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中山陵建筑的東西方文化因素

2020-11-28 07:20張茹
新絲路(下旬) 2020年12期
關鍵詞:中山陵陵墓建筑

摘 要:中山陵是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山先生的陵寢。近代建筑設計師呂彥直設計的中山陵既繼承中國傳統帝陵建筑的部分特征,又借鑒西方林肯紀念堂和拿破侖墓中的建筑表現手法。它不僅承襲中國傳統建筑規制如:石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等,又融合西方古典主義建筑之設計手法如坐像、墓室、烈士就義群雕、烈士紀念碑、忠魂頌浮雕等??傮w設計融匯中西,別具一格。最終產生中山陵這一劃時代的建筑作品。

關鍵詞:中山陵;陵墓;建筑;呂彥直

中山陵1926年春動工,1929年夏建成,結合山巒地勢,突出天然屏障,以綠地、石階把孤立的小建筑聯成整體。中山陵建筑既有時代氣息,又蘊含民族風格,是中國近代大型群體建筑的杰作。國內學者對中山陵及設計者呂彥直已有較多研究,研究內容囊括地位、背景、政治、文化、紀念意義、建筑藝術等各個方面。除此之外對本文研究提供基礎文獻資料的還有《中山陵檔案》和《中山陵志》。對中山陵設計者呂彥直的研究國內學者從其生平經歷、建筑作品、建筑思想等方面有深入研究。目前學界多關注中山陵的地位和孫中山誕辰紀念等方面。本文則希望通過對中山陵建筑的分析理出其中蘊含的東西方文化因素。

一、中國近代建筑史上的標志——中山陵

1.中山陵的設計

中山陵在設計之前的準備工作有選址、成立葬事籌備處和陵墓設計稿的征集。選址定于南京,原因是孫中山先生生前所提出的,“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925年3月12日上午9點30分孫中山逝世,國民黨成立葬事籌備處處理其身后一切事宜。1925年5月15日,葬事籌備處組織競賽在報紙上征求陵墓設計稿,1925年9月20日,經過會議討論,選出設計作品的一二三等獎和名譽獎,呂彥直獲一等獎[1]。至此,中山陵的前期準備工作完成。

中山陵建筑群平面呈“自由鐘”形,山下墓主銅像是鐘的尖頂,半月形廣場是鐘頂圓弧,而陵墓頂端墓室的半球形的穹隆頂,就像一顆溜圓的鐘錘擺,廣場南端的鼎臺(現改為墓主立像)為大鐘的鐘紐,“鼎”在古代是權力的象征,因此整個大鐘乃含“喚起民眾,以建民國”之意。整座陵墓傍山而筑,由南往北層層升高。主要建筑有祭堂、墓室、碑亭、墓道等,占地面積八萬平方米。

整個陵園面積三千多公頃。墓室海拔158米。從墓道到墓室,平面距離700米,高低相差約70米,共392級石階。陵墓正南端為半月形廣場,陵園大道橫貫其間,西通明孝陵,東達靈谷寺。上廣場北面石階,為四楹三門石坊。坊后為長約480米、寬約40米的墓道。陵門以藍琉璃瓦覆頂,額刻“天下為公”四字。門后為碑亭,中立高約9米的花崗石墓碑,豎刻“中國國民黨葬 總理孫先生于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三行碑文。越碑亭而上為大平臺,華表兩座。后為祭堂,有拱門三,刻“民族”、“民權”、“民生”門額。祭堂為斗式藻井頂,中立墓主白色大理石刻坐像,像座四周刻有六幅描繪孫中山革命歷程的浮雕。祭堂四壁為黑色大理石,堂后為墓室,有門兩重,門額上分別刻“浩氣長存”與“孫中山先生之墓”。墓室頂似覆釜,中央一個圓形大理石壙,直徑約4.3米,內置墓主大理石臥像。像座以下5米深處以美制銅棺葬墓主遺體。陵墓附近尚有中山植物園、行健亭、音樂臺、光華亭、仰止亭、流徽榭、藏經樓、革命歷史圖書館、桂林石屋、永慕廬、溫室、永豐社等輔助或紀念性建筑。

2.中山陵的設計者:呂彥直

中山陵能夠作為近代建筑史上的里程碑,與設計師呂彥直密不可分。呂彥直獲頭獎被聘為中山陵總建筑師,除此之外,他還奪得廣州中山紀念堂設計頭獎,故在建筑界享譽國內外。

中山陵所設計修建的年代正值中國近代第一批建筑師留學歸來。這批建筑師不但熟悉西洋建筑的理論和方法,又掌握中國傳統建筑營造法式。孫中山遺葬南京和民國政府定都這兩大事件,建筑師們有施展才華的機會,他們既帶來了西方建筑行業先進的技術和成功的經驗,又給古老的中國建筑行業注入新鮮的血液。

年僅32歲的呂彥直便獲得中山陵設計頭獎。呂彥直,字仲宜,號古愚,山東平縣人。1894年生于天津,呂彥直的父親呂增祥,父亡后,受嚴復教養。其先到巴黎求學,后入北京王城學堂,師從著名學者林紓。1911年考取清華大學,1913年到美國康奈爾大學留學先攻電氣專業,后入建筑系。1918年12月20日畢業,獲得康奈爾大學建筑學學士學位,入紐約墨菲建筑師事務所,協助墨菲在中國的設計項目,并跟隨墨菲學習整理了大量的我國古建筑圖案,此次經歷對呂彥直深入學習中國古建筑知識具有重要意義。1921年回國后開設“彥記建筑事務所”,且兼任中南建筑公司職務,作品有花園住宅和“上海銀行公會所”等建筑[2]。呂彥直的成長和學習經歷以及他的建筑作品,大致反映了他的建筑思想。

中國古代傳統建筑工匠累積經驗而達到熟練精益,其建筑思想集儒、道、釋等融合而成。儒家思想核心的“禮”。以居住方位、顏色等反映身份地位的不同,無形中賦予建筑嚴格的倫理意識。反觀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建筑的選址、布局、室內外環境設計布置以及取材和營造等各個方面,形成了中國古代傳統建筑以“瀕水而居、負陰抱陽、背水面山、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3]。在建筑細節營造上采用佛教等吉祥物裝飾墻面、窗戶、柱基、須彌座等,使其象征手法在建筑裝飾中得到充分的應用。

這些思想在中山陵的選址、布局、墓主人的身份和配套組件等方面都能體現出來。中國人視死如生,所以在魂歸之處的選擇上也是十分考究的。中山陵的選址和孫中山的遺愿有關,但也與古代中國的堪輿學有很大關系。據《明堂經》云:“水曲朝南,水北穴明;水曲歸北,水南穴情。水灣所掬,此穴堪營?!?/p>

自古關于“鐘山龍蟠”之說[4]屢見不鮮?!短浦尽酚涊d“東南名山,衡、廬、茅、蔣,金陵有二焉。蔣山故名鐘山,實都邑之鎮,武侯所謂‘鐘山龍盤(蟠)是也?!蹦纤巍毒岸ń抵尽芬灿嘘P于蔣山(鐘山)此類記載。引臥龍之語突出鐘山的自然位置,具有某種天命所指的神秘色彩。中山陵中講究建筑與自然環境相協調,尋求天人合一的心理正契合中國傳統。所以在建筑主打色上多用青、白、綠,在植物布局上多用松柏、梅花、梧桐等,給人質樸、高雅的渾然天成之感。

在近代東西文化碰撞中,中山陵設計的西方建筑風格較明顯,體現在圓頂墓室、孫中山雕像、烈士群雕等。呂彥直設計的中山陵融合西方古典主義風格,集浪漫主義和現代人對生活的需求結合起來,兼具典雅和時尚,反映后工業時代的個性化美學觀點和文化品位。

呂彥直的功績,一是設計圖稿;二是監理施工和堅持設計方案的基本構思。施工期間,呂彥直在各項工程開工之前,必事先根據詳圖做成模型,經呂彥直審定后方可動工,事必躬親。呂彥直在1929年早逝,陵園管理委員會在祭堂西南角奠基室內為呂彥直先生立碑紀念。碑上刻有于右任所書的碑文:“總理陵墓建筑師呂彥直監理陵工積勞病故,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于十九年五月二十八日議決,立石紀念?!?/p>

呂彥直設計的中山陵,形式上將東、西方文化因素融為一體,具有新意。整體上采用西方體量組合設計手法形成的建筑基本體量的基礎之上,局部添加中國傳統建筑要素,如門樓、屋頂或亭子等,形成中國傳統建筑標識,展示不同于西方的建筑形式特征[5]。正如呂彥直曾提出的:“公共建筑,為吾民建設精神之主要表示,必當采取中國特有之樣式加以詳密之研究,以藝術思想設圖案,用科學原理行構造,然后中國之建筑,乃可作進步之發展”[6]。建筑理念還未深入人心,呂彥直就病逝。當時他設計另一建筑,中山紀念堂還未完工。中山紀念堂的主體是一座古典宮殿式建筑,呈八角形,主色調為紅、白、藍三色。亭頂以寶藍琉璃瓦覆蓋,并以攢尖式樣匯集在金球體上。整個紀念堂有四層,飛檐、寶藍琉璃瓦、青藍彩繪、白色的穹頂和紅色的柱子、窗子等采用的設計,整體效果表現了東西方文化的交融。

二、中山陵中的東方文化因素

據前文所述,因中山陵修建所處的歷史背景與呂彥直的設計理念。所以在中山陵建筑中,保留有較多的中國傳統陵墓建筑的特點。這些特點,我們可以從明清帝陵建筑中找到來源。

明太祖朱元璋孝陵,開創明清帝陵之先河,其最大特色就是將明代宮殿的建筑格局,引入陵墓布局中。所以,之后的明清帝陵都基本沿襲明孝陵的建筑格局。明孝陵中內、外金水河的引入;寶城下的玄宮分前、中、后三殿;東、西配殿等都對照宮殿建筑格局而來。從陵區正門進入后,神道從神功圣德碑開始,過御河橋西行,經過擎天柱折向北,至欞星門復折向東北,在過一道御河橋往北直行,才見陵園正門。由此進入,能次第看見碑亭、御廚、宰牲亭、櫻恩門、焚帛爐、左右廡、具服殿、享殿、內紅門、升仙橋、方城、明樓和寶城等[7]。

但明清兩朝的帝陵也各有些許異同。在此簡單歸納一下:陵寢基址的選擇,都是在形勢宗的風水理論指導下進行;清朝陵寢建筑物數量和規模,大多仿明朝陵寢;在各帝陵寢的排列上,清陵基本上仿照明陵,按照昭穆次序排列于左右;清朝陵寢主要建筑,大部分仿明朝陵寢建筑形式。以上是清帝陵沿襲明帝陵的四點。但由于滿族“法祖”傳統思想和清入關后所接受的儒家思想等對其陵墓建制的影響,清帝陵與明帝陵又有一些不同。

這些不同主要體現在建筑的體量、名稱變化等上。明朝帝陵建筑規模面積大且宏敞壯麗,清朝帝陵建筑規模面積“小”但工藝講究,纖巧細膩。主要表現在以下這些方面:玄宮。明朝稱玄宮,清朝稱地宮。從已發掘的玄宮來看,清朝帝、后陵的地宮建筑面積比之明朝玄宮較小,但清朝地宮內精雕細鏤,又為明朝所不及。寶頂和寶城。明朝的寶頂和寶城規模極為宏大,是清朝所不及。但清朝寶頂夯筑之堅固,又遠勝明陵。明十三陵各陵神道,除德陵外,大多直接,或間接地接在長陵神道上。清東陵神道除惠陵外,其他均與孝陵神道直接相連。清西陵除仁宗外,其他均未與泰陵神道相連接。明十三陵中,前十二座帝陵都建有神功圣德碑亭,但除長陵外,其他十一座均未雕刻文字。清陵在宣宗后,均未建神功圣德碑亭這一建筑,但宣宗前所建均刻有碑文。隆恩殿。明朝時,隆恩殿屋頂為重檐廡殿式,隆恩殿基座層數有別。清朝為重檐歇山頂,基座只建一層。明朝帝后無論死期先后,均同室而葬。清朝,后逝于帝前,可入帝陵,否則另建后陵,設帝陵側。陵寢門臺基。清朝高于明朝。石坊數量。清朝增多。清朝增設月牙城[8]。其余細微之處過于繁雜,在此不一一贅述。

明清帝陵的基本建筑構成要素:石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在中山陵中得到體現。中山陵和明清帝陵的陵區入口都是石坊布局;皆有神道;陵門都是三開間,殿頂形制為單檐歇山頂;碑亭頂部都是重檐歇山頂。但在建筑的形制上又有不同處,中山陵石坊為三間4柱,明十三陵和清東西陵前的石坊是五間6柱;中山陵神道無石像生,明清帝陵神道旁都放置了石像生;中山陵碑亭是方亭形制,明清帝陵碑亭是方城明樓形制;中山陵祭祀主殿是祭堂,祭堂殿頂為重檐歇山頂,明清帝陵祭祀主殿是棱恩殿,其殿頂分別為重檐廡殿頂和重檐歇山頂[9];中山陵祭堂與墓室相聯結,墓室采用了西式的大穹頂,明清帝陵棱恩殿和玄宮不相連,墓室因山開鑿,且全部用高級石料砌筑的拱劵,數室貫通,儼然一組地下宮殿。在整個中山陵中,建筑單體用廣場、墓道、大臺連成整體,但中軸線依然存在。在中國古代,建筑嚴格遵照等級制度而建。但因中山陵修建的時代發生巨變,中山陵建筑不需要嚴格按照帝陵建筑的法式。但中國的屋頂建筑形制在中山陵建筑卻有所體現,中山陵的祭堂、石坊、陵門、碑亭等屋頂都采用了重檐歇山頂和單檐歇山頂。這些屋頂結構優美,獨具中國傳統建筑之風采。但不足的是,中國傳統屋頂建筑的形制未完整的在中山陵中體現,只得在明清帝陵中尋找。結構最復雜的當屬重檐廡殿頂,明長陵的棱恩殿的殿頂即是重檐廡殿頂[10],次之的重檐歇山頂、單檐廡殿頂、單檐歇山頂和懸山頂、硬山頂等,這些屋頂體現了古代中國嚴格的等級制度。中山陵與明清帝陵的不同還體現在琉璃瓦和墻面的顏色上,明黃和朱紅在古代只有皇家可以使用。中山陵的琉璃瓦顏色是寶藍色,花崗石墻面,不知是有心還是無意,這些構成與青天白日滿江紅在無形中照應。

三、中山陵的西方文化因素

從古代中國建筑向現代建筑轉型的過程中,中山陵不僅承襲古代中國的帝陵建筑傳統,還創新應用一部分西方建筑元素。建筑設計運用有形的外觀表達設計者的思想和時代風尚,中山陵的建筑表達也不類外。在中山陵建筑設計中,呂彥直采用西方的設計手法和表現手法,展現孫中山的革命歷程。祭堂中央的中山坐像,像座浮雕和墻上鐫刻的《建國大綱》,圓形墓室中央的長形墓棺上刻有中山先生的漢白玉臥像。中山陵的輔助性紀念性雕塑有烈士就義群雕、烈士紀念碑、忠魂頌浮雕等,這些雕塑的內容都表現的是孫中山參加革命活動的凝縮再現。

林肯紀念堂對所有人種開放,有專門的紀念日且舉行儀式[11]。中山陵內有一處廣場也是為舉行紀念孫中山先生的儀式而修建的,為世界開放。孫中山在歐美及東南亞國家的長期旅居經歷對其產生的影響,設計師也會根據墓主經歷和思想,將其表達在設計中。所以,再結合時代背景中山陵建筑中存在西方文化因素符合時代要求。下面將用圖片介紹中山陵建筑當中的西方文化因素,僅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美國林肯紀念堂和拿破侖墓與中山陵進行部分對比。

孫中山坐像是由法國雕塑家保羅·朗特斯基在巴黎雕成運送至中山陵內的[12],中國陵寢建筑傳統是沒有坐像設計的。林肯坐像與孫中山坐像,這種坐像雕塑源于西方,但又因各自文化的差異,雕塑選取的內容如長袍和西裝的,正襟危坐與攤手放開的風格都顯示文化的不同。孫中山的臥像是捷克雕刻家高琪創作的,因其遺體腐爛,所以以漢白玉臥像供瞻仰。拿破侖的棺槨內共有6層,最外層刻有拿破侖的遺囑[13]。

孫中山墓室有西式大穹頂,對外開放的圓形墓室。拿破侖墓也大致如此,不過穹頂的風格和構成以及墓棺的擺放和圓形墓室的差異,反映出呂彥直的中山陵設計在應用西方元素的同時,也注重本文化的特性。

四、結語

中山陵作為一座政府行為的紀念性建筑物。從征求陵墓圖案到開工建造,在建造過程中,呂彥直及其后繼者秉承其設計理念,終建造出了融匯東西的中山陵。中山陵承襲古代中國帝陵建筑的傳統如:石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等。在東西方文化交融的時代背景下,繼承的同時也另有創新。體現部分西方建筑文化如:雕塑、墓室和墓壙形式等。這樣一座兼融東西方文化的陵墓,既彰顯孫中山先生光輝的一生,同時在我國建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參考文獻:

[1]南京市檔案館、中山陵園管理處編.中山陵檔案史料選編[Z],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65

[2]路中康.民國建筑師群體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

[3]王云鷗.淺談中國古建筑的傳統文化精神[J].云南科技管理,2011(3)

[4]趙宏恩、黃之雋、宋曹.江南通志[Z].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影印版(1987年,三函二十冊)

[5]陳曉燕.中國近代折衷主義建筑研究[D].湖北美術學院,2007

[6]呂彥直.規劃首都都市區圖案大綱草案[Z].首都建設,1929-10

[7]葉楚倫等.首都志·山陵(上)[Z].南京正中書局,1935.274-278

[8]晏子有.清東西陵[D].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23-32)

[9]馬曉、周學鷹.呂彥直的設計思想與中山陵建筑設計意匠[J].南京社會科學報,2009(6)

[10]于倬云.廡殿頂[J].故宮博物院院刊,1979-7-2

[11]周而復.在林肯紀念堂前的沉思[J].民主,1989-8-25

[12]高萍萍.保羅·朗特斯基與孫中山坐像[J].檔案與建設,2010-4-15

[13]李默然.拿破侖墓[J].全國新書目,1997-7-15

作者簡介:

張茹(1995--)女,漢族,陜西西安人,延安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專業,研究方向:中國古代史、社會史、文化史。

猜你喜歡
中山陵陵墓建筑
旅游在線搜索與客流波動的動態關聯研究
遺產旅游動機對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影響研究
10 Facts You Should Know About Nanjing
金字塔不都是陵墓
獨特而偉大的建筑
南京中山陵蠟梅資源及應用研究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想象虛無一反建筑的建筑
南京六朝陵墓石刻探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