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鞏固創文成果 助力綠色崛起

2020-11-28 07:20馬文英田俊杰
新絲路(下旬) 2020年12期
關鍵詞:示范縣文明生態

馬文英 田俊杰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文明的一種形式,是社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人與自然和社會關系上的具體體現。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進一步鞏固提升鞏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創建成果,查找當前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助力鞏留綠色崛起,我組結合實際赴縣生態環境局、文旅局、污水處理廠、濕地公園、庫爾德寧鎮進行了實地調研。

一、鞏留縣生態建設基本情況

鞏留哈語稱“托古斯塔繞”,意為“九水之源”,寓意河流眾多、水草豐茂的地方。鞏留擁有得天獨厚的水和森林資源優勢,有大小河流41條,地表水年徑流量93.56億立方米,占全疆的1/10、全州的1/3,有國家重點工程恰甫其海水利樞紐和3處水電站,年發電量在23.7億度以上。鞏留水土光熱資源豐富,現有耕地60.1萬畝、天然草場414萬畝、林地153.6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達19.2%,東部山區森林覆蓋率達67%,林草覆蓋率達86.7%。境內的雪嶺云杉形成的廣袤森林是國內最獨特、面積最大的森林,被譽為“雪嶺云杉”的故鄉,有世界自然遺產地庫爾德寧、世界罕見亞洲唯一野核桃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森林公園塔里木、恰西。全縣平均海拔900米,年平均氣溫8.4℃,日照時數2775小時,無霜期148天,年均降水量288毫米。鞏留氣候適宜,物產豐富、自然資源底蘊豐厚,獨有的宜農、宜林、宜牧、宜居的氣候和山水田園風光構成了一幅塞外魚米之鄉的美麗畫卷。

近年來,鞏留縣積極貫徹習近平總書“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綠色生態發展之路,統籌推進生態文明創建,努力解決縣域生態環境問題,切實推動鞏留縣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2014年,自治區環境保護廳將鞏留縣列為第一批創建自治區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示范縣名單;2015年,鞏留縣被列為伊犁州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試點示范縣,全縣13個鄉鎮場全部創建為自治區級生態鄉鎮,49個村創建為自治區級生態村;2016年,成功獲得“自治區生態縣”命名并授牌;2017年,獲得州級生態文明建設先進縣稱號;2018—2019年,鞏留縣調整了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工作領導小組、鞏留縣環境保護工作委員會人員,從行動上全力支持環境保護工作,將我縣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經過多年努力,鞏留縣先后榮獲“國家園林縣城“自治區綠化先進單位”“自治區級生態縣”等榮譽稱號,引入國家重點水源涵養型生態功能區,并于2019年7月,被中國氣象服務協會評定為“中國天然氧吧”,11月成功創建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為鞏留縣取得了極具影響力的生態名片。

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創建取得的成效

1.生態文明體制不斷健全

一是組織領導高位推動。成立以縣委書記和縣長為雙組長的生態文明示范縣創建領導小組,制定工作實施方案,將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各鄉鎮場、縣直有關單位及黨政領導干部的年度績效考核中,初步形成了“縣委領導、政府負責、人大政協監督支持、環保統籌、部門協作、全社會參與”的生態文明建設大格局。

二是堅持生態立縣發展戰略。先后編制了《鞏留縣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可研》《鞏留縣生態縣規劃》《新疆鞏留縣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規劃》,各鄉鎮場根據自身實際制定了《生態文明建設示范鄉鎮規劃》,為切實做好生態文明創建工作提供了理論指導依據。

三是強化生態文明責任落實。制定《鞏留縣生態文明示范縣創建考核驗收辦法》《鞏留縣強化督導落實工作方案》《鞏留縣環境問題(事件)責任追究辦法》等一系列文件,將環境保護實績作為領導干部選拔和任用的重要依據。

2.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改善

一是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印發《鞏留縣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所有磚瓦廠已全部安裝脫硫、除塵設備以及在線監測設施,淘汰拆除建成區內10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推廣電采暖、燃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改造,縣城區2019年空氣優良天數占比95%,空氣環境質量指數位居北疆縣市前列。落實河(湖)長制工作,縣內25條河流、1個湖泊及大型渠道全部納入河長制實施范圍,封堵河道排污口75處,聘請縣、鄉、村社會監督員117名,開展河湖保護監督。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工作,治理解決農業面源污染、畜禽養殖污染等問題,逐年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全面開展農村改廁,開展農村畜禽糞污、秸稈資源化利用專項行動,建立15個廢舊地膜殘留定位監測點,全面開展地膜應用和殘膜污染監測。

二是抓好生態建設與保護。嚴格落實生態功能區劃,加強森林、河流、濕地、草原等生態資源,野核桃、野蘋果等物種資源保護。嚴格落實2016-2020年第二輪草原生態獎補機制,實施水涵養區禁牧30萬畝、一般性禁牧10萬畝、草畜平衡323萬畝,嚴格控制牲畜轉場時間和數量。持續抓好林業生態保護和修復,完成三北人工造林7000畝、退耕還林5000畝。加快“森林村莊”“綠化村莊”建設,阿克吐別克鎮高爾基村、東買里鎮公尚村、莫因古則村實施自治區鄉村綠化美化建設試點項目。

三是強化環保能力建設。建立環境監管網格化體系,明確三級網格主體責任,健全重點污染場地環境監管體系。建設城鎮污水處理廠一座,并于2018年完成提標改造實現一級A達標排放。建成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規模為500立方米。鋪設改造東城區、巷道排水管網110公里,縣城排水管網收集處理率達到88%。修訂完善《鞏留縣突發性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建成伊犁河流域鞏留段攔河截污凈化屏項目,切實提高環境應急響應能力。對鞏留縣大氣、農村土壤、地表水、三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3個重點企業開展監測,均達到功能區考核標準。

3.生態空間格局不斷優化

一是多規銜接劃定生態紅線。堅持國土開發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匹配,制定《鞏留縣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實施方案》,對國土空間利用情況進行規劃;根據《新疆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方案》進行征求意見,鞏留縣結合縣域實際,對鞏留縣禁止開發區、重點保護區具體范圍進行核定,初步劃定縣域生態保護紅線。

二是加強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和保護。對縣域內砂石料場、煤礦企業進行全面清查,對環保設施不達標企業進行限期整改或停產并制定“一企一策”;對保護區內違法建筑及農牧民進行清查和逐步退出,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產業布局專題研究,為鞏留縣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提供參考。

4.生態經濟體系不斷完善

一是構建生態工業體系。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編制完成《鞏留縣產業準入負面清單》,提高準入“門檻”,嚴禁“三高”企業進駐鞏留。調整產業結構,重點打造新型建材、生物制藥、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紡織服裝等主導產業,加快發展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新興產業。

二是大力推進生態農業。啟動“國家有機產品示范區”創建工作,制定了《鞏留縣創建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區實施意見》,編制了《鞏留縣有機產業規劃》,加大鞏留縣有機產品推介力度,完成有機農產品認證10個、綠色食品9個、無公害農產品8個、地理標識4個;已打響了天山伊貝、“三香紅”蘋果、“原野”核桃、“酷町”牌樹上干杏、“天畔”糯玉米等綠色農產品。

三是推進生態旅游產業。編制《鞏留縣全域旅游發展規劃》,合理利用“綠水青山”,積極推進生態旅游示范區、旅游度假區、民族文化旅游區和鄉村旅游示范區建設,加快莫合特色小鎮建設,突出生態旅游品牌的培育和推廣,堅持以旅游業為龍頭,帶動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發展,切實將鞏留的“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三、存在的問題

1.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還不到位

一是部分群眾主體意識不強,認為生態文明建設主要是黨委政府的責任,“善待自然、保護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態價值取向還未形成,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動性不強,缺乏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主人翁”意識。

二是部分部門以及鄉鎮沒有認識到抓生態文明是建設“生態和美、幸福安康”新鞏留的現實選擇和迫切需要,缺少全局性的生態觀念和意識,對鞏固提升“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創建成果、釋放生態紅利方面不夠重視,缺乏思考和行動。

2.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輿論引導不夠強勢

一是對內宣傳不到位。我縣去年已成功創建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但通過調研發現群眾大多并不知情,對全縣所做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不了解,對鞏留縣的優勢資源不掌握,沒有形成“人人都是鞏留形象宣傳員”的良好氛圍。

二是對外宣傳不到位。對“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這一名片宣傳力度還不夠,在宣傳方式上比較單一,取得的成效達不到預期,相比于周邊縣市,我縣景區的知名度不夠高,在打響生態名片方面還需繼續下功夫。

3.全縣生態經濟水平較為落后

一是生態農業的規?;?、產業化發展嚴重不足,缺乏政府支持和農業龍頭企業帶動,綠色有機農產品缺乏規模和認證,所生產的綠色有機農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導致出現“優質不優價”的現象,缺乏深加工企業,產出農產品還停留在最初級階段,沒有發揮生態農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作用。

二是“生態+旅游”做得不夠,結合生態開發旅游新項目不足,生態休閑觀光等旅游業態發展緩慢,在挖掘生態文化、旅游文化上用力不足,生態優勢發揮不明顯,拉動投資力度不夠。

三是循環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存在一定資源浪費的現象。城鎮綠化、清潔用水大部分直接從居民用水中抽取,而城鎮污水處理廠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建的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1.2萬方,其中經過處理后回用0.5萬方、另外0.7萬方排入濕地,水資源沒有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農作物秸稈、地膜回收利用方面推廣還不到位,焚燒、亂扔的現象依然存在。

4.城鄉環境衛生整治還需加強

一是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深入,群眾環保意識沒有跟隨生產生活能力的提升而提升,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污水排放量日益增長,而亂堆亂放、隨意排放的現象仍然存在。

二是城鄉環境衛生管護力度有所減弱,通過調研發現一方面縣城內蝶湖、蝶湖退水工程、濕地公園等地的綠化、花化、水體管護有所放松,草坪雜亂、水體污濁等問題沒有及時解決。另一方面農村自行焚燒垃圾的現象還沒有得到有效管控。

5.縣直部門協調聯動不到位

生態環境、旅游、宣傳、公安、農業、林草等部門缺乏協調聯動機制,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發揮生態優勢方面各自為政,沒有形成工作合力,缺乏有效的溝通和銜接,導致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成效難以凸顯。

四、下一步工作建議

1.加強宣傳教育引領

一是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宣傳力度。充分利用電視、廣播、網絡、微信等媒體對“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創建成果及帶來的經濟發展效益進行宣傳報道,同時在廣場、游園、車站、酒店及街道兩側等地設置鞏留生態資源、旅游資源的宣傳圖像和標語,并結合農業、旅游制作鞏留生態文明建設宣傳手冊,可放置在酒店、車站、夜市及進出鞏留要道的卡點處(警務人員檢查外地車輛可以發放),形成濃厚的生態文明宣傳氛圍。

二是加強生態文明相關培訓。把生態文明納入干部培訓內容,利用黨校陣地,強化干部生態文明意識,邀請專家來我縣開展環保知識講座,全面提升黨政領導干部、企業負責人依法決策、依法管理水平。待疫情結束后,可將生態文明建設宣傳納入國旗下宣講和夜校課程,可以利用下沉干部入戶走訪的機會大力向本地群眾宣傳我縣的優勢資源和近年來的生態工作成果,打通生態文明宣傳的“最后一公里”,讓老百姓人人都了解鞏留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人人都當宣傳員,宣傳好鞏留形象。

2.增強全民參與意識

一是大力弘揚綠色生活生產方式。弘揚“尊重自然、崇拜自然、保護自然”的優良傳統,推進生態文明知識進鄉村、進學校、進社區、進單位活動,切實將生態文明意識根植于普通民眾心中,引導公眾轉向綠色的價值取向、生產和消費方式,主動支持生態文明建設,主動參與違法排污監督、森林防火、植樹造林、河流湖泊保護等志愿行動,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助力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深化發展。

二是積極建立獎懲辦法。鄉村可適當設置部分獎補資金,作為獎勵給積極參與村、社區生態文明建設等工作的群眾,并參照網格化管理的模式設置居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紅黑榜,對于主動性較差、不服從村(社區)管理的群眾張貼黑榜進行公開。

三是試點開展積分制管理模式??赏ㄟ^試點實施群眾文明生活積分制管理,對積極落實環境衛生整治責任、幫助推進生態文明宣傳的群眾發放兌換券,群眾可通過收集兌換券到指定地點兌換生活用品,提高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增強群眾“環保工作從我做起,從你做起,從現在做起”的意識。

3.推進生態經濟發展

一是推進生態農業發展。以建設伊犁河谷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為目標,加快培育良種畜、優質林果、特色玉米、中藥材、露地蔬菜、水產養殖等產業。依托規模種植油芍、貝母、油葵,推進生態觀光農業發展,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獎補政策,鼓勵農戶擴大種植規模,有效吸引觀賞游客,促進周邊群眾增收。同時,積極打響綠色牌、生態牌、有機牌,大力支持“兩品一標”認證,完善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記錄農產品生產全過程,逐步建立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基地,切實打響鞏留“綠色、健康、放心”的生態品牌。

二是推進生態旅游發展。堅持規劃先行,注重資源保護,合理進行開發建設,大力宣傳“中國天然氧吧”“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等國字號名片,以庫爾德寧創建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國家5A級景區和創建“中國氣候康養地”為抓手,以打造“世界遺產·康養鞏留”為目標,全面推動“旅游+”“+旅游”發展戰略,傾力打造全季全域旅游,打好鞏留生態牌。大力挖掘鞏留各景點的歷史文化淵源和民族特色文化,講述鞏留故事。推行一部手機游鞏留,制作鞏留電子語音簡介,游客可以通過掃碼的方式,了解鞏留各景區簡介、線路、特產、文化等,為游客提供便利。同時,抓好鄉村生態旅游延伸產業發展,大力培育“美麗鄉村經濟”,發展特色民宿、特色餐飲,因地制宜引進一批深加工企業,推動“建設農村”向“經營農村”的轉變。

三是推進循環經濟發展。針對夏季縣城綠化用水多、居民用水不足、污水處理廠水資源利用率低等問題,建議根據實際情況,投入相應設施和管道建設,將污水處理廠處理之后的水資源用于縣城綠化灌溉和街道清潔,提升水資源利用率,并制定非居民用水定額管理辦法,不斷健全循環經濟管理制度體系。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促進農林廢棄物高效利用,引導再生資源回收,促進秸稈資源綜合利用、禽糞便綜合利用等方面持續發力,加快農業經濟發展方式從傳統農業向循環農業的轉型升級。

4.進一步提升城鄉生態環境

一是加強城鄉環境管護。圍繞建設宜居宜業宜游宜養的生態鞏留,科學編制城鄉規劃,保護好城市的天際線、水岸線、山脊線、綠地線,提升城市品位。不斷鞏固“城市雙修”成效,持續推進城區水環境治理和景觀提升,加強蝶湖、濕地公園以及縣城小游園的管護力度,確保鞏留的天藍水清地綠景美,進一步提升各族群眾的生活幸福指數。

二是持續開展城鄉環境衛生整治。深入持續推進國家衛生縣城創建工作,扎實開展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加快推進國家級生態鄉鎮、生態村的創建。制定居民環境衛生處罰機制,實行網格化管理,對亂倒垃圾、亂排污水、焚燒垃圾的居民進行適當處罰,提高群眾的環保意識。

5.健全考核評估機制

建立各部門協調配合、全社會廣泛參與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機制,形成縱向各層級權責明晰、監察有力,橫向各部門分工協作、形成合力的生態文明建設管理系統,確保生態文明建設推進有力。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的考核和激勵機制,對部門、鄉鎮開展資源利用、環境治理、環境質量、生態保護、綠色生活、公眾滿意度等方面的季度考核,切實增強干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參考文獻:

[1]王笑天.中國生態文明發展水平測度與時空演變研究[C].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17(02)

[2]成金華、戴勝、王然.縣域生態文明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其應用[J].環境經濟研究,2017(4):16-16

[3]周自宗.貴州省三種植物葉面積垂直變化特征及其相關因子研究——以漳州市為例[C].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9(S1)

[4]楊華.對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建設生態文明的思考[J].中共伊犁州委黨校學報,2009(01):15-17

猜你喜歡
示范縣文明生態
四川:出臺監管示范縣評定管理辦法
漫說文明
文明過春節
貴州:創建3個“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
2020年山東省將建設農業“新六產”示范縣50個
對不文明說“不”
2016生態主題攝影月賽
2016生態主題攝影月賽
文明歌
2016生態主題攝影月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