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整合的策略研究

2020-12-07 10:52姚春霞
新智慧·中旬刊 2020年9期
關鍵詞:整合信息技術策略

姚春霞

【摘?要】伴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本文結合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和當前小學主要使用的網絡教學平臺,提出了根據課文體裁精心準備、結合學生特點科學導入、針對重難點巧妙處理、借助平臺高效驗收作業以及利用過程材料綜合評價等應用策略。本文將分析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整合的應用策略,以促進當下小學語文的線上教學工作有效開展。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語文;整合;策略

網課教學模式是基于網絡云課堂、超星學習通、騰訊課堂等各大網絡教學平臺的教學,需要運用大量的現代信息技術于課堂教學,機遇與挑戰并存。因此,為了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之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筆者結合小學語文教學過程的課前、課時、課后等基本環節,進行了有層次、有條理的對策思考與整理,以此使得平臺使用得當,線上教學高效,學習評價有據,進而適應新型的語文教學模式,為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保駕護航。

一、根據課文體裁精心準備

“現行的小學語文課文按體裁分成韻文類和散文類,散文類包括散文、記敘文、童話寓言、小說、科普文、議論文等13種”[1]。那么,教師要想把一堂語文課上好,就必須結合文章的類型,在課前精心準備教學材料,并且提前給學生布置相應的學習任務,讓學生也有備而來。

文言文、古詩等的教學因其語言風格、句子結構、表達方式等方面與現代文大有不同,學生理解起來較為困難。那么在進行這類教學時,要想做到化繁為簡,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學生傳授,就應該在上課之前給學生布置預習單,讓學生利用網絡資源查閱有關該課教學內容的資料。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王戎不取道旁李》這篇文言文時,教師需要提前通知學生,把課文下面已有的文字注解搬到文中對應的內容附近以方便查看,對于其他難以理解的內容,如古今異義字、通假字、倒裝句等,可以利用互聯網資源或工具書查閱學習。這樣一來,學生做好了預習工作,在進行線上教學時,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把自己收集到的各種各樣的資料進行歸類整理,然后分享到學習平臺進行集體交流,積極討論,并對其進行修改完善。

二、結合學生特點科學導入

小學生第二信號系統的抑制作用很弱,無意注意占主導地位,并且注意力不穩定,極易被新鮮事物所干擾,對抽象的內容聽得零零碎碎,但正是由于這一特點,他們對吸引自己的課程內容卻能保持較穩定的注意。教師可抓住這一點,在上課開始時采取合適的方式科學導入,利用學生此時短暫卻穩定的注意力開展教學,“使學生在學習時充滿濃厚的興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營造出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2],保證教學質量。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知識基礎、性格特征和興趣愛好,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地采取不同的導入方式,在導入環節中確保內容的直觀性和趣味性。

例如,在進行名著知識拓展時,要對《猴王出世》這篇課文進行有趣的課堂導入。由于它使用了古代白話文的寫作方式,如果教師不能采取有效的解決方式,很難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因此,教師可以采取情境再現的形式進行新課導入環節的設計。教師可播放猴王出世的電視片段。正是由于四大名著中猴王出世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當教師帶著學生回顧經典時,學生會立刻興趣盎然,積極投入課堂學習中。這樣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了寬松且有趣的教學情境,此時再由教師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深入開展教學,就能獲得最佳的語文教學效果。

三、針對重難點巧妙處理

“教學重點是教學過程中學生需要著重理解掌握的主要內容,也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帶規律性的知識。[3]”教學難點是指在講解相關知識的時候可能會有一個模糊不清的知識點,它比較抽象、離生活實際較遠、學生難于理解和掌握。但僅僅依靠教師費盡口舌地講授、手舞足蹈地比劃、文字符號的機械呈現等手段很難達到線上教學效果。

在進行課文內容的具體分析時,教師對文中的句子材料要按重難點進行合理切割和分配,可以應用色彩和物理線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冷暖色調在調控人的情緒和行為上有不同作用,如紅、橙、黃等暖色調可以促使人的精神振奮,活躍人的思維,提高反應的敏捷度,有利于記憶測試問題的解決;如藍、綠、青等冷色調有鎮定情緒的效果,有利于創造性問題的解決等。物理線索技巧則可利用項目符號或標題號,提示教學內容,并添加引導動畫,如箭頭指示、放大縮小、閃爍提示等突出重點內容,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重難點、理清作者的寫作脈絡以及各自然段間的結構層次。例如,在教學《偉大的出征》時,教師可用“箭頭指示”這一物理線索技巧,將文章內容按時間順序串聯起來,如飛船發射前→再過30分鐘→5時28分→5時30分→9時整,讓學生結合這些時間線索復述文章大致內容。

四、借助平臺高效驗收作業

作業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繼續。對學生作業的檢查,既能驗收學生的學習成果,更能檢驗教師的教學效果。對作業的檢查應落到實處,貫徹“三有”原則,即有發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評。這就意味著一個教師要面對幾十份作業的驗收,如此巨大的工作量對教師而言是難以按時完成的。

小學語文家庭作業的很大一部分是古詩詞等的背誦任務。在進行作業驗收時,傳統方法會加重教師的教學任務。但是,利用一些平臺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如部分學校就利用了“曉黑板”這個APP,因為它里面開發了一個“曉討論”的板塊。教師可在這一板塊中發布語音作業并設置活動截止時間,讓學生將自己的朗讀、背誦等錄音發布到“曉討論”里。只要教師將其設置為開放式討論,不僅教師可以聽到錄音,學生之間也可以相互評價,實現了教師評價、學生互評、互相激勵。這樣的方式把信息技術中一些成功的機制引入教學,利用這些機制改變了師生關系、生生關系,讓學生自發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去完成學習任務,在減輕了教師負擔的同時,提高了學生完成作業的效率。

五、利用過程材料綜合評價

“讓學生學好語文的最好辦法是讓學生感受自己語文學習的進步,而進步只能用逐步形成個人坐標來度量[4]?!苯W生個人成長檔案袋,用于收集整理關于學生進步的過程性材料,有利于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評價。它通過記錄學生日常行為表現、學習成長腳步,采集學生、家長以及教師各方面的素材,有理有據地反映學生在學習、生活、思想動態方面的努力程度和成果表現。但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一個教師至少有幾十個學生,而且成長檔案袋要求每隔一段時間就準確評價每一個學生的進步,采取傳統的手段采集相關信息復雜繁瑣,無疑會加大教師和學校的工作量。但利用信息技術建立一體化網絡管理體系,分門別類地把每一個學生的語文成長檔案歸檔,使復雜的工作一下子簡化了。

當前線上教學的現實基礎是一個良好的契機。教師可以利用一些趨于完善的學習平臺,如藍墨云班課。當一節語文課結束后,該平臺可生成整體教學報告、數據明細及學生個人情況詳細記錄,可通過設置權重直接對應網絡平臺上的平時成績。另外,教師也可借助文檔、圖片、音視頻等過程性材料,將學生的成長記錄下來,這樣比單純的考試分數有更大的信度。例如,在學生進行寫字、朗讀、習作等練習時,教師可將一學期開始時的作品和期中、期末的作品以圖片或文檔的方式存檔,最后進行比較,看看前后的不同,對比是否有進步,有哪些進步,從而使學生真實地、可信地感受自己的成長,在一點一滴的進步中建立起自信,使學生切切實實地收獲成長路上的喜悅。

綜上所述,結合當下的線上教學現狀,信息技術與小語文教學的整合符合當下教育教學發展的潮流,是大勢所趨。小學語文教師應該適應當下教育教學的發展趨勢,積極地將信息技術融入日常的教學中,創新教學方式、優化教學結構、提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柴祎.“體裁教學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6.

[2]王莉.剖析小學語文課堂導入藝術[J].課程教育研究,2019(42).

[3]蔡佳立.建設微課資源庫突破教學重難點[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8(20).

[4]駱弟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的初步嘗試[C].教師教育論壇(第五輯):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

猜你喜歡
整合信息技術策略
幼兒園教學活動中信息技術的應用思考
巧學信息技術課程
淺談初中信息技術項目式學習教改實踐
巧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效率
記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一次歸類、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樂與科學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兒教育中美術與科學整合的研究
“1+1”微群閱讀
Passage Four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