱進中準確定位

當今的競技武術已毫無疑問的成為了世界競技體育中的一員,其發展追求的目標也必定是在全世界范圍內推廣競技武術,使其成為一項世界性的競技運動項目。對于競技運動來說,奧運會無疑是人們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平臺,那么,武術也必定要朝著奧運會的方向一路狂奔。目前,競技武術套路已經成為2022年青奧會的正式比賽項目,但武術入奧問題仍然是鯁在武術人喉中的一根巨刺。從歷史的回顧中,我們應該清醒地意識到,無論是在何種發展背景下,其發展要根據自身需要準確定位。當今的競技武術規則多年來在奧運會評分客觀性、透明性等要求的導向下逐步進行修改,然而,近乎體操似的競技武術套路在奧運規則的導向下,逐步邁入了穩定決定勝負,圈數決定名次的怪圈。競技武術的評分雖然在逐步實現透明化,可武術特點也在奧運標尺的丈量下逐步趨向透明。因此,盡管競技武術的目標是借助奧運會平臺,使武術成為一項世界性的運動項目,但自身發展的精準定位也是不可缺少的,否則,競技武術就很有可能重蹈清代武科舉考核的覆轍,在逢迎與自我間徘徊,最終忘卻競技武術的發展初衷,丟失自我。

3.2 競技武術競賽內容應在開放的觀念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競技武術競賽自新中國成立后就開始逐步醞釀,至1956年5條40字的評分標準提出后,競技武術套路就逐步走上了規范化的道路。由于建國初期,國家對于開展對抗項目的態度比較謹慎,因此,具有演練形式的武術套路運動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在套路發展20余年后,散打運動才逐步從塵封中走到陽光下,但當時的套路競賽已經初具規模,競技武術失去了第一次“形神合體”的機會,自此,競技武術走上了套路、散打各自發展的并行道路。

時至今日,競技武術已經發展了近70年,在這近70年里,相關部門制定修改了武術套路競賽規則及散打競賽規則20余個版本,盡管在競賽過程中的要求及評分等規定越來越細,但是套路與散打仍然在按照并行的軌跡各自發展著。2008年,對于競技武術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年份,這一年很可能成為競技武術發展的轉折之年。然而在這樣的歷史轉折機遇期,競技武術卻也沒能沖破既有模式,最終敗北奧運,至此,競技武術失去了第二次“形神合體”的機會。其實,中國武術的打練問題一直是一個留存在中國武術發展內部的普遍問題,無論是套路運動員還是散打運動員,中國武者在不同的外國人眼中都可能是不會“武”的武者,以至于在武術的國際推廣中,一定要同時配備套路和散打兩批人才才能夠完全滿足推廣中國武術的需要。許多專家學者也看到了這個壅滯在競技武術發展中打練分離的問題,也紛紛提出其解決方案。但是由于套路與散打各自發展的時間都已經較長,各自的競賽體系也已經相對完善,要真正解決留存在競技武術中的打練分離問題,在打破“祖制”的前提下,在開放的觀念下,來大刀闊斧地改革現有的競技武術的“單條腿”走路的問題,使競技武術成為真正意義上既能技擊以搏,又能演練以藝的中國體育運動項目。

4 結語

清代的武科舉制度自1644年設立以來,始終如一地進行著馬射、步射等考核內容。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在晚清時期,武科舉制度與社會發展的不適應問題已經表現得相當明顯,通過武科舉考試進入國家軍事集團的武藝人才沒有任何火器、水師等方面的認識與訓練,許多憂國憂民的能人志士也希望通過改革武科舉制度來挽回晚清命運,但這些提倡被一一回絕。從清代武科舉考核的內容遴選中,我們可以看到清政府在武科舉考核內容上出現了考核內容定位不準、政府體系思想固化等問題,盡管這些問題絕大部分是由當時的歷史條件所決定的,但是其留存仍然影響了其后續的存在與發展。反觀當前的競技武術競賽,其競賽內容同樣存在定位不準、改革不暢等問題,當然,這些問題也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但是當前社會已不是新中國剛成立后的社會狀況,競技武術的發展要站在新的角度來思考長期存在于競技武術中阻礙其健康發展的問題,盡管改革的道路是艱難的,但是只有根據現實情況,切實的切除頑疾,才能在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中前行,為競技武術的良性發展鋪平道路。

猜你喜歡
考核內容清政府套路
Airbnb上的套路
拒絕套路,認真搞笑
擱淺的富國夢——甲午戰后清政府主導的第二輪開礦高潮(1895—1899)
晚清政府的海權意識與海軍實踐
事業單位競聘上崗制度探析
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模式變革初探
眼下有套路
我國高校課程考核改革趨勢分析
淺析晚清政府滅亡的軍事經濟原因
清政府在西藏用兵駐軍及其歷史作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