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蘭迪去過巴黎嗎

2020-11-25 01:50朱興國郭春寧
油畫藝術 2020年4期
關鍵詞:莫蘭迪莫蘭立體主義

朱興國/郭春寧

在當下的語境中,有一種被稱為“莫蘭迪色”的色彩風格,受到廣泛的討論。2018年電視劇《延禧攻略》頗受關注,其中的色彩搭配采用的“莫蘭迪色”令人印象深刻,也引發了國內觀眾對“莫蘭迪色”的熱議。實際上,“莫蘭迪色”并非特指莫蘭迪作品中某張畫上的顏色,或能夠在莫蘭迪作品中一一找到具體的對應的顏色??梢哉f,“莫蘭迪色”是一種泛指,指色彩關系中低純度,低飽和度,鄰近色弱對比的色彩搭配(圖1)。

除了在影視作品中獲得矚目,“莫蘭迪色”所具有的深沉、內斂的高級灰成為多年來流行文化和時尚美學領域共同的選擇,涉及景觀、家居、服裝及藝術衍生品設計等(圖2),“莫蘭迪色”所呈現出來的簡約舒適,大方內斂,被形容為“低調的奢華”,其后也衍生了所謂的“靜音色系”、“雅灰色系”和“性冷淡風格”,這些話題標簽都與“莫蘭迪色”聯系在一起。

圖1 “莫蘭迪色”色彩示意圖

圖2 “莫蘭迪色”在現當代時裝設計中的體現

“莫蘭迪色”流行,藝術家莫蘭迪卻非廣為人知

青年策展人雷宛瑩(晚晚)女士在接受筆者采訪中提到,今年她在北京策劃了一場亞洲最大規模的莫蘭迪作品展——“喬治·莫蘭迪:桌子上的風景”。做這個展覽的一個起因,源于她的很多朋友熱愛“莫蘭迪色”,身上穿著、家居選用,都是“莫蘭迪色”,但這些朋友卻并不清楚莫蘭迪是誰。這個展覽恰在此時予以公眾一個認識莫蘭迪的契機(圖3)。展覽匯集藝術家一生不同時期、不同媒介、不同主題的作品,以“感知”“靜觀”“景致”“晚期紙上作品”為主題,由四個單元、七個空間部分的展示所組成。展覽將莫蘭迪視為一個重要維度,回顧意大利中世紀晚期現代藝術的發展,關注畫家對形式的沉靜探究、對靜物冥思式的反復描摹,聚焦其內省的畫面氣息與哲學思想中有關永恒的概念之聯系,探尋其作品的深層內涵。

藝術家莫蘭迪,全名叫喬治·莫蘭迪(Giorgio Morandi),是生活在1890 年到1964 年的意大利畫家(圖4)。幾乎所有跟莫蘭迪相關的介紹,都會提到幾個標簽,比如“僧侶藝術家”“隱士”“宅男”等,一生只畫些瓶瓶罐罐。的確,在長達五十多年的藝術生涯中,莫蘭迪鐘愛靜物繪畫,他畫中的主角大多是瓶子和罐子,且多數是從舊貨市場淘來的。這些瓶罐經過簡單改造,標簽被撕掉,有些被莫蘭迪重新涂上了顏色,隨后就成了天天陪伴藝術家左右、一生不斷被觀察和描繪的“模特”。莫蘭迪在1964年去世前一天還在畫的靜物畫(圖5 左),是大師藝術人生的最后一幅杰作。莫蘭迪故居中最后一幅畫的靜物被管理人員保持原貌至今(圖5 右),由此我們可以窺視藝術家如何擺放和觀察其鐘愛的研究對象。

圖3 “喬治·莫蘭迪:桌子上的風景”——莫蘭迪個人回顧展,木木美術館

圖4 莫蘭迪肖像照片,攝影師赫伯特·李斯特

莫蘭迪繪畫備受矚目

西方學界從20 世紀20 年代就開始了對莫蘭迪藝術作品的關注、評論和研究,至今已經有超過90年的歷史。同時,日本、韓國等東方國家也早在20 世紀70 年代相繼開始了對莫蘭迪及其作品的研究,并在其國家重要美術館中舉辦過莫蘭迪個人回顧展。二戰以后,莫蘭迪的作品常在歐洲重要展覽上展出。同時,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受到莫蘭迪影響,如肖恩·斯庫利(Sean Scully)等戰后抽象主義繪畫中的藝術大師,在采訪中坦言自己對莫蘭迪作品的崇敬。

莫蘭迪作品在中國油畫界的影響

畫家們在莫蘭迪的藝術精神和方法中,普遍感受到了語言和哲思的雙重鏡像。最早關注并研究莫蘭迪藝術的是旅法畫家司徒立先生,鐘涵先生也是莫蘭迪作品在中國最早的介紹者之一。鐘涵先生曾談道,“莫蘭迪發展著一種寧靜淡泊的境界,類似中國畫史上某些‘逸品’那樣的品格”,“看莫蘭迪的畫,可以體會一些同我國文人畫相通的地方”,“作為現代意大利畫家,莫蘭迪固然與中國畫家不同,但他在追求的方向上與其說是西方的,不如說更接近東方”。劉野在采訪中,回憶第一次見到莫蘭迪作品,“是在90年代的柏林的一家書店里,見到莫蘭迪的一本畫冊,使我在對繪畫的不安和狂躁中安靜下來,直到今天,也是如此”1。

曾梵志在采訪中坦言莫蘭迪作品對他藝術的影響:“每次邂逅他的作品時,都恰逢我的創作發生轉變,這簡直就像冥冥之中被神指引一樣。而隨著我自己的變化,每次看他作品的角度都會發生改變。在我眼里,他的那些畫既像一個永恒所在的過去,又像一個變幻無窮的未來?!?2019 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開幕前夕,曾梵志還在高古軒香港畫廊策劃了展覽“塞尚、莫蘭迪和常玉”作品展(圖6),將莫蘭迪與塞尚,以及中國畫家常玉的作品同時展出,試圖揭示三者藝術內在的聯系。

關于莫蘭迪的謎團

但在對于莫蘭迪的評價和描述中,筆者注意到,在不少網絡文章中提到,莫蘭迪的一生,和母親還有三個妹妹生活在意大利北部城市博洛尼亞,甚至都沒有出過國。有文章說莫蘭迪出過一次國,是去瑞士,還有人說他出過兩次國,但都不是去巴黎3。對這些說法,筆者最初持懷疑態度,懷疑這些說法是為了把藝術家塑造成自學成才的天才大師而進行的夸張演繹。

圖5 左圖:莫蘭迪生平最后一幅靜物畫;右圖:莫蘭迪故居里的靜物“模特”

圖6 “塞尚、莫蘭迪和常玉”作品展,高古軒畫廊(香港)

圖7 莫蘭迪藝術早期所處的現代主義發展階段

圖8 莫蘭迪生平和藝術履歷圖

眾所周知,巴黎從19 世紀中葉開始成為歐洲現代藝術的中心,而莫蘭迪一生,剛好對應現代藝術蓬勃發展的重要階段,如圖7所示?,F代藝術從19世紀60年代印象派的出現開始,到20世紀70年代波普藝術的結束,而莫蘭迪生于1890年,去世于1964 年,莫蘭迪18 歲也就是1908年開始,在博洛尼亞美術學院求學,那會兒正好是現代藝術方興未艾、蓬勃發展的時代。巴黎甚至成為當時世界藝術的中心,各國藝術家都奔赴巴黎發展。青年畢加索,就是從西班牙的巴塞羅那趕來,在巴黎發展繼而名揚四海。中國的徐悲鴻先生4、常玉5、常書鴻6等青年藝術家們先后遠渡重洋,奔赴巴黎留學,生逢其時的青年莫蘭迪,就不想去巴黎看看嗎?

難道是莫蘭迪居住的城市偏遠?莫蘭迪出生、成長和生活直至去世的城市是意大利中北部的博洛尼亞,意大利和法國是鄰國,而博洛尼亞去巴黎很方便,雖然那會兒還沒有民用飛機,但其他交通工具都很便捷。那么是不是當時的意大利太保守?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意大利北部工業發展迅猛,博洛尼亞正是意大利北部的工業重鎮,世人熟悉的法拉利、杜卡迪等汽車、摩托車品牌誕生地(摩德納)就在附近,各行業對外交流非常頻繁,藝術行業也是如此。

從20 世紀20 年代開始直到去世,莫蘭迪曾多次受邀參加意大利國內外的展覽(圖8),不可能沒有出國交流過吧?難道莫蘭迪真的是不諳世事、只畫瓶子的隱士,閉門創作的天才?而且據說他成名后連自己的展覽開幕式都不去,說怕打擾了自己的清凈。

謎底揭開

筆者在一份文獻里查到來自莫蘭迪本人的確切的回答,莫蘭迪在羅迪蒂的采訪中坦言,說一生僅有兩次出國經歷,沒有去過巴黎7。莫蘭迪并非是因為不想去巴黎發展,一個重要原因是,莫蘭迪大學時代遭遇父親的去世,失去了家庭支柱,為了照顧年邁的母親和年幼的妹妹,受到經濟條件、家庭負擔的影響,莫蘭迪沒有條件去巴黎闖蕩。莫蘭迪在美術學院畢業后,在博洛尼亞的一個社區學校教小朋友畫畫補貼家用。

謎底揭開了,莫蘭迪一生只出過兩次國,并沒有去過巴黎,而且很少離開博洛尼亞。莫蘭迪是真的宅,他確實如修士或僧侶般獨處、克制和隱忍,只專注于描繪瓶瓶罐罐主題的靜物畫。但這樣的一個答案雖然有助于樹立一個天才人設和藝術家傳奇,卻無助于我們向莫蘭迪學習更多的東西。譬如,莫蘭迪的藝術風格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大隱隱于市

約翰·伯格評價莫蘭迪:“他是一個在人群中度過一生的獨居者。跟隱士恰好相反,他跟鄰居以及城市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卻又追求并培養純粹的自我孤寂。這是一種存在于意大利的現象,可能在百葉窗和遮陽板背后發生。不是山林洞穴的孤寂,而是陽光在建筑物之間反射的孤寂?!?

莫蘭迪的一生很少出國,在博洛尼亞過著隱遁者的生活,但他從青年時代開始,就密切關注歐洲現代藝術的發生和發展,并進行批判性的學習和研究。20 世紀初,歐洲的物理學、數學、哲學、心理學等相關社會科學極速發展,以及以巴黎為中心的現代主義藝術運動對莫蘭迪的藝術開端具有重要的啟蒙作用,使得莫蘭迪藝術—開始便帶有現代主義藝術的問題意識,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意大利傳統藝術的模仿和繼承上。

圖9 左圖:莫蘭迪繪制于1914 年的作品《靜物》;右圖:畢加索繪制于1909 年的作品《靜物》

我們從莫蘭迪1914年創作的一幅《靜物》(圖9 左圖,布面油畫,古斯托·喬瓦納迪和弗朗切斯卡·喬瓦納迪收藏可以看出,畫家受到畢加索(Picasso)、布拉克(Braque)等的立體主義繪畫的影響,在作品中嘗試使用立體主義的語言,說明此時的莫蘭迪,認同立體主義是觀看世界、理解世界的另一種方式,是對歐洲傳統空間觀念的突破。值得注意的是,立體主義標志性的探索出現在1907 年,畢加索的《阿維尼翁的少女》明確標志著立體主義藝術探索的觀念和實踐,盡管立體主義這個稱呼出現在1908 年,但直到1911 年,立體主義者陣營才開始出現9,人們才逐漸認識到立體主義的價值。此時的莫蘭迪21歲,他在博洛尼亞美術學院上學期間,通過一些具有前衛意識的報紙、雜志和畫冊,緊密關注發生在巴黎的藝術動態,并與同學、老師展開討論和交流。也正是在1912到1914年間,作為對立體主義運動的回應,莫蘭迪畫出了第一批具有立體主義探索的作品。用莫蘭迪自己的話說,“如果我這一代的意大利年輕畫家中有誰會熱烈地去了解法國藝術的新發展的話,那就是我。在本世紀的前一二十年,幾乎沒有哪個意大利人會像我那樣,對塞尚(Cézanne)、莫奈(Monet)和修拉(Seurat)等人的作品那么感興趣”10。莫蘭迪不僅對立體主義者熟悉,對啟發了立體主義的后印象主義畫家塞尚也有著深入的了解(圖10)。莫蘭迪曾坦言:“我剛開始畫畫時最喜歡的藝術家其實是塞尚……”11莫蘭迪一生只有兩次出國經歷,其中一次就是去瑞士看塞尚的回顧展??梢娔m迪對于立體主義藝術發生、發展的脈絡非常清楚,而且頗有研究。但莫蘭迪卻沒有像立體主義者那樣激進,而是對流行的前衛藝術持有懷疑的態度,時而回望歐洲藝術更為久遠的歷史,又保持學習,不斷地思辨,并在思辨中展開創作。

從1920年所做的《靜物》(圖11左)、1927 年的《靜物》(圖12 左)中,能觀察到莫蘭迪藝術思考的波動,前者很難看出他受到立體主義的影響,只能感到樸實的夏爾丹(Chardin)式的古典傳統靜物寫生,用色非??酥?,并盡可能消除光色和冷暖變化,但在構圖上發生了微小而重要的變化,靜物不再在空間中錯落有致,而是一字排開。

1927 年的《靜物》又體現出塞尚靜物以及博納爾(Bonnard)作品的印象主義色彩特點。這段時期是莫蘭迪藝術發展的重要時期。正如莫蘭迪自述:“一個藝術家的早期作品幾乎總是五指練習,這種練習會教給他老一代藝術家的風格準則,直到他自己成熟到足以將他自己的風格付諸形式為止。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從我1912年到1916年的作品里,你能直接觀察到早期的巴黎立體主義者們,說到底還是塞尚的明顯影響?!?2

莫蘭迪不但關注現代藝術,他對東方藝術也非常喜歡,在其工作室中,藝術類書籍數不勝數,其中有關中國古代藝術的書籍據查共有14本,在莫蘭迪美術館和格里扎那故居中分別藏有7 本。其中包括中國古代繪畫經典之作,如周昉的《仕女圖》、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和八大山人的水墨花鳥,甚至還有蒲松齡的《聊齋志異》13。

圖10 莫蘭迪早期藝術與立體主義繪畫的對應關系圖

圖11 左圖:莫蘭迪繪制于1920 年的《靜物》;右圖:夏爾丹繪制于1720 年的《靜物》

圖12 左圖:莫蘭迪繪制于1927 年的《靜物》;右圖:博納爾繪制于1927 年的《靜物》

圖13 莫蘭迪個人藏書中有關中國藝術的書籍,書中涉及宋代瓷器等,并與莫蘭迪作品相對照

值得注意的是,莫蘭迪的繪畫風格成熟于20世紀40年代,而這些藏書大多是他從20世紀50年代才開始購買和獲贈的,因此,雖然不能說中國古代藝術直接影響了莫蘭迪的藝術,但是,這些書籍至少可以證明他對中國古代藝術有一定的接觸和了解?!稇涯钅m迪》一文提道:“有一次,我和莫蘭迪一起散步的時候,我們談到了中國,談到了唐朝到明朝的陶器還有神秘的漆器?!?4(圖13)

盡管學者未能從有限的文本中,或從熟悉藝術家的朋友那里找到莫蘭迪作品受到東方藝術影響的直接證明,但這些藏書和莫蘭迪友人的回憶,至少證明了藝術家晚期研究興趣中,中國古代藝術是重要的存在。熟悉東方藝術的法國畫家巴爾蒂斯(Balthus)曾說:“莫蘭迪無疑是最接近中國繪畫的歐洲畫家了,他把筆墨簡省到極點。他的繪畫境界,在觀念上同中國藝術一致?!保▓D14)

圖14 左圖:中國南宋畫家牧溪繪制的《六柿圖》;右圖:莫蘭迪繪制于1956 年的《靜物》

莫蘭迪不但對當時的前衛藝術有及時的關注和研究,他對意大利本土的藝術也有著深入的研究(圖15)。尤其是中世紀晚期到文藝復興盛期之間的這段藝術史,莫蘭迪有著獨到的見解。用莫蘭迪自己的話說,“從1910 年開始,唯一讓我始終保持興趣的藝術是意大利文藝復興那幾位大師的那種藝術——我是指喬托(Giotto)、保羅·烏切羅(Paolo Uccello)、馬薩喬(Masaccio) 和皮埃羅·德拉·弗朗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然后還有塞尚和早期立體主義畫家”15。他進而解釋道:“只有了解過去幾個世紀中最重要的繪畫成就,才能幫助我找到自己的路?!边@樣的觀念也決定了莫蘭迪藝術將朝向與意大利未來主義藝術完全不同的道路。

圖15 莫蘭迪喜歡的意大利古代畫家作品與莫蘭迪作品的對照

圖16 莫蘭迪故居中擺放的靜物

莫蘭迪最鐘愛的意大利古代大師喬托、馬薩喬、保羅·烏切羅以及皮埃羅·德拉·弗朗切斯卡等,這幾位畫家的作品主要集中在意大利中北部,喬托的作品在帕多瓦的斯克洛威尼禮拜堂、佛羅倫薩圣十字大教堂以及阿西西的圣方濟各上下教堂的壁畫上,而馬薩喬和保羅·烏切羅的作品幾乎全部都在佛羅倫薩,皮埃羅·德拉·弗朗切斯卡的作品則散落在中北部幾個大區之中,但主要的作品都在離佛羅倫薩不遠的阿雷佐城中。這些心儀藝術家的作品,莫蘭迪都曾到訪觀賞。

買不到的“模特”

歷史學家約翰·雷瓦爾德(John Rewald)參觀莫蘭迪的工作室后寫道:“這是由兩個普通窗戶照亮的中產階級公寓的普通房間,沒有廣闊空間,卻非同尋?!诘匕?、架子和桌子上,到處都是罐子、瓶子、盒子以及各種形狀的各種容器。在架子或桌子的表面以及盒子、罐子或其他容器的平頂上,都有一層厚厚的灰塵。那是一種稠密的、灰色的、柔軟的灰塵,像柔軟的毛氈外套,其顏色和質地似乎為這些盒子、碗、咖啡壺、古樸的花瓶和錫盒提供了統一的元素?!保▓D16)

而約翰·伯格的評論更是一語中的,他說:“各種記號交織、顫抖、交替。陽光下,一片枝葉在一面墻壁前搖曳,形成了獨一無二的圖案,眼睛慢慢記錄并檢視著它。換句話說,他畫的對象在跳蚤市場買不到。它們不是對象。它們是地點(萬事萬物皆有其所),某件小東西在那兒成形?!?6這里符合兩個事實:一方面,莫蘭迪將他的瓶子、盒子根據需要涂上了顏色,將上面的標簽、質感、表面的反光減弱,“使被描繪的對象還原到物體自身純粹中性和持久不變的形態”17;另一方面,莫蘭迪畫的的確不是瓶瓶罐罐,而是語言學上的關系,觸及理念世界中抽象的美感。

莫蘭迪將瓶子、罐子本身的陶瓷、鋼鐵、玻璃質感等物理屬性逐漸抽離出去,它們變成了畫面上一個個抽象的、相互關聯的形體。既可以把它們看成靜物,也可以看成是風景,也可以是建筑,柱形、長方形、方形、圓弧形的組合……它們似乎可以化身為你能想象的各種事物,這讓它們遠遠脫離了它們本身作為靜物的現實空間,進入了一個抽象的圖形世界。莫蘭迪曾說過:“我們對外部世界的感知很難甚至根本無法用語言來描述,因為那個視覺所及的是由形態、色彩、空間和光線所決定的?!?/p>

圖17 莫蘭迪生平作品中經常會出現來自同一組靜物的非常相近的靜物畫變體,上面兩幅《靜物》均繪制于1954 年

從莫蘭迪的工作方法也可以了解到,莫蘭迪的確并非只是描摹眼前的瓶瓶罐罐。莫蘭迪許多作品看上去畫得很快,但他又并非高產畫家,其原因在于,他常常要花上幾周時間才能擺出一組滿意的靜物組合。這些瓶子畫作中,乍一眼看上去都很相像(圖17),然而其中細微的差異需要長時間的專注與敏銳才能捕捉。莫蘭迪曾說:“我需要數星期的時間,為一塊桌布挑選相配的一組瓶子。然而我仍然不時會在擺放距離上出錯;也許我的步伐太快了?!睌z影師赫伯特·李斯特(Herbert List)18曾拍過一張著名的莫蘭迪肖像照片(圖18),照片中的莫蘭迪擺弄靜物時的眼神專注而強烈,更像是一位正在布局謀篇的棋手,有評論者將棋手的對手,視作“死亡”19。

莫蘭迪對畫作題材的選擇和工作方法有著清晰的認識,他在接受羅迪蒂的采訪中曾指出:“我所關注的題材領域一直比其他大多數畫家狹窄得多,所以重復自己的危險也就大得多,我想我通過投入更多的時間避免了這個危險,我還想過要把我的每一幅畫都當作另一幅或另幾幅圍繞這少許主題的畫的變體來處理。除此之外,我還一直過著非常安靜和休閑的生活,從來沒急著要跟同時代其他畫家競爭,不管是在產量上還是在展覽上?!?0

結語

對于莫蘭迪專一而忠貞的藝術道路,其自己所言或許是最為恰當的注解:“一個人可以環游世界而什么也看不見。為了獲得理解,我們有必要別看太多,而是認真對待僅能看到之物?!?/p>

筆者查證莫蘭迪有沒有去過巴黎不是目的,本文目的是通過追問的過程,了解莫蘭迪生活的時代、莫蘭迪藝術的來源和發展。莫蘭迪樹立了藝術家的另一種形象和藝術生活。疫情期間,許多高校師生無法出國訪學、深造,很多藝術家無法參加境外展覽和互動交流,但在互聯網時代,人們依然可以通過互聯網、紙媒等方式,開闊視野,了解國際藝術動態,并與之保持聯系,保持開放心態,保持對世界各個領域文化藝術的興趣,同時,熱愛本民族的藝術,樹立對本民族文化藝術的信心,踏實畫畫,保持專注,一樣可以找到一條屬于自己的藝術之路。

圖18 莫蘭迪肖像照片,攝影師赫伯特·李斯特

注釋

1.Giorgio Morandi:Late Paintings,David Zwirner Books,p.72.

2.Giorgio Morandi:Late Paintings,David Zwirner Books,p.80.

3.肖恩·斯庫利在《莫蘭迪本身就是歷史》一文開始就提道“要知道,莫蘭迪從未去過巴黎……”,《收藏與投資》公眾號專訪,2016年6月8日。

4.徐悲鴻(1895—1953),我國著名畫家、藝術教育家,1919年赴法留學,就讀于巴黎國立美術學院。

5.常玉(1900—1966),我國著名畫家,1919年赴法留學。

6.常書鴻(1904—1994),我國著名畫家,敦煌藝術學者,1927年赴法留學,就讀于法國里昂美術??茖W校。

7.愛德華·羅迪蒂:《對話——跟世紀中期的歐洲藝術家們的交談》,載許江、焦小健編《具象表現繪畫文選》,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第103頁。

8.莫蘭迪:《獻給詹尼·切拉蒂》,載約翰·伯格:《抵抗的群體》,何佩樺譯,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8,第195頁。

9.1908年布拉克向法國秋季沙龍投稿參展,批評家路易斯·沃克塞爾(曾揶揄馬蒂斯、德朗等人,并給野獸派“起名”的那個批評家)諷刺布拉克的作品都是些小立方塊組成的,又為新的藝術運動“冠名”,“立體主義”由此得名。

10.愛德華·羅迪蒂:《對話——跟世紀中期的歐洲藝術家們的交談》,許江、焦小健編《具象表現繪畫文選》,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第104頁。此外,莫蘭迪大學時代遭遇父親的去世,家里還有三個妹妹和母親需要照顧,因而,受到經濟條件、家庭負擔等方面的束縛,莫蘭迪在羅迪蒂的采訪中坦言,他并非不想去巴黎,而是沒有條件去當時的藝術中心闖蕩,筆者注。

11.愛德華·羅迪蒂:《對話——跟世紀中期的歐洲藝術家們的交談》,載許江、焦小健編《具象表現繪畫文選》,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第104頁。

12.愛德華·羅迪蒂:《對話——跟世紀中期的歐洲藝術家們的交談》,載許江、焦小健編《具象表現繪畫文選》,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第104頁。13.高翔:《空間的靜觀:喬爾喬·莫蘭迪繪畫研究》,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第181頁。

14.Karen Wilkin,Giorgio Morandi,Rizzoli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Inc.1997,p.31.

15.Michael Semff,Morandi,N Dep Legal 187 045/02,Tiragem/Print run:1000,Nov.2002,pp.182—183.

16.約翰·伯格:《抵抗的群體》,何佩樺譯,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8,第190頁。

17.司徒立:《莫蘭迪》,載許江、焦小健編《具象表現繪畫文選》,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第101頁。

18.赫伯特·李斯特(1903—1975),德國攝影師,瑪格南圖片社成員。曾用十年時間拍攝意大利,其中包括像莫蘭迪等藝術家。

19.菲利普·雅各泰:《朝圣者的碗缽:莫蘭迪畫作詩思錄》,光哲譯,商務印書館,2019,第10頁。

20.愛德華·羅迪蒂:《喬吉奧·莫蘭迪》,趙千帆譯,載許江、焦小健編《具象表現繪畫文選》,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第105頁。

猜你喜歡
莫蘭迪莫蘭立體主義
莫蘭迪筆下的高級灰
立體主義迷宮
莫蘭迪的夏天
安靜地欣賞幾支花瓶
《反思歐洲》的書評
總有斜陽照晚樹
用幾何體表現自然
行走的賈科梅蒂
論法國哲學家埃德加.莫蘭的“復雜思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