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情懷于課堂 培家國之素養

2020-12-01 11:53華婷
文存閱刊 2020年23期
關鍵詞:立意家國情懷目標

華婷

摘要:教育部規劃了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實現立德樹人作為歷史課程的根本任務。其中,家國情懷目標應是歷史學習的出發點和最高主旨。本文試圖以部編教材《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為例,談談教師如何通過立意、目標、主題、情境等思考使家國情懷素養真正落地。

關鍵詞:家國情懷;立意;目標;情境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將立德樹人作為歷史課程的根本任務,并規劃了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為歷史學科的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價值。在五大核心素養中,家國情懷素養是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素養的的綜合運用和提升,也是歷史教學的最終歸屬,在五大核心素養中的地位尤為突出。今年,本組老師以“同課異構”的方式針對部編教材進行了專項研討工作,確定的課題為《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故本文以該課題為例,談談如何通過立意、目標、主題、情境等思考寄情懷于課堂,落實家國情懷素養。

一、確定主題,預設目標,明確家國情懷之方向

李惠軍老師在《靈魂的追問——歷史教師的視界、心界與歷史教學的境界》一文中指出:“史貴有根,立德啟智”“教貴有靈,怡情勵志”“課貴有魂,形散神聚”。歷史課的課魂首先是要確立一個能貫穿整堂課的教學主題。這個主題既能揭示知識背后的歷史規律,又能彰顯教師的底蘊和教育的智慧。如何確定本課的主題并根據主題預設教學目標呢?筆者立足于以下三點思考:

1.課標意識:鉆研和把握《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2017版2020修訂)》對家國情懷具體要求的表述共用了316個字,呈現6大方面的目標和要求。對此,課程培訓專家徐藍教授將這一課程目標組織為七個主題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重視革命教育和紅色教育;國家專權、海洋意識及愛國主義教育;重視法治教育;注重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貫穿生態文明教育??梢娂覈閼阉仞B內容的豐富性和多元性,對教學要求的高度性和深刻性。這些目標相互聯系又有所側重,旨在培養學生健康人格和正確的人生觀國家觀和世界觀。所以,在一節課的教學時間內,教師不可能面面俱到。唯有根據每課、每單元甚至單元之間的聯系,有所側重地滲透每一個或某幾個方面的素養,再通過整個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學生才能全面落實完整的家國情懷素養。

2.課程意識:樹立“大單元”和“大概念”和“主題”教學思想

北師大葉小兵教授提出了教學設計要有“大單元”和“大概念”意識。指出《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的“大單元”和“大概念”分為為三塊:第一至第四單元中國古代史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歷程”;第五至第八單元的“正確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的斗爭”;第九和十單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分析可見,中國古代史的脈絡以古代王朝的更替和各個朝代的基本特征為線索,理解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的多元一體格局,引導學生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大概念”出發,形成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正確的民族觀,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有了這樣的單元整體思考,再去看每節課的教學內容,才能更好地確定教學重點,從而服務于整體單元主線。單元的整體設計思考:基于學習內容和學習任務,構建新的、主題更明確的、更合適學生學習的教學路徑,從而使學習任務更為明確、學習的主體內容更為突出,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3.學生意識:以生為本、教師主導

家國情懷的培養是師生間情感的溝通和共鳴的過程,也是知識內化、情感價值觀升華的過程。教學理念上應以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為重點,立足于學生的情感基礎、已有的知識能力儲備、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只有學生在教師的有效引導與激勵下主動投入情感,自主建構和內化才能使學習心理過程向積極方面轉化,進而實現人、家、國一體的情感共振。

從下表對比,分析出新課改下初高中歷史有幾個方面的不同:

知識方面:初中課程設置有五課,課標要求更細致微觀,學生學完五課內容對兩漢的基本史事已有比較全面的了解。而高中課程設置只有一課,那就要求學生能在初中已學的內容上有更宏觀的深層的理解。

能力與素養方面:初中課程要求多為“了解”“知道”“講述”對歷史形成初步的認識,高中則側重“理解”“認識”“分析”,強調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必備能力和核心素養。

可見,教師設計課程時在目標的構建上要注意初高中課程的不同與銜接,避免簡單地重復,在已有知識基礎上增加深層探究和多元認知,在內容的選擇上應注意基礎性和時代性,遵循高中歷史教學規律,貼近高中生的認知水平,落實五大核心素養。

基于上述三點的分析,教師將本課的家國情懷素養側重為“能夠認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發展趨勢,形成對中華民族認同感和正確的民族觀,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辈⒋_定主題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教學目標預設為:能夠通過時間軸線梳理兩漢發展脈絡,運用秦朝疆域圖和西漢疆域圖明確秦漢疆域的四至并進行對比,理解兩漢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歷程中的貢獻;能夠運用表格整理及多元史料概括分析漢武帝解決王國問題及開疆拓土、尊崇儒術等重要史事的基礎上,認識漢時期大一統國家的建立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意義;能通過漢武帝、霍去病的事跡感受英雄人物對國家統一的貢獻。重點為漢武帝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措施,難點為漢時期大一統國家的建立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意義。

二、整合內容、建構課堂,搭建家國情懷之框架

新教材呈現出“總體容量大,內容覆蓋面廣,知識點密度大,敘述過于濃縮”等特點。以本單元為例,包括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秦西漢東漢等幾百萬年跨度的歷史。僅《西漢與東漢》一節課就出現了14個歷史人物,8個年份,涉及30多個歷史概念。教師如果沿襲傳統課堂教學觀念,一個個內容進行細致地分析講授,是很難完成教學任務的。這就要求教師要立足課標,根據素養能力培養目標進行思考,對教材內容進行恰當地取舍和整合,避免內容與目標之間出現偏離,將教材的內容整合成教學的內容,形成師生共同探討的問題。筆者在認真學習了徐藍和葉小兵教師的新課改講座后引發思考,按照兩位專家的“大單元、大概念”“主題教學”的思路對教材進了整合。

本節課,教師落實的核心素養重點是“家國情懷——中華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確定的主題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以此為主題,教師分析兩漢時期之所以為“鞏固”這個階段特征,是基于兩漢四百年的歷史從漢初的“求穩”到鼎盛時期的“求強”再到經歷西漢末年東漢初年的衰落和動蕩后的“求復興”,層層遞進凸顯出來的。在此理解基礎上,教師選定了教材中的關鍵知識漢初“文景之治”、漢武帝的措施、光武中興三塊內容,并對其整合構建為教學環節的三步驟。本課的整體設計如下圖示。

教師在整合教材、建構課堂時應理順教材——單元——課——目,即大單元——大概念——大主題——中主題——小主題的邏輯關系,基于學習任務、學習內容、學生原有的知識和能力儲備,打破原有的知識框架,對教材內容進行大膽自主地取舍,建構有思維梯度的、新的更為明確、更適用于學生學習和探究的教學路徑,從而使學習任務更明確,學生的主體作用更突出,更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同時也是在課時少、任務重的情況下完成教學任務的較好途徑之一。

三、設置情景,多元史料,深化家國情懷之內涵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版)》強調: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景化,促進核心素養的落實?!斗桨浮芬蠼處熢谥黝}引領下利用多元史料,設置有啟發性、探索性、能貼近學生認知水平吸引學生眼球的教學情境,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學業水平和學科素養。歷史教學課堂有效有魂需要創設生動、真實的學習情境使學生深入歷史現場,在凸顯教學立意和主題的教學活動中體驗、滲透和培養家國情懷。

1.巧設首尾,相互呼應

圍繞主題“兩漢——鞏固一統”,在本課的導入環節,教師呈現了兩則材料1.幾幅圖片“漢服”“漢族”“漢字”,設問“我們為何以‘漢自稱?”;2.史料閱讀。教師試圖從貼近學生認知的情境入手引發學生思考,進而通過史料閱讀讓學生了解“漢族形成于漢代”“漢代是我國多元民族融合的非常重要時期”,為本課的家國情懷素養落點打下鋪墊。

本課的結尾,教師在師生探究任務完成的基礎上呈現一首小詩已呼應導入“漢代是我國多元民族融合的非常重要時期”。通過全班誦讀詩歌的形式,不難預見學生朗誦時飽含深情、熱血澎湃的場景。詩歌讓學生再一次感受漢代在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進程中起到的鞏固作用,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自然生成,實現情感的升華和家國情懷素養的落地。

2.漫畫圖示,直觀形象

在進行“推恩令”的歷史概念解釋時,教師運用圖、表和史書記載三種不同的材料,意在通過圖表直觀表現出推恩令實施前后的各諸侯國數量和管理方式的變化,引導學生理解推恩令含義。通過史料閱讀及問題設置,學生得出“間接委婉;能贏得諸侯國內部的支持,阻力小,不費一兵一卒”,高明的做法實現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進而鞏固統一。設置了圖表和《漢書》的史料,既生動形象的表達了“推恩令”的概念,又直觀理解其作用,引導學生體會漢武帝的政治智慧及其為鞏固統一做出的貢獻。

3. 聯系生活,激趣增智

漢武帝鞏固統一的經濟措施概念多,是教學難點。教師從經濟最淺顯的表現“賺錢”入手,將武帝的四個措施歸納為“抓錢(貨幣)”“抓最賺錢的——鹽鐵官營”“抓住能賺錢的——均輸平準”“抓會賺錢的——抑制工商業”。同時在教學細節處設計了:“請仔細觀察五銖錢和秦半兩的區別?你知道為什么如此設計嗎?牢盆是用來做什么的?均輸和平準有什么不同?”等設問引導學生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重視學生的史料閱讀能力,認識到封建經濟的發展是鞏固統一的堅實基礎,培養經濟基礎決定上冊建筑的唯物史觀。

4.貫通時空,縱橫關聯

西漢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也反映在武帝對疆域的擴張上。這個問題的探究使用地圖情景加以探究是最有效的方式?!皶r空觀念既是學生認識過去,感知歷史人物事件的必要,前提又是理解歷史變遷,把握歷史和現實聯系的框架性認知依托”。教師呈現圖一和學生一起閱讀教材完成黃色格子里的學習內容,了解漢武帝對外擴張過程中的“兩位大將、三次戰爭、河西四郡”的史事,貼近學生的認知發展區,提高了學生獲取地圖信息能力,培養“空間觀念”,進一步體會“鞏固”的深刻內涵。

在這一環節,教師還通過秦漢疆域地圖對比,設問1.指出秦漢兩朝疆域的四至。2.加以對比,你能從中發現什么不同,深刻的感受是什么?讓學生體會國學家錢穆先生的“中國之境得漢武而后定”的結論。教師也穿插講授了霍去病的故事,霍去病“匈奴未定,無以為家”的名言引導學生體會國人順應統一的努力和中國統一的價值,進而促進學生積極有為的人格養成,培養為國家的富強努力的國家觀和價值觀。

綜上,在家國情懷培育的教學實踐中,教師通過設置生動的情景設置和多元的史料運用,營造具有人文性和浸潤性的歷史現場,創設富含思維品質的探究和實踐活動,并綜合運用四大核心素養將學生的思維激活,才能引導學生體驗、思辨和認知,感悟其精神內涵,在師生思維碰撞中實現價值引領和家國情懷的培養。

錢穆先生說:“故欲其國民對國家有深厚的認識,必先使其國民對國家以往歷史有深厚的認識。欲其國民對國家當前有真實之改進,必先使其國民對國家以往歷史有真實之了解?!奔覈閼训呐囵B,不是生硬的口號,也不是強行植入的標簽和數據。它的落地需要歷史教師貼近學生的情懷教育觸點,在教學設計中將情懷融于教學立意和目標、教學主線建構、情景創設和史料運用等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進行整體考量和設計,建構真實的、細膩的、有情懷的課堂。唯有這樣,才能實現學習過程的層層推進和家國情懷落地的潤物無聲、水到渠成。

參考文獻:

[1]徐藍.解讀統編高中歷史新教材,落實學科核心素養新課標[J].歷史教育,2019(08).

[2]張永謙.理解訴求 直面問題 有的放矢——以《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單元教學為例[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20(02):38-44.

[3]呂準能.貫通時空 勾連圖文 感知歷史——以高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康熙帝》為例優化時空觀念[J].中學歷史教學,2018(07):24-26.

[4]錢穆.國史大綱[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猜你喜歡
立意家國情懷目標
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
說“立意”
核心素養與語文教學的家國情懷
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把握題意 求深求新
論新材料作文講評課的三個環節
把作文教學的根深扎進閱讀教學的沃土
中學英語之友·上(2008年2期)2008-04-01
中學英語之友·上(2008年2期)2008-04-01
中學英語之友·上(2008年1期)2008-03-20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