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鑄牢青少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探究

2020-12-15 06:50黃麗趙寒
三峽論壇 2020年6期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青少年

黃麗 趙寒

摘? 要:青少年正處于生理和心理發展關鍵時期,青少年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關系到個體的健康成長,也關系到國家和社會的穩定與和諧。通過分析青少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困境,提出鑄牢青少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提高青少年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引導青少年的愛國行為,在青少年中為科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提供依據。

關鍵詞:青少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圖分類號:G4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1332(2020)06-0091-03

“中華民族共同體是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團結統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民族共同體,是建立在共同歷史條件、共同價值追求、共同物質基礎、共同身份認同、共有精神家園基礎上的命運共同體?!辫T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強化國家認同是新時代學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本質,是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重要基石?!吧倌陱?、青年強則中國強”,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教育青少年“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盵1]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指出要完善德育評價,“根據學生不同階段身心特點,科學設計各級各類教育德育目標要求,引導學生養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質和行為習慣,傳承紅色基因,增強四個‘自信?!?/p>

有針對性的研究青少年的國家意識,對于增強青少年的國家認同,在青少年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尤為重要。但現有的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大學生或少數民族大學生,缺乏對青少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本文以青少年為研究對象,對青少年國家意識的特點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現狀進行分析,針對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特點,提出在青少年中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途徑,科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一、新時代鑄牢青少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思的意義

(一)促進青少年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提升精神境界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發展的關鍵期,在此期間,個體認知體系雛形基本建立,認知與情感快速發展,世界觀從萌芽走向形成,國家意識、國家責任感形成。根據讓·皮亞杰的認知發展四階段理論,人在12歲時才對國家概念有一定的抽象理解。12歲正處于青少年初期,此階段的青少年具備了對國家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但國家意識是模糊的、潛在的,亟待引導、樹立和鑄牢,“而意識的鑄牢又常常建立在意識覺醒的基礎之上。從意識不到,到意識覺醒,再到意識鑄牢,這個過程通常很漫長,但也可以短時間內實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即是如此?!盵2]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能整合青少年民族文化公民身份和法律公民身份,引導青少年將個人理想由日常生活、職業追求拓展到社會、國家理想領域,沖破“自我中心”的藩籬,形成公民意識,擁有更高的精神境界。

(二)保持國家意識教育的連續性,提升愛國主義教育成效

據學者們的研究,青少年“國家認同的年齡發展呈現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11歲中學生的國家認同度最高,14、17歲時下降,20歲時有所回升,但仍然低于11歲時的國家認同?!盵3]由于中學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重智輕德,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不受重視,有些學校的思想政治課缺乏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低效,再加上“初二現象”“高二現象”的壓力,青少年國家認同水平波動大、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薄弱。如果青少年在中學階段接受良好的國家意識教育的熏陶,就能樹立正確的國家意識理念,為后續的愛國主義教育奠定牢固基礎,否則就會導致高中乃至大學階段的國家意識教育出現脫節和斷層,國家意識教育的連續性被割裂,愛國主義教育的功能無法實現。

(三)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定,踐行理性愛國

青少年正處于青春期,從幼稚孩童過渡為成熟個體,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初步形成。青少年自我意識強,具有一定的認知水平和理性批判能力,思想上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但受青春期的影響,青少年情緒叛逆偏激,感情用事,想擺脫家長和老師的教導;由于閱歷淺、知識儲備有限,對多元復雜的世界一知半解,缺乏鑒別力和判斷力。青少年具有一定的愛國情懷,但主要表現為情感式國家意識,這是基于文化、心理的一種本能反映,也是傳統情感式愛國主義教育的直接結果。在當今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下,“受社會思潮流行化、接觸事物復雜化、價值追求多元化等多重壓力的擠壓”[4],公民必須建立理性的愛國主義意識,才能應對紛繁復雜的世界。理性國家意識出于情感卻因基于理性而超越情感,能幫助青少年突破國家意識上情與理的困境。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能幫助青少年深刻理解中國歷史、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將愛國情懷融入青少年的潛在意識、深層情感和日常實踐,理性愛國。

二、新時代在青少年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困境

(一)德智教育失衡

學校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陣地,但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學校更注重學生的學業成績和升學率。學校教育偏重于傳授課程知識,思想政治教育在升學考試中占分比例不高,在教學實踐中不受重視。青少年學習目標主要是升學,所以老師和學生將主要精力集中于知識學習和考試成績,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考核以卷面分數論高低,不注重愛國情感的內化培育,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沒有得到該有的重視。

(二)思政教育內容陳舊

國家意識是個體基于對國家的歷史、文化、國情的認識和理解而逐漸生成的一種國家主人翁責任感、自豪感和歸屬感。國家意識是國家認同和文化認同的升華,國家意識的內涵隨時代的發展不斷豐富。在經濟全球化與互聯網時代,傳統的國家意識受到沖擊,國家意識教育的內容需要緊跟時代不斷更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屬于國家意識,在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同年9月,習總書記提出“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017年習總書記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黨中央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要求從“樹立”、“培養”到“鑄牢”,要求不斷深化。學校主要從愛國主義教育的角度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研活動,但教育的廣度和深度仍停留在國家認同的層面。學校部分老師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的認識過于膚淺和片面,簡單地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等同于愛國主義教育,教育理念模糊、內容陳舊,缺乏價值觀的培養,很難幫助學生做到知、情、意、行的統一。

(三)教學方法單一

課堂講授是愛國主義教育最常用的方式,在課堂上老師通常用灌輸和說理的方式將知識點傳授給學生。理論灌輸呆板無趣,加上關于國家意識的政治理論抽象難懂,這樣的政治理論課堂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無法調動青少年的學習積極性,很難幫助青少年將理論知識內化為行為。學校也通過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強化青少年的國家認同和國家意識,如:演講比賽、國慶匯演、紀念館參觀等,國家意識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這些課外活動舉辦的頻率低,有些活動安排模式化,學生無法深度參與,活動的效果有限。

三、新時代在青少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

(一)更新國家意識教育觀念

在青少年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意義,提高學校教職員工對國家意識教育的重視程度。更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時代內涵,首先,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教育學生擁有一顆中國心、維護國家利益,同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其次,將青少年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根植于我國歷史文化的沃土中,幫助學生提高抵制外來文化侵蝕的能力;再次,加強校本課程建設,發揮本土優秀文化資源的育人功能,用青少年身邊的人與事觸動他們的心靈。

(二)理論學習和實踐活動相結合

政治理論學習是青少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基礎。政治理論能指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政治態度和政治立場,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增強青少年的國家認同和愛國情感。根據新時代青少年的特點,創新基礎教育中思政教育的話語體系,分級分類編寫教材,降低難度。授課老師要善于運用啟發式教學講授政治理論知識,綜合運用辯論、小組討論等方式,培養青少年的思辨能力;在鼓勵青少年堅持政治理論學習的同時,革新青少年的社會實踐活動,利用好科技館、少年宮等場所,采用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方式,在學習了解高科技、現代化知識的過程中習得國家意識,加強“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的互動互補,幫助青少年在實踐活動中深化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引導青少年運用理論知識指導實踐,將愛國情感內化為愛國行為。

(三)改進青少年國家意識教育教學方式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可以采用這種教學方式方法,完善“大思政”格局,在青少年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各類課程協同構建育人合力,充分發揮課堂理論教學的功能,將在青少年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滲透到各學科教學中。在語文課程學習中,青少年通過學習中華傳統文化,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涵養民族精神;“學校的地理和歷史教學,直接關系到保持和傳承這種歸屬于一塊領土的感情,而這塊領土則是一個集體的過去和載體。地理學和歷史學被看作是傳播民族主義信息的兩個最合適的學科。地理學使民族的領土支點合法化;歷史學則對民族的過去大加頌揚,當然這個過去是浸入到領土中的過去?!盵5]93在青少年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也是青少年課外學習生活的重要內容。結合青少年學習和生活實際,幫助青少年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抓好圖書館、宿舍、食堂和運動場等地的思想文化陣地建設,使國家意識教育工作融入學生日常生活,促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

青少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要根據青少年的年齡段的特點,既要有效占領校園課堂,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也要注重實踐教育,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多渠道、多手段相結合,發揮校內外教育合力,有效促進青少年思想發展,培育青少年的愛國情感和國家責任意識,在青少年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注 釋:

[1] 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人民日報》,2019年3月19日。

[2] 青覺:《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思路》,《中國民族報》,2020年8月25日

[3] 陳晶:《中國11-20歲青少年國家認同及其發展》,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4] 閻國華、何珍:《國家意識的歷史發展與時代培育研究》,《河海大學學報》,2019年第2期。

[5] 胡安·諾格:《民族主義與領土》,徐鶴林、朱倫譯,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年。

猜你喜歡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青少年
蔬果能讓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偶像崇拜 與青少年成長
幸福感強的青少年更健康
正確認識“多元一體”是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
1912至1949年期間中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強化
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形塑與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路徑研究
建構與解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中的民族主義因素
中日青少年體質PK
青少年打籃球注意事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