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內蒙古脫貧戶可持續生計發展對策研究

2020-11-28 07:21鐘敏
現代營銷·學苑版 2020年10期
關鍵詞:可持續生計精準脫貧鄉村振興戰略

摘? ? ? ? ?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成為新時期我國農村工作的重點之一。作為典型的生態脆弱區和經濟欠發達區的內蒙古地區,精準脫貧工作還存在諸多問題,脫貧戶可持續生計差,返貧現象時有發生。本文從內蒙古精準脫貧戶生計發展困境入手,找準貧困農牧戶生計發展的限制因素,構建扶貧對象可持續生計路徑,提出內蒙古脫貧戶可持續生計發展對策,對于提高農牧民脫貧穩定性,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精準脫貧;可持續生計;對策

基金項目:2019年度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內蒙古精準脫貧戶可持續生計的實現機制研究(編號:2019NDB014);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項目(編號:NJSY917);內蒙古自治區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項目(編號:NGJGH2019369)

一、內蒙古脫貧攻堅成效

我國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近年來,我國通過精準扶貧的戰略舉措,不斷推動對扶貧對象的精準化識別、針對性扶持和動態化管理,推動貧困人口以自我發展能力的增強來增加收入,不斷提高扶貧效益。2013-2018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10.0%,增速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3個百分點,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農村居民收入更是提前實現翻番目標。與此同時,貧困地區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水平持續提高,質量不斷改善。2018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8956元,較之2012年年均增長11.4%,且連續保持了兩位數增長,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實際增長為9.3%。如表1:

我國脫貧攻堅工作已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內蒙古地區作為我國脫貧攻堅的重要戰場,近年來貧困人口數量和貧困發生率下降的速度也較快。截至2019年底,內蒙古有建檔立卡未脫貧人口為0.7萬戶,貧困人口已經由2013年的114萬人減少至1.6萬人,貧困發生率也由8.5%降至了0.11%,與全國相比,貧困人口發生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目前內蒙古尚未脫貧人口主要分布在赤峰市、烏蘭察布市等7個盟市的40個旗縣(市區)、330個鄉鎮蘇木、2351個嘎查村。如表2:

二、內蒙古精準脫貧戶生計資本存量調研與生計困境分析

本文對精準脫貧戶(包括已脫貧戶和未脫貧戶)的生計資本存量進行調研,數據來自于內蒙古扶貧辦的數據庫和貧困戶的調查數據。其中內蒙古扶貧辦的數據,采用“市—縣—鄉—村”的四級抽樣調查方式,經過一系列數據查漏和處理后,已脫貧戶抽取41121戶樣本,未脫貧戶抽取2900戶樣本。抽樣調研的內容包括,地區、收入、脫貧狀態、家庭人口,致貧原因、進入系統的時間、扶貧措施等。

(一)已脫貧戶的生計資本存量

對于已脫貧戶的收入情況進行抽樣調查,樣本來自于內蒙古扶貧辦數據,其中,赤峰20253戶。呼倫貝爾市6579戶,通遼市5720戶,烏蘭察布8625戶。

從表3可以看出四個地區已脫貧戶的收入情況。四個地區在11000以下的收入差別不大,11000以上的收入對比差異較大。

(二)未脫貧戶的生計資本存量

對于未脫貧戶的收入情況進行抽樣調查,樣本來自于內蒙古扶貧辦數據,其中,赤峰1958戶、呼倫貝爾市117戶,通遼市141戶,烏蘭察布236戶、錫林郭勒盟25戶、興安盟423戶。從表4中可以看出六個地區已脫貧戶的收入情況,從整體來看,未脫貧戶的收入情況和已脫貧戶的收入差距較大,雖然部分未脫貧戶收入出現較大增長,但因為因病、因殘和缺乏勞動力導致貧困戶實際可支配收入較少,未能脫貧。

通過對精準脫貧戶的生計環境調研發現,內蒙古的不同貧困地區(人口)不是由單一因素所引發的,而是由錯綜復雜的并發因素造成的,這些因素既有自然的也有人為的,既有內因也有外因,其共同特點:地理位置相對偏僻,遠離經濟輻射圈;自然環境相對惡劣、基礎設施及交通都不完善;經濟結構單一,農牧業發展缺乏延伸,更缺乏其他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不能形成產業化發展態勢。項目配套資金不能及時到位、企業貧困人口未能納入扶貧開發范圍。因此針對脫貧戶的可持續生計問題,也應該分層次、分對象、分地域提出差異化生計對策。

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內蒙古脫貧戶可持續生計發展對策

(一)持續優化聯動機制,夯實融合發展的組織和思想保障

脫貧戶的可持續生計與鄉村振興具有目標的一致性和發展階段的接續性,需要構建互為遞進銜接的聯動機制,從思想認知上和組織實施上打牢融合的基礎。需要各級地方黨委和政府嚴格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有關系列重要論述要求,將二者內在關聯的關系梳理清楚,進一步優化脫貧戶可持續生計與鄉村振興融合的頂層設計,從認知到規劃,從產業發展到體制創新等方面的政策資源配置做好制度安排;

(二)加快做大做強主導產業,用脫貧產業助力可持續生計和鄉村振興

產業發展,特別是特色產業,是實現脫貧戶可持續生計和農牧區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中的關鍵。切實把農村牧區優先發展落準落實,用前瞻性的視野瞄準市場,加快農牧業的供給側改革,精心規劃好主導產業發展的方向和路徑,以破解生產與市場、短期與長期、經驗與政策等多方面的矛盾,促進產業提升、發展提質增效;借助各種新的技術手段,如以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引導推廣運用新的農牧業技術來提升效率和效果,積極打通產—加—銷各環節的“腸梗阻”問題,全面激發產業發展的新動能和內生活力。

(三)創新體制機制,推動生態資產化和生態宜居的有機結合

綠色發展的內在要求是生態資產化,其也是實現鄉村生態的重要內容。要自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持點面結合的開發與保護,通過生態和資本化互為工具來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動能的綠色化發展,實現生態性的可持續生計與生態振興的融合。

(四)不斷開展鄉村文明創建行動,促進人才和文化的協同雙振興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保障,是鄉村的文化軟實力。一是把教育的中介作用發揮好。教育在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方面,以及精神、心理和文化貧困方面,為最終提高人民文化水平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也是實現鄉風文明的一貫保障。借助國家各項教育政策的支持,進一步完善各類教育體系,全面提升貧困地區人文素養和教育水平;二是建設牢固的鄉村思想道德陣地,充分發揮各類人員的模范帶頭作用,在吸納多元社會主體參與的基礎上,通過鄉規民約和文明示范,營造良好鄉村氛圍以傳播文明意識,構建農牧區的現代意識和文化觀念;三是加大文化供給,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在讓脫貧戶均衡享受更多的公共文化基礎上,提振其參與可持續生計的意志,強化鄉村振興的文化保障。

(五)創新治理方式,建立適宜鄉村的治理網絡

鄉村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是始終堅持好黨的領導,狠抓基層黨組織建設,不斷完善、優化黨組織的機構和配置,提升組織自身在學習和監督方面的能力,以增強黨的政策在農村牧區的時效性、號召力和引領力;二是充分發揮好基層政府在鄉村治理中的主導作用,積極作為,建立起現代基層治理模式;三是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的鄉村治理平臺,將有志于鄉村治理的主體納入民主參與中來,在自治為基礎、法治為保障、德治為支撐的指導下,形成“三治并舉”的治理網絡,為脫貧戶可持續生計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

(六)穩步推進脫貧戶的可持續生計,力促鄉村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生活富裕是脫貧戶可持續生計的內在要求,也是鄉村振興的根本所在。一是充分認識脫貧攻堅既是鄉村振興的主要任務,也是進入后脫貧時代脫貧戶可持續生計的重要保障。脫貧戶可持續生計狀況攸關著鄉村振興的實施效果。二是強化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因為這個重要的思想既是鄉村治理的目標,也是做好鄉村各項工作的使命。

參考文獻:

[1]王志章,王靜,魏曉博.精準脫貧與鄉村振興能夠統籌銜接嗎[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0(02):73-81.

[2]傅安國,吳娜,黃希庭.面向鄉村振興的心理精準扶貧:內生動力的視角[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7(04):25-33.

[3]張文娟,馬凱悅,金良.基于多維貧困測度的貧困識別及扶貧策略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9,33(12):22-27.

作者簡介:

鐘敏(1979-? ),女,蒙古族,內蒙古呼和浩特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農產品流通。

猜你喜歡
可持續生計精準脫貧鄉村振興戰略
“黨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基層治理創新
淺談對鄉村振興戰略的認識和思考
光山縣實施土地整治項目助推精準脫貧方法研究
功能障礙者群體生存現狀及其可持續生計策略選擇
甘肅省獨生子女戶與多子女戶生計能力的比較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