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題解決”視角下粗鹽提純的分析與思考
——以《物質分離和提純》教學為例

2020-11-24 18:12胡瓊瓊
讀與寫 2020年21期
關鍵詞:粗鹽豆渣濾紙

胡瓊瓊

(浙江省象山縣西周中學 浙江 寧波 315722)

本節課選自江蘇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學1專題一第二單元研究物質的實驗方法中《物質的分離與提純》,是基于物質分離與提純的方法所授的一節新授課,本節課的教學流程:首先以生活化的情景引課,師生共同觀看豆腐坊中制豆腐中過濾豆渣視頻和海水曬鹽圖片,交流并討論真實情景中的物質分離提純方法,讓學生理解學習的意義,在此基礎上開展探討粗鹽精制方法的學習活動,讓學生掌握物質分離和提純的方法,包括可溶性物質與不可溶性物質的分離,可溶性離子的除去、溶質與溶劑的分離等,最后讓學生在實驗、交流展示中掌握過濾的基本操作,在此過程中學生交流展示,教師點撥引導,發展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讓他們積極的動腦思考,大膽地去思索、探討、創新,使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主動積極的參與者,是認識過程的探索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

1.以生活化情景引入課堂,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以豆腐坊中制豆腐中過濾豆渣的情景引課,學生觀看視頻:磨好的豆漿用盆或瓢倒入系在十字架上的白布里,搖動十字架,豆漿就滲漏到容器里了,一邊滲漏一邊從上面摻,豆渣積累到適當程度,用手掐著白布擰干,掏出豆渣。教師和學生在觀看豆渣和豆漿的分離中感受到這種采用過濾的分離方法,過濾應用于難溶性固體與溶劑的分離。同時教師邀請學生上臺展示過濾操作:過濾還有泥沙的氯化鈉溶液,并請該學生講述過濾操作時應該注意的事項:

一貼,濾紙與漏斗應緊貼無氣泡。二低,濾紙邊緣低于漏斗邊緣,濾紙液面低于濾紙邊緣。

三靠,燒杯靠在玻璃棒上使液體沿玻璃棒流下,玻璃棒靠在三層濾紙上,漏斗頸緊靠燒杯內壁。

接著以海水曬鹽圖片情景引入本節課的第二種分離方法——結晶,教師講述海水曬鹽的原理:在陽光和風力的作用下,水分不斷蒸發,海水濃度不斷增加,當水分減少到一定程度時,氯化鈉在海水中達到飽和,繼續蒸發水分,析出氯化鈉晶體,這種海水出鹽方式稱為蒸發結晶。這種以生活化情景引課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激起學生自主地去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興趣,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

2.通過對粗鹽精制方法的探討,培養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

粗鹽精制的工藝流程分為兩部分:除去粗鹽中的雜質和結晶得到氯化鈉晶體。粗鹽中的雜質主要為不溶性雜質(泥沙)和可溶性雜質(氯化鎂、氯化鈣、硫酸鈉等)。學生課前預習:如何對含有泥沙的粗鹽進行提純?教師邀請學生展示提純方案,學生回答后教師在黑板上展示粗鹽提純方案:(1)將含有泥沙的粗食鹽置于燒杯中,加水溶解;(2)待充分溶解后,過濾(除去泥沙);(3)將濾液倒入蒸發皿中,加熱蒸發、降溫結晶得到NaCl晶體。但是粗鹽中除了不溶性雜質泥沙,還有可溶性雜質:氯化鎂、氯化鈣、硫酸鈉。接著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粗鹽中如何除去可溶性雜質?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根據可溶性雜質氯化鎂、氯化鈣、硫酸鈉中相應離子的特點,應用我們已學的化學知識如何除去可溶性雜質?學生自然會聯想將可溶性雜質沉淀后轉化為難溶性的固體除去,這種方法稱為化學方法除雜。

應用化學方法除雜時應該注意除雜原則:不增,提純過程中不增加新的雜質;不減,不減少欲被提純的物質;易分離,被提純物與雜質容易分離;易復原,被提純物質要復原。同時除雜試劑必須過量,過量試劑必須除盡(因為過量試劑帶入新的雜質),除雜途徑有多種的情況下必須選最佳。所以師生共同探討除去粗鹽中的可溶性雜質(氯化鎂、氯化鈣、硫酸鈉):選用何種沉淀劑?沉淀劑的用量?沉淀劑的加入先后順序?最終師生選出最優的一種提純方案:

(1)加入BaCl2(過量)產生BaSO4沉淀,溶液內還剩:NaCl、MgCl2、CaCl2、BaCl2

(2)加入NaOH(過量)產生Mg(OH)2沉淀,溶液內還剩:NaCl、CaCl2、NaOH、BaCl2

(3)加入Na2CO3(過量)產生CaCO3沉淀和BaCO3沉淀 溶液內還剩:NaCl、Na2CO3

(4)過濾除去濾渣(難溶性的各種沉淀)

(5)向濾液中加入HCl(過量)產生CO2、H2O,溶液內還剩:H2O、HCl、NaCl

(6)加熱蒸發、降溫結晶(除去HCl,得到NaCll晶體)

粗鹽精制的工藝流程采用師生之間共同討論和交流的方式,從如何除雜、沉淀劑的選擇和加入的先后順序、具體操作步驟等角度分析,選擇最優的一種提純方案。學生在探討粗鹽提純工藝過程中掌握物質的分離和提純方法,同時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活動中,從而為學生體驗探究的過程奠定了基礎。學生從被動地接受化學知識轉變為積極并主動地分析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

3.學生作業中反饋出課堂實效,師生在反思中共同成長

教學過程就是教與學的雙方利用相應的教學反饋信息,不斷調整各自的行為及其方式。依據化學學業質量標準,評價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達成情況,積極倡導“教、學、評”一體化,使每個學生化學學科素養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故在課堂的最后設置課堂作業“設計實驗方案:提純含有少量BaSO4、CaCl2的NaCl”和課堂小結“這節課你收獲了什么?”這兩個環節,重在反饋出學生對物質分離和提純方法的掌握程度,反饋出教師的教學效果,以便于教師及時調整課后作業以及下節課的教學任務。同時學生通過反饋信息對自己的學習狀態做出分析與判斷,對學習的過程做出必要的調整。學生通過有效的“饋”,保證學習任務的順利完成,實現學習的目標;在“饋”中獲得激勵,激發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習的動機作用;從多渠道獲得反饋,在反饋中反思,在反思中進步?!皩W、探、展、饋”教學模式強調“饋”是反思,是成長,只有貫穿學習活動的“饋”,才能使得學習的學習擁有活力,才能使得學習具有意義。

猜你喜歡
粗鹽豆渣濾紙
高通透耐濕玻璃纖維空氣濾紙的制備與性能研究
韓國粗鹽翻倍漲價
豆渣憶往
豆渣變廢為寶
濾紙上微量化實驗的妙用
豆渣做出肉的味道
粗鹽中難溶性雜質的去除
中老年人莫名腰疼應查查血常規
初中化學實驗操作的理解性掌握
淺析濾紙透氣度與初始壓差的關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