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聽課的素養

2020-11-28 07:20石麗麗
新絲路(下旬) 2020年12期
關鍵詞:框架活動課堂

摘 要:聽課的素養既是教師最重要的基本教學技能之一,同時也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研究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與技術。聽課活動是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衡量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一種手段,但怎樣真正從聽課中能確實把握教師教學水平的真實性,是聽課的真正意義所在。本文從聽課的內涵、聽課與觀課的實質、課堂觀察的主要程序、課堂觀察的主題與框架四個方面闡述了如何把聽課轉變為觀課,從而實現客觀、專業的聽課。

關鍵詞:聽課;課堂觀察

一、聽課的內涵與意義

聽課活動可以說是教師們最經常、最熟悉的日常工作,但是對于“為什么聽課?”“聽課到底該聽些什么?”“聽課對于教師專業發展到底有怎樣的價值?”等等這些問題,很多教師的認識卻是十分模糊的。

傳統的聽課活動主要是在常規教研活動中展開的,而很多學校的教研活動都存在著“重教輕研”,甚至“只教不研”的現象,這些都容易使聽課活動流于形式,不能有效地發揮聽課活動的巨大作用。

傳統的聽課評課,“聽”是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有聲往來;“評”是對課的好壞下結論、作判斷?!霸u”有“被評”和下結論的對象。評課活動主要將“表現”、“展現”作為取向,執教者重在展示教學長處。傳統的聽課評課往往會導致講課者耗時多,浪費了時間和積極性,得不到應有的評課和結論。

因此,看聽課評課活動是否有效,主要看是否對教學實踐產生影響以及影響程度。教師是否用于實踐,并不取決于評課者說了什么,而取決于他們認同了什么,接受了什么。這樣,用他們接受的方式,圍繞他們更容易認同的內容和話題,討論一堂課就成了解決問題的關鍵。

二、聽課與觀課的實質

課堂觀察是一種有系統的活動,而不是隨意化的行為。所謂“觀”,強調用人的多種感官以及一定的觀察工具收集課堂信息,特別是透過眼睛的觀察,師生的語言和行動、課堂的情境與故事、師生的狀態與精神都會成為感受的對象。它更追求用心靈感受課堂、體味課堂。

把課堂觀察看作是客觀性研究,就意味著課堂觀察的直接對象不是那些內隱的思維過程與教育觀念,而是一些可以行為化、可以操作、可以測量的行為樣本,例如,假設我們要觀察課堂中學生主動學習的情況,主動學習作為一種內隱的心理過程是我們不能直接觀察的,我們不可能從學生的臉龐上直接“看到”他們有沒有主動學習,而是必須事先設計一些觀察的視角和具體的觀察點,比如,課堂中有多少學生舉手發言?學生的提問是屬于哪個認知層次的問題?教師是如何回應學生的提問的?等等。許多教師在開始課堂觀察之初往往不太適應,而是習慣于傳統的主觀隨意的聽課模式,所以,課堂觀察是一種復雜的專業能力,需要教師長期的訓練和實踐。

聽課的重要目的就是幫助教師進行教學診斷。但是,傳統的聽評課活動主要局限于聽課者主觀的感受和粗略的觀察,其所收集的課堂信息是非常有限的,而且根據這些有限的課堂信息所作出的判斷與解釋也往往比較片面。所以,要求在聽課活動中增加研究的成分。首先,研究性聽課是有明確的觀察對象和觀察目的的,其觀察點比較集中,因而能夠深入地收集課堂教與學方面的信息。而傳統的聽評課活動往往主觀隨意、面面俱到、淺嘗輒止,不利于課堂的深度觀察。其次,研究性聽課強調基于一定的理論框架對課堂事件進行嘗試詮釋,重視揭示課堂教學行為背后的觀念,從而有利于對課堂教學進行深度診斷。

三、課堂觀察的主要程序

1.明確觀察目的

需要明確觀察的目的、主題和對象,針對不同的觀察目的和對象,就有可能設計不同的觀察框架,采用不同的數據收集方法。例如,如果觀察的目的是改進課堂的語言交流,那么我們會采用課堂實錄的方式來收集課堂觀察的資料;但是,如果我們觀察的目的是了解課堂中學生的交往和互動情況,那么座位表可能就成為課堂觀察的主要工具??傊?,不同的觀察目的和觀察對象,對后續的觀察活動會有決定性的影響。傳統的聽課活動正是由于沒有明確的觀察目的,所以才會出現隨意化、主觀性等弊端。

案例:觀察的行動與感悟[1]

全體數學教師拿著前后測試題和學生行為觀察表走進教室,對學生進行了繁忙的前測后,開始了對陳老師執教的課堂觀察。與此同時,攝像機、照相機作為課堂觀察的輔助工具也進入了緊張的工作之中。課中,老師們按照預先指定的觀察對象進行觀察和記錄。只見老師們時而看表計時,時而側頭傾聽學生交流,時而奮筆疾書。40分鐘悄然而逝。學生學習行為觀察其實就是一種改良的聽課記錄單,應該記錄什么,怎樣記錄,完全取決于觀察者對觀察視點的理解。為了完成這張表,一節課下來,有的聽課老師竟不知道上課老師講了一些什么,期間偶爾想聽聽講課內容,又忘了不少本該在規定的時間里做的觀察和記錄。組長老師指出,不管怎樣,我們多多少少開始了不一樣的聽課活動。因為參與而忙,因為思考而累。

2.進行文獻整理

在觀察之前,我們需要圍繞觀察主題進行文獻研究,即通過檢索資料、專家訪談等,搜集有關觀察對象的文獻資料,并進行閱讀分析,對所要研究的問題有一個比較深入的理論認識,為觀察做好準備。

3.設計觀察框架

觀察框架可引導教師們把觀察的視線聚焦在與觀察主題相關的對象之上,減少觀察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同時觀察框架往往體現了研究者對某個研究問題的理性認識,其背后有著深刻的理論分析,因此觀察框架還可以為教師理解課堂提供一個有效的支架?例如,什么是有效教學?什么是學生主體?什么是學生參與?什么是探究學習?等等。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某個觀察框架清晰地展現出來,以便教師們理解和把握研究問題的本質。

4.制定觀察計劃并實施觀察

教師進入教室,要按照一定的觀察技術要求,根據事先制定的觀察量表,選擇恰當的觀賽位置、觀察角度,迅速進入觀察狀態,通過不同的記錄方式,采用錄音、攝像、筆錄等技術手段,將定量觀察和定性觀察方法結合起來,記錄觀察到的典型行為或事件,做好課堂實錄,并記下自己的思考。這一系列的活動都要在短短的一節課的時間之中有序地完成。

案例:課堂觀察的計劃與實施

“課堂觀察”的實施主要分為三個階段:課前準備階段、課中觀察階段、課后反思階段。課前準備階段主要是聽取開課老師伯課堂教學設計思路,這樣可以保證青年教師有足夠的時間參悟其教學設計,并構思自己的教學設計。此階段還要明確觀察的主要目的以及每一個人的觀察任務。課中觀察階段是觀察教師根據自身任務運用量表進行觀察、記錄的過程。觀察教師選擇的座位、記錄的方法都會影響到觀察的效果。在某些課上,觀察教師不應該固定在某一個位置上,而要適時而動,變換觀察角度,這樣才能對課堂有個客觀的認識。除了傳統的紙筆記錄之外,也可以借助現代教育技術來記錄課堂,如拍攝錄像。課后反思階段包括以下內容:聽一聽開課教師的教后感和學生的學習心得,整理好課堂觀察記錄,通過分析撰寫觀察報告。

5.課堂實錄

由于課堂之中師生之間的互動大多通過語言交流的形式展開,因此教師與學生的課堂語言成為我們分析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工具。課堂實錄的使用方式是:聽課教師首先詳實地記錄課堂中教師和學生的語言,然后針對課堂語言記錄進行分析,在分析過程中需要不斷反省自己潛在的理論框架。

四、課堂觀察的主題與框架

1.學習為中心的課堂觀察

(1)凸顯學生學習的過程

傳統的教學理論主要是關注教師的教。例如在很多教育學教科書中,一堂好課的評價標準往往都是指向教師教的行為規范,比如“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過程合理”、“教學方法恰當”、“教學內容生動”,等等。然而,關于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行為與學習質量卻很少成為傳統教學理論關注的焦點。

與傳統的聽課活動不同,我們所倡導的以學習為中心的課堂觀察,是指課堂觀察的主題應該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中心,觀察的重點不再指向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而是重點分析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質量,以及影響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因素。

教與學始終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過去我們在聽課活動中比較重視教師“教”的行為,而把學生學的過程看作是評估教師教學行為的一個參照工具?,F在我們強調以學生學習過程為中心的課堂觀察,“學”成為課堂觀察的焦點,而教師的教學行為則被看作是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之一。

(2)關注學習行為的整體分析

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課堂觀察,強調把學生看作一個完整的個體。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學生不僅僅是一個“求知者”。在學習活動中,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已有的生活經歷、師生關系、同伴關系、家庭背景、健康狀況等都會對學生的課堂學習活動產生深刻影響。因此,對學習活動的觀察與分析,不能僅僅局限在“知識傳授過程”這樣一個狹隘、保守的理論框架之內,而是應該關注影響學生學習過程的諸多復雜的因素,凸顯學習活動的復雜脈絡。

案例:記得在一所小學聽過一節數學課“質數與合數”,課堂上學生的反應很快,幾乎是教師問到哪兒,學生就能答到哪兒,有的學生甚至能說出101是質數。聽課者無不為這些學生的精彩表現而喝彩。學生為什么反應這么快?學生們告訴我,他們大都在課外班學過這個內容。這意味著,這節課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可能沒有什么意義?,F在,家長對孩子的學業極為關注,提前學習的現象非常普遍,兩極分化的起點不斷降低。

雖然這種社會現象不是教育工作者所能夠左右的,但學生坐在教室里,我們就不得不關注他們的生命狀態。有的教師說,“進到班里,我最害怕兩類學生,一類是尖子生,我教以前他們就全會了,另一類是跟不上的學生?!边@種現狀使得因材施教更加困難,同時也說明對學生的學習基礎進行調研更為必要。教師只有了解了學生的發展需要,才能解決教學的有效性問題,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

(3)強調基于學習證據的課堂分析

課堂觀察與傳統聽課活動的最大區別是強調收集證據進行客觀分析。以學習為中心的課堂觀察,就是強調收集能夠反映學生學習過程的證據,并且基于學生的學習證據展開課堂教學的分析。

學習證據是能夠反映學生學習活動的客觀事實。有一些學習證據是容易觀察和記錄的,例如課堂中學生的發言、表情、活動等,有一些學習證據則需要我們創造性地開發研究工具去間接地收集,例如學生內隱的思維過程等等。

2.課堂學習觀察的主要維度

在以學習為中心的課堂觀察中,學習成為課堂觀察的中心,圍繞學生學習這個主題和中心,可以形成很多有價值的觀察維度。一般而言,可以從學習質量、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和學習風格等側面來建構學習活動觀察的主要維度。

從學習質量的角度看,學生的學習是一斷發生量變與質變的過程,我們可以用學習目標的達成度來衡量學生學習的變化。從學習過程的角度看,學生主要的學習過程是認知學習,尤其是內在的思維活動,我們可以展開認知學習的觀察。從學習方法看,可以圍繞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展開課堂觀察。從學習風格的角度看,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智慧潛能,表現出不同的學習方式與學習風格,可以圍繞認知風格展開課堂觀察。

強調以學習為中心的課堂觀察,其實質就是把教學研究的重心從傳統“教”轉變為學生的“學”,將學生研究作為課堂改革的基石。

注釋:

http://xbyx.cersp.com/jyyd/glpgyjk/200704/1380.html

參考文獻:

[1]沈毅.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夏雪梅.以學習為中心的課堂觀察[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3]周勇、趙憲宇.說課、聽課與評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4]李國強、魏春梅.“課堂觀察”的實踐探索[J].教師教育研究,2012(3)

作者簡介:

石麗麗(1974--)女,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計算機應用專業,工學碩士,國家法官學院西安司法警察分院,現從事教學管理的相關工作。講師,研究方向:計算機教育、教育教學。

猜你喜歡
框架活動課堂
“活動隨手拍”
框架
歡樂的課堂
淺談框架網頁的學習
最好的課堂在路上
基于Jmeter對Node框架性能的測試研究
第五屆手操報系列活動優秀作品展示
寫字大課堂
“四會合一”活動安排一覽表
一條魚游進了課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