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信息生態下數字醫學類專業人才創新能力研究

2020-12-08 07:43王岫鑫周前能
科學導報·學術 2020年88期
關鍵詞:醫學類工科內化

王岫鑫 周前能

重慶郵電大學作為以信息類為特色的郵電高校,基于時代發展的需要和自身建設,聚焦創新型工程人才培養,探索如何將創新教育有效植入專業教育;如何將創新教育與專業教育分層次融合;如何聚合所需的相應平臺資源;如何進一步深化與行業合作,建立起良性循環的育人生態圈,提升創新教育的效果。創新性提出并實踐了信息類專業新工科的“數字醫學類”人才培養模式,將創新思維和創新方法有機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通過知識內化任務、信息與資源拓展知識技能兩個階段,實現創新感知提升專業素養、創新訓練內化專業修為、創新實踐成就專業能力,力圖解決課堂教育與課下教育“兩張皮”問題,構建起信息類專業新工科人才培養新模式,為我?!皵底轴t學類”開辟了一條新途徑。

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生生不息動力,更是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核心要素,五年來,國家始終將創新驅動戰略放置于各項建設的核心位置,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信息行業作為IT產業的中心,面向 “萬物互聯”新生態加速成形,更加承擔推動第四次工業革命基石作用。從 “中國制造2025”、“網絡強國”、人工智能,到“一帶一路”建設、深度學習、人因工程等前沿強國戰略的實施,迫切需要培養一大批“樂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創新型工程技術人才,而高校作為科研基礎與前沿研究的綜合實體,責無旁貸地站在育人第一線。面對新工科人才需求,專業學生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功底、較強的實驗技能和開拓創新的精神,能夠在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生物信息檢測領域、健康大數據領域和其它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和信息產業部門從事研究、開發、教學及管理工作。為此,專業將探索建設符合新工科需求的“數字醫學類”。

傳統教學只是讓教師在教室里上課傳授知識,學生課后做作業和復習鞏固。最近幾年,信息技術在高等教育中應用最為普遍的當屬“數字醫學類”?!皵底轴t學類”的理念是學生在教室里完成知識吸收與掌握的內化過程,課后回去學習新的知識。即:知識傳授的認知過程與基本的習得過程發生在課外,知識內化的習得與悟得過程則發生在課內。

然而,目前很多所謂的“數字醫學類”只是課前借助“信息平臺與資源傳遞知識”,課中在教室里完成“知識內化任務”,課后借助“信息與資源拓展知識技能”。信息類專業新工科上的“數字醫學類”,應該是由內在緊密聯系的“教和學”兩個環節構成,其中,“教”就是以教師為中心,“學”就是以學生為中心,“數字醫學類”就是兩者的融合,實現真正的教學相長。

信息類專業新工科的應以教師為中心

以教師為中心設計的教學活動是“數字醫學類”的“根”。第一,教師要分析本門課程的課堂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要實踐上三個教學目標,一是實現特定的課堂策略,二是如何表達策略、表達的形式能夠對學生的影響程度,三是要充分考慮所教學生的特征,如何因勢利導他們利用“數字醫學類”獲取知識和信息。第二,遵循本課程的規律設計課堂教學,包括縱向設計學習單元的多維度訓練,從簡單到復雜、從具體到抽象的任務,以及完成每個任務所需的知識和行動步驟;也包括橫向設計已有內容的領域邊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辨證性思考、相互合作和獨立動手的能力;最終通過教學方法將縱向和橫向設計融為一體,將知識和技能素質融合形成完整的課堂教學過程設計,放置在信息化平臺上,并借助信息化手段對教學過程開展質量評價手段。

信息類專業的數字醫療人才應以學生為中心

以學生為中心開展的學習活動就是“數字醫學類”的“源”。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對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的課堂及課后的安排,它需要把課程的任務以層層遞進的方式在信息化資源上體現,使學生自主的線上線下學習討論。首先,教學任務不僅要有系統性和開放性,還要包括簡單性和復雜性;提問的方式以探索的語境為主,這種語境往往更容易深入淺出,重點難點要逐步建立認知、層次從低到高、從單一到綜合,最終要能讓學生得出一些獨特和創新的知識。其次,使學生在這樣的信息類工科“數字醫學類”中,可以從獨立思考、小組討論等多種形式中體驗到認同感和成就感,而且當不同類型的學生被安排在一個組里協作學習討論時,學生群體通過展示自己成果、相互評價和提出新的問題,學習動機也能得到加強,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從而更容易實現教學目標。

信息類專業數字醫療人才的是兩者教學相長的融合

教相當于學、學相當于教的“數字醫學類”的過程就是相互融合。實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與學模式。首先,由教師發起課前協同學習的小組間討論,確保各小組代表著不同的背景和興趣,從而引起全班形式的集體討論;其次,充分讓每個學生針對一個問題闡述各自的觀點,從而為任務的完成匯集各種不同的技巧和才能,引導學生以批判性思維辨別正確與錯誤,歸納邏輯化技巧,從而訓練學生的信息歸納與提取能力;再次,教師借助信息媒介將抽象內容具體化、復雜問題簡單化、平面問題立體化、靜態問題動態化,解決同學們在課前解決不了的問題,并運用隱性回答方式,確保一個非評價性的環境,并以最少的時間和精力,用事前橫縱向的設計引導并鼓勵學生嘗試將碎片化知識與技能系統化融合,創造出任務的正確完成的方案。最后,要在現有開展的任務實施、檢查和評價階段,完成學生小組應用知識、訓練技能、技術實現、達成任務的過程,落實教學內容對接職業標準、教學過程對接生產過程,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從而實現職業性與專業性的融合。

總之,只有教學相長的“數字醫療”模式,才是對教與學一種全新的模創新呈現、才是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更是教育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有效融合,最終使教與學產生快樂、在快樂中實現教學相長。對于重慶郵電大學來說,實現獨具特色的“數字醫學類”、新型交叉學科的教育模式研究,實現扎實的信息技術背景、服務不同領域的基礎研究和應用開發研究,建設“數字醫學類”的實踐平臺,培養更具活力、創新型研究型人才,必須探索本學科專業相關的培養方法和教學模式,顯而易見,只有注重教學結合、學科體系融合,學生能力的提高才有內在的驅動力,才能保證重慶郵電大學“數字醫學類”的優勢、保證重慶郵電大學“數字醫學類”的創新機制,保證課堂教學模式和方法的創新與實踐的成功實施。

參考文獻:

[1]鄭萬挺,曾碧新,黃敏.生物醫學工程專業“醫·工” 互融特色教學改革模式的探索? [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8(2):76-77.

[2]王岫鑫,龐宇,冉鵬,王偉,趙志強,趙德春,田銀,李章勇.“三位一體化”創新型數字醫療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 2016,(15):134-135.

[3]楊芳杜,守洪.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8,32(2):150-153.

基金項目:

1.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信息生態視角下的數字醫療產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究(2020PY71)

2.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雙萬計劃”背景下“全鏈雙融一體”的集成電路工程大類專業協同育人模式探索與實踐(213157)

3.重慶郵電大學校級教改項目:助力“一帶一路”發展:以課程思政背景下的留學生信息類課程“特色牽引式”發展路徑探索研究(XJG21265).

猜你喜歡
醫學類工科內化
讀悟化展:小古文浪漫教學四重奏
新工科背景下計算機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探究
新工科背景下課程建設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項目推動式教學模式的探索
思辨:兒童哲學促學生道德內化的教學實踐
天津大學:成立全球首個新工科教育中心
醫學類高校女生體育鍛煉動機及影響因素研究
內化與外化:鑒賞之二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