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疫情爆發后的民眾心理健康研究

2020-12-07 06:04梁蕓蕓
新絲路(下旬) 2020年11期
關鍵詞:民眾心理健康社區

梁蕓蕓

2020年初,正當全國人民喜迎春節的時候,爆發了新冠肺炎疫情,這可以說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給民眾帶來了巨大的心理沖擊。在黨的領導下,萬眾一心抗擊疫情,國內疫情迅速得到有效控制,但新冠肺炎病毒又在全球范圍內蔓延開來并且國內部分地區疫情又出現反復。在這個病毒肆虐的特殊時期,生命在頑固病毒面前何其脆弱,疫情嚴重影響了民眾的心理健康,并將有可能帶來持續而深遠的影響。我們每個人在關注自身身體情況的同時,也在不斷承受著此次疫情所帶來的心理挑戰。

持續性關注和研究民眾的心理反應,著眼當下有利于掌握疫情發生后人民的心理變化,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從長遠來看,有助于我們構建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社會心理預警系統,提升國家相關部門的決策能力和應對能力。

一、新冠疫情爆發后,不同群體出現的心理問題

為了生存和發展,社會中的個體都在努力保持內心的穩定狀態,使自身與環境實現平衡與協調。在大部分時間里,我們確實也能做到這一點。當社會性的突發事件發生后,我們就開始感到難以應對,這種平衡此刻就容易被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影響,人們內心的不良情緒開始積累,處理不當就會導致無所適從,甚至出現思維和行為方面的紊亂,進而導致心理危機狀態。民眾所處的生活環境不同,工作性質不同,年齡段也不同,所以疫情爆發后不同人群在每個階段出現的心理問題和表現方式也不同。

1.普通大眾

新冠肺炎病毒來勢洶洶,民眾都不同程度的產生焦慮、抑郁、恐慌、疑病等心理變化。居家隔離帶來了煩悶,孤獨感和無助感,很多人對工作和家庭收入也感到深深擔憂。疫情最嚴重的時期,害怕被傳染,不能也不敢外出見人,因此也帶來了人際關系敏感問題。復工復產初期,民眾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導致了工作狀態差的情況,具體表現為:焦躁、恐慌、易怒等負面情緒較嚴重且難自控;工作效率低下、注意力難以集中;工作中過度防護、消極怠工或拒絕工作、工作沖突增加等。這一時期,人們出現情緒或行為異常的理由不充分甚至根本無理由。這都是疫情對民眾心理產生重大影響的表征。除此之外,有些人還承受著在疫情中失去至親朋友的痛苦,這種情況帶來的心理陰影在疫情尚未結束的背景下更難以消散。

疫情爆發后,學生在家進行網絡學習,部分學生不能很好地適應學習環境的變化,學習效率低下,特別是初三和高三畢業班學生和面臨就業的大四學生心理波動比較大。孩子休學在家會不會影響學業,疫情的反復有可能影響孩子的升學和就業,這也引起很多家長的焦慮。長時間的居家時光,子女和父母的親子關系容易出現問題,家庭矛盾有所增加,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增加了民眾的心理壓力。

2.確診病患和疑似病患

一小部分確診病患和疑似病患陷入絕望情緒不能自拔,不配合治療和隔離,出現自殺自殘傾向和行為。也有病患因為前期醫療資源緊張得不到有效的救治而情緒激惹,出現攻擊醫護人員和社區工作人員,故意傳播病毒報復社會等傾向。比如故意在大型商超內不戴口罩閑逛,在公共電梯的按鍵處涂抹唾液,故意撕咬他人等惡性行為。

3.醫護人員

醫護人員沖在抗疫戰斗的第一線,被感染的幾率高于普通群眾,面臨的心理壓力遠遠大于普通民眾。很多醫護人員除了恐懼、焦慮等心理波動,還出現了失眠多夢等軀體化癥狀。強迫性癥狀也比較明顯,比如過度的清潔和消毒。如果在這一時期遭遇患者和病人家屬的不理解,會身心俱疲;或者遇到經過全力救治,確診病人死亡的情況,醫護人員極易陷入內疚自責,難以自拔。出于對職業形象的維護和醫者自身更趨于理性的心態,他們更傾向于自我排解情緒,較少的求助于專業心理疏導,所以這一特殊群體也很容易出現較大的心理問題。

二、民眾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1.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危害性不言而喻,在傳播速度和感染范圍上以及防控難度上都超過了民眾的預期。疫情爆發期,人人自危,每天不斷攀升的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人數,刺激著民眾的神經。這種新型病毒目前來說還沒有特效藥和疫苗,隨著疫情的發展還出現很多無癥狀的病毒感染者,給疫情防控帶來很大難度。國內還曾出現了口罩、一次性手套、酒精等防護用品的短缺期,引起民眾再度恐慌。另外,鋪天蓋地的疫情新聞報道和真假難辨的小道消息,都會導致人們產生焦慮、恐慌的情緒。從疫情爆發至今,可以看出大眾的心理狀況與疫情防控是密切相關的。在新冠肺炎爆發初期,大眾的心理狀況整體較差;在二月底我國的疫情防控取得顯著效果后,有減輕趨勢。但是三月中旬,民眾的心理癥狀又出現反彈,這和病毒在全球大爆發以及國內頻繁出現輸入性病例密切相關。此后的北京和新疆地區出現疫情反彈也帶來一定的心理沖擊。

2.疫情爆發后,國家號召民眾居家隔離,正常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節奏被擾亂,疫情何時結束又難以預期。被限制出入、無法出門,對疾病本身的恐慌和不能自由外出的煩悶并存。擔心孩子休學在家影響學業,擔心家庭收入減少。這一時期,民眾心理上容易形成不確定感或不安全感,誘發抑郁、焦慮和煩躁等情緒。

3.從社會文化角度來看,面對心理問題和疾病,社會上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重視甚至污名化。很多人總習慣于把心理出現問題與精神病病人聯系在一起,也害怕他人用有色眼鏡看待自己。這些來自社會的客觀因素,可能會使人們忽視心理健康,不肯承認自己出現了心理問題,拒絕專業的支持與幫助。越是不重視和逃避,更使得心理健康狀況頻亮紅燈。青少年自殺或者傷害父母事件,擾亂醫療秩序事件,確診病患報復社會事件等,社會上出現的這些不和諧的極端事件,可以說都是因為心理障礙得不到有效干預導致的。保障民眾的心理健康與防控疫情同等重要。

4.社會各方面的心理疏導機制不健全和不完善也是疫情爆發后民眾心理問題頻發而得不到妥善解決的原因。為緩解民眾的應激心理狀態,社會各界各部門開設了公益性心理咨詢熱線,在疫情期間足不出戶的情況下,采用熱線咨詢的方式幫助民眾緩解心理壓力。最廣泛的形式就是在社區設熱線電話,但是接聽熱線的都是社區平時的工作人員,他們并不是專業的心理從業人員,只能以話家常的方式安撫小區居民的不安情緒,這種方式效果甚微,解決不了民眾的心理問題。

三、多方攜手共同努力,將疫情對民眾心理健康的影響降到最低

今年5月13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發布了“新冠疫情與精神健康”的政策簡報,認為新冠病毒不僅侵害了我們的身體健康,也帶來日趨沉重的心理痛苦。精神健康也就是心理健康,是人性的核心,疫情嚴重影響了民眾的精神健康和整個人類社會的福祉?,F在疫情防控依然不能掉以輕心,在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的今天,全國各地、各行各業復工復產也已經有一段時間,國民經濟逐步恢復。健康的心理狀態和精神狀態是我們發展經濟和做好長期抗疫工作的不竭動力。

必須采取全社會聯動模式,關懷、保護和促進心理健康。國家各級部門,我們每個人作為社會成員,都應該高度重視起來,積極穩妥應對。

1.在國家層面上,將社會精神和心理健康納入國家疫情應對計劃的各個相關領域,探索將精神健康納入社會醫療保險體系,完善全民健康的保障系統,加強精神和心理健康、社會關懷領域的人才培養。加大對心理和精神健康重要性的宣傳,讓民眾多方面的認識心理健康,提高重視,實現心理問題、心理疾病的去污名化??梢試L試將心理健康服務從集中收治機構轉向社區,制定出臺完善的相關政策制度,并確保政策落地,從中央到地方切切實實落到實處,提供相應專項資金。

2.相關部門和社區主動采取措施,減少和避免可能在疫情期間有損心理健康的問題,如家庭暴力和極端貧困等。特別是對于因疫情致貧的家庭,要迅速采取行動,給予專門的慰問和實質性的幫助。支持社區多方式與社會各界融合,開展減少孤獨感的行動,比如幫助獨居老人與親朋好友保持聯系,比如為在家學習的兒童和青年提供或改善有利于學習和成長的環境等。

3.提倡媒體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更加注重傳播正能量,關注受眾的精神健康,對民眾的精神壓力和痛苦盡可能多地表示同情和理解,進行心理保健知識普及和宣傳,并就怎樣保持精神健康提出可行性建議。鼓勵他們正視自身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不要諱疾忌醫,引導他們主動去尋求幫助,并把求助的渠道和方式傳播出去。

4.加強遠程心理和精神健康干預建設,特別是為一線醫務工作人員,疫情爆發后患有抑郁和焦慮的人提供優質有效的遠程咨詢和服務。遠程心理咨詢的優勢不僅在于經濟成本更低,還能讓當事人放下思想包袱,更愿意敞開心扉。與線下相結合的線上心理健康服務和熱線也要充分利用起來,成為民眾信賴的解壓紓困平臺,多管齊下,使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務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5.完善社區的心理健康服務,充分發揮社區義工的積極能動性,有條件的社區可以探索引進常駐或者輪值型心理學專業人員,引進心理調適設備。對社區工作者進行心理咨詢服務培訓,長期提供心理保健宣傳冊,定期舉辦心理健康知識講座,不止步于解決疫情期間的心理健康問題,致力于把它融入到日常的社區服務中去,及時滿足民眾多元化的心理咨詢需求。

猜你喜歡
民眾心理健康社區
烏克蘭當地民眾撤離
爬繩子上船(環球360°)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探索
微課在心理健康團訓師培養中的應用探討
基于人際交往的心理健康課程
影像社區
影像社區
影像社區
2015影像社區
誰造成了不明真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